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哪啊哪啊神去村》,香港人把这部电影译为《恋上春树》,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在大多时候,港译总是走的剧透和噱头路线,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半治愈类型的电影,也是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一大特色。从1989年周防正行《五个光头的少年》到《五个相扑的少年》,中间泷田洋二郎《入殓师》超越巅峰,到2013年石井裕也《编舟记》,从一群人到一个人,从愣头青到内向男,影片讲的其实都是一回事: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用一年或一辈子的时间,专注于某项不起眼的、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工作职业——从当和尚、相扑手、入殓师到编字典。矢口史靖也是其中一员,从《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到《快乐飞行》,他乐衷于讲述新手被踩,菜鸟初飞。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这回的《恋上春树》,正是励志喜剧的又一佳作。 不难发现,这些电影的主人公,他们的初始动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项职业,有些是祖辈父辈的羁绊,有些是稀里糊涂的尝试,还有些纯粹是喜欢一个女人,老师或者是教练。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洗脑机器的国家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一部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类似心理机制的构建,还有韩国的《国家代表》、台湾的《海角七号》,它们也在做一些破铜烂铁变废为宝的类型故事。 看完《恋上春树》,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这句话,“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之2013年横扫日本国内电影奖项的《编舟记》,《恋上春树》在娱乐性上实在强出太多。在以技术见长的大片时代,电影把故事背景设在了远离现代化工业的林区。手机这种高科技产物,连块砖头的作用都比不上。村子里人口稀少,通讯更是基本靠喊。受益于祖祖辈辈种下的参天大树,它拒绝了被未来浪潮席卷的可能,树在人在。你砍完了先人种下的树,那么,你还得种下同等多的树,就像人类自身的繁衍,生生不息。 由于竞争激烈,大城市里没有废柴主人公的位置,可神去村却给他留了一张牌。剧本做出这样的编排,除了物尽其用之说,更多是在给年轻人的生命价值观做引导。很多人朝九晚五,还自得于无休止的加班,更在朋友圈上炫耀工作干劲为荣,却从没有真正想过,那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即便不喜欢,时间长了,也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看,我都这么努力了……应该是喜欢了吧,暂且安慰,自我麻醉。 《恋上春树》逆其道而行,废柴想着一逃再逃,结果发现还是没逃掉。面对枯燥的伐木生活,他必须有一股精神上的力量支撑,于是,封面女神成了他的原始动力。从演员外形也不难看出,废柴孱弱胆怯,而村里的大哥一副好身板,健康、强壮又自然。从人的外形到大树的拉升镜头,《恋上春树》毫不掩饰地暴露着大自然的伟大。也是在闻得树叶的芳香,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伐木工人之歌,废柴发现,自己好像已经习惯或者是喜欢上这份工作了。 如果仅仅是日复一日的砍树,哪怕还有木材生产最终在都市获得利用,那么,《恋上春树》好像还是出世太远。所以,电影仍然需要一次意料之外的升华努力。于是,祭典成了一个戏剧上的冲突高潮,更是日本民俗的一次奇观展现。从天而降的巨木,不仅是人类熟悉的原始生殖崇拜,更是从神灵到人间的一次形象演化。搭建中间桥梁的,正是那片莽莽苍苍 、树大根深的森林。这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潮流,远从宫崎骏的《风之谷》开始,历经了河濑直美在《萌之朱雀》的歌谣,阿比查邦在《热带疾病》的梦魇,共同搭建了东方的神秘主义。 很多电影教我们要往前看,要追逐物质金钱名利,就像爆米花片,植入的都是时装汽车奢侈品。可日本电影却经常告诉我们,除了慢一点,你还得往回看,看看天,拜拜灵。它植入的居然是一些“不务实也中用”的价值观,是久居都市的人类所无法体验的生命原始快感。不得不说,这种片子,在其他国家真的不太找得到。【《名牌》】
