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心情比较复杂,电影本身确实没有那么好,但非常能理解其所想表达的东西。
分开来看的话,最喜欢第一部分,开头就设下悬念,导演却选择将此部分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使得结尾效果突出,力道十足,其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第二部分尤其讽刺,设定很有意思(也可能就是现实?),前半段的对话内容非常丰富,后半段紧张且刺激。
而第三部分就垮掉了,明明是故事性最强的一个部分,故事本身也很有趣,但叙述上完全在依靠台词推进,同时没有很好的铺垫,而结尾虽然逻辑上合理,但实在是狗尾续貂,故事到晚餐时完全就可以结束了,而且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四部分稍强了一些,但始终没能达到前两部分的水平,故事缺乏张力,反正我看的过程中直接猜到了结局。
导演似乎表达欲望太过强烈,把明明更适合藏在故事中,让观众自己发掘理解的内涵,直接拿到台面上来,借角色之口进行讨论,使得整部电影太过直白,失去了很多魅力。但同时我又非常能理解导演这种想表达的欲望,对他来说,这部电影或许也已经足够克制了。
电影里的伊朗,人民生活富足,一切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存在太多的问题,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存在问题,但大家都在妥协,因为没有人真正有办法能去解决问题,这和我们实在太像了。
导演似乎还在狱中,没能到场,但首映依旧留有写着他名字的座位,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确实大于电影本身。
There is no evil,开头用来立威的part。无邪是因为罪恶都在黑夜里不为人知的时候发生了。用大篇幅展现日常家庭生活,却在最后几分钟急转直下。工作似乎只是按下按钮,但转眼受死人裤腿流下的尿液却让人吓得一激灵。 She said you can do it,最佳part。This is Iran, there is no law here.导演好敢。当你被裹挟着去杀人,要顺从吗?不愿意吗,似乎又只能等制定法律的人改变,但这真的可能吗。想要用钱买良知,可这却又是让他人负罪。杀了一次,所以再杀就没差了吗?鼓的配乐敲得人害怕。 Birthday,If we say no, they'll destroy our lives.一个顺从者,为了赶赴爱人的生日,却犯下伤害了爱人的罪,爱人对他下不了手,但也无法再面对他。 Kiss Me,最温柔的part,因为良知而无法获取驾照,无法开诊所,但无悔。最后用金灿灿的画面结束,似乎真的“无邪” 。
平庸之恶 the Banality of Evil
中文为“平庸之恶”. 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是勇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无邪》
这是一部现实价值远远高于其艺术价值的电影。 在柏林电影节颁奖典礼的现场,前去领奖的是导演的女儿,导演本人几年前已被伊朗政府没收护照并且禁止其继续拍电影。
电影获奖后的第三天,导演因为违规拍摄获刑一年。
故事其实不新鲜,就在五年前,伊朗电影《出租车》因在欧洲获奖,导演被捕入狱。
如今的《无邪》虽然是在重蹈覆辙,但是主创人员赢得了另一片天空下,所有人的敬意。——全场起立鼓掌一分钟
导演默罕默德·拉索罗夫早在2017年就被禁止拍摄电影,因为“政治不正确”曾获刑六年。
这次的《无邪》能出来成片已经是个奇迹,所有工作人员都面临着被“连坐”的风险,但依然保持着充足的热情。
电影时长两个半小时,由四个同主题的短片组成。
可以看出导演为了“过审”(说到这怎么有点熟悉的内味)绞尽脑汁。
导演把故事拆散,并且使用化名提交审查,分别拿到许可后,拼接到一起。
导演到底拍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主题要遭此迫害呢?
