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映衬即使在三伏天的酷热中,如果身边有一个亲爱的人,世界就会变得轻松逍遥,凉风习习…歌词分享:今夜还吹着风 想起你好温柔 有你的日子分外的轻松 也不是无影踪 只是想你太浓 怎么会无时无刻把你梦 爱的路上有你 我并不寂寞 你对我那么的好 这次真的不同 也许我应该好好把你拥有 就像你一直为我守候 亲爱的人 亲密的爱人 谢谢你这么长的时间陪着我 亲爱的人 亲密的爱人 这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时分...
《三伏天》能够定档和公映,是一件很让人欢欣鼓舞的事情,毕竟这是一部相当具有文艺气质,又很接中国民生地气的电影,影片曾入围第66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都有一定的反响,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
《三伏天》由美籍导演熙氻(Jordan Schiele)执导,彭浩翔监制,文艺片女神黄璐,以及著名演员罗蓝山、田牧宸等联袂主演。我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于中国人而言,每年夏季的三伏天,都是最热的日子,因此,从片名《三伏天》,就能感受到到潮湿憋闷的空气与滚滚而来的热浪,影片的故事,也确实发生在一个炎夏,无论是喧闹的酒吧舞场,还是暴晒的日光之下,以及逼仄的深夜小巷……故事由孩子的神秘丢失,所开启的数个汗流浃背的日日夜夜,让人深陷入无力逃脱的命运。
其实,整部《三伏天》,犹如一柄锋利的尖刀,由一个最稀松平常的生活一角,撕裂开生活与生命的各种煎熬与纠缠,是典型的细致入微,却又见微知著的作品,充满了各种隐喻。
黄璐所饰演的女主角露露,本身就是挣扎于社会阴暗角落的边缘人,为了守着男人白龙,以及尚在哺乳期的孩子,不得不在舞厅跳热舞挣钱,艰苦度日。她的生活,似乎只属于浓妆艳抹的黑夜,很难看到灿烂的阳光,偶有投射,也是足够刺痛的炽热。但,她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好,反倒随着孩子的失踪,和男人的背叛,让她在疲于奔命中,越来越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这是一个关于迷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所寻找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影片中每个人,都在这场找寻中,渐渐显露出本性来,或懦弱,或贪婪,或丑陋……热到极致的三伏天,被逼到末路的露露,带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在现实中横冲直撞,即便会鼻青脸肿,但她的无畏,更让人看到了许多的坚强女性之美,比如秋菊,比如李雪莲等等。作为女主角的黄璐,在片中戏份很重,无论是凄苦的生活父女,还是浓妆艳抹的舞女,以及疯狂奔走的妈妈,她的形象,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下裂变,看似矛盾,实则错位的令人心痛。
其实,哪有什么所谓的“文艺女神”,只不过是黄璐更有勇气来挑战这些更复杂、更边缘的人物而言,演技和担当,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难忘角色,无论是《盲山》中被拐卖的女大学生还是《推拿》中的香艳妓女,黄璐都拿捏精准。而在《三伏天》中,她的“牺牲”同样巨大,前一刻还在挤奶,后一刻就上台跳舞,生存的无奈,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相当完整的刻画。
