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BARRY JENKINS TELLS THE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STARS WHY THEY’RE THE MODERN-DAY THELMA AND LOUISE / 巴里·詹金斯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两位主演谈为何她们是今日的《末路狂花》,2020.5.7由《Interview》杂志发布。
作者:Barry Jenkins,翻译:路米内
巴里·詹金斯(Barry Jenkins,美国导演,其自编自导的作品《月光男孩》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他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制片人之一。下简称「BJ」):你们能看到我的虚拟背景吗?
塔莉娅·莱德(Talia Ryder,美国演员,出演过戏剧,《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饰演斯盖勒。下简称「TR」):我正在看怎么设置呢。我想弄一个在海滩的背景。
BJ:首先我得说明我不是记者,这次可能不如你们之前做过的其他访谈那么酷。给你们一个心理准备。不过现在终于通过网络见到真人还是挺酷的,由于在制作过程中我没在片场,所以之前没能见到你们。很高兴认识你们。最近怎么样?
茜德尼·弗拉尼根(Sidney Flanigan,美国音乐人、演员,《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是她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饰演主角奥秋。下简称「SF」):最近我都有点抓狂了,不过这段时间对思考一些问题来说大概也挺好的,比较安静。
BJ:有很意思,你俩之前可是乘着电影的火箭直冲云霄呢*。片子在圣丹斯的反响很好,在柏林妈的就更厉害了。现在你们不得不突然打住,反思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回看过去几个月和这部电影相关的事情的,我挺好奇的。你们会密切关注电影发布后人们的回应吗?
SF:没错。这些对我而言完全就是神秘海域,尤其是在目前的状况下**。有点儿像每天在公寓里,万物安宁,但与此同时因为电影的上线了又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反响出来,不过和团队一起出席首映式不同,很难切实地感受其中全部的东西、全部的能量。不过有很多人在「INS」上给我留言说他们有多么喜欢这部片子,能获得这么多好评和支持真的很棒。现在算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TR:我收到很多同龄女生发来的短信,她们说她们非常爱这部片子,还说此前从未看过这样的电影。这真的很酷。我本来以为在柏林和圣丹斯之后,我会回到学校回归日常状态,不过现在事情完全往另一个方向走了。
(*译者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2020年1月底在圣丹斯首映,次月在柏林获奖,3月登陆美国影院,不过由于新冠病毒爆发,4月初即上线各互联网视频点播平台。
**译者注:两位主演此时在纽约家中,指由于新冠肺炎爆发,纽约从3月起颁布全州限制令。)
BJ: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在你们读到伊莱扎*的剧本之前,你们是否晓得像电影里茜德尼这样的女孩子要经历的所有流程吗?还是说这个故事其实是给你们上了一课?
SF:我绝对从片子里学到很多。我意识到那种处境下人会遭到污名,不过我在纽约长大,从来没太担心过像电影里这般具体的藩篱。我之前不知道在一些地方堕胎需要经过批准,你还得在法官面前证明自己的决定足够深思熟虑。确实有很多女人为此长途奔波,然后各地也确实有一些误导女性、劝说她们不要堕胎的危机中心——搞清楚堕胎会遇到多少阻碍,这会令人发狂。
TR:我也学到很多。我知道在保守的州女人堕胎是很难的,但之前我不晓得她们究竟会面临多少阻碍。
(*译者注:伊莱扎·希特曼(Eliza Hittman),《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导演、编剧。)
BJ:茜德尼,你要比塔莉亚年纪稍大一点,是么?
SF:是的,我21岁,塔莉娅18岁。
BJ:电影的头一小时有一点特别有意思,起先斯盖勒看起来是比奥秋大的。斯盖勒有点像大姐姐,或者是堂姐。然后到了结尾,奥秋终于结束旅程,双方位置似乎交换了。我觉得在表演上这里你们做得特别有爱。拍摄期间你们相互有多熟悉对方呢?
SF:我们在试镜的时候第一次见面,我觉得和塔莉娅非常合得来。那时候伊莱扎离开了一会儿,我们坐在那里聊了一下,发现我们都是来自水牛城的。有共同的家乡帮助我们建立了初步的连结,后来伊莱扎就给我们做了一些加强关系的练习。她给我们日记本还有一些提示。我们写下答案然后私下交换。那种感觉是有一点沉重的,我觉得此后我们之间就没有区隔了。我们放开了这种能力,完全和对方连结到一起,到了拍摄现场,我觉得已经和她很亲近了。我很爱塔莉娅。我觉得她人很好,认识她我很高兴。
TR:我在拍摄期间就觉得,假如这是我们身处的真实生活,我也会像斯盖勒保护奥秋一样去保护茜德尼。
BJ:我猜伊莱扎拍电影的方法对此也有影响。尤其是作为电影人来看这部片子,我会感受到你们两个只身提着箱子漫游曼哈顿的心情。如果我在凌晨3点看到你们两个提着箱子,我会想「天,得有人帮帮这些女孩。」我知道很多背景里的人物都是真的,所以我想那是有意要把你们融在一起,在那里你们得抓牢彼此,因为伊莱扎不会过来对所有人说:「喂,这些是我的演员,不要找茬、不要瞎碰。」跟这些不知道你们在拍电影的人一起,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世界中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SF:是有点怪怪的。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摄影机离我们很近,但旁人都能看到,我觉得对纽约人而言这种情况还挺普通的。人们不会真的驻足观看。不过由于那是我第一次出镜,真的会感到像是异类。让我感受到了角色在纽约的处境——「遇到所有的事物都是新的」,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BJ:那么塔莉娅,这部片之后你去到(斯皮尔伯格翻拍的)《西区故事》剧组,那和伊莱扎的剧组应该非常不同吧。会让你有陌生感吗?
