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挺好看的 男女主的喜剧效果绝佳 女主很好看 悬疑有点弱 最大的经不住推敲的点是反派一群人完全可以把女主和老太太一起弄晕 把女主藏在那个杂物车厢再进行他们的换人的计划 这样的风险比莫名其妙的凭空说一个人不存在或者变成另一个人小的多吧 因为女主和老太太一起去吃饭中间经过了那么多人 他们是怎么能肯定没人见过老太太呢 虽然那对板球球迷和偷情的男女确实因为自己的私心没有附和女主 但反派事先并不能晓得啊 更何况现实情况中见过老太太的会更多 当然我也知道有时候悬疑片侦探片不能太深究 不然很多片都没法看了 就是吐槽下
用一节车厢的故事描述了政治是怎样影响普通人的,明显的是老妇的间谍身份带出了掉包计,让其他没有参与阴谋的人也卷入其中;暗面却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法官、情妇、板球迷……出于各自的私利「瞒报」、「谎报」导致火车走到「调头」这一步,并差点把全车厢的人带向绝路的故事。
而为了留低谍战的悬念,开头的铺垫积极强调着日常性,最巧妙的地方是第一场人物戏便是两个英国绅(嘴)士(炮)在高谈阔论登报内容,却丝毫不提事件本身——一直误导观众他们是在讨论英国政治的局势变化,直到一通伦敦打来的电话中我们才从对话得知原来只是板球的结果,然而当时画面却还着力于展现他俩抢接电话时的滑稽,并且顺便嘲讽了美国人看不懂板球因为不懂比例,也就是说,刚刚揭开的板球谜底似乎只是一个不经意抛出的附加信息,反倒让观众在心理上产生「是我多想吗,看来这个故事和政治没什么关系」的错觉。
另一边厢,女主的入画活脱脱一副贵妇模样,她也确实是一个准嫁的新贵妇。当然,翻译加强了这种误导,我们不会把贵妇套用到絮絮叨叨的幼儿教师身上,但用Lady叫她也可以,尽管她仍旧是不起眼的那个。不过这里除了类型片的误导之外还有一层脉络,乐观、坚韧、善良的贵族精神通过这个拯救的故事由老贵妇传承给了新贵妇,而贵族本身也在这个事件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看看她们周围的乘客们是如何地作茧自缚便知。
而希区柯克的「桌面下的炸弹」理论早已被引用无数,在这部影片中,"FROY"是最揪人心的一颗炸弹,观众知晓它的存在而戏中人不知,焦急地等待她们发现却在发现的一刻迅速消失,希胖狡猾地限定了爆炸的范围——仅被女主一人发觉了。当然也有很多搭桥功夫没练到家的时刻,这比结尾蹩脚的枪战戏更令人啼笑皆非,比如被黏在车窗上的哈兰德的茶包未免也太过巧合,甚至有反派爪牙突然良心发现的烂梗,即便借喜剧片的便车给出「英国人不杀英国人」的动机,也不足以补救,但给人物转折蒙上一层民族情绪的纱布也比明目张胆的「良心发现」设计高明太多。
火车、旅馆、失踪仿佛是阿婆小说的经典场景,中间通过女主莫名被砸了一下脑袋,从全知视角切换到掺入不确定叙事的半主观视角却是希区柯克的创造;对火车和旅馆的空间运用也比其他几版改自阿婆小说的电影好很多,像从女主伏在车窗上观察平移到法官和情人的车厢,布拉纳2017年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还在用; 以德国表现主义手法展现月色下的吉它手被谋杀,硬币躺在地上的画面; 佛洛伊女士在车窗上划出"FROY"字样是因为火车鸣笛声导致两人无法对话;以及吉尔伯特和亨德森小姐在病人房间外猜想案件可能性时,两人移动到离镜头更近之处,画框和狭长的车厢通道在四个面上框住了两人的脸,而此时正是她们最接近真相的时刻……它们全关于一个导演的捕捉力。