处决政治犯。
电影关注的,是那些行刑的人。 被称为刽子手的人。
四个短片中,第一个最为精彩。
短片用绝大部分的篇幅描写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琐碎日常,最后一分钟却极为震撼。
第三个故事与第一个相似,主角主动要求处决罪犯,目的是做一次可以休息三天,他就可以去和未婚妻见面。
这两个故事的主角都是“麻木派”的代表,他们把这当成一份工作,拒绝深层次的反思。
「他们有罪,他们该死。」 把自己的行为“工具化”,就是最好的解脱。
杀戮行为变得合情合理,因为自己只是个工具。 第二和第四个故事则是“反抗派”的代表,他们一个人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选择“叛逃”,另一个人也是拒绝行刑,但是多年后他只能隐姓埋名生活在荒郊野外,亲生女儿也不能相认。
后者某种意义上就是前者的延续,虽然拒绝,但是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从一座监狱逃脱了,却又走进了一座更大的监狱。
「当一个普通人被赋予了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他是否能免于被道德审判?」
当面临这种困境,又该做出何种选择,麻木接受,还是奋起反抗?
电影本身虽然瑕疵很多,单从技术或者艺术上来说,甚至不能称之为一部好电影。
但是我一直坚信电影不仅仅可以娱乐,所有的创作也都不仅仅局限于娱乐。
伟大的思想,深刻的反思,理性的思辨,戴上这些帽子也许有些过于沉重了。
但是生活,不能一直轻松。
回到开头,平庸之恶。
电影中的伊朗,生活富足,社会运转正常,每颗螺丝钉都在自己该在的位置上。
这种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的机制,永远有着最多的问题。
能看到问题却不想看是掩耳盗铃。 看到了问题却不想说是自我阉割。
片名:There is no evil / 无邪
推荐指数:🌟🌟🌟🌟🌟
这是一部获得2020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大片,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却被限制出国领奖,甚至获奖后被伊朗政府拘禁一年。而这个电影,只是讲述了4个伊朗的普通人故事。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为什么会刺激到伊朗政府的神经呢?
首先,电影要揭示的主题是“平庸之恶”, 指的是面对极权下,不加思考缺乏个人判断力的罪恶。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作恶的人并非脸谱化的恶魔,也可以是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这不仅仅发生上个世纪在法西斯主义的德国,也发生在今时今日。
伊朗是一个青年要强制服兵役的国家,而且死刑多由这些十几二十岁的青年执行。电影的四个故事都涉及到同样的一个道德困境:当被选中成为执行死刑的刽子手,该服从权威吗?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伊朗,但是这样的道德困局其实是世界性的,影片说的是伊朗的故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看到也会代入思考。
——————————————————————————————————————————————————
以下涉及剧透:
第1个故事,镜头对准一位从外形到行为都是老好人的中年大叔的一天,他憨憨的话不多,有一位帮他打点一切的妻子和很可爱的女儿,他会接妻子下班默默地听着她诉说,会很呵护自己年迈的妈妈,会带女儿去吃想吃的雪糕和快餐,还会帮邻居救下可爱的小猫咪。但是,画面语言总地让人觉得有些悚然和不适,他半夜开车到了工作的地方,和我们上班的日常一样在办公间削点水果,直到红灯亮起,他平静地按下按钮,抽走了一排人脚下的凳子。
这是最残忍的一个故事,也是个人认为编排最深刻的一个。
第2个故事对准了一个被选中去执行死刑的士兵,,这个任务迫在眉睫,他焦虑地如锅上的蚂蚁,反反复复想尽办法如何可以不杀人。这个士兵的形象是4个故事里看起来最怂的,但确实是最勇敢的。这个故事还探讨了一个点是,如果让别人替自己去行型,这是否就是道德的呢?
