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当代电电影发展中的一个分枝是,以韩国与朝鲜之间的分裂历史为背景的电影颇受关注。从我最初看到的第一部韩影《生死谍变》,到后来的《太极旗飘扬》,直至最近的《实尾岛》,均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电影。它的基本特征是:在这种背景中重新审视及思考这段历史。我想在历史的真相中,曾有过被深埋的历史,终有一天,这些历史将真相大白于另一段的历史。实尾岛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段历史。
《实尾岛》的故事梗概:朝鲜与韩国关系紧张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韩国为了报复朝鲜训练组织的31人特工,进入韩国剌杀总统朴正熙的事件,将以死囚31人,由部队押解到实尾岛,进行魔鬼训练,准备潜入朝鲜剌杀金日成。在军事训练过程中,部队与特工们产生了感情。就在特工出发的当晚,命令突然被取消。这样,特工们又回到实尾岛等候再一次的命令。
取消的原因是政治气候的变化,其时,韩国与朝鲜关系开始缓和,组建这支部队的局长被免职。而且下面下令除去这支部队。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用处。负责训练这支部队的司令官不愿意亲手屠杀已有感情的特工,饮枪自尽。愤怒的特工们消灭了岛上驻扎的部队。劫了一俩客车开往青瓦台,欲质问公道何在。路上被当局部队拦截。特工们释放了车上乘客,集体引爆手雷自尽。
实尾岛确有这样一段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在金大中任韩国总统时被披露。
我得承认我一般情况下对于国产的战争体裁的电影是较为反感的。它们的特征是人物已经是一种政治符号,电影中的阵营也是黑白泾渭,主题仍然是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然而韩国的战争电影中,较为注重的并非历史画面的营造,而是以人物来反映时代。有时候我在想,在战争电影中,是人物重要还是历史重要呢?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战争或是其他仅是一种背景而非主题,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它的最后目的都不过是展现一种人性。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女主角。绝大部分的场景都处于一个叫做实尾岛的小岛的小岛上。在看这部电影时,可以将之划分为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在实尾岛上发生的一切,二是离开实尾岛之后的结局。这种有些牵强的人为划为,对于理解电影的艺术有一种作用。即,只有前面的部分成功了,才能带来后面部分的令人真正信服。这部电影在电影技巧上没有更多地进行探索,它更多通过的是演员的精彩演绎来完成。它通过岛上训练这一个过程极其丰富地展现了人物的基本轮廓,他们从死囚、社会渣滓,被在“反正也无处可去”的支配下,被训练成一支特种部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自己将创造历史的想象所骄傲,认为将留存于历史和人们心目中。我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民政策下的成功,我只能说,无论时代背景如何,人终究都是人,而不是没有情感的石块,在前半部分中,并无涉及到更多的政治因素,前半部分的所展现的,是一种人性的长华,即使是被完全剥夺了自由的人,也有着做为一个人本身的尊严与“存在于时代”的深深渴望。意况形态在这里面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被政治目的所强迫的人群,他们如此复杂的思想情感是怎样得以复苏的。一方是押解这些人的正规部队,一方是希望通过这段历史而洗刷一切过往,重返家园的人群。在这个特殊的管制过程中,在一个岛屿上建立起可以令人相信的感情。
电影的戏剧性冲突上的处理是每一部电影都在运用的手段。它是通向人物性格展现的高潮的必经之路。这部电影同样在这一点上达到了相当的成功。出发前的痛饮,高唱国歌的气概,大海中命令被突然取消的不可置信,重回实尾岛的无所适从。部队军官与上层的对话,一点点将故事推向了命运的高潮。直至部队军官不愿意下手,故意让死囚听到真相。这个时候达到了整个故事残酷的高潮。要么被部队消灭,要么消灭掉部队。这个时候他们没有了第二个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质问的尊严:为什么不将我们除去?而怀着再生的希望的时候,却又要来消灭我们?原来我们是没有存在过的人。真正的真相是,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的人,我们最后的路,都是死亡。。。在这样的情境中,整体性的愤怒火山爆发。我们要去问个明白!问清楚我们不明白的问题。去总统所在的青瓦台。。