当然,除了剧情与表演,《三伏天》的镜头,也区别于我们常见的作品,这里的每一帧画面,似乎也都在憋闷与燥热中所拍摄,令影片的每一组镜头,都带着无法抑制的热度,令整个看片过程,也如在三伏天的笼罩之下,变得有局促不安,但我知道,那是因为,影片的剧情,刺到了观者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当影片结束时,露露抱着找回来的被白龙卖掉的孩子,坐在路边,是时艳阳高照,尘土飞扬,虽然母子团聚,但我们依然还会很绝望,影片的思辨力量,拷问着每一个人。只希望这三伏天尽快过去,待到秋风起,或许一切都能转好吧。
为什么那么真实,对话极少,纪录片式制作,剧情丰满,人物塑造完美。一个外国人,把中国底层生活,如实还原,无法不被触动。想不通,怎么会有那么多差评,也许,文字青年从没接触过底层生活的缘故吧。惊讶于一个老外对中国社会,盖头下面的社会的深刻体会。老外比我们更懂我们,毫无顾忌,不带色彩,公允而诚实。
#电光幻影# 《三伏天》,被考验的生活,磨灭了一切的理想,湮灭的情感里,希望是烧火石。
有一种电影,并不能讨好大多数观众,无论剧情、镜头、表演,还是整体表现,都让人有无数个担忧,但是他们有自己闪光的剔透之处,特别值得感受。
电影《三伏天》,讲述的是小镇青年露露和白龙是一对同居在一起的情侣,他们没有结婚,但育有一个还在哺乳期的孩子。露露晚上在夜场里跳舞,希望借助自己的努力能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一个炎热夏天的晚上,下班后的露露回到住处却发现自己被锁在了门外,白龙和孩子莫名失踪了。为了找回孩子,他找到了白龙的男友sunny带她去找孩子。做为交换,她答应找到孩子之后就放过他们,让他们“自由”。但是,过程的艰难和伤感,被刺痛一刀刀的内心世界,让所有的故事,在孩子找到之后,崩盘了秘密。
电影上映的可能很艰辛,诺大个北京城不过只有几场放映而已。宣传的口号里,“同性”成为了一个亮色。然而其实这在电影之中,也不过就是很简单的一场感情的相遇,无关性别,只是喜欢,被喜欢,喜欢了另一个人,这样的剧情而已,性别是无意中的事情,感情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同性话题确实也成为了这部电影中的一个表现点,加上贩卖儿童,未婚同居产子,以及寻找孩子过程中与养育孩子的养父母之间的拉扯,生活的艰辛程度等等,都从侧面给这部电影加了很多分值。只是,这些并不应该成为噱头,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人就是这样的生活和发展的,这就是现实的故事。
黄璐的实际演技如何,我并不知道,个人以为,这部电影是无法完全展示演技的,其实剧情本身更大过于演员的演出,整体看下来感觉演员是在为电影服务的,而不是电影去成全了演员。虽然内容很挑战性,但是并没有用太禁忌的形式去演出,看来还是留了很多余地的。至于爱情,在这里是模糊的,性别这件事,是并存的,孩子无法独立的存在,成为了成年人的附属品。当生活满意的时候,附属品可以被夹带,而当生活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附属品就成为了负累,也可能成为了一种筹码。
影片的最后,所有的人和事都烟消云散。
白龙卖掉孩子拿了钱,一个人走了,女人他不要了,男人不要他了,孩子已经不需要了。
Sunny完成了他最初的承诺。女人他陪过了一路,男人他爱过了一程,孩子他帮到了一命。
露露眷恋不舍的在三伏天抱住孩子。
白龙让他走吧,Sunny已经用完,孩子又回到了身边。
这大概就是一场悲哀,以为的胜利和获得,在未知的不确定性里。摇摇欲坠的用残忍的欲念,等待着如何吞噬更多的未来。
没有预期中的好,但是有一种强烈的残缺美,在三伏天里,湿漉漉的滴下拼了命的情感。
作者:小佛搞特
文 | 沈筼筜
《三伏天》在长沙拍摄的时候,去剧组见了璐璐。餐厅里她如邻家姐姐般坐在我的对面,热切地聊了很多。只知道她在剧里的角色是位妈妈。直到现在看完这部电影,才明白当时镜头里的她在经历一场怎样揪心的困顿和挣扎。