TR:这也是我演的第一部电影,所以我也感到很陌生。我很幸运能去演《西区故事》,那里我没感到特别像异类。在游行队伍旁进入计划生育中心的那场戏——我们必须抓紧对方走过去的那一刻是非常真实的,因为所有的抗议者都是真的,那些标语也不是捏造出来的。所有这些就在我们跟前发生。
BJ:我今早又看了一遍电影,你们看对方的眼神特别有趣。我喜欢演员用眼神交流的方式。你们第一次去纽约然后坐地铁的时候真的是甜蜜一刻,斯盖勒看着奥秋,你可以从眼神里看出来斯盖勒试图确认奥秋她人没事儿。所有这些给人很亲密的感觉。这部电影涉及非常严肃的议题,但也像是一部关于友情的电影。
SF: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塔莉娅和我在戏外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所以才能跃然银幕之上。
TR:在排练阶段建立起我们之间的友谊真的很重要。我们过各自的剧本和场景的时候,伊莱扎让茜德尼和我为对方化妆。她说这会让拍这场戏的时候,创造出更亲密的情感纽带。我从来没预料到这样子的排练方式,不过确实获益匪浅。
BJ:茜德尼,你在电影里唱了一首卡拉OK。歌是你自己选的吗?因为你本身也是个歌手/唱作人,你是按自己的风格去唱的吗?
SF:那首歌我是从一些选项里挑的,因为歌曲的版权很贵。我记得我在供选名单里看到了那首歌(Gerry and the Pacemakers的《Don’t Catch You Crying》),一下子就觉得:「天呐,这歌我喜欢好多年头了。」等到我要演唱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必要去表演,我本该要演出来的。拍完第一条的时候,我记得摄影指导小声对伊莱扎说话,大概意思是说「她这么做不太符合人物的状态」。所以伊莱扎说:「你得试试以更像奥秋的样子去唱。」于是我做了一些改进。
BJ:塔莉娅,我很好奇你的衣柜。你和伊莱扎是怎么确定斯盖勒的穿衣打扮的?
TR:试衣的时候我们有一些选择,不过都属于同一种风格。我认为斯盖勒会想要更潮一点,通过着装来表达自己。我想这个你在电影里是看不出来的,不过有几幕戏里,我穿着非常非常紧身的荧光色内衣。我就觉得:「这太像斯盖勒了」,她是个很果敢的人。
BJ:就像想闯荡大都市的小镇少年。
SF:在「INS」上有我们在老家拍的女孩们的照片,其实戏服设计师从里面获得了不少灵感。
BJ:你俩都特年轻。现在我要说一个名字,如果你们知道的话就告诉我:《塞尔玛和路易斯》(Thelma and Louise*)。
SF:有点耳熟,不过我对此了解不多。我没有看过。
BJ:塔莉娅,你知道「塞尔玛和路易斯」是什么意思吗?
TR:好像知道,之前听说过。真希望我知道更多。
BJ:《塞尔玛和路易斯》是一部90年代的电影,两个比你们大一点的女人开始了她们的旅程。这部片很酷,我觉得你们应该去看看。我不晓得对你们的同龄人来说怎么样,对我而言《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部电影就是今天的《末路狂花》。包括你们上车以后遇见的那个傻小子,就像《末路狂花》的那个世界里出现的布拉德·皮特。希望下回和你们聊天,你们已经看过《末路狂花》了。
(*译者注:《Thelma and Louise》,即1991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电影《末路狂花》,塞尔玛和路易斯是其中两位女性主角的名字。)
BJ:由此,我想来谈谈电影现在在视频点播平台(VOD)发布的事情。我待在家里,茜德尼在家,塔莉娅在家,伊莱扎在家。我觉得里面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因为我们不常看见对女性友情的描摹,尤其是关于你们这个年纪的。现在,每个人都待在家里想有什么事可做、有什么东西可看。这部电影可能是年轻人的好选择之一。跟我说说影院首映之后的经历吧,你们在柏林,以及到现在影片在线上发布。
SF:有点像快速切换,因为我们参与了所有这些电影节、发布会,这令人激动。我还记得在纽约的那周之后,我回家想要和家人朋友在水牛城里来场首映,我真的很期待,但现在看来我也不确定是否要继续放映。之前有很多邮件往来。我们会讨论「要不我们把人数减到100人」,不过到了放映的前一天结果又取消了。
TR:没有在影院上映还挺遗憾的,这是我们最初的打算。就我个人而言,我想电影在大银幕上看要更好,在电影院里你是全神贯注不受手机或别的干扰的。不过我还是希望电影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因为目前人们无事可做,堕胎法案又岌岌可危*。人们甚至正利用病毒来限制女性的行动。我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
(*译者注:指「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197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德州限制堕胎的法令违宪,进而承认美国女性的堕胎权。但自2017年川普上任以来,主张反堕胎的势力或团体积极组织在各州通过例如「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的限制堕胎动议,以达到最终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判例的目的。可参见:《反堕胎法案:〈使女的故事〉成了2019年的操作手册?》。后面所论及「利用病毒限制女性」,指3月中下旬,美国得克萨斯州等6州,将堕胎列入非必要手术。)
BJ:现在让我以路人的身份这么跟你说,而不是作为制片。我经历了112天的制作期,没有去圣丹斯,没有去柏林,没有去任何试映。所以我从来没在大银幕上看过这部电影。我只在暗房的60英尺电视屏幕上看过,看起来还是好得不得了。所以对于任何在家看片的人来说,它还是会好看到不行。甚至远甚于此,几年前我拍了《月光男孩》……
TR:打断一下,我很喜欢《月光男孩》。
SF:我也是。
BJ:谢谢你们。我也喜欢《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有不少人跟我说,他们没有去电影院看《月光男孩》,是因为他们不想别人知道他们去看这部片。
TR:为什么呢?
BJ:因为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推断、猜测或者认为是同性恋。
SF:喔!
BJ:同时我也觉得会有年轻女孩和茜德尼有相似的经历,可能去电影院看对她们来说不见得舒服,反而现在可以自己家里更舒服地看。所以相信我,任何人用笔记本、手机、电视都可以看这部片,我真的相信通过这些方式人们会在影片中有所发现。你们和伊莱扎所做的事情的分量,依然不亚于500座影院的体量。为此感到自豪吧,好吗?你们说呢?
SF:谢谢,谢谢你的表扬。
BJ:我有一个朋友去电影院里看了《月光男孩》,影厅里一共5个人,其中一个人看得痛哭流涕。我的朋友他一直坐到演职人员表放完,灯光亮起,才站起来然后说了句「狗屁同志电影」才走。为了以防万一有人看到他在那里。
SF:老天!
