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正面描绘武斗的电影,尽管承继了许多样板戏式的运镜方式(如从远处快速推至面部)与滤镜(比如红色调),但在吸取样板戏精华的同时仍不失一部佳作。电影中将真实的历史模糊处理,把造反派塑造成个人崇拜之下的狂热信徒,这背离了反思历史的主旨,比如最后一段所谓的“他们是历史,是历史的教训”完全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让mao、四人和造反派背起CR所有的黑锅而轻易放过了那些坐在前三排安然通过《决议》的老爷们。世上从没有能被个人轻易煽动而丧失理性的群体,也没有能无缘无故被群体崇拜的个人。
考虑到《枫》最后描写的围城战很有可能是取材于宜宾,最后引用两段话吧:
这段是《枫》原作者郑义的回忆:
这期间,我接触了一些造反的工人、农民。他们一谈起来就是“困难时期”没吃的,饿死人;要不就是没人瞧得起,活得不像人。在武斗队中,一支名叫“抬工大队”的队伍战斗力最强。这些汉子都是码头装卸工。“解放”十七年了,他们的打扮与“旧社会”毫无二致∶全身精赤,胯下挂一尺见方遮羞布。他们就这样干活儿、上街、下酒馆……从青年学生的宣传中,他们知道了省城造反派办的省领导们的豪华腐败生活(与今日上层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的展览会,他们当然心怀愤懑,当然要造他们的反:“抬工也是人,抬工也要活出点人样儿!”
与抬工大队相仿,“红旗”派最有战斗力的几支武斗队都是由受苦最深,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房建工人、航运工人组成。这些几乎是文盲的汉子对毛泽东确是无限热爱,他们所理解的文革就是毛泽东又一次率领他们打倒压迫者,翻身求解放。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从物质利益出发的“工团主义”思想,於是努力向他们宣传党内历次路线斗争历史,要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提高觉悟∶我们造反,并非争取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是要紧跟毛主席,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的新世界!他们似懂非懂地瞪着眼听,很是认真。但让他们一讲,几句时髦套话之後,又绕回到“饿死人”活得不像人的“工团主义”上 。
下面这段是重庆二十九中maoism战斗团的张鲁含泪所写:
二十幾年來,有人說起這事,我腦海裡便湧起一組難以磨滅的形象記憶:
……一個青年學生用單薄的身體擋住二樓窗口擋住槍口,為他人留出一條活路
......一個青年學生,聽不得女生的哭告,甩起手就走,去救槍口下的同學,結果卻沒有轉來.....
倒回去二十年,他不就是陳然、邱少雲、黃繼光?
倒回去五十年,他不就是秋瑾、 林覺民、譚嗣同?
倒回去千百年, 他不就是田橫、荊軻、文夭祥?
殺身成仁,捨身救人,以身殉國,捨生取義....
本民族一脈相傳的精神基因,他們都如此忠實地繼承了, 可他們卻只能是孫渝樓,只能是張光耀,只能是余志強,只能是歐家榮,只能是崔佩芬、唐明渝,只能是.....
你們錯在哪裡?你們生不逢時?死得不值?生錯了?死錯了?
你們才剛剛十六歲十八歲二十歲啊......
看看去年的一秒钟还不忘捎带问候一个抽象的”造反派“,我无言以对,
1980年峨眉电影厂拍过一部电影《枫》,在全国短短公映几月后,就被封禁。 这是中国唯一一部以文革武斗题材为内容的影片,虽然画面粗糙,但故事内容令人唏嘘心寒。主人公李红钢和卢丹凤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郎才女貌相知相守,却因为文化大革命中选择政治路线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仅仅不为谋倒也没事了。到后来,红卫兵派系从文斗转向武斗,枪林弹雨中,卢走投无路不愿向对方妥协,在楼顶高呼口号终身一跃,宛若一片飘逝的红枫。 后来,李红钢却被当初卢丹凤所在的井岗山派枪毙,诬告其罪名即是用枪逼迫卢跳楼自尽。她是爱他的,她曾私自放走被关押的李红钢;他也是爱她的,她跳下楼后,他往天空怒射的一梭子弹与绝望的动作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内心。 电影画面极其阴郁,最亮的色彩便是那秋日的红枫,贯穿了整部影片,一明一暗,将悲剧色彩显得更加突出,也奠定了其伤痕文学的基调。在影片最后,一个父亲带着年纪很小的儿子走向荒野中的一些坟墓,坟墓中埋葬着的是这些文革时期死于武斗的青年人,孩子奇怪地问父亲:“爸爸,那里边是什么?是烈士吗?”而爸爸木然地回答说:“那是历史”。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那场全国性的灾难,酿就的远远不止这么一出惨剧。 在那个大鸣大放的年代,谁不听话就吃不了兜子走。文攻武卫,说到底就是一个权力的派系斗争,谁得势谁就掌权,谁失势谁就落败。 这场斗争中,没有谁是赢家,都是牺牲品,甚至那个倔强得有点可爱的十四岁的红小兵。美好的青春在这场政治歧途中,被荒废被利用,变得一文不值,或者根本就被否定。知识青年们为了争当所谓的当权派,生命都可以付出,遑论爱情。 文革时期的爱情,大概就是组织上介绍小红与小明结识,然后经组织决定,便可以结婚。首先得是自己人,政治路线不一样的人,怎么能再一起呢?? 而至于擦了文革一点边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号称“史上最纯的爱情故事”,qnmlgb。 革命大潮面前,呼声震天,群情激荡,动辄保卫红色政权解放全人类。轻则“狠斗私字一闪念”,重则“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党是我们的亲爹娘,谁要是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疯狂的不止一群人,举国上下都处于癫狂状态,好像个个都是救世主。爱情在政治浪潮中,完全没有戏份,就算有也是打了重码或是被直接剪辑掉的。 共和国的苗是红的,花也是红的,叶子也得是红的,宝书是红的,而血也是红的。 枫叶红了,红叶疯了。对共和国的感情,不是爱情,不疯狂不成魔。 而最深最久的感情,其实不就一直一起吃饭么。 爱情。呵呵。不如晚上炖土豆,嗯,再加点牛肉。 2012年4月8日15:12:02
成年后第一次看“文命”类的电影,《枫》这部电影看后感觉阴冷。这比我想象的那个时代还疯狂,作为现代的人回看文革时期,谁又敢窃窃私语评论什么呢?