她在影片里既是一位孩子尚处哺乳期的妈妈,同时也是在舞台上费力讨生活的人。住在破落拥挤的楼房里,周遭芜杂喧闹,离工作的地方有一段距离。为了在舞台上尽力表现出好的状态,在上台前涂抹蜿蜒在腹部的妊娠纹,在休息的间隙里用奶瓶装奶水。看似疲惫、重复的生活状态,在她身上却看到坚定的力量,是即使处于透不过气的黑暗中也在前行的力量。
镜头里常常出现汗水的特写。无论是舞台上跳群舞的舞女们,坐在酒吧里肆意享受的人,还是坐在露天摊位上打牌吃饭的人,都能看到他们皮肤表层湿漉漉的汗水。看似静态的,实际上又是无声无息的流动的。如呼应片名,是三伏天的典型特征。燥热的空气,弥漫着焦虑的气氛,像极了七八月整日被暴烈阳光直射的长沙,烤得让人对眼下的生活更加焦灼更加无措。
直到一天,璐璐的男友,白龙,他带着孩子失踪了。没有任何预兆。璐璐下班后进不了家,也联系不上他。她靠着手机里的照片,一路去寻找白龙。在酒吧里见到扮女装的Sunny,才意识到自己的男友每次晚归的原因,几次逼问下,Sunny 决定带她去见白龙。璐璐的脸上隐隐布满了痛苦。火车上看见对面卧铺里陌生的小孩,按耐不住思念,夜里抱起小孩,试图抚平内心的焦虑。在酒店里几次辗转,见到白龙,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他卖了。白龙从背包里拿出一叠钱放在床边,便转身离开了。璐璐决定去找回自己的孩子,见到孩子被安顿在条件比自己好的家庭,她试图放弃带走孩子的念头。但那收留孩子的女人,担心日后会有无常的麻烦,坚持把孩子还给璐璐。
镜头最后一幕,璐璐抱着孩子蹲在街头,灰黄的画面,画外音传来一阵似响似暗的声音,没有旋律,也不动听,像是在描摹生活深处的声音,没有规律可循,充满了不确定性,设法在困境里挣脱和爬出。简单疏落的剧情里,讲述了小镇生活的困顿、破落和焦虑,游离于灰暗的日常边界的挣扎,汗水凝聚的重量即是对生活的束缚,也是隐形的压力。
看到璐璐住的小镇时,想起王朔的一本小说里的开头,“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小镇,尽管这小镇其实可能是个贫穷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小镇,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安慰”。实际上,镜头里展现的小镇常态,是一场贴地飞行的抵达,为了抵达生活深处的焦虑、挣扎与困境。这抵达,在于它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为我们提供一片与既往家园故土的“黄金时代”保持联系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借以暂时性缓解因个人整体性和伦理确定性匮乏或丧失,因曾经赋予人际关系、社会观念、个人经验以统一性价值观的崩溃而生发出的焦虑、不安、失落、茫然。或许也因为看了《三伏天》,获得了一份平静坚定的力量去面对生活。
女票是个文艺女青年,好久以前就跟我说要看三伏天,结果到日子本地没有一个影院排片…突然发现有一家影院半夜拍片了,高兴坏了,果断买了VIP票去看,包场相依躺着看。😁
整体看,电影的对话并不多,给人的感觉就是电影里面的人都不爱说话,再加上闷热的天气,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流出的汗水,给人一种很闷的感觉,导演应该就是要营造这样的气氛,让观众产生压抑的感受。
剧情的发展方面,电影的开始,从直截了当的给出了矛盾,男友和孩子的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也介绍了人物关系、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给后面的故事做个铺垫。