BJ:我们完成了作品让他有可能参与进来,但是他参与进来也并不感到舒服。这和我在这部片子里的感觉类似。塔莉娅,你也切中了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都在家里,人们唯一的所思所谈都是关于「2019冠状病毒病」。不过同时发生的是,那些州正在试图限制如奥秋这样的女性的权利。你们作为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和这个议题息息相关。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SF:自从拍完电影回家,一直都是非常疯狂的体验,因为那时起我就开始看到「胎儿心跳法案」*的新闻,当时我就想:「天,我这才刚拍完一部关于堕胎的电影回到家呢,这离我听说最高法的判例才过去没多久。」现在,「新冠」在继续,他们仍无情地要夺走生育自由。这让女性感到非常无力。所有这些父权制的东西,都很奇怪。女人反抗了这么久,这场仗却像是无底洞。女人一代代要背负创伤。太沉重了。所以这部电影,我感觉,会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切中时下的。
TR:我很同意。能参与到这个故事里我感到很荣幸,也感到很重要。伊莱扎说她不是要改变任何人的想法,或者发起一场暴动或别的什么,不过我希望那些或许不赞同堕胎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以后,真的能把片中人物当作人一样来感同身受。那些不愿接受的人——我不认为因为他们的不了解会使得他们真的能有机会去共情,他们作出了种种预设。我希望人们看完电影的时候能找到不一样的视角。
(*译者注:「胎儿心跳法案」或简称「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是指由美国反堕胎团体推行的限制堕胎法案,均以探测到胎儿心跳为限(怀孕6-7周)禁止此后女性堕胎。至2019年,美国有数10个州开启了心跳法案的立法程序,有俄亥俄、乔治亚等4个州通过该法案(此外阿拉巴马州完全禁止堕胎)。去年下半年,已通过限制堕胎的各州法案均遭到联邦法院的暂时搁置。)
BJ:我很好奇,对于第一次要演电影的人你们会有什么建议吗。要做什么以及不要做什么——要是你们再拍一次,你们会做什么,又不会做什么?
SF:噢,伙计。
BJ:你这意思就像是说:「所有事我都做得很好。」
SF:我想我现在还在试着把握方向吧,因为有时候自己回看当时,真的觉得就像疾风闪电一样。要是让我给自己提建议,可能我会说更相信自己一点,更自信一点,然后不要把自己和别人做太多比较。
BJ:好吧,我想问的就这么多了。我可不会聊「跳梁小丑」(Insane Clown Posse)的事情。我不会说的,不会说的。
SF:我要说清楚我可不是「跳梁小丑」的粉丝(juggalo*)。我只是碰巧在一场粉丝婚礼上。
BJ:我就是想在最后逗你乐一乐,仅此而已。
(*译者注:Insane Clown Posse(跳梁小丑)80年代成立的美国金属说唱组合,他们的粉丝自称为「juggalo」,形成了一个说唱亚文化社群,比如粉丝之间的婚礼称为「juggalo wedding」。而茜德尼和导演伊莱扎正是在这样一场朋友的婚礼上偶遇的。)
堕胎,宫斗剧中百用不厌的一个经典桥段。 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是一个被争议了几十年的严肃议题。 关于堕胎,我们总是道听途说得太多,深入了解得太少。 最近,一部好评99%的新片,就为我们揭示了少女堕胎的残酷真相——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 编剧:伊丽莎·希特曼 主演: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娅·莱德 / 西奥多·佩尔兰 上映日期:2020-03-13(中国大陆)
这是一部上个月在美国上映的新片。 受疫情影响,仅上映3天便惨遭撤档。 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它堪称炸裂的口碑—— 早在2月份,此片就在柏林电影节进行展映,并荣获银熊奖的评审团大奖。 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惊人的99%。 就连严苛的MTC,也评出92的高分,并亮出官方认证的“必看”标识。
这部好评如潮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女主角奥特姆,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 正值17岁的她,和每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样,有着自己的叛逆与爱好。
她会把眼影涂成最亮的银色。 她在舞台上弹起吉他,唱起自己创作的歌曲。 碰到找麻烦的男生,她二话不说,一杯水就泼在对方的脸上。
独处房间时,她也会做每个女孩都做过的事情: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身体。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自己怀孕了。
这是一个宛如晴天霹雳的消息。 奥特姆不敢告诉任何人,只能偷偷地尝试各种网上的“办法”,试图阻止这个意外。 比如,猛灌漱口水、狂吃维生素C片,甚至狠狠地捶打肚子。
很显然,奥特姆的计划失败了。 她转而向当地的医疗机构求助,想要进行私密的堕胎手术。 只可惜,对方却一心劝导奥特姆把孩子生下来,并提醒她堕胎是“暴力行为”。
更重要的是,在奥特姆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18岁以下的堕胎手术必须经过父母同意。 为了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彻底结束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 奥特姆和陪同自己的表妹一起,踏上了一场远赴纽约的“堕胎之旅”。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观众都会联想到电影《四月三周两天》。 就连导演伊丽莎·希特曼也在采访中提及,《四月三周两天》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同样是底色残酷的青春片,同样聚焦少女堕胎的题材。 《从不》的整体基调和叙事方式,却不像前者那般尖锐和压抑。 它并未着力于刻画、渲染奥特姆的不幸与痛苦,只是在平静而克制的镜头下,为观众缓缓道出一个细腻的少女心事。
和以往的大多数“堕胎”片不太一样,《从不》中没有哭天抢地的情绪表达,也没有鲜血淋漓的特写镜头。 片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来自于两个地方—— 第一次是奥特姆在确认怀孕之后,为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 她以烧红的曲别针为工具,在自己的鼻翼上打了一颗鼻钉。 这是片中唯一流血的镜头,也是奥特姆想要掌控自己身体主权的象征。
第二次是在纽约做堕胎手术前,她需要按照惯例,回答医护人员的调查问题。 “你的伴侣是否威胁过你?” “你的伴侣是否对你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你的伴侣是否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与你发生性行为?”