该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火车上失踪后的故事,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类似,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火车上,只不过该电影涉及的元素更多。
首先是喜剧成分,影片一开头是众多旅客因大雪被困在酒店里,于是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戏份。两名球迷被安排到了厨娘那矮小的房屋,原以为厨娘是个轻佻的女人会对他们做出格的事,没想到是自己想多了;男主为了谱曲扰的整个酒店不安宁,女主向老板投诉,老板滑稽的表演、男主为了报复而与女主出现的一系列的欢喜冤家的戏份,着实也有些欢乐。
在火车站女主被楼上掉下来的花盆砸到头,一开始我以为是谋杀,没想到这只是巧合,女主被砸后头晕目眩,为后面的被医生认为是精神失常做了铺垫。
上火车后女主刚好与贵妇在同一车厢,热心的英国贵妇主动照顾女主,与女主侃侃而谈、一起吃饭喝茶,然而当女主昏昏欲睡醒来后发现贵妇不见了,一系列的寻人活动开始,此时悬疑戏码上演。
火车上的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谎称没见过那个妇人。如果承认存在过那个妇人,火车会停下来,这样会耽搁赶不回去看球赛,于是两个球迷说谎了;如果承认存在过那个妇人,案件开展后就会上报,自己的名字就会见诸报纸,那么偷情的律师与情妇就会上报,这样的丑闻会影响律师的晋升之路;火车上的员工出于政治胁迫,也说没见过那个贵妇;同一个车厢的魔术师收了绑架犯的钱财贿赂,也帮助犯罪分子撒谎;作为主犯,医生利用职业的优势声称女主是因为被砸伤了头、精神恍惚所以记错了。当火车上所有人说的情况与你认为的相反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吗?此时女主也开始怀疑自己。然而真实存在过的终会留下蛛丝马迹,玻璃窗上的名字让男主确信了女主不是在说谎,于是帮助她继续寻找。
原来,那个贵妇是政治间谍,贵妇被男女主在修女的帮助下救了下来,然而绑架的人不放弃,将他们火车开到了森林,于是丛林枪战戏开始。火车上的两个球迷、偷情的两个恋人不得不相信了这确实是一个绑架案,火车上的旅客与火车下的军方展开了一段枪战戏。
枪战戏结束,此时贵妇早已下了火车逃跑,男主为了拯救他人也为了自救,与另一个冷静的球迷开动了火车。于是,飙车戏份开始,虽然过程不是很顺利,但最终所有人都脱离了险境,回到了安全的地方。只有那个以为举着白旗就能不被杀的律师,傻乎乎地跑出火车,最后被军方打死。
飙车戏结束,爱情戏上演。经历这么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女主已经对即将要与之结婚的对象心生不满,于是男主女主在的士里相拥而吻,一起手牵着手去大使馆交还贵妇提供的情报。
你以为结束了吗?还没呢,最后一幕,男女主在大使馆与失联的贵妇相见,最后的几分钟还能来一段相认的戏码,导演也真的是太有才了。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这么自如的切换电影的类型,导演导的有才华,演员演的很自然,观众的我看的自是觉得没有浪费这一个半小时。就像贵妇在电影中说的“我认为你不该通过政治来判断任何国家”,看电影的时候也不能通过评分判断一场电影的好坏哦。
本来对希区柯克好莱坞时期以前的几部电影不抱太高的期望,但看罢这部后反而惊于希胖式悬疑和欧洲艺术性叙事风格结合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或许的确是美欧娱乐文化上的差异抑或是历史大背景原因使然,与战后好莱坞那些大制作相比,本片透出的政治讽喻非常细致而耐人寻味。关于Bandrika这个明显影射纳粹德国的存在倒是没有什么太值得说的,但希区柯克对于片中几位英国角色的安排非常有意思。
