不知道为什么被嘲的这么厉害,看来王鹤棣是真火了吧,这就是传说中的黑子比粉丝还努力吗?和妈妈一起追剧的,她也挺有感触的,还跟我聊起她当年上学的事,以前的条件真的很艰苦。我作为剧粉一路看下来,觉得前面部分更多地是渲染当时的大环境,22集后面剧情开始好看了,和想象中的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好接近,已经在认真期待后面的剧情了。
很好看 让我了解到了战争期间求学学子们的艰辛 看得我热血沸腾 每一个青年都应该去了解这段联大的历史 真正用心看其实会发现演员演的都不错😊看完这部剧打算去看西南联大纪录片了!!!!!!!!!!黑子们都没有心 好的剧不是你们三言两语打一星就能埋没的!!!!!!!!!!!!!!!!!!!!!!!!!!!!!!!!
1937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十分沉重且黑暗的一年。这一年,日本侵略者为达到武力吞并全中国的野心,制造“卢沟桥事变”,一时国家山河破碎,人民被迫流离失所,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同年7月28日深夜至29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学校遭到日军的野蛮轰炸,本应处处充盈着学术之风的美丽校园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不管把这段历史回顾多少遍,再看到还是会为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为而愤怒,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而痛心,尤其当冰冷的文字转化成直击眼球的影像时,更是触目惊心。 我们这些后辈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亲身经历一切、亲眼见证一切的那些先辈们。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觉醒的学生,一个又一个愿意以身报国的勇士,一位又一位在乱世之中,用铮铮铁骨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教育家。而这正是《战火中的青春》所要讲述的故事。 看完前两集有这样几个片段&人物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第一处就是毕副师长这个角色。军人是那个战乱年代永远避不开的群体,但让我对毕副师长最难以释怀的并不是他英勇捐躯在战场上,而是他对于学生的看重。那一夜的篝火谈话,面对头脑发热群体请命想要上战场的学生,毕副师长始终保持冷静。他没有明确拒绝学生们的请求,而是从战争之现状讲起,启发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这场战争我们会居于弱势,进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要二十九军还有一个军人站着,拿枪就不是你们学生的事”、“军人报国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学生报国是在课堂里、在实验室里、在手术台上、在你们的笔尖下”,他真正明白我们国家如此孱弱的原因,也愿意付出生命去守护国家真正的未来。在那个人人自危、全民皆兵的战乱年代,毕副师长守护了年轻人的热血,保住了国家崛起的希望,甚至于跟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你的战场在课堂”,很难不让人肃然起敬啊
第二处是“七七事变”爆发,宛平城沦陷,日本侵略者下令轰炸南开,然而猛烈的炮火没有削减学生们的胆识和勇气,他们冒着危险进入图书馆极限抢救珍贵图书,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只为保留中华文化传承的火种不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另一边,军人将士浴血奋战,直至最后一刻,只为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使命。这些先烈们虽然已经长眠于历史之中,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延续至今。
第三处是张伯苓校长听到南开被炸的消息时的痛苦无助,一瞬间脚底的踉跄,甚至在原地都站不稳只能依靠着椅子背,他的脑子里回荡的是甲午战败的惨痛历史,是过往对于新式教育付出的心血,是对于日军暴行最绝望的嘶吼和呐喊,看着自己的心血在顷刻之间化为虚有,那一刻的内心该有多绝望啊。而他能做的,只有将自己所在房间里的放声痛哭。毕彦君老师在这里贡献了让人动情的演技,台词里的哭腔,眼神里的凝泪,止不住颤抖的手,当他在屏幕里痛哭的时候,屏幕外的我也跟着眼泪汪汪了。
不过幸好,就算学校被侵占被炸毁,中国学子及教育者们的精气神却未曾被磨灭,他们抬头挺胸,踩着满路荆棘,心怀理想和热血重新开始,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最后延续了教育香火,于苦难中开出绚丽的精神之花。 只要一个民族的精神长存,这个国家就不会走向灭亡。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比之百年前好了太多太多,我们不用忍受在漏雨的屋檐下上课,不用为了缺少图书资源而发愁,这些优渥的教育条件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牺牲。 每代人有每代人报效祖国的方式。虽然如今我们不用拿起枪顶着枪林弹雨跟侵略者拼命,但是仍要抓住每一寸时光提升自己,努力磨练自己,不断让自己强大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 最后我想说,我真的很怀念那个时代,不是怀念当时纷飞的战火和破碎的家国,而是怀念那些撑起中华民族之魂、闪耀于文明史碑上的璀璨群星。
才开始两集,太好看了不够看,看得我眼泪鼻涕一大把,看得我热血沸腾,为文化抗战立传,为知识分子立像,为青春理想立赞,为民族精神立碑。此生无悔入华夏,我爱我的祖国!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联合大学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青年演员王鹤棣,与您一同相约史诗大剧,战火中的青春。
反复观看前两集,每个年轻人的形象都格外鲜活。 程嘉树,潇潇洒洒的二少爷,穿着皮衣戴着墨镜,会和父母贫嘴会在进球后挂上明媚的笑容,偷偷爬树外出,跳下围墙的同时也一脚踏入了纷乱的炮火之中。
林华珺,北大中文系的小才女,面对母亲的管教会有些小叛逆,对学长有着少女思春的懵懂小心思,在硝烟和鲜血面前却又显出几分冷静和坚韧。
叶润名,人如其名有着温润的气质,球场上是女孩们目光追逐的焦点,球场下是学生中的领袖型人物,会安慰同行的学生,会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叶润青,一个观众或许会嘲笑她有些胡搅蛮缠的女孩,用镜头定格带着炮火的敌机,执着地想要抢救图书馆内的书籍,理想主义的外显化表征,只是再也尝不到熟悉的耳朵眼。
毕云霄,很热血很直接,他的想法很好琢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投笔从戎壮志凌云,最终也没能从父亲手上接下那块作为礼物的手表。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他们或许不够完美,但都在纷飞的战火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裹挟着迅速成长。
我会喜欢叙事恢宏犹如史诗波澜壮阔,但我也会偏爱从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切入。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战火中的青春值得一看,期待这群年轻人的成长。
他们见证山河破碎,意识在硝烟中苏醒;他们放下高山流水的诗意,用世界的眼光审视自己;他们不甘落后,用毕生守护复兴的使命。烽火连天,书香为伴,破万重艰险,护家国安宁。在硝烟中播种未来,仰止先生之风;在战火中生发希望,恰是风华正茂。那是战火中的教育奇迹,永不磨灭的时代传奇,铁骨铮铮的民族精神。
男主一张混混脸演学霸看着好出戏,而且这配音怪怪的。
神仙们都去降智谈恋爱吧!偶像仙侠啥的一堆逼破事真的没眼看,老娘要去抗日了!
