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一句话,如果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就别看了——不如再去把1961年原版电影找出来看一遍。
是我大意了,真的。我原以为在LMM已经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代表人物的今天,是时候可以重新讲述一下波多黎各裔上世纪50年代来纽约定居的“美国故事”了。但是我忘记了,音乐剧翻拍成主流商业电影并不容易。当初拍什么像什么的伊斯特伍德,因为拍了电影版的《泽西男孩》差点儿让我觉得晚节不保。何况是近几年几乎拍一部我失望一部的斯皮尔伯格。当然了,这个电影表现力不佳,也不完全就都由斯大师背锅。那么我们今天就借由对本片各主要部门的功过评定,来简单聊两句,在21世纪,该如何翻拍一部musical?
1、歌舞范式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分野
歌舞片作为好莱坞成熟的类型片之一,在上个世纪中期曾经非常受欢迎。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在普通家庭得到普及,看电影要专门去电影院,某种程度上,这项活动的隆重程度和看一场舞台演出类似。那个时候的观众不会纠结于银幕上的角色走着走着路突然在街上来了一大段踢踏舞或者情到浓时脱口就是一段咏叹调,音乐片,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会比人们的日常生活夸张许多,艺术嘛,总是要高于生活,而演员们的悦耳歌喉和曼妙舞姿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听享受,大家会欣然买账。于是,很多歌舞片的叙事“语法”就逐渐被固定了下来,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音乐舞台剧一道,从有声电影产生初期一路火到了60年代。观众印象中最经典的歌舞片大多产生于那个时代(R&H什么的,横跨百老汇与好莱坞)。后来音乐剧和歌舞电影开始分化发展,音乐剧挣扎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流行文化的变化,开始有更多曲风,民谣、摇滚、说唱,也开始出现小清新的舞台,更加自然平时的艺术风格,但是不论如何,因为音乐剧始终是高度“舞台化”的,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已经默认了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不是真实生活本身”。但电影就不一样了,大部分电影是不能突破“第四面墙”的艺术,有着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场景,天然就有让观众信服的义务。所以,一部真人歌舞电影,怎样做才能让观众“不出戏”,就变成了重要的命题。
基于我上述论点,相信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动画片做歌舞片就要容易许多。事实上自90年代以降很多经典的歌舞片都是动画片。而原创的真人歌舞片越来越少,近年受到主流艺术/商业双认可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当然了,歌舞的创作成本较高且涉及跨界,大部分电影导演也不会凭空就选择歌舞作为自己的叙事手段),而且这类影片大多看起来“非常复古”。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2016年的《爱乐之城》了,下一年的《马戏之王》勉强也可以算一部,但是《马戏之王》受到的关注和吹捧基本都没有出圈。再往前数,恐怕就是2001年的原创电影《红磨坊》了,凭借巴兹卢瑟曼精美的艺术风格和男女主角的完美演绎,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在多年后反向输出到舞台,有了自己的改编音乐剧。但是《红磨坊》的成功仍然比不了第二年的《芝加哥》,而后者则是对经典舞台剧的翻拍。而在华语影坛,凭我个人印象21世纪能达到这样成功的主流歌舞片就只有陈可辛的《如果爱》。可见这个品类,放在今天,并不好驾驭。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部优秀的原创歌舞片,大部分歌舞片都是传奇音乐人物的传记,或者音乐舞台剧的翻拍。好处在于,当电影创作时,你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且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IP,有了剧本的蓝本(注意,改编电影时剧本仍要进行再创作,但是毕竟是改编,而且原始素材招人喜欢和惹人讨厌的地方都是经过市场印证了的),还可以在相关跨界领域寻找演员(音乐圈演音乐人、舞台剧演员演舞台剧的电影版,有些还自带名气)。而挑战则是,原始素材可能已经过分深入人心,而它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电影艺术】所创作的。