除了关键的主线角色以外,片中着以重墨的英国人包括一个前途光明的律师和他的情人,一对急于回到英国观看板球比赛的中年男子,还有参与阴谋的修女。片中无一例外,他们都呈现出某种负面形象——置身事外的冷淡。从雪崩下的旅馆起英伦众生相就拉开序幕——律师不问其情人的意见擅自决定房间,急于了解板球赛结果的男子竟挂掉别人从伦敦打来的长途电话。而当场景转移到火车上故事渐渐进入高潮时,希胖的细节安排使得人物刻画愈发入骨。仅举其中几例而言——律师和情人之间苍白无效率的交流,拉上帷幕隔绝于世的小车厢,下午茶时间竟以壶中方糖模拟板球比赛的行为——这些固然是推进戏剧发展必不可少的情节,但巧妙的细节安排使它们在推动故事情节以外带上更多的讽刺之趣。而当“妇人失踪”这一全片主线事件发生后,女主的车厢内自然安插进眼线,再加上这群英国人的反应,观众会不自觉地跟上剧情。事后阴谋揭露,整个车厢的英国人没有一个真正在这场阴谋中,只不过是为了躲避身为“目击证人”会带来的那点微不足道的麻烦而不自觉地成了一场巨大政治暗杀的帮凶。临近结尾的枪战中,“不抵抗主义”律师步下火车送上自己性命,于前面他许诺的一片光明未来对比更显讽刺。列车终于抵达伦敦后两个板球迷兴高采烈地打算去曼城,却只听到板球赛取消的噩耗。想要避开麻烦的那份漠不关心反而使他们祸事缠身,这种戏剧性而又富于讽喻的安排正是在剧情主线以外更让人久久回味的东西。而医生关于那位修女的描述更加一针见血:“她既聋又哑。”但她最后不仅开口证明自己两耳清明,更以行为证其头脑清醒。在她道出自己英国人的身份之后,幽默而尖锐的讽刺也终于浮上水面:英国人是否真的又聋又哑呢?
谍战片混合喜剧因素,悬疑成分略少,不过并不妨碍希胖使用一贯技巧——麦高芬的设置,火车飞驰镜头的拍摄,对英国人的嘲讽,政治上的语焉不详(这些元素即使到了美国以后,仍使用十分频繁);结合时代特色,依旧好看。
Yes, you heartless, callous, selfish, swollen headed beast. -->你这杀千刀的!
一开始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变成了推理片,推理推理着,又变成了动作片,一通噼里啪啦枪战之后,又变成了谍战片!!!你以为谍战片就完了吧,其实它还是个爱情片!!!哎希区柯克最后那个拿着还有一颗子弹手枪的军人是怎么给解决掉的你怎么也不说一声啊!!!
三人成虎、群体性记忆篡改的故事,悬疑和喜剧融合的很好,甚至更像一部喜剧电影。车窗划字的桥段,为后世纷纷效仿;Froy之名,拿精神分析开涮。不过在希胖作品中,这部作品的plothole太多了,结尾枪战戏十分儿戏。Margaret Lockwood是真的好看
希区柯克电影的男女主角总有一种能够天生既有的侦查能力,带领观众进入到他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从日常生活到国家阴谋的悬疑重重,但也像是一场两人之间的福尔摩斯游戏。
四年前我在看《空中危机》的时候,觉得这个构思好新颖,尤其是飞机窗上哈一口气后出现的图案,巧妙极了,结果,整个故事和创意原来来自七十多年前的希区柯克.....
噗,Michael Redgrave拿着烟斗,戴起了猎鹿帽……
轻喜剧悬疑片,车厢里动物的反应,万花筒般的叠化效果。前半部分的喜剧铺垫,中段悬疑走向,直至最后的枪战无不恰如其分。
悬疑+谍战+爱情喜剧的混搭比39台阶更成熟了。
胖子你太可爱了!!!小儿女忙里抽闲谈恋爱我最喜欢了!
