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者俗称的“一个神话的两个版本” 犹大才是真正的圣徒,耶稣只不过是个凡人 这种错位似乎喻示着现实中的“政治—意识形态神话” 人民信仰着制度,可不知制度本身是淫荡的,充满漏洞的 那些代议制政治家整天宣扬着民主自由正义,却不断制造阶级矛盾,扩大贫富差距,加速资本垄断化进程 还将此矛盾往“民族矛盾”“对外矛盾”上面转移,带来战争,顺便再发一笔横财 而结尾耶稣的觉醒或许暗示着对于希望的渴求 但又是对欲望的折服 反而成为一种保守的体现
耶稣帮罗马人做十字架,十字架是用来处刑犹太人的。 他被人唾弃,自己也十分苦恼。 他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子,却不知道该怎么去承受。
耶稣决定去寻找答案。 他一边寻找答案,一边集结起许多信徒,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于是他被罗马人盯上了。
神最后给他的指示是,让他死在十字架上。 直到被钉上十字架,耶稣仍然十分迷茫。
后来自称守护天使的撒旦找到了他,告诉他神决定饶他一命。 他跟着撒旦走了,度过了充实的一生。
在临死之前,犹大找到了他,指责他背离自己的道路,并指认了撒旦。 耶稣爬出了房门,在熊熊烈火中祈求神能给他救赎。 时间倒流了,耶稣又回到了十字架上。 耶稣喊道,一切都完成了。
===
在看过的耶稣故事里,我最喜欢这个。 不像其他版本,耶稣不是圣人,他一生都在迷茫。 就像是亚伯拉罕被要求杀死自己的儿子那样迷茫。 这才是人。 时而怯懦,时而愤怒,说要用爱改变一切,后来又说要用暴力让敌人屈服。 犹大也被洗白,变成了耶稣最好的盟友。 我们总是喜欢这样的和解故事。 撒旦让耶稣度过了普通人该有的一生,神却否定了他。 显然作者更喜欢撒旦而不是神。 电影里还有很多颠覆三观的设定:施洗者是个纵欲无度的老头(犹大吐槽说他更像救世主),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个妓女,耶稣给罗马人做十字架。
===
* 在摩洛哥的拍摄地点,他发现了广阔而充满敌意的坚硬土壤、遥远的山脉和挣扎的植被。太阳是无情的。这是旧约的土地,不欢迎爱和宽恕的信息。 * 一个关键镜头是迈克尔·鲍尔豪斯( Michael Ballhaus)的相机将耶稣推到死去的拉撒路的坟墓中。里面是黑色的,与刺眼的太阳形成对比,然后越来越黑,直到整个屏幕都充满了黑暗,并保持了几秒钟。我将此视为耶稣经历他的奇迹的象征,在此期间,他正在进入一个不可知的和可怕的空虚。 * 也许犹大是斯科塞斯在《基督最后的诱惑》中的自传角色。当然不是弥赛亚,而是走在他身边的凡人,担心他,教训他,希望他变得更好,威胁他,信任他,准备在必要时出卖他。基督是电影,犹大是导演。 * 亵渎神明?不。这部发人深省的电影仍然是斯科塞斯的重要作品,它勇敢而富有想象力地讲述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觉得是比帕索里尼《马太福音》还要诚实的耶稣行传。1965年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1970s《犹大福音》被挖掘和解密;1988年马丁拍摄《基督》;2000s阿甘本《剩余的时间》&《彼拉多与耶稣》。看起来马丁斯科塞斯的宗教视野非常刁钻深邃,而阿甘本可能也没少受这部电影影响。
犹大福音是一个比起诺斯替视角的圣经释义来说都非常露骨的诺斯替文本,但《基督最后的诱惑》并没有使耶稣成为外在于造物神的真神。
