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udrey》(奥黛丽)从小缺失父爱的奥黛丽在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后走上表演道路并成为最杰出的演员之一,但紧接着连续的两段婚姻不幸致使她放弃了演艺事业,回乡下过安静的生活。最终乐观的她为了孩子接受了一切并担起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职大使,后半生为解决世界饥困儿童而奔走,并于1993年在家人的爱中逝世。
这部传记影片用紧100分钟时间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奥黛丽·赫本的一生。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有她出现的片子,我对她的了解更多是在电影院的厕所里。便池正前方就挂着她的一张肖像,从初中到现在,上次去看电影时还挂着呢,只是灰白了些。每次中场出来急匆匆地上厕所,来不及多看,反倒是电影开映前偶尔会非常认真的注视着她。她拥有一种非常柔和的美,就像冬日里的太阳、黄昏时海边的细沙、午后的草地,但不慵软,还有着花木兰的英气。但我一直不知道她是谁,今天我知道了,她就是奥黛丽·赫本。我想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应该会疯狂的去看她出演过的影片,亦如当初迷恋岩井俊二一样。
在隔离期间,遇到了《奥黛丽》这部今年11月30日上线的纪录片。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唯一欣赏的演员或者说是影星就只有奥黛丽赫本了。看到某网有资源,然后在酒店网经常断,需要经常刷新的情况下也非常耐心的看完了。
这部纪录片整体感觉拍的还是不错的。我打8.5/10分(豆瓣目前8.2分)。导演在这部传记型的纪录片中着重描写的赫本这个人,而不是她演技,外表,或者是私生活之类的一个片面的部分。虽然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可能把每一方面都描写得细致入微。但是,重点都抓的很好,人物刻画也很立体。比如,通过了解赫本的童年知道她父亲在她六岁时抛下她,导致她其实对于完整家庭和被爱是非常非常的向往。这也促成了她对于事业,伴侣,家庭的选择。她身材瘦小,在那个注重性感身材,撩人气质的好莱坞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审美风格。而且对于其她众多女星追求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她更追求家庭的温暖和真实。
看完影片,我才明白那句“天使在人间”形容赫本不仅仅是形容她高雅独特的气质和外表,更是对她在晚年出任联合国儿童大使的赞誉。她不是为了一个头衔,她是身体力行的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明白,给予一个孩子的爱是多么的重要。寻找爱,得到爱,被爱其实贯穿着赫本的一生。看完影片,我想说,她优雅地来,优雅地去,留下了爱,也得到了爱。
没有看到中国小伙李春利,有报道称最后一个月结婚,获得了90%的遗产。年少时看过《罗马假日》,深深的被美丽着。垂垂老时还依然能感到心跳加速的感觉,让我说140个字来赞美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个字“美”。我不知道能不能在网上将她主演过的电影都看一看,这也是我的一个小小目标吧。美丽总是能打动人的
悲伤,脆弱和博爱的能力是奥黛丽赫本的底色,同时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原因。
一个幼时被父亲抛弃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爱,而两段具有摧毁性的婚姻又给她带来对生活不同的思考和追求,拒绝好莱坞的合约,搬去瑞士陪伴自己的孩子,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就是她关于爱和关于家庭的一切美好愿望,而没有得到爱的她虽然焦虑过,脆弱过,但她就像一个媒介过滤了那些黑暗,把爱和美好升华给全世界的受饥饿摧残的儿童,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我很感动,因为敏感脆弱的人尝尝会躲进自己建立的安全堡垒而拒绝伤害,也拒绝了可能的爱,但奥黛丽好勇敢,一生都没有因为被伤害而不再相信爱。
赫本的纪录片在2020年末上线,算是用女神的绝美和爱,给萎靡不振的世界一剂良药。中规中矩的手法和鲜有新意的内容,算是合格完成了对天使的回顾。但在叙事方式和陈述观点上,依然过于保守,从而失去了一些本可以更耀眼的光泽。
全片的节奏在前半段较为缓慢,而更接近现在的内容大约从第二段感情开始就显得仓促。爱的缺失和给予,似乎是演员身份之外的她,在该片中最为主线的内容。而对于两次感情失败和女性话题的讨论,并没有深入,着实可惜。在主线的叙事上,将童年遭遇、婚姻失败和晚年慈爱挂在同一条爱的线索上,的确过于简易。这种对人物立面简单化的做法并不值得被赞扬。
导演巧思的部分主要体现在芭蕾舞贯穿的线索性和象征性。当过于冗长的老中青三位舞者一起出现时,不免令人想起这与人物或者主题的关系并不紧密。对舞台绽放的渴望,似乎更是芭蕾线索一再出现的原因,而并非对人物或人性本身进行了思考。