第3个故事是画面最美的,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男主是一位服兵役的青年,为了给女友庆生,他从军营里请假出来,穿过山野河流,来到了女主家,希望在她生日这天像她求婚。男主的形象阳光健康, 穿白衬衫特别好看。当他去到女孩家,才发现女孩的家人正在为失去了一位世交叔叔而伤心。这位叔叔因为政治见解不一样被处以死刑。在丧礼那天,男主看到了这位叔叔的照片,崩溃地冲出去…
第4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故事2主角的后半生,故事的叙事和音乐都点出了关联。一个女孩在假期去见自己的叔叔,这位叔叔藏匿于人烟稀少的村子里,是一个乡野医生。在假期的尾声,叔叔病重,女孩才被告知原来自己是这位叔叔的女儿。二十年前,因为逃离成为刽子手的命运,他讲女儿托付给了朋友,牺牲了自己的小家…
虽然4个故事,同样的困局会让人觉得有些单调和雷同,但是关于这个选择的层次讨论得很丰富。平庸地行恶却维护普通而温馨的家庭,逃离制度的孤勇却牺牲了陪伴至亲的可能。影片力图去探讨道德和恶行的层次,但不是没有立场的,正如故事3的一对恩爱的情侣因为这种恶分开一样,选择平庸和选择勇敢的人会成为泾渭分明的河流,而生而为理智有思考的人,应如女孩妈妈对男孩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最大的能力,是在于勇敢地说不要。”
今年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了伊朗电影《无邪》,最意外的一幕是导演拉索罗夫没有来到现场,只能通过手机连线发表感言,并由其女儿兼剧中女主角代替领奖。诚然,这种场面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相信记忆好的影迷不会忘记在2015年的颁奖礼上,《出租车》一举获得金熊奖,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同样没能出席,也只能让其侄女上台代为领取,场面令人感动。本片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Mohammad Rasoulof)一向拍摄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批评伊朗政府的题材而闻名,2017年的《谎言》在戛纳获奖,回国后被伊朗政府没收护照,被禁止离开伊朗,并在2019年被判处1年监禁。
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拉索罗夫依然排除万难拍出这部新片来,确实令人万分敬佩。据说是导演用不同的化名写了四个短片剧本送审,然后顺利通过当局的审查。在此交待影片的创作背景并非偏袒其政治性而忽略艺术性,这种题材如此敏感的艺术创作在伊朗一直都备受“关注”,伊朗电影人的创作环境向来充满了严苛的限制和无情的压抑,但一部接一部精彩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奖也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欧洲三大电影节,尤其是柏林电影节给予伊朗电影最无私的包容、鼓励和扶持,从《一次别离》到《出租车》,再到这部《无邪》,伊朗电影每一次拿下最高的荣誉,无不宣示了电影节对艺术家创作和表达自由的支持,而且这些获奖的作品在艺术质量同样配得上这份荣誉。
尽管这部《无邪》今年初在柏林首映后的评价两极分化,但就其表现手法来看,依然有创新和引人深思之处。导演拉索罗夫用四种不同的电影类型探讨死刑与人性道德的冲突,深刻反思伊朗兵役制度的影响。第一个故事无疑是全片最佳,剧本用平平无奇的现实笔触描绘一个男人下班后的生活细节,从接送太太女儿,到照顾家中老人,一家三口在外聚餐等,都似乎与平常人无异,却又在叙事中埋下不起眼的伏笔,直到最后一个惊悚的镜头让观众倒吸一口凉气。导演用这种反差惊人的剧作和影像引发观众对现代行刑人的思考:究竟是什么令这个男人成为了冷漠的暴力机器?他凭这份工作换取到的生活幸福吗?他内心有否在一直在承受道德的煎熬?
第二个故事同样有着鲜明凌厉的风格,讲述一名士兵被安排处决犯人的任务,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向女友求助,同时也跟舍友展开冗长的辩论。之后突然画风一转,进入到一场心惊胆战的惊险逃脱情节里,最后士兵成功逃脱,与女友一起获得自由。这段类型化的处理相当出色,将密不透风的悬念感融入到同样是前后反差的情节里,整个逃脱的过程极具戏剧张力,扣人心弦的节奏感堪称一绝。这个主人公跟第一个截然不同,他大胆地拒绝了行刑的职责,但是他就此能换取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吗?