这些问题的回答,要从四个频率中做出选择—— 从不(Never),很少( Rarely ),有时(Sometimes ),总是(Always )。 这也是这部电影片名的由来。
一开始,奥特姆虽然略显尴尬,但还能勉强回答问题。 直到最后一题的出现,奥特姆如鲠在喉。
医护人员换了一种问法: “从你出生到现在,是否有任何人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奥特姆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地回答出“有”。 透过这轻飘飘的一个字,她从始至终都讳莫如深的真实经历,已经让观众了然于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从未告知和追究谁是造成这起意外的“凶手”。 但正因如此,它让观众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凶手—— 他可能是奥特姆学校里,当众进行荡妇羞辱的男同学。
他可能是奥特姆家中,习惯污言秽语并以此为乐的继父。
他也可能是奥特姆打工的超市里,肆无忌惮猥亵女店员的男主管。
除了这几个最大的“嫌疑犯”之外,片中的所有男性角色,都对女性有着不同程度的蔑视与冒犯。 地铁上举止猥琐的变态、汽车上试图调情的男人。 就连工作中的一句简单问候,都被男顾客解读成某种暗示。
为了凸显女性受到的冒犯,片中设置了一组特别的对照: 手与手的接触。 当片中的男性与两位女主角的手接触时,流露出的只有征服对方的欲望。
而当奥特姆与表妹及医护人员的手接触时,传达的是支撑对方的力量。
这个特别的对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完美讽刺了现实—— 自从堕胎这个严肃的议题产生以来,一直竭力为女性争取主宰身体权力的人,始终都是女性本身。 把时间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堕胎在美国的绝大多数州都是违法的。 1970年,一名德州女性未婚先孕,想要人工流产。 当时的德州,不允许产妇在未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堕胎。 于是,她当一纸诉状告发当地县检查官,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诉韦德案(Roe VS Wade)”
“罗诉韦德案”的出现,第一次让大家正视女性堕胎这个诉求。 1973年,美国确立了女性在妊娠头三个月,有自由终止妊娠的权利。 但遗憾的是,在这之后不久,受到各方压力的最高法院,又允许各州出台限制女性堕胎的条款。 换句话说,堕胎自由在此后的美国,又成为了一纸空谈。
堕胎这个议题,在西方一直争论不休。 而堕胎这个词,也一直与道德不贞、行为不检点等刻板印象相连接。 但很多人却忽略了,意外怀孕也分为不同的情况。 非自愿、且未做好当母亲准备的意外怀孕,于女性而言本来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不及时止损,只可能带来灾难之上的灾难。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2012年发生的“萨维塔事件”。 当时,爱尔兰的一名28岁产妇萨维塔·哈拉帕纳瓦尔,在被送进当地医院时已经开始有流产迹象。 她提出了紧急堕胎的请求,但受限于当地法律,医院一直拒绝。 直至三天后胎死腹中,医院才进行了引流手术。 但遗憾的是,萨维塔最终死于流产引发的感染和脓毒症。
当萨维塔离世时,距离她第一次提出堕胎的请求,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 换句话说,因为对堕胎的偏见,而错过了一周的救治时间。 “萨维塔事件”的发生,以血的代价推动了女性争取堕胎自由的运动。 2018年5月,爱尔兰堕胎合法化终于通过。
直至今天,对于堕胎的偏见仍然屡见不鲜。 去年,美国阿拉巴马州就通过了一项“全美最严反堕胎法案”。 法案规定,无论哪个阶段的孕妇,都被禁止堕胎。 即使是因被性侵怀孕、乱伦怀孕也不例外。 为什么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却要由其他人来投票决定? 那些竭力讨伐堕胎的人,又真的了解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吗? 不要让萨维塔的悲剧,再发生这个世界上。
*本文作者:张不才
影片一开始女主在学校演唱,然后被台下的男生用“荡妇”来羞辱。但这时台下的家人无动于衷,我们就知道女主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这也造成了女主怀孕之后不愿向家人寻求帮助,因为这一定是徒劳的,在女主去到纽约几天后,他的家人都没有给过她电话,唯一的电话也是女主打回去的。可想而知,女主早已被家人鼓励和透明化。
影片可以说像美国版的《四月三周两天》,同样说的是女性在堕胎不合法的环境中,如何挣扎着做出艰难的决定。
一直到今天,美国很多地区堕胎都是非法的,影片真正要让人反思的是堕胎违法对女性造成的伤害和缺乏考量。
当然,这是一个很深的辩论,一方是说肚子的生命享有生命的权力,一方是想要争取女性更多的主动权。
但影片想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此,故事虽然隐去要对女主负责的那个男人,但全片对男性的描写其实就已经变相的批判了当下男权社会的不公。
比如女主学校欺负女主的男生,女主家中冷热嘲讽女主的继父,超市变态亲吻女主和表妹收的店长,还有公车上认识的大学生模样的男生。
影片在第60分钟时,我们也终于知道这拗口的影片名字,是出自一份堕胎医疗的测试调查,女主在面对这些如同针扎的盘问时,看似坚韧的她最终还是落泪,问女主问题的虽然也是女性,但更像是机器人式的工作流程和咨询,起不到对女主任何帮助。
我们也从中看到女主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暴力对待导致了怀孕,虽然影片展示得很晦涩,导致这次女主怀孕似乎在强j与非强j中摇摆,但这些毋容置疑都是女主自己所要面临的困境。
这些如同日常缝隙中长出的野草,是我们能看见但我们从不重视,又很少反思,有时追究,总是遗忘的女性困境问题。
是的,这部影片不光说的是女性堕胎合法化的争辩,而是当今女性的困境。
影片最后,女主做完流产手术,和表妹坐车回家,影片结束,留给女主她们的问题和困境,没有一个能得到完美的解决,就如今天当下女性的难题。