就这样走向了死亡。也只有这样走向死亡。
电影的最后也成为一个最感动人的画面。这些未曾存在于世界的人,为人证明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血,在这辆车上写下了他们的名字。高喊祖国统一万岁扑向了手雷。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竟然久未平静。在厌倦于那些肤浅而直奔娱乐而去的电影中,我得到的只是积压的疲累。它们的轻松丝毫带不来身心的愉悦与心弦的拨动。而真正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无不是将目光专注于人性本身的那些电影。鲜活的面庞上写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在命运的河流中怎样闪现人性的光芒,在怎样的历史中书写他们的历史。
我一再乐意谈及韩国电影的原因我想在于此:它们进行过思考。它们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所有重大的事件,在电影中,不过表现在一双双眼睛中而已。无怪乎有一位电影评论家说:“我喜欢看着那些演员的眼睛,在那里面我看到了许多电影”(大意)。我想他说的很对,一部电影若没有演员的倾泻的情感,那它就只是一个可以流动画面的万花筒,而称不上是电影。
(完)
实尾岛上的 684部队是韩国为了报复“1•21青瓦台袭击事件”而特意组织的敢死队。据维基百科资料表示“电影将31名成员描述为从全国死囚罪犯及流氓中抽选而成的死士,但也有队员遗族宣称成员多为受待遇吸引的一般民众。”而百度百科资料则表示“大部分敢死队员都是些肇事逃亡的卡车司机,汉城车站的黄牛贩子,冒牌和尚,流浪歌手,诈骗犯,酒鬼,马戏团团长,落魄的拳击运动员,睡在隧道里无家可归者等等流氓地痞式的人物,虽称不上是罪大恶极的犯人,但也是让警察极为头痛的难缠家伙。除此之外,另有5名队员是遭绑架的普通韩国人。”
如果那31名成员确实都是死囚,那他们原来便已经是死了的,这个必死的任务不但可以洗刷掉他们身上原本的污名,甚至还可以光宗耀祖,那在实尾岛那几年便可以说是借来的,虽然很冷血,但是被背叛的悲剧性与愤怒感相对地可能会有所降低(冷血点来讲啦),但悲剧性还是有的。但是如果这31名成员只是一些小型罪犯,或者是社会底层,甚至是被绑架的普通平民,那实在是太冤枉(尤其是被绑架的平民)。小型罪犯虽扰乱社会治安,但罪不至死;社会底层,投胎技术不济,出身不好也不是死罪啊;被绑架的普通人就更冤了,彩票不见得会中,死士训练团的锅倒是从天而降啊,还 TMD 地甩不掉,还被扣了顶爱国帽和光宗耀祖梦。
电影内描绘的正统军与敢死队日久建情,我是相信的。天有不测风云,以为飓风前夕,没想却晴空万里,之前防灾的措施用不上也是有的。飓风不刮了,防灾措施用不上了,要取消拆掉也不可厚非,至于是否要将材料给另寻他用,抑或收存以待将来不时之需,还是直接销毁呢,确实是有待考量的。不过 684 部队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却想一个轻飘飘的销毁命令便可以为可以轻易抹杀。
唉~朝鲜磨出来的剑,出鞘便离韩国总统府的直线距离不过百米,若非那可笑的黑色胶鞋和俘虏的泄密(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没准也得逞了;他们自己磨出来的利刃,无鞘可置,也无法任之默默荒废生锈,最后搞到要以自己的鲜血为祭来毁刃(据百度百科资料实尾岛上代陆军中尉及其他12名士兵被枪杀,而后一路杀往汉城的路上又导致了12位普通市民和警察的死亡。),虽然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可能只是手指头不小心被一张废掉的文件给不小心划破了一点点点皮的级别。
一把好刀,可以用来砍杀敌人,也可以用以自裁,想开一点不想杀别人也不想砍自己的话,拿去切个菜做个饭行不行?虽然好刀未必会乐意,但也不用连商量都没有就毁刀啊。
另外,电影中有一幕提及两名队员跨岛强奸民女被处以极刑这一幕。本人首先是佩服导演,导演和编剧虽然怀着极其同情 684 部队的情怀 / 初衷来设计这剧本,但没有为了美化而特意省略掉 684部队在被闲置期间确实有两名队员跨岛强奸民女这一特不光彩的部分。虽然 684部队被憋了几年年,很憋屈,但是别人家的女儿在另一个岛上也没招谁惹谁啊(就算真的招蜂引蝶也不表示可以被随意欺辱,就连元朝时期的许衡都懂的“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道理,难道是现代人故意不懂的吗?),所以我个人对导演把这一幕处理得这么悲壮慷慨感觉特别不适。
同时个人也觉得这部电影的雄性荷尔蒙爆棚(男性军人电影很正常),演员的表演都很用力,认真来讲很多时候都觉得有点用力过猛了(也许是剧情需要吧)。
每次,都会感到我们是如何的渺小,世界的局势,国家的命运,也就在那么几个人的手里,他们决策,他们随欲,他们为我们灌输思想,他们改变一些人的思想,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骗,但当我们决心扯开谎言的时候,我们已经彻底成为棋子,彻底掉进了别人的思想旋涡中!