演员的演绎也比较细腻,比如sunny,虽然是同性之间的感情,但是却演绎出恋爱之中,小女人的感觉,但是编剧并没有就这样“放过他”,她对女主的敌意逐渐变为同情,他对男主虽然喜欢但是却又自己的原则…让这个配角也丰满起来,更加真实。还有女主露露,黄璐的表演并没有给这个角色演绎成泼妇,而是在泼辣中又带着女性的柔弱,而且在这样表达社会问题的电影中,黄璐的表演也比较open。电影最后,露露那种犹豫抱不抱走儿子的表演,特别让人感觉出了她的无奈和无助,现实社会给她的压力,让她从感性又回归了理性。
跟女票看了一部很好的电影,没想到会上映这样主题的电影,女人喜欢的男人喜欢的是另一个男人,爆炸的看点。
故事整体比较平,人物情绪和人格设置比较单一,基本是一种情绪和人格到底,不够立体。有些能拍出来很有生活感的镜头也没有深度挖掘,有点流于表面。导演对全程浑身是汗的设定也稍显幼稚。但是我要说但是了,黄璐表演基本可以撑起来整个电影,罗兰山女装的部分也有加分,导演选角还是成功。
她在火车上抱走了别人的孩子,他在酒吧里喜欢上别家的男人。当孩子递到面前她却躲闪不及,当男人站到身边他却扭头走开。有些念想像涨奶的乳汁,倒掉了才知道多余;有些感情像地上的烟头,捡起来早没了味道。暧昧的灯光下多婀娜,拥挤的车厢里就多狼狈。都是世上不懂礼貌的人,在大汗淋漓里被人间抛弃。
故事,台词,镜头,统统不明觉烂
只能归结为导演能力差了。何苦要拍何苦要看单元。
像三伏天伏在皮肤表层湿漉漉的汗滴,完全没有拍出真实的血肉感。
导演明显太年轻,对剧本把握能力不足。摄影有点意思,不过这种方式用到后面有些烂,对剧情根本没有辅助作用。剧本就是有问题的,人物没有足够的驱动力推动情节发展。年轻的男妓明显就成了一个摆设,很空洞。叫做Panorama,是电影大观的意思,但是这个大观真的没有中国特色,故事放到哪个国家都一样
咋通过初审的啊,不及格
习作水平,所以也谈不上极低配的曼多萨,人物全是符号拼贴,学生腔到世界尽头。已经理解不了现在的审查制度了,但回头想想这片也真就只有看看如今审查的底线在哪的功能,毕竟全员都是违禁词集锦。
汗津津的,让长腿同妻少妇更美!
狗日的三伏天,燥热的湿璐璐,借天气的炎热反映了寻找过程的焦躁,可找到之后却是无尽的悲凉。有立意,但拍成短片足矣。配角们没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尤其丈夫与舞男的关系蜻蜓点水。
狗日的日子。不知道是没钱还是要这种风格,看着很不舒服。涉及了很多比较灰色的情节,甚至还有隐性的同性恋元素,可以勉强说是展现了一部分底层生态,男扮陪酒女之类的几个点还挺有意思的。最大的问题是故事渣,对白写的非常屎,明明最该接地气的部分不接地气。主题呈现只能靠给角色大腿胳膊的汗珠特写
收拾你的东西,跟我走。
【2016 BJIFF】难看哭了 只知道用大光圈浅景深 室内戏无布光 人脸全部过曝…南笙的《去北方》都比这部拍得好 演员不会演戏 外国导演根本控制不了演员…
故事很简单,导演把三伏天的热是真真切切的表现了出来,镜头感很强。
电影肯定有问题 但不像有些说的那么不堪 导演毕竟还年轻 是有些感觉在里边的 单纯从片子来看 一星打给导演的真挚 一星给拍摄手法 最后黄璐演技加一星
电影谈不上好看,主题不错拍的有点儿乱。黄璐的灵气没发挥出来,配角们感觉也没啥存在感。。。导演很萌,普通话说得真棒!
不否认燥热感 但
狗日子。电影里很热,电影院够黑暗,可惜我内心毫无波动,对白差演员说得也差,彭浩翔自己看得下去么他不是一直很重视对白么虽然不是自己的作品,加一星给素颜肉松弛的黄璐吧挺豁出去了。老阿姨深v装有点可怕手动捂脸表情。竟然不是我一个人包场。
这剧本是外国人写的吧,演员都不讲人话,电视剧的台词都没这么不接地气,再搭上土味色调,违和感十足;背景看似很大,但格局太小,且没有太多社会背景描写,相当空洞;摄影师是不是犯了大头症,大面积特写加手持让我昏昏欲睡;最喜欢的是璐璐在医生家里那场戏。唯一的亮点是:罗蓝山女装很像汤唯
给两星是因为这片子上映了,至于别的,灾难级别。黄璐的演技拙劣到我一度怀疑曾经的文艺女王竟然变成这样。色调黑得像是喝醉酒调的。有爹没孩子,有孩子没爹,这10个字就可以概括这蛋疼的剧情。【NOGRP/4.13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