第一段婚姻的部分,处理地仿佛在看黛安娜王妃澳洲之旅的故事,或许美人的母爱都是一致的,但这也证明了导演并没有在奥黛丽的角色特质中发现更鲜明的个性内容,或者并没有将更独特的内容其放置于纪录片的表达中。四平八稳的美,怎么可以属于天使。大概是为了照顾绝世的美,在晚年单元许多内容都没有加入来补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表述,匆匆收场。
最后的最后,7分,感觉主要是因为女神美。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
「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纵观影史,在银幕上留下惊鸿一瞥的美人很多。
但是,却很少有人被形容是“误落凡间的天使”。
她的容貌被誉为“上帝亲吻过的脸颊”,她颠覆了20世纪人们对美女的定义。
她的妆容和穿着,至今仍被争相模仿。
她就是一直被模仿,但却从未被超越的——
奥黛丽 · 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女明星像奥黛丽 · 赫本一样,几乎成为优雅和美丽的代名词。
她脱俗的气质和有品位的穿着,令她塑造过的银幕形象一一成为经典。
《罗马假日》中俏丽的短发,《蒂凡尼的早餐》的黑色长裙,《谜中谜》中的圆框太阳镜,《窈窕淑女》中的宽檐帽……
直到今天,仍被奉为时尚的经典。
然而,赫本自己却说:“我从不觉得自己美丽,我希望胸部不那么扁平、肩膀的线条不那么硬,我的脚太大了,鼻子也太大了。”
的确,在女明星中赫本的五官和身材都不是完美的。
但她美好的灵魂就映现在微笑中,使得她如此与众不同。
晚年的赫本投身慈善事业,去到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看望那里的儿童。
奥黛丽 · 赫本的爱心和美丽同样照亮人间。
以上是大多数人对赫本的印象。
然而,这一切与她本人真实的性格形成奇妙的对比。
赫本的一生也并不像银幕上那般美好浪漫。
今年刚上映的纪录片《奥黛丽》,第一次让人们看到这位天使完美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伤心故事。
这位“误落凡间的天使”童年却并不美好。
奥黛丽·赫本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母亲为荷兰女男爵,父亲是银行家。
她的生活本该富足、快乐。
但二战爆发后,父亲因法西斯主义倾向抛弃了赫本与母亲。
6岁那年,父母离婚。
这对她来说是“一生中最大的创伤”。
这也成为赫本一生缺爱,向往家庭生活的原因之一。
父母离婚后,赫本跟随母亲回到荷兰老家。
正值二战期间,荷兰被纳粹占领。
由于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不但家族财产被占领军没收,奥黛丽赫本的舅舅也被处决。
赫本和母亲大部分之间只能躲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据说在1944年荷兰饥荒期间,她常以郁金香球根为食,并靠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
她因此患上了哮喘、黄疸和贫血,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瘦削的体型。
很多人羡慕她纤细的身材,而这其实是战争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
虽然如此,赫本仍然没有放弃她的最爱——芭蕾。
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是赫本童年最大的愿望。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她也不放弃练习。
即使穷到要穿上最难挨的木制舞鞋也没关系。
二战中后期,14岁的赫本通过芭蕾舞表演,为荷兰游击队秘密的募捐。
她还会在舞鞋中偷藏纸条,为抵抗组织传送情报。
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行为,一旦发现,可能会被纳粹处死。
像赫本这样的女人,被形容为“小鹿”是不足为奇。
但真正了解她的人,对赫本的评价竟然是“母狮”。
这是很多观众没有想到的,赫本其实另有刚强的一面。
《蒂凡尼的早餐》被誉为她演艺生涯的巅峰之作。
人们觉得赫本就是霍莉,霍莉就是赫本。
然而,这并不是为赫本量身打造的电影。
原著作者中意的女主角是玛丽莲·梦露。
梦露的经纪人不想接这种“交际花”角色,所以这个角色才给了赫本。
赫本也无意塑造梦露那样性感佳人的形象。
她甚至对片中造型提出自己的看法,去掉了小黑裙上原有的一切蝴蝶结装饰。
而且一度为了主题曲是否采用《月河》与制作人起冲突。
放话“如果要删掉这首歌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事后证明她的选择与坚持是对的:
1961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两项音乐性奖项,奥黛丽赫本第四度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那首《月河》也成为影史上的经典歌曲。
甚至那条简约的黑裙也成为赫本的象征之一。
除了母狮,赫本还被评价是“戴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