黑头发黄皮肤的日本人歌唱他们的传统文化时,近邻的我们羡慕痛惜的同时实在应该反省谴责,没有自我谴责忏悔的勇气与度量,其本身比破坏更让人齿冷。 当我们披上唯物的大氅跨上无神的坐骑,把习俗文化传统格调统统打碎践踏,不破不立推倒重来的革命精神是多么的无知冷酷麻木猖狂。 当我们想重建时,我们什么都打捞不到,根已经断了没了,我们可悲的在可怜的遗址上用可笑的钢筋水泥塑造历史的意境,我们在新址前拍照留影告诉孩子,这就是历史。历史的样子,我们不想说,因为说了也没什么用跟自己也没多大关系,当我们想说的时候,说实话,我们发现其实不是很清楚,只剩下含糊其词抓耳挠腮支支吾吾。 我们告诉孩子,迷信是愚昧的不对的,传统是老套守旧俗气,我们声音很大穿着干净的新衣服处处透着土气。 迷信除了愚昧也有优雅的一面,那是一种情趣,一种坚守,一种宁可信其有的敬意,一个狂欢的节日,当我们赞叹科学的同时给迷信留条退路,这退路也是人类疯狂攫取的刹车。 有时候,一根筋和有点二的日本人是可爱的和可敬的 这当然是一个童话故事。 宁愿相信和当然不信中间有很多故事,有初出茅庐自然什么都信的故事,有曾经沧海仍然心存理想的故事,有芸芸众生成熟老道的故事。吹着冲锋号的年轻人,打着退堂鼓的中年人,鸣金收兵晒太阳的老年人,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当然也有逆光行走的家伙,一帮少得可怜也不招人待见的家伙让他们自由自在的自生自灭吧。 ps:爱罗武勇——i love u
在电影院放声大笑
最后乃神来之笔
除了找小男孩那段處理得有點突兀之外,其他也很不錯,輕輕鬆鬆,將敬業樂業,還有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態度都一一表現出來
瞧人家青春片拍的,这么的轻松欢乐,我大天朝那些苦逼作死的爱情戏码简直狗血俗套low到爆了。虽然这片子同样也是主旋律,一切也都在预料之中,但是喜剧元素、人物成长和节奏掌控简直是大师水准,这片子可以拿来当日式青春喜剧的样本戏了,矢口史靖导演精准的手艺活每每都让我想到朗·霍华德。★★★★
这片子确实太可爱了,简直就是夏天雨后泥土里的那种味道,让人无法不怀念大东北的林区啊。与很多人喜欢冬天去大东北看林海雪原相比,我偏执狂一般地迷恋林区的夏天。夏天的大小兴安岭是有灵魂的,哪怕一株再不起眼的小树,你都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那是一种生命的张力,能感染整个世界的幻术。
矢口史靖真是废柴少年们的好伙伴。
故事的底子太好了,没办法,这么通俗的笔法,还是忍不住五星推荐!
矢口史靖导演真是拍“行业剧”的高手,活活泼泼、好玩有趣,《哪啊哪啊神去村 WOOD JOB》就是伐木工人的宣传片,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活,被他拍出了男性幽默、传统民俗和山民真爱,绿色养眼。和以前拍的“飞行员”、“机器人销售员”、“花样游泳队”、“铜管乐团”、“银行职员”一样有趣。四星推荐。
励志喜剧,笑声很多,“可看性”比《编舟记》强。大城市里没有废柴主人公的位置,神去村却给他留了一张牌。
一个日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
和去年《编舟记》一样,日本电影有一种特质是始终它国无法模仿不来的....
真•大片。染谷爬上木头的一刻明白了屌丝的字面意思哈哈哈
日本人总是能把冷门职业剧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最早的始作俑者能回忆到《铁道员》吧,从扑水少年到消防员到编字典的这次又是伐木工,实在太神了,极其有爱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就是喜欢日片里的那一点点慢
1.讓演員親自上陣,不論伐樹還是真正爬到異常高的大樹之上,都讓電影變得異常生動;2.當他聞了下樹葉,主動唱起那首伐木者之歌時,突然很是被觸動;3.砍掉百年大樹時,雖然震撼,但還是覺得很心疼
本来想去练听力的,结果他妈乡音这么重
前面很拖戏,到后面就渐入佳境。伐木从技能变成了人生。男主真是天生喜感啊,那五官加怂样儿简直就像kuso漫画里走出来的~~~
意外的好看 简单质朴纯真活泼可爱 怪不得宫崎骏想拍 根本就像是另外一版龙猫 染谷颜艺不用睁眼都厉害 伊藤英明这种男前角色太棒了! 爱罗武勇梗没翻译有点可惜呐~向山进发吧!带着敬畏!
这样的题材能拍成这样,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很厉害。染谷将太真是天天见啊。
林业是这样: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等死后才能看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