在影片进行到第60分钟的节点上,《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拗口难记的片名的含义终于被揭晓。在我们从未看见全貌的诊室中,社工向Autumn提出关乎她健康和安全的问题,并希望她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的一个频率回答。社工轻快地表示不需要有压力就当是答多选题,但这从“你的性伴侣是否拒绝使用避孕套”到“你的性伴侣是否对你进行身体暴力”的一系列问题,让故事里那位被刻意藏起来的性伴侣第一次被带入对话之中,而冷静独立决定一人悄悄堕胎的Autumn,或许也是在这一时刻意识到,她并不该独自为腹中那个意外到来的孩子负责。
然而,在这段长达三分钟的问话之中,Autumn始终是独自一人。镜头近距离对准她那写着疲惫但努力保持冷静的脸庞,在这逼仄的银幕空间中,故乡街头未融的冰雪和纽约的霓虹都淡去,Autumn身边没有一路上提供情感支持的表姐,甚至都没有反打镜头给到对面那位温柔而语气坚定的社工。有的,只是Autumn穿着标志性的黄色卫衣坐在那里,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回溯起那些无法逃避的痛苦。
在这排除了一切外界因素的镜头之中,屏幕好像变成了一面镜子。《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Autumn的故事,是她只对自己负责的决定,也是属于她的旅程。但是,这些零零散散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却绝不只是Autumn一个人的答案。
亮片与鼻钉:属于她的角色研究
《从不》的剧情很简单:意外怀孕的17岁少女Autumn在发现宾州法律规定必须有一位家长知情才能堕胎之后,和关系亲近的表姐Skylar踏上了去纽约堕胎的旅程。
在美国多个州通过反堕胎法案的大背景下,《从不》中未成年意外怀孕和跨州堕胎的剧情很容易让本片显得像是一部“观点”电影。然而,虽然《从不》是一个关于堕胎的故事,它也确实触及到女性身体掌控权等一系列议题,这部影片却是一部并不激烈也并不血淋淋、人物描写大过观点表达的作品。
它没有抗争和碰撞,没有戏剧高潮,没有真情告别和最终和解,没有《朱诺》的美式温情,也没有《四月三周两天》的粗粝沉重。《从不》更像是从两位少女人生的录像带中节选了几天几夜,以近距离但保持克制的视角观看她们的生活和旅程,不刻意营造狗血也不忽略任何细节。这样的观察让被放在特写之下的两位少女有了不似电影角色的真实感,我们也得以被邀请进入她们的世界,体会她们寡言少语下的不安,和面对高压事件的一次次情绪涌动。
在这样的一个偏重角色研究的故事中,主角的出场方式极为重要,而《从不》以一种非常干净而高效的方式构建出了Autumn生活的世界和每日所所经历的日常。《从不》的开场是一场复古风情的高中才艺汇演,当Autumn的同学们表演着拙劣的猫王模仿秀和50年代男女混搭歌舞时,Autumn用吉他伴奏唱着一首悲伤的歌。虽然她穿着有些滑稽的外套抹着银色亮片眼影,她眼神和歌声中流露的心事已经让她和同龄人身处不同时空。
而接下来从餐厅到家中,从超市到街头的几场戏,被几个小妹妹占据精力的妈妈、没好气的继父再到活泼能干的表姐Skylar,Autumn周边的人物关系被迅速补全,而Autumn的格格不入和与自己所处环境之间的间离感也一步步加深。导演Eliza Hittman之前的两部长片都设定在阳光充足的悠长夏日,但《从不》却选择了宾州寒冰未消的冬季,整个故事蒙上灰白色的滤镜,穿着笨重衣服遮住肚子的Autumn一人走着。
然而,尽管Autumn形象的树立过程精准而高效,她整个人物最为重要的前情却被有意地完全隐去,即这场意外怀孕是如何发生,以及孩子的父亲是谁。当我们进入这个故事时,Autumn已经怀孕一段时间,而以她有些沉默和自我封闭的性格,是肯定不会告诉我们这些看客她最想闭口不谈的秘密的。
这样缺失了一块拼图的人物画像,为观众制造了一些萦绕周身的神秘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因此不再是关于一个女孩堕胎的前因后果,而变成了关于Autumn这个具体的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在做出堕胎决定后生活经历的方方面面。这个故事,由此不再去追问行动的原因,而只把镜头对准行动本身。
Hittman在访谈中的一句话或许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她为什么选择隐去这些背景:"It's no one's business but hers." 这是Autumn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容其他任何人参与的只属于她的决定。所以,她才会在知道自己怀孕之后,以一种原始而暴力的方式刺破身体穿上鼻钉。这是一个同时带着自毁和自爱的动作,Autumn急迫地宣示独立,宣示对自己身体的唯一掌控权。
背景中的另一性别
从传统的剧作角度看,《从不》可以说是一场略为松散的The Hero's Journey(或者应该说是The Heroine's Journey),主角离开家乡踏上旅程,坚定目标克服困难,最终胜利归来。从宾州小城到曼哈顿的旅途是Autumn和Skylar的奥德赛,虽然我们的英雄们坐着灰狗吃着最便宜的面包,她们的坚定与勇气、她们之间不用言说的相互扶持,都为整场旅程注入了一些动人的英雄主义。
虽然不是叙事模型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但既然是英雄的奥德赛,就免不了重重困难和阻挠。《从不》的故事回避了更为戏剧性的冲突,纽约这个城市似乎就顺势成为了两个少女必须战胜的大反派。她们笨拙地买票,无处可去只能来来回回坐地铁,整座城市嘈杂的夜幕降临在她们身上,而她们下棋甚至赢不了一只鸡。
这趟纽约旅途中,她们最为明显的负担就是随身携带的那只毫无必要的大旅行箱。Autumn和Skylar本来就只计划来纽约一天时间,但Skylar却往里面塞满了换洗衣服,不得不拖着笨重的箱子艰难地跑上跑下。导演对此的解释是,她读到很多来纽约堕胎的女人们都会多带很多行李,因为她们总想着来都来了,可以有时间观光;但她们错了,她们只是来堕胎的。这口不得不携带的负重,似乎是纽约对小镇女孩们的一个玩笑,也是一个视觉上的隐喻,映照出表面冷静的两人内心的千钧重压。
对比那些在堕胎非法地区的女性可能有的绝望挣扎,两个主角的困境似乎显得不值一提,毕竟Autumn是仍然有着自主选择权的一位女性。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Autumn最终也是在合法的地方接受安全的手术,工作人员不仅非常专业且温柔友好,而Skylar也能在餐厅洗手间用着“法国妓女洗澡法”苦中作乐。