她就是那种外柔内刚的女人。这种刚强可能来自她早年坎坷的经历,以及多年艰辛的芭蕾舞训练。
这一切才使得她能在好莱坞世界里求生存。
好莱坞著名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评价赫本时说:
“在镜头之外,她双手颤抖,拼命抽烟,焦虑万分,对人和善,又脆弱无助。但是一旦开始拍摄,当她进入镜头之后,奇迹就发生了。她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从她瘦弱的身躯中迸发出一种力量,就象一只铁蝴蝶。”
但赫本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
由于缺乏安全感,她努力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形象。
但她觉得自己并不美,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太高、太瘦、脚太大、鼻子太大、还不是金发。
只是因为服装的加持,才给了她很大的自信。
赫本脆弱的根源可能因为幼年时父亲的离开。
这是她遭遇的第一个创伤,也令她十分缺乏安全感。
并让她在日后的感情生活中容易轻信且依赖他人。
1964年,赫本曾通过红十字会找到了父亲。
自从1939年二战前的那天起,二人就不曾见面。
但25年后的相聚并没有想象中的感人场面,父亲表现得很冷淡。
他并没不想接受这个女儿,强颜欢笑的背后,是赫本再次的心碎。
她的这种不安全感,转化为她与男人的关系。
赫本有过两段失败的婚姻。
1953年拍摄《罗马假日》时,
格利高里·派克将演员兼剧作家梅尔·费勒介绍给了奥黛丽·赫本。
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年就举行了婚礼。
婚后,赫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是少数片酬过百万的女演员之一,梅尔却只能被成为“奥黛·丽赫本的丈夫”。
这段女强男弱的关系最终使二人渐行渐远。
1967年9月1日,赫本与费勒宣布离婚。
在这段婚姻中,赫本经历了三次流产,才诞下儿子西恩·赫本·费勒。
孩子可能是这段婚姻带给她唯一的安慰。
赫本喜欢孩子,她很享受当妈妈的感觉。
为了陪伴儿子西恩,她在1967年告别演艺圈,推掉了很多电影邀约。
在事业巅峰期,退出好莱坞近10年。
第二任丈夫是比赫本小了9岁的意大利心理医生——安德烈·多蒂。
深陷离婚挫败中的赫本,被多蒂的热情和关怀打动。
二人闪婚后,赫本诞下次子卢卡·多蒂。
为了维系家庭,赫本息影在家相夫教子。
但她很快发现多蒂是一个四处留情的花花公子。
1981年,赫本与多蒂的婚姻关系宣告结束,她再次选择了独身。
童年对家庭的渴望和对被父亲抛弃的恐惧,让赫本极度缺爱。
每段感情中,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付出。
而每一次都换来遍体鳞伤。
经历了两段不幸的婚姻,但赫本并没对爱情失去信心。
1980年冬,奥黛丽·赫本与演员罗伯特·沃德斯相识于朋友的书房。
对婚姻感到失望的赫本与刚经历丧妻之痛的罗伯特,互相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两人有着相似的性格和爱好,
都喜欢乡村生活,喜欢狗,向往宁静平淡的生活。
此后的十余年两人相濡以沫,
虽未结婚,但赫本称罗伯特为灵魂伴侣。
此时,步入老年的赫本终于找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挚爱。
尽管青春不再,但她的从容与优雅却不曾减损半分。
赫本并不算长寿,她的一生不过64年。
在其后的余生中,她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中。
晚年的奥黛丽·赫本是联合国的爱心大使,常年奔走在世界各地最贫困的地区。
由于她的影响力,很多人开始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赫本曾说:
“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世界只有一个,它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接触也不得不越来越频繁。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富有的人就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那些一无所有的人。”
她曾坐在货运飞机里的米袋上,辗转20多个小时飞到战火纷飞的埃塞俄比亚。
当时那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当地流行病充斥,细菌性痢疾、肝炎、斑疹伤寒、疟疾、狂犬病和脑膜炎盛行,个人前往风险很高。
1992年,她在索马里看到大批因传染病和饥饿死去的儿童,被堆在货车上一车一车的运走埋葬。
悲伤的她甚至爬上卡车查看那些儿童的尸体。
1993年1月20日处于弥留之际的赫本,大多数时间陷入昏迷。
在短暂的清醒时刻,大儿子肖恩问她还有没有什么遗憾。
她说:“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这是她离开这个世界前,说的最后一段话。
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塑起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