个人见解,一部音乐舞台剧要翻拍成电影时,挑战最大的主要是三方面:音乐、镜头和舞蹈。这么说似乎有点多余哈,音乐和舞蹈本来就是musical的灵魂要素,而镜头设计则是电影艺术的灵魂所在,但是,当艺术形式转化时,最先产生矛盾的恰恰就是这些核心部门。
关于音乐,有些musical可能没有那么看重舞蹈,但是所有的musical都一定非常重视音乐。电影导演允许原曲谱在影片里占怎样的比重?选择什么样的编曲风格?更重要的是,和电影的整个声音部门怎么配合?一部影片往往有比较统一的风格设计,当重要的歌曲唱段响起的时候,我们会进入情绪性段落,听角色唱歌抒情,但是在叙事的主体段落呢?在歌曲的间隙呢?在黄金年代,一部歌舞片可能会选择用全配置的交响乐团(full-orchestra)将曲谱满铺整部影片,但是那种审美意趣已经和当今观众的观影习惯脱节了,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的场景,我们可能会期待更真实自然的环境音,会希望配乐能够低调一点,而不是时刻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而“幕间戏”的编曲风格又需要和核心唱段保持一致。很多时候,作为一部21世纪的新作品,导演们会尝试时髦、轻巧的编曲风格,以期让“讲故事的手法年代和电影产生的年代保持统一”。我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红磨坊》剧情背景设定是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所以该片在art design(服化道美术)上要营造出那个年代的氛围感,但是该片的歌曲却大量使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不论歌词、曲风、配器、演唱技巧,以让观众get到这是一个讲述于2001年的故事。我再举个不那么成功的例子,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讲述的也是十九世纪巴黎的故事,但是因为舞台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韦伯把曲谱写得非常古典,编曲却又混杂着大量80年代midi风,该剧至今仍在上演,风格也相对固定了下来。结果当《歌剧魅影》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版的时候,电影导演不太敢动原作的音乐风格,韦伯自己写了首相对风格与时俱进一点的新歌,却融不进原剧,只能放片尾字幕的时候放。显然,原曲谱越古典,和当下流行风格的gap越大,改编难度也就越大。2012年汤姆霍珀翻拍《悲惨世界》的时候,因为坚持所有演员现场演唱收音,差点儿扑街,勋伯格粉丝也会痛心于浪费了那么宏大气象的曲谱,但是好在,没了勋伯格光是靠雨果也撑得起这个IP。那么回到2021版《西区故事》,西区故事的原作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得益于伯恩斯坦的大师曲谱,这点显然斯皮尔伯格也没有太创新的解法,只是在一个相对减量版的配乐中加入了大量的空隙,用弱化音乐甚至没有音乐的段落塞了不少“文戏”进去,而这些,让我觉得影片节奏无比冗长,戏剧张力大大减弱。
关于镜头设计和编舞我放在一起说。简单讲,一个不懂编舞的导演拍不了音乐剧,就如同一个不懂镜头该怎么运动的导演拍不了电影一样。这个门槛并不低。漂亮的舞蹈动作并不仅仅是为了“炫技”,而是组成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舞台上,因为观众的“观看”(observation)是相对客观/外在的,可以说,大量的舞蹈动作原本就是为了“固定机位”而设计的。但是到了电影中,在一个更加灵活、流动的空间内,我们从哪看、怎么看这些舞蹈场景,就构成了全新的叙事,again,因为运动镜头在影片中经常被用于表现内心戏,而我们在看歌舞的时候,特别是宏大的舞蹈场景,一般不想拆穿这个“第四面墙”让观众意识到导演的存在,但是又不能真地放弃“选择”和“引导”,舞蹈场景的机位怎么运动,就成了特别的难题。有不少musical在翻拍的时候弱化了舞蹈的部分,比如伊斯特伍德拍Jersey Boys, 除了主人公上台演出的段落,感觉就像一般的故事片,which might be fine… 但是当原作舞蹈特别精彩特别重要的时候就不合适了。