但以上的外部阻碍并不是两人所遭受的全部,还有一层威胁一直潜藏在背景里。观众席中大喊"slut"的同学,叫家里狗狗"slut"的继父,超市中躲在玻璃后窥视、抓住机会就亲两位女孩手的老板,地铁上的变态,以及搭讪的男孩,这种危险是如此熟悉如此深入日常,甚至可能都不再被算到需要单独强调的困境中。作为一部以两位少女为主角的作品,《从不》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身为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随时随地经受的凝视、羞辱、骚扰甚至侵犯,和她们由此发展出的已经深入骨髓的不安和警觉。
而到“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问询段落,这种性别权力的不平等变得更加直白,一直隐藏在背景中的男性出现在对话之中,被“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的一个词衡量和审判。在两性关系中,每位女性或多或少都担心过意外怀孕,但大多数情况下,却是男性,拒绝使用避孕套、在女性不愿意的情况下强制发生关系,甚至采用身体暴力达到目的,最终再让女性来承担所有风险,承受发现意外怀孕后那一瞬间的绝望和堕胎对身体与心灵的巨大伤害。
我们总教育女孩自尊自爱,但在男性的绝对力量、压迫和暴力之下,这样的性教育或许并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可笑的是,我们似乎只能通过“熊孩子很烦”的避孕套广告,来颇为冒犯地教导男性:不想承担当爹的责任就给我好好避孕。Autumn用穿鼻环的暴力方式宣示的身体控制权,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Autumn意外怀孕的前因后果,但她开场唱的那首"He's Got Power"或许说明了一切。不管是不是以爱情之名,这个象征意义上的他,都用绝对的力量,让“我”做出违背意愿的事,说出违心的话,让“我”最终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掌控。
然而,虽然《从不》涉及以上对性别政治的讨论,它仍然是一个重视人物多过传递信息的故事,它做不到对女性议题讨论的面面俱到,也不是一次强有力的发声或者批判。过于强调本片的女性主义标签,可能会略微有些偏移重点,在整个故事中,《从不》没有为任何主角的行为定性,既没有指责搭讪男孩的行为,也没有批判Skylar出卖色相换取金钱的举动。
它更像是一次平静的叙述,捕捉少女们这几天中经历的一切。这些身为女性所感受到的威胁,不是作为宏大主题在此进行讨论,而是这两位我们要进行角色研究的主角们身份的一部分,是她们当下行进着的日常:危险的目光藏在每一扇门和窗后,地铁的门每开一次都要马上惊醒,把所有陌生男性一概当做坏人处理,时刻清醒,时刻保持警惕。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这种体验真实到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而对于男性观众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最需要去尝试理解的感同身受。
寡言的少女
作为一部有着似乎值得大加挖掘的主题的作品,《从不》的对白算是相当少。在展现青少年的人物状态时,Hittman不用看似聪明入时的对话来显示自己有多懂青少年,也不借角色之口发表主张,而是选择用最少的词语和能代替语言的行动来描摹贴切的情感。
主角Autumn本身就是个不太爱说话看似生人勿进的青春期少女,而她情绪的细微变化,都靠演员Sidney Flanigan用诸如“F*ck off”这样的一两个单词,和特写镜头下的表情呈现。第一次演戏的Flanigan对Autumn的完成是相当好的,整场旅程中情绪的循序渐进、想要不断藏起来的焦虑和迷失,都写在她那张不算锋利但仍很孤独的脸上。
而Autumn与Skylar之间的互动,也几乎不需要语言。《从不》里主角们的重大决定都不是靠讨论和商量出来的,而是靠坚定的动作准确地表意,就如决定去纽约时Skylar一声不吭地往Autumn书包里塞现金,和好时Skylar自然地为Autumn做眼部遮瑕。两人之间充满真情的默契,Skylar不追问的无条件支持,都在这些沉默的动作中缓缓流动。
两人最为动人的身体接触,是Skylar为Autumn牺牲色相时两人的偷偷勾手。在这之前,《从不》故事中的身体接触都由男性发出,巴士上遇到的搭讪男,武断而具侵略性地用手搭上Skylar的手臂,之后在KTV也毫不掩饰地来回抚摸Skylar大腿。在这两段接触之后,镜头都马上移到Skylar若有所失而略带厌恶的面部特写上。
但Autumn和Skylar的勾手不一样,在一根圆柱之间,姐妹俩的小拇指轻轻勾上,我们看不到对面被不喜欢的人亲吻着的Skylar当下是什么表情,但这带着孩童时代记忆的接触,是略带伤感但最具力量的相互支撑。
在这个并不明亮的故事里,Autumn和Skylar之间的友情是为数不多的一道光。我最喜欢的两人互动,是做过手术之后的Autumn和Skylar在中国城面包店吃面包,笑着讨论圆圆胖胖的面包像虫。这一段对话是两位演员的即兴发挥,也是两位真正在该年纪的年轻人最真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和在其他场合下符合青少年特性的寡言少语,也进一步让《从未》更具有普通人人生故事的质感。
幸好,这个故事拥有一个饱含希望与光亮的结尾。解决了一切的少女们坐上了回家的巴士,柔和的光线中,疲惫的Autumn终于安然闭上眼睛。我们对Autumn的观察就到这里结束,在未来,她或许会告诉别人她意外怀孕的秘密,或许不会。不管怎样,我们将都无从知晓,毕竟这是属于她的身体,也是属于她的故事。
最早被这部影片吸引是因为这个电影名,《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名字也太奇怪了。看着两个小姑娘艰难的堕胎之旅,却从心底涌出了感同身受的心疼感,虽然人活着难免都要面对困境,但女人一生要承受的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恐惧恐怕是大部分男人所无法想象的。
影片开头表姐看到女主不舒服问她怎么了,当时不知道对方怀孕了以为只是月经带来的疼痛,表姐喃喃自语说我每个月都这样恨不得吃一整瓶止疼药。回忆起高中时代我要好的女友们几乎每次月经都疼得面色苍白甚至无法走路或是正常上课,我自己更是从小女孩时期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止过疼痛,每一次有大型考试时如果碰上了更是会深深的担忧。
片中17岁的女主一再被问到为什么要堕胎,她一遍一遍的回复cause I’m not ready to be a mom(因为我还没做好当妈妈的准备),这段堕胎之旅虽然艰难,但所幸最后还是能按照她的意志主宰了自己的身体。