1.希区柯克即将前往好莱坞前的倒数第二部英国电影,喜剧、悬疑、谍战惊悚与政治讽喻水乳交融,煞是好看。2.将火车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并被后世屡屡效仿(如汽笛掩盖话语、车窗划字、过道行走与窥探、翻窗爬到隔壁、行李车厢缠斗、道岔转向等)。3.前段喜剧尴尬美学,片中则拿精神分析开刷(一如Froy之名与不断以科学之名强行将一切解释成女主的大脑-心理问题),尾段枪战略潦草。4.只为明哲保身而说谎的大部分局外人、只关心板球比赛并倒光咖啡糖块模拟解说的两男、搞外遇又坚持举白旗的蠢货等角色均暗讽英国的绥靖政策。5.大变活人的箱子旋转门与逃脱用的活板门+礼帽中围观的兔子,被缠成木乃伊的“病人”。6.掐脖手和作为麦高芬的旋律暗语。7.又见希胖的无辜卷入阴谋之人母题。8.节约成本的特效拍法:远景为微缩模型,窗外景致为背景投影。(8.3/10)
结尾的枪战片跟开玩笑一样,不过考虑到那是1938年,就忍了。希区柯克女郎永远都那么美。这是为数不多的政治爱国主义教育片吧,但仍可以拍得饶有兴趣,想想那时候我们在干些什么。
24分54秒时就已经伸出的双手,却要等你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以嘈杂(多语言)旅店开场,交代了各主要人物性格,在火车上故布疑阵、悬念贯彻始终,将政治阴谋和平常生活完美融合,以喜剧化的表演和事件安排、展示了一种令人害怕的图景。拍于二战(欧洲战场)还未爆发时,其预见性令人惊讶。
这一对太萌了,说是我最喜欢的希区柯克CP也不为过:你打架的时候我上去咬对手,你当福尔摩斯我来当华生,历经艰险终于见到周四就要和他结婚的未婚夫,却怎么也不能和你分别,Gilbert,you heartless,callous,selfish,swollen-headed beast!
挺扯淡的一个片子,但是挺好看的,而且很喜剧,车厢里面的动物实在太可爱了。这个时候的希区柯克味道还没有那么浓。但是政治讽刺很强。
轻喜剧类型的悬疑,哪怕紧要关节处,也不失愉悦轻松。但整体时代背景却给人焦虑和危机感。黄金分割的典范:前头三分之一伏笔部分从容不迫,才能到失踪案后的三分之二部分令人屏息,节奏感和比例感绝佳。
前半小时的情节初认为拖沓,没想到越到后面越觉得前半小时的厉害;中间的半个多小时在心理+悬疑,亮闪闪;最后独自行走的小截列车上的枪战,依旧精彩。
《贵妇失踪记》里真正的麦高芬是其中的心理学因素,“弗罗伊”太太的失踪实在无法不被看作希胖对心理分析鼻祖的善意嘲弄。影片在中段极力在心理学方向进行暗示,即将结婚的女儿绝望般地寻找着母亲。后段电影倏忽演变为政治色彩浓郁的惊险片,各种元素都极尽过火,结果枪战戏反倒文明得好像君子间的决斗。英国人对于这片的偏爱大概缘于影片里的英式幽默,拿自己国家开了涮之余,倒也没真的伤了和气,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同仇敌忾地一致对外。自我批判得如此不彻底,难怪本国观众会喜欢。
好好看啊,中间段格外精彩,各种人物的内心描写也好厉害的。希胖的片子老少咸宜体现在每部里面都有美女,这部还紧张里面带点幽默
谍战+欢喜冤家,悬念的设置上很是出色;对于二战纳粹德国的影射不言而喻;最喜欢的是那丝轻喜剧的味道,很好的消解了题材中的紧张感;当然不能忘了结尾枪战中那个手掌中枪毫无影响的铁血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