关于罪犯和军人、忠诚和背叛、奉献和牺牲。当生命被轻易拨弄,特别是高高捧起又重重摔下,即便是死刑犯,又有几人能淡定从容。讽喻政府的辛辣片子,也正是这种创作的自由度成就了韩国今天文艺的繁荣。
3.5聽聞歷史事件才看得這部電影,電影裡面吃的是人飯,現實中吃的是老鼠蟲子,喝的人骨酒。比起球場上歡呼的棒子球迷,顯然這些為國捐軀的死刑犯更有愛國情結。最後一幕才諷刺,就這麼蓋上了章,就斷言了這二十幾個人的一生。恐怖分子,死刑犯,沒人知道他們在實尾島做了什麼。
水中憋气那段,让我想起哈利波特火焰杯中的比赛和王牌特工中的特工测试。他们对宗中士敬礼,再回敬,让我对军人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突然悟到,也会这是导演故意要让我们看懂,军人和囚犯互相残杀却又互相不忍,像极了朝鲜和韩国。还想起来蝙蝠侠2时小丑妄图想让两船的囚犯和普通人按按钮开炸弹互相残杀,地位不同的两者因为觉悟极高的带头人开导,但之后其他人也乐于牺牲。还好我没放弃韩国真的,用一部电影告诉你什么叫表达言论自由。挺想看美国版,但是想的无间道就,还拿了奥斯卡,靠发火表达演技,奥斯卡我去你的吧
摩加迪沙影评下推引 2021-11-16 (重温)人怕出名但更怕无名。名字这一符号到底代表什么?人一辈子到底在追寻什么?太多的人来不及思考,被生活着。个人命运在国家机器里微不足道,在时代洪流中悄无声息,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存在,每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是最特别的。存在感貌似是人赖以存活的理由,如果人没有存在感,围绕在你身边的一切实像瞬间崩塌,只要自己存在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舞台,然后开始自己的表演,不管演得如何,至少是演了,存在感就不可磨灭。然而一群人被活在缝隙里,缝隙随时可以被轻而易举的封闭,他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人在乎他们。缝隙中的人他们一开始有目标,他们有存在感的活着,然而随着目标的消失,他们也无法存活。人活着总得有目标,否则就会迷失,我们用尽一生回忆自己是谁,寻找到自己。
1971年8月23日发生的实尾岛事件,被掩盖近三十年。韩国影史上第一部超过1000万观众的电影。韩国政府直到2006年才发布关于此事的官方报告,2010年才向相关家属支付赔偿2.73亿韩元。存在争议的点是那31名684部队成员并非都是死囚犯,大部分是雇佣征召来的平民,甚至包括7名失踪男子。
就算东海沧沧成桑田,白头山崩难擎天,我们同心协力一往无前。初衷是为了取得性命,但当发现身份被剥夺了,名字被消除了,那么活下来的存在感呢?男人之间的手足情意,千尺深万丈高。羡慕。
士兵只是棋子,有个好的题材和引子,但是,还是犯了韩国拍类似电影的通病,深度上浅尝辄止,煽情上挥霍无度。
实尾岛上负责训练他们的那位长官被迫置身于多重情法困境中无法自洽只能选择自杀,才是本片悲剧核心。他故意泄露上级要灭口的命令给684队员,又让队员亲耳聆听士官们的决定,固然是顾念情谊,但却把驻岛士兵置身于失去先机被屠杀的境地了。两边都一样是部属一样是人,凭什么去衡量?
我看过 并讲过几十遍
渺小的个体就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枚枚棋子,命运早就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想要挣脱束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故事不错,就是太沉重了!
轰轰烈烈的生与死,化作生锈的文件柜里的一本卷宗,淹没,无人知晓,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三星半,有的地方太过力了
只有在你直面死亡的时候,才真正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人生和灵魂。韩国的战争片还是值得推荐的。{后半段字幕翻译的实在太操蛋,严重影响观影效果。}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回复平静…在统治者面前,个体人格永远都被元素化,沦为政治暗箱操作下毫无个性的牺牲品。31名死徒从加入计划的刹那,就是没有身份的无名无姓死士,可即便是死刑犯,在荣誉和历史责任面前也会回归到人性隽永的光辉时刻!即便是被法律剥夺自由的囚徒,内心深处也依旧对尊严怀揣梦想!
韩国电影中的难得好片,男人的片子,音乐配的不错.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实尾岛》,韩国导演康佑对国家伤疤的揭露,铸就了这场热血而又悲情的经典之作,对历史的还原,在面对所谓的国家利益面前,小人物不过只是棋子的隐痛,构筑着深刻的内在纵深,而政客的肮脏虚伪与敢死队员们义薄云天的羁绊更形成了电影鲜明的比照。
韩国主旋律电影,看起来很威猛,实际格局很小,最后的升华也了了。从头到尾一张张面部抽筋的脸
“我连国歌都记不起来了。”这段台词让人发人深省。里面有首歌叫“赤旗歌”,现在在韩国是禁歌,所以后来DVD版本当影片里的战士们唱这段歌的声音部分要么被韩国国歌代替要么被消音了。
我爱这个国家可是这个国家不爱我。可以与《华丽的休假》以及《JSA共同警备区》同看。
对于自己国家历史的阴暗面,韩国影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挖掘,将其以电影的方式赤裸裸地展现。让观者震惊。并在社会引起反响,甚至推动事件本身进展。《实尾岛》就是这样的影片。电影并非完美,也有乱煽情的老毛病。但在实地取景与还原残酷训练方面还是认真到位的。军人只是国家的可用可丢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