但是,耶稣的魔鬼意象自始至终引导耶稣的牺牲,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电影里的矛盾在于:如果真的是魔鬼引诱耶稣拒绝牺牲,那为什么它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完成这个引诱而不是真的引诱他、挫败他的计划、毁坏神的安济(economy,神的家政)?所以蛇和狮子这两个诺斯替拜物在电影中应该是真神的使者才对。这与《马太福音》和《尼哥底姆福音》中彼拉多妻子做的恶魔之梦有本质差别(但形式上简直异曲同工):妻子因在梦中被告知耶稣的主的身份而受苦,在现实里阻止彼拉多完成处决判决。这与马丁斯科塞斯的耶稣之梦恰好相反:神的梦在梦里行使人衰弱的恶魔之术,以在现实中完成圣安济;恶魔之梦在梦中行真理之言,以使神的安排被破坏。
在《基督》电影中耶稣的人神本性二分的冲突非常激烈,但也非常微妙。耶稣在说话前担心自己说错话怎么办,但是一旦说话便是言自神,一旦做事便是行使神的力,这种矛盾在前期到中期不断削弱,因为在沙漠试炼后耶稣行使神的愤怒盖过了一切;在牺牲时重新以最强烈的姿态回归:惊悚的梦-现实。如果说,我们将基督的人神二分性看作是神性的分裂,即一种神性故作的戏剧性,那么安济的意义又重新回到了电影——即神的安排。按照阿甘本的解读,神性在其中必须被一步步“移交”,从泥土里最终转移到神之住所,随后将献祭羔羊的回馈返送给人间——耶稣的复活和信者的救赎。在电影中,耶稣本应在犹大手中被杀死,但犹大如果杀死了耶稣,耶稣的牺牲就不是羔羊的献祭了,它只是一次普通的复仇而已。他首先要成为一直羔羊——一个神子、显过神力、无罪。所以犹大成为了耶稣的净化者,和进入安济的入口。他在安济的意义上等待着成为那个移交人,最终成为他所是的。这种移交的必须性,与人神二分性,是相符的,是同一戏剧下的不同舞台尺度。
这种移交的意义,在电影里耶稣牺牲时的梦境里由那位天使的诱惑进行更深的揭露。以电影的意思,耶稣即使被移交给彼拉多,彼拉多在不能进行有罪宣判的时候对其下了处决的指令,但如果耶稣在这个时候退缩了,祈求被父拯救,那么上帝是可以接受他的,这也变相确认了耶稣的神之子身份。但如果这样,那么神从犹大到犹太人,再到彼拉多,到刽子手的移交路径就失效了,因为移交最终的目的是牺牲,这是神性的戏剧性,献祭的演出意义。如果演员退场,祭品重回纯粹的神性而非变成神的食物,那么戏剧就不再能演下去了。
all my joys and sorrows from my youth onward has been the incessant, merciless battle between the spirit and the flesh...
(8.5)好多评论者激动得不是地方。这种原始背景下的新故事阐释的依旧是福音的基本精神,即犹大最后说的牺牲与救赎。信徒的愤怒尚可理解,毕竟信仰的构建部分仰赖于文本。值得商榷的也是老马前面对犹大的改编如何同最后的诱惑产生联系这点电影上的问题不甚明确。
又一部老马冲奥的失败之作。反教义啊黑耶稣啊,然后威廉达福在09年又拍了部AntiChrist(虽然剧情无关宗教),这货这辈子是和耶稣结下梁子了么。大家看海报就知道我为什么会去看此片了,听说还有那个五芒星戒指,我楞是没找到。
8.6 重温。尽管即沉闷又冗长,尽管日后更有成熟巅峰之作,然而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马丁斯科塞斯了。耶稣的迷茫,煎熬与觉醒,结尾太过震撼,It is accomplished.