当然,同样的舞蹈动作,在舞台上是否合理和在电影场景中出现是否合理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代表性反面案例就是2008年的电影版《妈妈咪呀》,舞台剧导演把新郎和伴郎们穿着潜水服的那一段“lay all your love on me”舞蹈动作直接搬到了海岛实景中,让他们一个个地跳入海里去了……即使是喜剧这样的桥段看起来也毫不幽默,而是让人觉得他们都是神经病。我觉得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就是不同艺术形式对“写实”的接纳程度不同。正面教材当然就是2002年的电影《芝加哥》,虽然是音乐剧的改编版本,所有编排调度却大不相同,既要“再创作”又要保持Bob Fosse原choreography的神韵,是很难的,而因为他们完成度高那年甚至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所以说,如果2021版《西区故事》有哪里可取,就是卡明斯基的摄影输出还是很稳定的。看完第一大场戏我其实还蛮惊喜的,因为the Jets song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电影“写实”的程度:高度还原的50年代纽约街景、在建的林肯中心、写实的环境音和伯恩斯坦曲谱的融合、人物在较大范围内走动的同时开启标志性舞蹈动作、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运镜和不断在大小景别间切换来平衡“真实感”与“舞台感”……如果导演和DP完全不懂舞蹈,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调度与镜头设计的。可惜,一切美好的幻想在男主出场后就破功了( ̄◇ ̄;) 这样就让我们开启第二部分的讨论——
2、一部翻拍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卡司,是卡司,还是卡司
即使从来没看过《西区故事》原作音乐剧和61版电影,也完全不了解剧情梗概的观众,仍然会在影片相对靠前的位置(最迟到舞会那一场戏)就了解到,这是一个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中叶纽约街头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到了故事的结尾处,主角们可能像莎剧原作中一样,全死去,也可能作了新的编排,但是相信我,观众不是来看剧情的。结局不是悬念,或者至少不重要。这跟观众在看作为原创故事的“啦啦蓝”时的心态完全不同。名著的一部分,就是观众是走进剧场/影院来观看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故事的。这些角色是观众熟悉的,而且他们带着非常强的前设。所以每一版翻拍作品,在宣布卡司的一刹那,就已经锁定了影片的最大悬念:这几个演员演绎这些角色怎么样?是否有说服力?是否赏心悦目?很多时候观众心甘情愿掏钱花时间,是为了看明星:like, “OMG Meryl Streep could actually sing!” or, “什么?狼叔那么瘦弱居然去演冉阿让?我不同意!”不管赞美还是吐槽,看了再说,因为卡司引发了我足够的好奇心。不是明星也可以,我会愿意看性转版的天鹅湖、全少数族裔版的汉密尔顿、或者就是some random young pretty faces. 而作为一部音乐剧翻拍电影的卡司,大家主要会从三个角度去评价演员的演绎:唱功(包括舞蹈技巧)、演技和扮相,就跟歌剧或者戏曲差不多哈哈。这三点,缺一不可,特别是主角,如果任何一方面缺失都会让观众想要退票。
2021版的《西区故事》给我观感如此之差,选角导演可能得背一半的锅——搁着那么多唱功舞技演技甚至江湖地位均过硬的配角和群演,上哪儿挑了这么离谱俩男女主?Tony像个木头人一样让人出戏,Maria长得没毛病但是塑造得像个痴女,俩人的爱情戏何止不convincing,完全让人尴尬。要知道,这种爱情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整部影片就会变得滑稽。特别是莎士比亚给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上了那种“一见钟情”的桥段,就更难演绎。当然本剧男主不仅爱情戏演得不好,跟哥们儿的情感也完全看不出来,已经到了他出现我就想快进的地步。至于子弹姐的Anita,确实塑造得非常有魅力,但是也不值得单为了她看一遍这部电影,这么说吧,Anita这个角色写得就比较讨巧,历届都是谁演谁得奖,虽然2021版的Anita进行了一些更加现代化的twist,但是我觉得综合表现力并不比61原版电影里的Rita Moreno更好,而Moreno演员本人更是作为制片人之一参演了本片(饰演Valentina),还贡献了一首新歌,但是有点强行加戏了我也不太买账。剩下的演员基本都是舞台剧演员了,想看他们的精彩演出大可以找点舞台版的视频,包括我非常欣赏的音乐剧演员Brian d'Arcy James,是不是自《傲骨贤妻》《嫌犯追踪》以来就专心在好莱坞跑龙套了啊?