电影最妙的大约就是点到这部电影名字的段落。女主好不容易到了一家可以帮她做堕胎手术的诊所,医生需要问一系列问题,每个问题都要用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其中的一个来形容。问题基本是围绕有没有人强迫她做过不愿意做的事情或是被欺负过来展开,医生一个又一个的问,女孩儿沉着的答,但答着答着还是忍不住哭了。她不一定经历过很严重的暴行,但肯定是有过不舒服和不开心的,在被问这些问题之前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那些行为是否有问题,更多可能是当下觉得不舒服,但想想还是算了。电影里还有很多和这里呼应的小情节,两个女孩打工的超市里每次交钱给小主管时,都要被强迫狠狠的吻一下手,在深夜的地铁里遇到肆无忌惮的暴露狂等等。
现在网上也有一些声音倡议男生怎样才能让女孩子们减少恐惧,比如男生不要单独走在女生后面,电梯里如果只有一个女孩最好不要跟着进,也许有人看到这会不屑一顾觉得这些事情也太小了,但女人都能明白日常中一些看似普通的细节其实常让我们提心吊胆。最近我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被一个中年男人尾随,哪怕我已经成长到30岁的大人年纪,内心还是有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当我在人潮中看着他逗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当我顺着逆着坐了不知道多少趟地铁也无法摆脱时,平时自认为勇敢的我在当下也不敢做任何事,那天晚上回家哭了很久也失眠了很久,生而为女人要面临的课题实在太多,当无力感袭来时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
影片里有很多镜头拍摄两个小女孩紧紧拉着手,比如在描绘女主堕胎手术时,女主表妹不情愿的和男孩接吻时。在很多个痛苦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对方的时候,只能拉着彼此的手。在被跟踪时我先想到的也是给我最好的女朋友们打电话,为什么我们觉得女性的互助在关键时刻这么重要,能给我们最多的力量感?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相信彼此能够真正的理解。
在我长大的过程中,常常被告知女孩会比同龄的男孩成熟,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后来慢慢理解,身体上不可避免要历经的疼痛和这种脆弱性带来的恐惧确实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快一些。
片中女主不敢告诉妈妈自己怀孕堕胎的事情,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来月经时以为是生病了,连着两三天夜里自己一个人默默洗裤子,不敢告诉家人怕他们伤心。不知道应该说我妈不称职或是太保守,很多年里我也没意识到这件事对我有多大的影响,我还一直很骄傲自己这样也长成了自信勇敢的大女孩。后来和我妈聊天时说起这件事,她坦诚因为她的妈妈也没有告诉她这些,她甚至不知道应该要早早的教我这些,那一刻我想她和我心里都是有遗憾的。
这些年社会上关于女性平权的讨论越来越多,但我想平权的基础是尊重与理解,如果实在做不到理解,也希望我们都能保有对自己和彼此的尊重。平等的权利是说在我们成为男人或女人之前,我们都是人,请把彼此都当做独立的人来对待,这是我最赞同的一个理念。在这条路上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真的可以从自己开始改变,我们先成为勇敢称职的大人,才能告诉我们的孩子要怎样真正爱自己。希望男孩女孩们都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爱自己。
美国最高法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后,找来这部影片,它是现实的写照。
宾夕法尼亚州的女孩,意外怀孕,瞒住极尽嘲讽的父亲和焦头烂额的母亲,选择家附近的一家帮扶机构,机构能够给予的是一个在超市就可以买到的验孕棒,还有一沓小册子,包含领养、产妇权利和丈夫责任。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被给予何等产妇权利,只有无尽的青春烦恼和生育义务。领养意味着怀胎十月的孩子由于阶段性原因被迫分离,在歌颂母亲伟大的同时,逼迫此时不愿生育的女性生孩子,再转交她人,母爱仿佛是讴歌的工具,必要时可以立即舍弃的情感。全片绝妙在于,没有人探寻孩子的父亲,他就是一个提供精子的小毛孩,如果奥顿给他打电话,估计能获得的反馈是惊讶地支支吾吾,可能还有一沓钱,花钱买安静,简称“封口费”。
任由被错误携带的孩子被孕育,上学成为问题,还有青春期随之而来的荡妇羞辱,很难继续读书,辍学,终成打几份零工、独自抚养小孩的单亲妈妈,因为小孩与孕母必然的人身依附性,所有人都可以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她不行,她必须留下来承担所有的后果,包括身体变化、社会舆论及小孩带来的经济压力。凭什么?堕胎不仅仅是此时此刻对孩子的选择,重要的是它关乎一个女人的一生。未成形的婴儿权利似乎大于孕母,她被“封口”,无权抗拒命运。上帝作为真理、道路和生命,指示命运,在暴风骤雨中仰脸接受洗礼,但是这不意味着,在还有选择的时候放弃,我们都愿意成为骄傲的女人,而不是放任自己陷入一目了然的悲惨境遇。
对于所有恋爱的女孩,应该撕开那层窗户纸,忠告“别怀孕”,在此之前,不论遇见谁,还在行使自由的性和爱,“错误的携带”后,汹涌而来的“劝生”浪潮,母性的觉醒,身体不再由个人说了算。装有新生命的子宫成为人类繁衍的公共议题,电影里的帮扶机构甚至不惜以检测月份作假来推波助澜。
奥顿是幸运的,有当机立断在超市偷钱留存“堕胎基金”的表妹,遇见一连串热心的医护人员,缺失其中的任意一环,她都无法在一边倒的挽留声中赢掉这场拔河,每个人都在献出下一步,她向左向右,最终拐到内心想走的路。
有哪位女性在私密空间轻柔耐心地被一遍遍重复询问?“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问题关于亲密关系里的性暴力、胁迫、虐待,以及幼年时可能的猥亵、性侵。是否有人曾关切地指引我们,密闭空间里的权力关系不对等,他人的强迫、引诱是一种绝对的错误,我们不应轻易感到抱歉并且顺从。答案是没有。衣冠不整的父亲对着电视机,大腿夹着家里的狗子,轻易说出“它不是个婊子”的脏话。舞台下哄笑的男生大喊:“荡妇”。自我感觉良好的超市顾客和随时发情的经理,随意搭讪、磨砂着用亲吻赠予回程车票的中产男孩,电影里的男人并不脸谱化,却足够典型。女性还期待什么呢,一遍遍试探:“你结婚后会不会变坏?”不需要回答,跟奥顿一样,不需追问,出现烂摊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