这几年很少开电视看剧了,这是最近唯一看的一部剧,之前看过cctv拍的西南联大纪录片,数次感动落泪,没想到竟然拍成了电视剧!剧中程嘉树说的那句:人的身上应该有两种命:一种是生命,一种是使命!真的触动到我!这样一部好剧应该被更多人熟知!!
画面真的是电影质感,不管是前面的民国风还是后面的轰炸情节,都特别有那个年代的感觉。这部剧没有什么感情戏,我就很奇怪那些拿“情深深雨蒙蒙”来类比的真的看了剧吗?这部剧就是在侧重讲要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我在想如果我出生在那个时代,我会怎样。特别是在轰炸南开大学之后,张伯苓校长在房间里哭!😭一哭我真的眼泪忍不住了,看的让人很揪心。日本人说炸就炸三分之二校舍、还有图书馆直接被摧!这里是真的破防!男主王鹤棣19岁演的,演技虽显稚嫩,但很有灵气,前面是有点吊儿郎当的风格,但是能看出来是个好青年,后面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眼神有了变化,变得坚定了。女主也符合当时的样子,挺好看的,不出戏。其他配角也很好。总之是一部好剧!我会继续追下去的!
上学时就非常喜欢西南联大这段历史,加上剧照之前印象非常深刻,开播一定要来看看。滤镜打光真的非常舒服质感非常好,爆破戏一看就是下功夫做的。年轻主演演出了角色本身该有的青春劲儿,老戏骨们非常有历史人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的化学反应也非常奇妙,会继续追~
质感很不错啊啊,节奏也很紧凑不拖拉,鹤棣演得挺好
这种剧还用配音怎么敢吹演技的呢?
就挺割裂的,主演往偶像剧跑偏,戏骨们在认真演文人,男主吊儿郎当,国难当前,考北大是为了追人家姑娘,女主看上去挺喜欢叶师兄的啊,为啥开始不愿意请人回家吃饭?画外音一堆,口型部分对不上,还有一个就是,已经到了1937年这个时间点,感觉是想讲年轻人的蜕变,但本身一个个已经是大学生,当时也算高知,类似题材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也没觉得这么飘啊。
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能够以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在一个青春战火理想交织的故事中表达出想要传递的思想和理念,很了不起
很难评,演员演技和画面质感都像一群努力的差生
看得我热血沸腾的妈耶,现在就是一整个暂停上班,我要抗日的上头状态!ps,河堤和也子的民国造型真的好好看啊!!!
毫无历史的厚重感
真的受不了文盲演清北高材生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肚子里是真有墨水的,不知道主演们读过几本书,也敢来丢人现眼。
王鹤棣和周也那张黑白照让我期待了这部剧几年,打开一看感觉自己被诈骗…
非常失望,这是一部男女主角演技被配角各方面都吊打的电视剧。
应该是选了最土的表演吧,像20年的前的抗战剧,年轻演员都在挤眉弄眼的阶段,是实在没剧播了吗?抬出这么吓人的东西来?!查了一下,鹅厂出品的剧,大概也是觉得实在烂的播不出去就卖给了裤子和桃厂,鹅厂是有智商的,呵呵呵
王鹤棣出息了,通过这部剧多学点西南联大的历史,希望能保持《觉醒年代》的含金量水准。
节奏太奇葩了。。导演不行,一整个生硬推进,镜头硬切呗。突然就去看打篮球了,突然就自己去打了,突然就喊起来了,马上就去游行了,一分钟就被抓了,完了马上又被放了。这叫节奏紧凑??这叫推进生硬。。。而且写的台词真的是有点做作,水平不咋地。而且男女主演北大才子才女真是有点没说服力。只会喊口号很难打动人,最好看的抗日剧应该是战长沙,自然,而且人物丰满,不要太宏大,毕竟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一个人。
再也找不到一个比王鹤棣更贴合程嘉树的演员了风华正茂到满头白发,很高兴能见证你的一生嘉树,很高兴能了解西南联大。了解前辈们的风骨,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