3、精英话语权的削弱与“美国式说教”
作为斯皮尔伯格操刀的主流商业电影,2021版《西区故事》不出意外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是过于露骨、过于絮叨的那种“爹味说教”。种族矛盾和冲突,从上个世纪伴随着有色人种往美国的移民潮和美利坚民族想象共同体在重塑过程中“精英”与“大多数”对话语权的争夺,从未停止过。时至今日(2020年代),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随着【母语为西语的人群】(美国式political right lol)在人口比例中的不断增加和社会贫富矛盾的加剧,变得越来越尖锐,美国“人民”不是越来越团结,而是越来越撕裂。影片中已经用非常直白的台词说明了帮派斗争背后的真实推动力,不是种族仇恨,而是经济利益(“It's not about races; it’s about terrirories.” ),并且,把这两群可怜的青少年留在这个人间炼狱互相争斗的是阶级的壁垒(提示:50年代的纽约西区还是底层人混迹的、治安最差的街区,但是林肯中心马上要建起来了,以后就是你们都高攀不起的地段了……)当然,可能故事里的秩序代表者(警官)会把这些孩子们的不幸归结为他们的父母没有努力,酗酒、吸毒、游手好闲,没送他们去受良好的教育,而我们都知道,在那之上还有更沉重的力量扼住这群孩子命运的咽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问题,点到为止就好了,观众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就算了,到底有没有必要喋喋不休以至于破坏叙事的流畅性?本片的剧本改编是美国著名编剧Tony Kushner,这可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这样masterpiece的人,而且他的剧本改编能力并不差,至少他是非常witty的。我不理解为什么本片的说教那么傻愣愣的,不知道Tony Kushner是不是被斯大师的“爹味说教”给洗脑了,愣是在每次戏剧冲突大小高潮来临前后都要插入大量冗长的文戏,就讲道理,不讲感情。斗殴之夜、Riff和Bernardo死了以后离电影结束居然还有40分钟,虽然基本情节和舞台剧、原版电影是一致的,但总给人“Tony死太慢”的观感……
当然了,现在是2020年代了,做一部主流商业电影,你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
身为一名五音不全在KTV只会唱《悟空》的大叔,对于歌舞片本身就不太感冒,所以,看过的歌舞片屈指可数!
有点记忆的大概是《妈妈咪呀》、八十年代的《霹雳舞》,好像还有一部描写高中生的爱情故事的啥歌舞片,名字忘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对歌舞片不太感兴趣,但是记忆中的歌舞片基本都是热热闹闹、欢欢喜喜以爱情为主线的大团圆套路,当然,不包括阿三的电影啊,人家每部电影都是歌舞片!
但是本片却是另辟蹊径,虽然也是以爱情为主线,但是是个悲剧,虽然也是热热闹闹,却是不欢而散!
看完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翻拍自五十年代的舞台剧,也不知道舞台剧的故事是不是这样,反正大导演的眼光总是比我们常人更独到吧!
简单说一下剧情!
-----------------------我是分割线-----------------------
故事说的是50年代的美国哪个城市的“西区”,应该就是贫民窟,一帮波多黎各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种,电影里感觉不黑不黄的,反正不白)和白人(也是社会最底层的白人)争夺底盘的故事。
说巧不巧,白人里的老大的兄弟和波多黎各老大的妹妹,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两人就开始暗度陈仓。
结果在两帮人一次约架的过程里,波多黎各人的老大捅死了白人的老大,然后白人老大的兄弟,也就是和波多黎各老大妹妹有一腿的这家伙又捅死了波多黎各的老大!
