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分析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三个本无干系的人相互精神宽慰,给对方带去笑容与温暖,三个本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形成了特殊的情感。三个拥有特别身世的人,在河濑直美导演的讲述下,每一个都是那么独特鲜明。 树木希林奶奶饰演的德江老人,在剧中像是所有人的精神指导。德江从小因患有麻风病,而被迫隔离,看似是一段悲惨的人生,但德江却因此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她并没有因为麻风病这场灾难,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相反她更加热爱生活。这样的经历和她的人生阅历,让她成为本片中的精神指导,十分顺理成章。德江天真温暖细腻,一出现就是满脸笑容,她喜欢观察生活,喜欢开得灿烂的樱花,也喜欢在风中摇曳着长满绿叶的枝丫,她将树枝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称作笑声。她热爱自由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做了近乎一辈子的红豆馅,对待红豆馅她是那么的小心,她认为每一颗红豆都是可爱的。她与高中生们说说笑笑,鼓励她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帮助千太郎重新寻回生活的乐趣,为千太郎研制咸味红豆馅。最后她放飞笼中小鸟,留下制作红豆馅的工具给千太郎,更加凸显德江作为年老者,作为片中精神指导的领导作用。 千太郎这个人物的性格十分复杂,没有人知道他之前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他只是日复一日地经营着“铜锣之春”小店。他本来对生活麻木冷漠,直到德江的出现,他有了笑容和对生活的热情。影片的前部分,千太郎总是摆着一张苦瓜脸,无视女学生对他的打趣,赶走吵闹的女学生们,就连上下楼梯也是无力的。但他的内心还是存留着一丝温情,他会将店里的残次品送给家庭困难的初中女学生若菜。德江出现之后的千太郎,小楼时的步伐更加有力坚定,脸上也有了笑容,对待女学生的玩笑,也会有所反应和回复,和德江一起经营小店的时光,是影片中千太郎最为快乐的时光。千太郎这一人物也是坚定沉稳的,比如在店主想要辞退德江这件事情上,他没有轻易妥协,再比如他最后选择摆摊售卖咸的铜锣烧,这样的设定十分符合千太郎耐人思考猜测的前半生。 女初中生若菜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儿,她对自己的人生是迷茫无助的,母亲觉得读书无用,不想让她再继续念高中,她只能辍学找工作。她本人总是会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急着去补习班的学生们,用羡慕的口吻说曾经的学长可以继续念高中。她看起来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她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像是一个纽带,因为她的劝说,千太郎才会雇佣德江,也是因为她,千太郎才会去麻风病疗养院见德江。若菜就像是德江和千太郎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催化剂,有了她的存在,三个人才会相互连结起来,才会形成精神上的依存,也是因为她的存在,德江和千太郎的任务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导演河濑直美将这样三个独特的人串联了起来,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改变,让观众从这些独特的人生中,去体会普遍的人生意义与真谛。 二,主题分析 这是一部有关于人生意义和生命的电影,影片中导演将人生的意义娓娓道来,主题鲜明直接。这是一部作者意识很强的电影,影片最后德江留下的口述录音,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导演河濑直美的自我意识的表达。我认为本片主要表现了两大主题。 其一,自己的人生应该是由自己自由选择的。片中的三个人物虽然都有不同的人生,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德江坚持做红豆馅,若菜坚持完成学业,千太郎选择了摆摊卖咸味铜锣烧。这样一来主题自然就鲜明得表达了出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自由选择做喜欢的事情。 其二,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是独特的。铜锣烧贯穿了全片,至于导演为何要选择铜锣烧这一食物,我自认为是因为铜锣烧是一种甜甜的食物,甜的东西总能带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而德江为不爱吃甜食的千太郎,制作出了咸的铜锣烧,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能使人幸福的不止一种,能使别人幸福的也不一定可以使你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好人生。