保罗是骗子,犹大是英雄,耶稣有点弱,很符合尼采的思想,卡赞扎基斯是柏格森的学生,其实他内心更倾向于尼采吧。当然还有混合东方思想的诺斯提主义等等的影响,把天主教教会的创立者保罗说成是骗子,罗马天主教教会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新教徒可能无所谓。
西科塞斯版本的耶稣,上半场像个嗑药的,下半场像个中邪的,总体看像个搞摇滚的。
人类如此平凡却“被逼”为神,于是“神”也是见机行事的,双标三标的……自认为是神之子后,内心依然无限迷茫与恐惧,且很不想死的。在那一时昏迷的美梦里,有人告诉ta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权的人需要什么,愚笨的大众需要什么。“行将就木”时还要被道德绑架一番,被激发叛逆心醒了后,情愿去死了——凡夫俗子的幸福梦里已美美体验过,“功德圆满”了属于是。We have to move on,and upgrade. 只要有欲望和虚荣存在,只要生存资源不足,只要DNA要复制,一万个耶稣或许也拯救不了世界的。也许生命本身已经是奇迹,后续自相残杀是副作用,毕竟活在尘世间谁也看不清原来大家也许都是命运共同体
宗教体裁人性化处理最好的一部,基督的软弱,彷徨,犹豫,收到的女人家庭,权利等的诱惑,当最后他在god面前忏悔的时候,那多么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祈求父亲的原谅,而他做的只是不想要当他的儿子,去过一个平凡人的幸福生活,那就是lucifer最终极的诱惑
这可比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有趣多了。
斯科塞斯根据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引起巨大争议并被天主教会认定为渎神。影片在摩洛哥拍摄,令人信服地还原了1世纪以色列。配乐极佳,威廉·达福的精彩表演绝对不逊于奥斯卡影帝,但竟被学院派忽视。犹大是虔诚的真英雄,而耶稣是软弱迷茫的神之子,在神圣与世俗间挣扎。(9.0/10)
马丁重新阐释宗教的欲望竟然如此强烈!!!
斯科塞斯电影里的基督没有一丝的神性,他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完全是人格的,是一种不愿意接受自己身份定位的焦虑。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面临的最后诱惑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尘世生活画卷,但如此富有意义的人世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必须回到十字架上去完成毫无意义的死亡,故而电影才不给我们看他的复活。他必须这样毫无意义地死去,好让他的使徒能够将他变成传奇颂咏。斯科塞斯的电影本来十分激烈,但他实在太过语焉不详,太与自己的信仰较劲,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展示基督一路的纠结,可这纠结最终仅仅停留在人与神这个经典动机上。因此电影中段过于沉闷。
绝对反基督之作,想象惊人,无信仰之人即使无法体会凡人受到神启的煎熬,也定能被这种勇气所打动。套用旧文:“我们今日之努力,不为一个明晰未来,也无既定目标,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只为他日不后悔,只为日后说出'倘若……'堵死自己后路,即使鞠躬尽瘁,不唯死而后已。”
刚看完《超凡双生》全流程视频的我一看男主角就惊了,果然是威廉·达福,所以怎么看他演耶稣怎么觉得怪。不知罗伯特德尼罗能演成啥样。我不懂基督教和圣经。无论它是否亵渎耶稣,反正我感觉拍得很神棍很肤浅很拖沓很扯淡很装逼。布景服装等倒是很好。马丁斯科塞斯筹备多年一门心思要拍的就是这?两星半
一切让你心安理得的,都不是真理。
其实在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的部分都太他妈的喜感,但之后挺不错的~这真的不是犹大/基督同人志么,基督说:我害怕,留下来陪我。下一个镜头,基督在犹大怀中睡着了~哈维·凯特真丑,以至于威廉·达福在他身边都成了个美人儿~
作为一个故事,它打开了我的思路,帮助我理解了耶稣人性的一面。耶稣受难记通过视觉冲击表现肉身的痛苦,而此片描写魔鬼直抵灵魂深处的诱惑。如果不考虑改编圣经的大不敬,此片的宗旨和我理解的教义是相符的。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最终耶稣回到了十字架上,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够了。
将基督拉回到凡夫俗子七情六欲去塑造,立意出新与饱受争议姑且放到一边,最关键的,这么做势必角色言行要受到符合正常人类现实逻辑的制约,比如无助绝望感产生于自身没有改变周遭现实的能力。可分明基督他有!否则,抚眼医盲与起死回生从何而来?于是圣经神迹与转型凡夫产生了叙事冲突,二者不可兼得。
看的时候我想,这哥们长得真像威廉·达福,咋不让威廉·达福直接来演呢?原来他就是威廉·达福。。。
马丁将《流浪者之歌》中黑塞杜撰的释迦牟尼佛得道经历,移植到耶稣基督身上:耶稣背弃了跟随他的弟子,躲避到尘世中去过凡夫的生活,经历了世间种种,万劫不复之时,最后一回眸,发现自己原来在十字架上,一切都是临死之前一念所生,终于能放下一切,顿悟超脱。改编结合的很好,隐约有小说语言的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