失恋后染头发,知晓怀孕后打鼻钉,都是向内唤新的方式,能够处决的范围仅有自己身体,施以最轻微的伤害,唤起被严厉驯化,变乖之前野的灵魂。
我为什么不能处理自己的身体了,就因为里面有个小生命,就可以涌入无数声音,被处理成公共回声厅,由孩子父亲宰割权利么。我不同意,此处不需要解释。
这种不痛但不舒服的感觉传达得很到位。
Skylar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色相去换回程的车票时两个女孩子轻轻的勾勾手指,大概是全片最戳心的一场戏。虽然无处不在却又冷冰冰的“帮助”,让人感觉不到任何这个社会对“失足少女”真心的关爱,而好像是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对这个群体同情却又轻蔑的复杂情感。毕竟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才可能成为heathcare professional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理解高中还没毕业就要堕胎的少女的内心呢。最后能帮助她们的,只有她们自己。
白描,反动情。情节走向一如既往的好猜,一曲《四月三周两天》的美式变奏。
低到無處可再低,如同塵埃落下而不留餘痕,絕非是一場壯觀的成人禮,更不是雙妹同盟化險為夷的冒險旅程,壓在她身上的不是痛苦和勇氣,沒有道德的指責,更沒有慾望所能超越,添上任何底色都是徒然。青春的失誤,只不過換來我還未長大,還未有作為成人資格的回音,或許將來會有作為母親的資格,但誰知將來的事?生活壓根沒有任何期待,誰想要帶上各種顯眼的配色,就像那可有可無的接吻,刺在鼻上而不顯眼的鼻釘,Eliza Hittman 所描述的無感世代,是連帶失落都是變成一種奢侈品。但生命可沒有被標準化,量化的答案,只能如此,亦只有如此。由虛無的No Wave 到無病呻吟的Mumblecore,世世代代的抑鬱青年到此時更像要掛上Derealization(失實症的名號),如霧,一個窗格玻璃,或面紗。情感淡漠得越見失去知覺
让这个在平庸调度下的陈旧题材散发出一丝光芒的,恐怕是大巴上搭讪男引出支线。正是这种貌似暧昧情感背后混杂着的权力和经济驱动力,催生着男女关系中“第二性”诞生,以及附着着这种社会结构,现实生活中男女情感权力的复杂性。
4.5 还真就那样结束了电影,没有任何说教或和解等等,就像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没有意识到的流过了,标准电影语言直接省略,塑造出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中间侧方位完美点题处看得我想哭。两位女主也很不错,现场也超可爱,还有点害羞。P.S. 无论是《Lady Bird》还是这部电影,都没有比较的必要性,也没有必要评判哪部更真实,两部基于生活的电影都很真实。
片名那里还蛮戳人的。
从不平等,很少关爱,有时受伤,总是渣男。
这些天一直在看大众商业电视剧,突然回头看看这部“小众文艺片”,感受满不同的。是位40岁出头的美国女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获得了今年柏林节评审团大奖。朴实、稳重,但内容还是单薄了些。查查她的履历,自编自导,自制片,2011年的短片获得各种称赞,14年拍成长片处女作,又过了五六年,拿出这部电影,获得认可。典型的独立电影人,不容易啊!
4.5 点题的那段张力直接哭倒一排人。真希望年轻的男孩都来看看。
比隔壁鸟小姐的青春残酷的多却也真实的多
散场的时候片尾曲在唱:” You’ll never understand.” 来看到豆瓣的短评,发现是的。They’ll never understand.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评审团大奖,已获圣丹斯美国剧情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完成度相当不错,摄影很棒。女主角Sidney Flanigan第一次出演电影就到如此程度,不得不佩服Hittman调教演员的能力。“从不,很少,有时,经常”这个长镜头是影片最亮点,颇见导演与表演功力。这个长镜头加上前面给鼻子打孔和试图自行堕胎两场戏,Sidney Flanigan直接第一部戏拿个柏林影后也不是没可能……不过影片里俩女孩出门三天就要拎一个超大行李箱,属于典型的为了创造调度(制造行动上的困难)而专门设计的道具,如果这片拿不到奖很大程度就要怪这个箱子……此外影片的剧作还是可以再狠一些……而有意将所有男性角色写得都精虫上脑或者面目可憎的“厌男症”,就开始走向#metoo的反面了。
主竞赛看到的第一个称得上喜欢的。就坐在主创前面一排,团队很年轻,大部分是女性,结束之后在掌声中接受大家的祝福。和旁边的女孩感叹,能拍电影可真好啊。
大量的近景与特写营造的压迫感如同无形的墙一样无处不在,恰恰这就是女性所面临的困境:突然有一天要面对全世界,却发现自己完全无力应对的无力感。尽管整体情绪波澜不惊,但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出现时还是有被击中,这个片名应该再也不会念错了。
优点在于特别生活。买票坐车,地铁,找诊所,找吃的,地铁,勉强找个找地方睡,就这么坚持两天。最让人振动的是表妹的成熟,男人啊,没有真正的好心,总是想要和你做交易。7分片儿
从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时落泪,总是沉默。
——痛吗。——没什么感觉,只是不舒服。看完至今依然情绪紊乱,不知道怎么去评价这部电影的痛。可能,那淡淡的,描述不清的,很快就会忘记却又不时会记起的,不适的感觉,才是痛苦本来的样子吧。真正的关乎女性的电影不需要嚎叫和口号,只要一次短暂的合眼,一句简单的rarely,就足以掀起风暴。
少年的你,从不过春天,很少嘉年华,有时天注定,总是狗十三
真的很像《四月三周两天》的变体,但缺少蒙吉式的社会背景铺设,而更专注于女性在性暴力与堕胎困境前的痛苦,但拍得不俗——并无狗血情节,反以一种平稳无波的方式表达这个痛楚的问题是怎样渗透进日常;未成年女性尤其容易落入身体与经济弱势的一方,一切不堪都尽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显现,令人心疼。女性间的互助是人间一丝温暖;搭讪女二的男生,侧面补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