然后这家伙逃亡后先去和波多黎各老大的妹妹睡了一觉,然后又躲了起来。
这个时候,波多黎各里有一个喜欢他老大妹妹的人捡了案发现场的一把手枪,在到处找白人老大的兄弟。
这个时候,老大的妹妹竟然说服了老大的媳妇,让她去通知她的杀夫仇人也就是她小姑子的情人那个白人。
说到这里应该插一句,片中所有波多黎各的对话都没有翻译也没有字幕,我开始是以为我下载的版本或者说字幕版本的问题,后来查了一下,竟然是斯导故意不翻译的,就是让大家听不明白的!
但是后来这一段,虽然没有翻译,我应该是搞明白了!
她小姑子让她去通知小白脸等她,她要和他私奔!结果,嫂子去了他们白人的地盘,差点被这帮白人小子轮J,于是她改口说,她小姑子已经被那个波多黎各人枪杀了!导致小白脸万念俱灰,孤身寻找那个有枪的波多黎各人,当然,最终如他所愿,那个波多黎各人找到了小白脸,并且干掉了他!最终抢手伏法,故事终!
--------------------------------------------------
所以说,故事情节里有诸多的不合理,据说本片翻拍的舞台剧,比较忠于原著,也许是老外的三观和我们国人差异太大吧!
但是有一点,片中的波多黎各的女人和白人,虽然都是社会最底层,一帮情节女工,一个小混混,人家还有觉得美国好美国秒美国呱呱叫!这大概是老美的文化自信吧!
我相信,我们大国崛起,自信心也是越来越强,待我们完成了中国梦,相信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也会深植与我们内心的吧!
说说表演的话,反正都不认识!单说演技,乃至于颜值都不尽人意!但是,作为歌舞片,那个载歌载舞确实很潇洒帅气,比阿三的一言不合就跳舞有过之而无不及!
推荐指数⭐️⭐️⭐️
翻拍片俨然成为了当下好莱坞的一种主流,今年以黑马姿态摘下奥斯卡桂冠的《健听女孩》就是完美示范。也许这里面不应排除有些导演借翻拍满足自己的迷影情结,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和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玉面情魔》可归入此范畴,但无论如何,络绎不绝的翻拍热潮无法掩饰后疫情时代好莱坞创作力极速减退的迹象,即便如鼎鼎大名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难逃此窘况。不过,《西区故事》在今年颁奖季的不俗表现,使我燃起对这部经典百老汇音乐剧的兴致。 此前并没看过旧版的《西区故事》,我以为这会是那种严格按照原版翻拍的老式歌舞片,没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上诞生出极其现代感的视听冲击力。当然,这全赖有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精湛的场面调度、摄影、剪辑和灯光色彩,这些足以代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标配令我看得目不转睛。演员演唱方面中规中矩,有某几场如警察局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也有部分段落控制欠佳,打乱了叙事节奏,无法承接上紧迫感。虽然没看过老版,但里面不少歌曲竟然都耳熟能详,这相信就是经典的魅力。 最令我意外的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竟与种族冲突和青少年犯罪有关。青少年犯罪题材看得太多,尤其是街头斗殴、争夺地盘之类的早已稀松平常,不过将之与种族问题结合起来,立刻输出一种异常贴近当下的观点。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国里,如何才能管治和协调好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纷争?相信是一个相当棘手的话题。导演刻意不翻译出所有西班牙语对白的字幕,让观众更为直接去感受引发种族对立及冲突的根源。借助引入现实话题,无疑令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焕发出跨越时代的光芒。
花一个亿重拍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准)影史最佳音乐电影需要怎样的勇气,艺高人胆(钱)大(多)的迪士尼可以告诉你。可能是它在音乐剧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上尝到了甜头,所以想看看唱唱跳跳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否复制辉煌。也可能是被“儿《西》梦”的斯皮尔伯格感(忽)动(悠)了(片尾他把本片献给他刚去世的父亲),号称“分裂仇恨何时了”的主题在今天尤其有意义。于是找大咖重新编舞、调整若干首歌的顺序和场景、加入跨性别者和黑人角色、西语不打字幕(这个操作我也看不懂),一出老纽约古惑仔爱情悲剧再次上演。我对新版没有成见,事实上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提名足以表明本片成色。但我对这个故事本身一直有所保留,其问题出在:Tony杀了Maria亲哥,为什么前者不自首而后者还想跟他私奔?你可能会说《罗朱》,但那是十六世纪啊,而且杀的是没什么感情的表哥啊,而且朱丽叶被逼婚了啊,而且我也觉得年轻人太冲动啊!