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以此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赫本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赫本去世之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一段关于她的社论:
“奥黛丽从来不摆出一副雍容华贵的样子,也不掩饰自己的衰老。她就像任何一个63岁的老人,比那些不愿暴露年龄的同龄人更加镇定自如。真希望她能再长寿些,教育我们如何进入老年。”
人们常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感叹再美的容颜也会在岁月中凋零。
但也有句话是“岁月从不败美人”。
端看赫本晚年的照片,消瘦、干瘪、皱纹和色斑显露在她的脸上。
没了精心描画的平眉和假睫毛,她的脸上却多了一份返璞归真的清朗。
但我想任何人都会同意,此时的她仍担得起美人二字。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们才明白,真实的赫本并不是柔弱美丽如小鹿的女人。
与之相反,她是坚持自我的母狮,是穿着木质舞鞋挥汗如雨的舞者。
她是为了照顾孩子选择退隐的母亲,是在索马里爬上卡车查看死去儿童的老人。
这是奥黛丽 · 赫本,误落凡间的天使。
*本文作者:RAMA
无条件地去爱。
经历过二战的艰难岁月,连本名都改了
当得起“天使”一词的女性,人美、心美、行为美。知道了她的许多不幸,也知道了她的坚强、善良,不知为什么,看到后来,便想起了母亲,从赫本的眼睛与笑容中,我看到了母亲。
其实拍得一般,叙述手法我不是很喜欢。
即使在今天,她仍然鼓舞人心,受人喜爱,她是人间天使。
越了解她越爱她。外柔内刚,理性和自控力,真金牛。
一直对赫本没什么爱,看她伟大女演员排名比费雯丽高那么多很不平,但是传记片前部分她的经典造型纷至还是被美晕了,stars are ageless!二婚嫁了个配不上她的矮丑普通医生想过平凡生活,却是最糟的花心频繁出轨男,真是失算。赫本的晚年投身为慈善活动家,也很让人感动,那个年代诚挚的热心,和她童年的不幸对应,真是老牌好莱坞明星里独特的存在
落入人间的天使——嗯,居然🈶她彩色画面
从小便觉得赫本特别的与众不同。尽管理解的很肤浅,比如她的短发,她的发色,她的杏眼……但就是感觉她和其他那些好莱坞的Blonde特别不一样。后来才渐渐理解,她的个性和气质在当年那个时代确实是先锋旗帜性的。同时, 她的高贵和美丽并不止于银幕。她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显光辉!她是真正的天使在人间。
悲伤,脆弱,和爱的能力是奥黛丽赫本的底色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原因。一个幼时被父亲抛弃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爱,而两段具有摧毁性的婚姻又给她带来对生活不同的思考和追求,拒绝好莱坞的合约,搬去瑞士陪伴自己的孩子,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就是她关于爱和关于家庭的一切美好愿望,而没有得到爱的她虽然焦虑过,脆弱过,但她就像一个媒介过滤了那些黑暗,把爱和美好升华给全世界的受饥饿摧残的儿童,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我很感动,因为敏感脆弱的人尝尝会躲进自己建立的安全堡垒而拒绝伤害,也拒绝了可能的爱,但奥黛丽好勇敢,一生都没有因为被伤害而不再相信爱。致敬。
真·天使在人间,人美心美,永远的文雅挺拔高洁的芭蕾舞者,真正美丽一生的女人,甚至老了以后对比年轻时精致略带拘谨的镜头前的微笑反而美得更加自然优雅,把自身创伤化为爱的给予,一生所求不过是相夫教子做平凡人,可即便是如此女神级别,也不能阻止丈夫四处出轨,即使已是步入百万俱乐部的国际巨星,也不能让父亲回到身边一如六岁时抛弃她一样,所以也许我们反而可以释怀了不是吗?父母离婚抛弃孩子不是你的错配偶出轨也不是你的错;与纪梵希合作的几套戏服超经典啊现在看依然时髦;战时饿得营养不良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的巧克力排记了一辈子,促使她成为该组织使者奔波筹款泪目 #你永远也无法确切预料新年的第一部大银幕会是什么电影#
她是我一生的女神。她的美丽是永远无法复制的。
她在好莱坞定义了女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活出、演绎男人眼中的女人。
副标题其实更点明了这部片的主题:More than an icon。
高分给的是奥黛丽本人的故事。用芭蕾舞演员代替不同时期奥黛丽的部分实在是觉得有点尴尬
拍得略好于及格分。得宜于奥黛丽本人的光环,也能跻身尚佳的传记类纪录片的行列。
天使来过人间
選択肢がないから前に進むしかないのは、幸運でもある。愛を求めるなら、愛するという方法しか。
天使来过人间
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的细节,虽然比较平铺直叙,中间穿插的芭蕾舞有点让人想快进。独一无二的奥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