借用德江录音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哟。” 总结: 河濑直美是我最为喜爱的日本导演之一,她影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且个人特色鲜明。在她的影片中最具特点的是她对于自然风景的捕捉,比如这部电影中的樱花镜头,在喧闹的城市中开得烂漫的樱花是那样的难得与美妙,又比如《第二扇窗》中的海边风景,河濑直美用她的镜头,将自然的美好一一呈现出来。 河濑直美有许多电影都对生命和人生有所探讨,我认为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父母离异,从小她就跟着祖父长大,从小与老人相处较多,自然而然对于生命和人生,河濑直美有了她自己独特的看法,从《殡之森》到《第二扇窗》再到《澄沙之味》,河濑直美通过镜头,将她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一一道来。她独特的观察视角,总能带给观众惊奇的体验。 河濑直美的作品充满她自己的特色,她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还有就是河濑直美的作品,往往个人意识十分强烈,以本片为例,最后结尾其实可以戛然而止,最后的录音会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多了一些说教,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留白。但也许正是河濑直美的这种间接或直接的表达,才能使人感受到她表达情感的那种真挚与单纯,才会为了她所表达的情感而动容。此外河濑直美也是一个擅长于讲故事的导演,她的故事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丰满的充满内涵的,观众可以从中悟到很多。
看了豆瓣的评论,大多是说这部电影故事讲烂了,很矫情,过于小清新,从没见过这么多镜头一直拍樱花和红豆处理过程的。 但我现在觉得看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去分析故事线怎样,而是去体会,进入到电影里去。 我被树木希林演的角色打动了,全程都只盯着她一个人,她对红豆说“努力工作啊”,和樱花树挥手再见。她用美丽的眼睛和心灵去看这个对她一点点都不友好的世界。这是整部电影唯一也是深深地让我受到触动的点。 如果被她带到了这个情绪里,难道不会在看到影片里大量的樱花镜头时去和她一样地欣赏它们吗?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个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但她浪漫的视角如果也不能影响到部分观众如何去看电影里的场景,那所有关于樱花的镜头都对这些人毫无意义。 电影里关于麻风病人这个弱势群体的关怀也可以说是对所有“被社会的愚昧所伤害”的群体,我不赞同它单单表达了对麻风病人的关怀。并且在我眼里“麻风病人”只是一个代表着“每个有故事的人”里比较起来更具有代表性(或者说说服力更强)的生活在阴沟里的人。因为铜锣烧店主和小女孩的角色说明了这点。 不知道别的人怎么看这部电影,但它带给我的是一位老奶奶在经历了所有背叛离开以及被禁锢后,依旧非常强烈热爱生活,真正地感受世界美好事物的存在,真正地努力过好一生的故事。
再怎么和煦、梦幻的樱花也掩盖不了某些人生活的苍白、残酷和艰难,
男主店长、女主都有着艰难的过去,有时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了整个人生轨迹,有时是不幸的遭遇,当生活给你重击,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女主有着好的手艺,做得一手好吃的红豆陷,凭这个手艺她可以自己开店,而她却因为麻风病饱受误解和歧视,这么大年纪还帮别人打工,女主对于美食的尊重,达到一种拟人化的境界,透露出职人精神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红豆的甜以及美食的抚慰多多少少治愈了女主和对于生命无情地反抗和乐观,美食的甜稀释了生活的苦,而男主是个不幸又幸运的人,他遇到了女主来治愈他,一个人因为过失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压抑、颓废、沉闷,没有希望,到最后重拾生活的勇气。
河濑直美标识性的月亮、樱花、树林、自然天光中的风声云影,一贯「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论调,一贯「尘归尘土归土」的死生相望,倘若无结尾直白抒情,几乎以为是枝裕和番外;一家小小的店,一种日常甜品,涵盖三代人的际遇过往,见微知著;树木希林真是太棒了。
真的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片子了,“對待紅豆也要用感情的”,好喜歡霓虹國人民對待食物的態度,質樸又深情。
不知为何总觉得充满了电视剧的气息,缺乏电影语言的干脆利落。老太太演得真好,大叔掉眼泪的片段也相当动人。然而全部的ingredients放到一起,就是不够自然,非常得日式用力过度。
其实自打出生那一瞬开始世界就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人生的意义其实并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成就什么,而是来世界走这么一回,好好地感受万物的灵魂......