第三个故事算是四个里面最羸弱的一个,讲述一名士兵休假为女友庆祝生日,来到她家发现她的一位长辈好友去世,最后得知这位死者正是他不久前亲手处决的政治犯。这个以爱情线索贯穿的故事有点另辟蹊径的意味,但感觉无法落到重点上,批判力有所削弱。同样的不足也继续出现在第四个故事里,这段讲述死刑执行者做出抗拒的抉择后,如何经历人生巨变,以及修补亲情关系。
细心的观众也许会发现,第一和第三、第二和第四个故事各自有暗中的关联。第三个故事似乎解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观众的疑惑,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并非没有承受道德的煎熬,往往是屈服于生活的压力而过上了麻木不仁的生活。而第四段的老男人更像是第二段里那个年轻士兵多年后的模样,尽管当年摆脱了沦为暴力机器的帮凶,却不得不承受要与子女断绝关系的悲剧命运。
由此可见,这四个段落并不是胡乱拼凑,其内在由一定的逻辑和情感的脉络贯通连结。在导演看来,伊朗的兵役制度剥夺了士兵的知情权和自愿选择权,无论是否成为死刑的执行者,最终都难逃暴力机器对生活和命运的无情碾压。
尽管《无邪》的四种风格类型并没能给人统一连贯性,后两段更有透过教条的台词直接表达政治控诉的嫌疑,但是每个篇章却能使人对死刑和人性道德的冲突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相比起《一次别离》和《出租车》,这部作品没有高度化的戏剧情节,也没有苦中作乐的幽默色彩,却无法不令人对导演报以崇高的敬意。在伊朗拍摄这种敏感题材,无异于将自己的前途生涯压上了极高的风险赌注。
本片的四个故事核心主题远高于一切技法,延续了伊朗电影独有的“生命力”尤其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度里面这种主题本身就极端的二元对立。对死刑导演有强烈的控诉而巧妙的是都用执行者的视角来简述,这个角度就更能覆盖社会个个阶级层面。服从、反抗、宿命、无奈。四个情绪点换化成更中重要的核心就是“选择”但是作者却告诉你无论你做出任何选择代价都是极高的根本原因就不说了。
尤其是第三个故事呈现出宿命感我们没有办法控诉个人行为他并不完全错唯一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化的问题。第二个故事则于其他相反作者在给出答案。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角色完全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人生活在这个国度里面冰冷的行尸走肉般的过着每一天,最后一个镜头过于精准了的表达出来。第四个故事可以说是最平庸的但也是东亚人且身的问题个人牺牲换取他人性命是否值得。好的是导演并没有给回答。
我放弃了余生,做了逃兵,这也许不是符合国家意志的正确勇气,但依然是勇气。你我皆凡人,掌心翻覆间没有万千生命,为了人类自创的恶里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就已经足够一段人世的担负。活一次,拥有能够贯彻始终的信仰,并能够贯彻始终的执行,不枉生命。重要台词“如果我回到服役的日子,假如我不得不再次处决某人,我将再次拔出我的武器对准警卫然后逃跑”
虽有缺陷,仍配得上柏林金熊奖。聚焦伊朗的强制兵役、司法体系与死刑执行问题,四个故事都关注处决者的内心纠葛与道德抉择,有麻木顺从的,有坚决拒绝的,还有在接受后又恍然大悟后悔不迭的,也有为自己的抉择隐忍憋屈一生的。第一个故事最有嚼头,沉静克制,看似琐碎日常的生活段落,最后才在刹那间揭示真相,而结尾恰与片头相衔接,构成了“平庸恶者”的一天。第二个故事从争论辩白突转为犯罪逃亡类型片,夜幕下暂时的团圆结局太带感。第三个故事深度不足,不过在树林里的调度与构图可圈可点。第四个故事比较生硬狗血,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德国学医的女儿,与父亲间的对话常混杂德语,有些是下意识反应,还有些是故意以德语发出本来说不出口的想法。拉索罗夫的导演功力并不可小觑,影片的用色也颇为美妙。(8.0/10)