00后的演艺圈素人Rachel Zegler从推特的三万申请人中脱颖而出,然后大银幕首秀就拿下史上最年轻金球奖影后(音乐喜剧类),麻雀秒变公主。另一位拉美裔演员Ariana DeBose则是百老汇常客。在摄像机前吼两嗓子扭两下拉丁简直小菜一碟,降维打击般包揽一众最佳女配角头衔。
没有看过原版,英文勉强过关跑影院看的。非资深影迷,主观写评。
电影的爱情线好听点说有点过于戏剧性和理想化,看到Maria跟她悲痛欲绝的嫂子唱I love him I love him时整个人懵了,转身就跟朋友说了句这剧情好迷。
除此之外,男女主塑造单薄,尤其男主文艺青年气质太盛完全看不出他曾是个每日除了在痛苦和迷茫中吃喝唱跳就是等死的街头混子,关键这种气质还不是一句i am a different person now能改变的——你能想象Riff对着一个女生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然后在浪漫夜月踏波独舞深情地一遍遍高呼MariaMaria吗?对他们这种人改过自新需要过程,因为安全感的缺失、与正常生活的脱轨再加上疯癫惯了的恶习,需要一个艰难的自我和解的过程。在此提名Riff,非常亮眼,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富有张力,站在那里就能感觉有情绪宣泄而出。
从他和Bernardo的戏份就能看出,两个帮派间的相互敌视不只因种族对立还有更复杂的揉杂其中,Jets象征旧美利坚青年被原生家庭所缚、深陷于酗酒和暴力的麻痹、绝望,Sharks则代表着新美利坚满怀希望、充满干劲,甘愿跨越重洋努力生活却饱受歧视和不公的新一代移民,影片中两者有所对比:Jets每次出场的背景色都偏黯然阴郁,冷色调的衣服,他们在警局用夸张谐谑的手法自嘲自己是废物的那一段虽然滑稽——但相较于Sharks总衣着鲜艳的暖色,还携眷在阳光普照的街道歌舞,在抱怨着生活苦难嘴臭的同时但仍憧憬未来——却仍是悲剧内核,荒诞的悲剧。
互相羡慕导致互不理解、再导致互相敌视互相折磨的悲剧。
Riff被刀捅时神情一怔,在转瞬即逝的害怕的颤栗中嘴角带笑说的那句:“It’s ok, it’s ok.”,看得我如鲠在喉,说不出的难受。
男女主的爱情线撑不起来,太完美太单纯,撑不起那种矛盾的对立感和两者之间跨越隔阂互相救赎之感,男主Tonny在影片中就是个不谙世事满嘴情歌的罗密欧——这种诗意的角色只能被华丽辞藻的莎士比亚戏剧赋予灵魂,跟背景的西城有很强的割裂感——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演怦然心动,你不领盒饭谁领盒饭?这直接导致后期看点不强,主题陷入俗套,结束后盯着黑屏很久直到弹出导演名称灯亮了才察觉到已经观影完毕,第一反应:就这?第二反应:好拉啊,你强行升华下也行啊。
但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非专业角度来讲,影片里歌唱得很好听,每段跳舞的片段色彩碰撞、镜头流畅表现力极强,尤其是Tony和Riff边抢枪边唱Crazyboy的那段。
以上。
当一出经典反复呈现的时候,心理总是期待不大高,但是去还是要去的,毕竟有斯皮尔伯格的大名。旧版电影不喜欢,但是音乐剧非常非常喜欢,19年巡到我屯的时候一场看完马上买了第二天的二刷。
几处不喜欢的:
Prologue
Jet的出场舞被弱化了,本来非常经典非常意气风发的年轻潇洒帅小伙,变成一群只会在街坊搞破坏的小混混。(好吧设定确实也就是小混混,但是音乐剧的群舞呈现更多在于帅。)
Jet方的女性舞蹈被全盘删除一个镜头都没剩下,本身在音乐剧有非常帅气的小姐姐,这里除了两句台词,啥也没有。有点过分了啊。
主角初遇的双人舞,被放在了角落,没有背景群舞,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镜头一共才两个八拍的片段,第二个八拍居然只拍了上半身,腿部的流动直接就没有了……这是导演不懂舞蹈还是说俩主演不会跳舞啊……
男主非常普通啊……颜值唱功演技……
Cool,Tony VS Riff
打斗戏想做成动作片又舍不得放弃舞蹈感,结果变成慢速跑酷+尬舞……
没有字幕,大段西班牙语对话/Hispanic口音的英语我真的听不懂……
几处喜欢的:
America
非常喜欢!拉丁风情真的热情极了!说出“我付房租的地方就是家,我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在这里开自家的店,才不要和你生6个孩子回波多黎各”的Anita太帅了!