一开始以为是橙沙,仔细一看是澄沙,好尴尬。其实这部电影情节也及其简单,甚至也有些小小的bug或者不合理,但是情节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元素。导演很清楚她想拍的是什么、并且用怎样的镜头去表现。树木希林依然强大,赋予了这个角色力量。
后半段突然对病人的社会关切有点过了,结尾段也有点泄气了。喜欢前半段,不管是摄影还是镜头语言,典型的日本电影,有心有力,我很吃这一套,看到如此的树木奶奶真是泪目不已!
河濑阿姨画风陡转成治愈系真是不适应啊,除了那些逆光的树木,这片儿简直是是枝裕和拍得呵呵呵。跟[奇迹]类似,内田伽罗的戏全删掉都没事儿,这姑娘每次都跟着姥姥刷存在感以后怎么办……不过IMAX看樱花真是美极了。剧作上后半段有点脱。
很少见的美食,匠人精神的片子给赋予了如此沉重的主题。不过日本人还是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太太去打工,其实是为了把手艺传给这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
被疾病或心事困住的人,寂寞到只能跟食材去对话,但莫不能说他们没有因此接触到真正的自然之灵,只因为他们怀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和感受生活。觉得这片子主题分散的人,大概不能接受主线人物和点题人物是不同的人,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叙事模式,倒是后面的剧情确实有点太急转直下了。
看在这部电影教会了家母做铜锣烧的份儿上
树叶会说话不好么,小鸟会说话不好么,红豆会说话不好么?老太太可爱的样子不好么?到75min的时候结束,我觉得蛮好的。
铜锣烧-蓝胖子,麻风病—岛,美食之绊—深夜食堂,河濑直美—是枝、小津,岩井,匠心—霓虹。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前半部铺陈有序,张力十足。后半部则有狗尾续貂之势。可是河濑氏将故事就是这个味道,植物,动物,人物,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总会让人意犹未尽。或许,女性先天的视角就是象征,我们无法揣测。
在我心目中 与横道世之介地位一样的电影。有幸在影院中看到它,哭得一塌糊涂。此生啊,我也是那位老婆婆,和树叶招手,听红豆说话,用这份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Cannes2015#在我们河赖直美阿姨的世界里,红豆会说话,夜莺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樱花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树木也会说话,是个东西都会说话啊!!!真是死性不改,樱花从各个角度拍个不停,电车从各个方向不停开过,树叶在清风下细语,真是恶心透了,竟然还全场鼓掌,外媒品味都让狗吃了。
泪目~~匠人之心熬制的红豆沙带来了有灵魂的铜锣烧,而制造甜蜜的双手后是一个群体隐秘的创痛,被社会遗忘、怀抱着仅有的自由。老奶奶是人心里的一道彩虹
“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风会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相信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会说话” “虽然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但有时也会被世上的逼迫所压垮”“请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愿能善待患病的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意志,不要视其为异类。
虽生不如夏花但去却如秋叶,日本人很会感知生活的细微末节,想想人家能把豆馅拍成一部电影就觉得中国电影真的没希望了
日式小清新,然而题材略沉重。结尾泪目。想吃红豆派和豆沙包。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尾处看到男主卖铜锣烧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前半段是制作铜锣烧的匠人精神,后半段则是对麻风病人的人文关怀,两股剧情拧合在一起稍稍有些角力的感觉,最终出来的效果是两方面都不够,结尾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有些矫情。树木希林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永濑正敏那个角色不够丰满,没能构成边缘人群的对照感,小女孩则完全是靠姥姥刷脸,鸡肋。
红豆沙之味。阿姨单拍怎么熬红豆,或者呼吁社会对麻风病人多些关怀,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先是铜锣烧再是麻风病最后回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之类的少女心,还是太像她在奈良社区干的那些事情了。拍电影的目的要纯粹,拖泥带水的,其实就不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