【伊朗】四个道德困境,四次控诉与论证,结构与内容上莫名让人想起《天注定》,也更因背后语境抱有额外好感。比之前作《谎言》的单人复仇故事,或是早前在《雅尔达》同样看到的新人导演对伊朗死刑私刑的呼应,它可能有着更为野心的安排与诉求。但将故事拆开来看,也会发现每个部分都无比接近于《审讯室》、《德里罪案》…等等在Netflix走红的一干罪案剧的单集,似乎这种不连贯更适合成为一个上佳的诗选剧。
金熊实至名归。1>4>2>3。
第二个故事请直接拿去柏林短片竞赛,《朋友再见》的效果很好。第三和第四个故事居然以那样幼稚的核心情节来构建甚至以此设置悬念真的不尴尬吗?最后的镜头好歹拉回一点点印象。
第一段最后几秒冲击很大 这才明白之前几十分钟到处的不安来自何处 杀或不杀 都是选择 都有代价 都带来了梦魇 两次响起的Bella Ciao 不是没有evil 而是没被看见
在“邪恶”的专制统治之下,“不作恶”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四个短片,第一个最好!像马三立说相声的“抖包袱”,铺垫了好久,酝酿情绪,最后一秒,“包袱”打开了!一切疑云豁然开朗。
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
伊朗洗白片,挺套路和平庸的,为什么能入选,因为它需要被看见。这也是电影和艺术的立场,一些电影的存在和它承载的意义要超越技术和艺术高度的考虑。首映结束后,因为导演在监狱不被允许到场,全场站立对着一个空座位鼓掌,演员落泪,也挺震撼的。
只是份工作而已,我也是个打工的。共青团小编扬起无邪的小脸,不管是晚上加班删帖子,还是地安门清场后去洗地。只是份工作而已,我也是个打工的。况且单位还发了一包米呢。大家都在考公务员,听说监狱是好单位,如果能搞到编制,不要说按下按钮,自愿加班踢凳子,就怕工作出点错,最后变成临时工
太好了 应该是我在一次别离后看过最好的伊朗电影了 导演因为zz原因没能来现场 不过全场在影后鼓掌快十分钟是真的因为太感人了 最喜欢的应该是第三个故事 想在出源可以再看一遍
本屆柏林影展最適合金熊獎的電影
过山车式的观感 神转折 然后从Bella Ciao这歌出现开始水平极速下降 导演是沉浸在这歌里导致后面都没没好好剪??? 三星给前两个故事吧
四个以伊朗男警察为主角的故事,四次不同原因的“处决”,四种与女性紧密相连的羁绊,伊朗的国家环境给想正常过活的普通人施加了多少压力,在警察这个职业上集中体现。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最幸福的时刻永远与痛苦的魔鬼共行。没有人是真正的恶魔,却全都被迫走在成为恶魔的路上。
逃跑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应直接译作《这里没有恶魔》,标题后是拉索洛夫对家园土地和人们深切的热爱。比《手稿不会燃烧》更精炼,后两段虽然比起前面逊色不少,但也正是两段俗套的情节剧故事将这份热爱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There is no evil. There is only the banality of evil.
導演用一種特別隱喻的方式,躲過了伊朗的審-查制度,前三個故事,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識情況下,成為正痔黑暗和邪惡的幫凶。最後一個故事是你知道自己不能做幫凶,你可能要面臨做出選擇和犧牲。
7/10导演似乎表达欲望太过强烈,把明明更适合藏在故事中,让观众自己发掘理解的内涵,直接拿到台面上来,借角色之口进行讨论,使得整部电影太过直白,失去了很多魅力。但同时我又非常能理解导演这种想表达的欲望,对他来说,这部电影或许也已经足够克制了。电影里的伊朗,人民生活富足,一切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存在太多的问题,和我们实在太像了。
berlinale 70 13 首映前后无法结束的掌声,四星送给前两个故事和现场氛围,我就吃这套没办法……后面两个没法打动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