Mambo
非常剑拔弩张的斗舞,跟原版及音乐剧一样激情四射。
Bernardo和Riff的选角都非常好,眼神凌厉,尤其Riff被枪怼的那个镜头,是动心的感觉
Rachel Zegler
且不说她演白雪公主合不合适,在这里是真的非常合适了。姑娘业务了得,造型也非常美。高音驾轻就熟,唯一一点点缺憾可能是Rumble前的那一支Tonight需要多一点气势,孩子还小,未来可期。
至于故事,没啥好说的,所谓经典就是故事走向早就了然。
但是悲剧的力量在那,结束的时候,还是在电影院里多哭了五分钟才止出来。
4.5。近些年似乎出现了一股歌舞片复兴的苗头,然而多数都是重歌而轻舞,但肢体的运动恰恰是传统歌舞片里最迷人的一点,而这版《西区故事》毫无疑问做到了歌舞俱佳。斯皮尔伯格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把观众彻底带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还是贫民窟的上西区,所有的歌舞场面都是值得反复琢磨的场面调度大师课,而卡明斯基的摄影更是贡献了好几个摄人心魄的时刻
斯皮尔伯格竟然也能拍这么难看的片子,还是歌舞片,有种米其林大厨做西红柿炒鸡蛋,做出食堂味儿的感觉。咱就是说,您真喜欢《西区故事》那就重映嘛,搞这么麻烦干啥。
糟糕的故事,男主也演得好糟糕,唱歌和女主不是一个度,跳舞也和兄弟们相形见绌。希望这世上不会再有这种罗密欧朱丽叶危害人间,救命啊。所有星星都给anita了。
新瓶装旧酒,翻车翻大了。不明白这个陈旧故事怎么会一点改编的痕迹都没有,Tony Kushner你好歹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的大神啊!另外,阵容gay到我了...
很爱1961年那版电影,但不妨碍我享受新版的乐趣。新版也做到了更大更亮更美,同时承载着同样的精神。镜头从一开始就让纽约的贫民窟与舞者一起活络起来。每个镜头、编舞、调度和灯光,都能感受到斯皮尔伯格对好莱坞黄金时代、音乐剧&歌舞片的爱与尊重,尤其是场面调度没得说,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音乐旋律也焕发了新生。而且导演把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做了大融合。但它还是无法与老版相比拟,没有那种魔力。我觉得男主的选角是失败的,艾尔高特缺乏自我表达,更缺乏声乐能力,他演唱的古典歌曲听起来迟钝,缺乏个性。基于此,他与瑞秋·泽格勒的“化学反应”也受到了影响。btw: 和原版一样,我仍然爱女二。
不要插手你妹妹的闲事,否则你会被人捅死。你被捅死当晚你妹妹还会跟杀死你的凶手啪啪啪,再被你老婆抓到。你老婆抓到以后还会被你妹妹劝去给凶手传信,顺便差点被凶手的同伙们轮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为难别人就是害自己。阿弥陀佛。
实在是太过时了……坐如针毡。配偶焦躁得出去买酒,结果柜台都关门了。我俩只好躺平抖腿,研究一些难看皮带、帅气外套和剪裁精良的牛仔裤。//今天刚补看了Ansel性骚扰未成年人的新闻,cancel了。
全知视角+碾压式调度,不可避免损耗或错失了演员的魅力,而这恰恰是歌舞片最不可替代的核。看完觉得张艺谋没拍一部歌舞片是他职业生涯最大遗憾。
笑场无数次 其中一次因为男主演技太差笑到浑身出汗
几个ensemble numbers都拍得特别好,看得我心潮澎湃,然而紧接着就是ansel elgort村头二傻子般的演出,又让我命丧当场。整个观影过程就是这么死去活来的。至于新人女主,几乎没有演技可言,就爱豆水平吧,哥哥死后和嫂子那场戏被压得毫无存在感。还是给个四星,敬伯恩斯坦桑德海姆。
美式霸凌(加长版)
你永远可以相信斯匹堡的调度,有几个单场戏好得让人不忍心打差评,然而实在无法悖逆自己的观感,毕竟这个满含时代局限性的白痴文本和两位并没有什么角色魅力的主角都无法让人信服,看到最后一度恍惚这到底是一个包着comedy 外壳的tragedy,还是一个包着tragedy外壳的comedy,简而言之,不太好看。(同场的一个老大爷看起来看得蛮过瘾,片头福斯音乐出来的时候甚至还做了个欢呼的动作)
男女主相爱得莫名其妙,好一出老掉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部分时间我的脑子里在想,“你们不要再打了啦”开始尬舞.jpg
有名的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1957年演出,到现在已经65年了,它的有名唱段听过多次,全剧则一直没有看过,今天发现它原来也是个改编得还不错的纽约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肯定是46年出生的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少年时期的“崇拜记忆”,74岁了还亲自操刀将其再次搬上大银幕!完全打破舞台局限,实景、大调度、大场面,运镜、组接都很有现代感,漂亮好看。主演演员明星气质不够,影响了票房和口碑,但它终究是过去时代的一个文化坐标,值得记录与观看。
中途离场了 因为我老了 受不了天真派和大口音
虽然但是… 拍得好牛逼啊🤩拉片爱好者全程高潮。镜头运动、剪辑节奏和光影变换都和演员们一起在跟随音乐舞蹈,古典好莱坞的气质被赋予了来自“未来”的科幻质感,让这一版改编真正具备了一种摆脱时代束缚的永恒性。
近几年最让我失望的斯皮尔伯格。暂且不说是否看过原版吧,单就歌舞片最基本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这部电影就完全让我感受不到。就更不用说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老到牙都掉光的地步。主人公感情线不合理也就算了,主要是两个主人公的存在感居然可以这么低,还不如女主的哥哥和嫂子让人印象深刻,最起码哥嫂二人在纽约街头的拉丁热舞真的是够调动情绪的。但是讲真的,硬件是真的没话说,服化道以及整部电影的场面调度,绝对是一流水平。
😅挺无语的改编,可能是因为原作剧本本来就很无语吧
所有配角的演技和舞技都好过两个主角,特别是男主角浮夸的表演和看着不协调的四肢,在这样一部把视听美感当作最大(唯一?)驱动力的作品里显得格外扎眼。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翻拍这么一个WTF的故事???一大早把自己从床上拽起来早餐都来不及吃饿着肚子在影院坐了仨小时,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全片唯一的亮点可能就只有六十年代的服装了,然后歌舞部分就篮球场舞会和街面美国梦之舞还行。从大决战开始就只想提前离场,之后每个情节都是WTF,而且男女主演技还很糟糕,跟两个恋爱脑真的没法共情,你哥死了,你第一反应是啥?跟杀人凶手困觉?你好朋友死了,你刚杀了人,第一反应是啥?跟死者妹妹困觉?还要私奔?🤷♀️真是连槽都不知道要怎么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