整部电影看下来像一群被打了鸡血的人,失去了自我判断力,却有着高昂的激情,认为自己的追求就是真理。那是一个人心不安的年代,每个人的脸上都出现了恐慌,但又没有觉得那里是错的那里是对的,那个时代人人都活在忘我疯狂中,在那个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全国性的灾难悲剧中谁不听话就要掉脑袋。
“你我要是在那个时代也会有着一样的疯狂。”
想到这里就觉得恐慌,不是表示那个时代黑暗,而是在反思人的思想一旦被灌入了,就像三体里面说的“思想钢印”人就会牢牢记住。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是不会治愈被灌输的思想,就像三体被灌输后害怕喝水一样。
我突然天马行空的在想,脾气不好的人看这部电影会不会摔了手机?别忘了文革离我们并不是太远,按照时间推算,50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文革时期,现在,这些人都老了,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难以想象老一辈的长者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他们是怎么看待那个年代,把岁月都好像尘封了密不透风了,因为很少听到长辈讨论那个时期。也许都有着一些避讳,不愿意去冒犯什么。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做过红卫兵的老者,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应该更多的是难受,不过还好文革时期很快就结束了,作为一个错过文革时代的人没有资历深谈文革时期,因为那个时期没有衡量对错的标准,大多数人爱国的热情都是不错的,远远超出比我们这时代更高呼爱国。
这已经是过去的历史,虽然没有英雄,没有烈士。与我们时代相比,不但人们物质生活差异,精神也更压抑,各个方面都糟糕很多。文革已经过去三四十年前的事了,虽然,不是那么久远,但也已经是历史了。人类生活在物质享受方面急速进步,有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态势。所以从当今时代的角度审视文革,有失公平,难以预料,但,文革的历史改变了一切,打败四人帮后,地狱时代也就烟消云散了。《枫》这部电影1980年拍摄后很短时间被禁播了,后来近几年时间又被全面解除,这也是知道这部电影的人不多,我也是从《三体》书中知道了这部电影,在《三体1》多次提起的情况下处于好奇心驱动,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枫》这部电影,会不自觉的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21世纪这个非常时代、变化莫测的时代、“网红”的时代、自媒体的时代,好像没有了无名小辈,任何普通人都可能有机会“一夜爆红”成为当下时代“红人”、任何显要人物也可能会被推下历史的舞台。没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只有时代在不断的取代历史的岁月。
未来路很长,能看很多意想不到的风景,因为时代不会停止变化,我们要适应和历史道别。
这种片居然能在大陆拍出来,令我目瞪口呆;片中的情节如果是历史真实反映,令我胆战心惊
一部走钢丝的艺术,每一个气口的停顿都意味深长。
比想像中要劲爆。信仰是个可怕的东西。
我要是说我小时候先看的这部电影,后知道的清华,搞得以后一想到清华就联想到这个,算不算非常奇怪……编剧:郑义。
迄今唯一一部直接表现文革武斗的电影,诞生于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因为权力争斗执政者暂时放松了意识形态管制期间,直白,残酷,血腥。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太深的伤痕
是不是该划归到伤痕电影一类?题材很残酷,但拍摄风格却十分诗意抒情。放今天会怎么拍呢,大概要么冷峻要么戏谑。可能正如底下一篇影评说的,要结合当年的制作背景,叙述策略不是凭空来的。知识分子:历史旁观者和叙述人
一段残阳如血的历史
在《三体》里得知这部电影。这是中国唯一一部以文革期间内战般惨烈的武斗为主题的电影。本可拍得悲壮感人气壮山河。但导演无才,拍得刻意做作而空洞。可惜了好题材和美丽的女主角【红卫兵墓前:“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教训】
现在年轻人总认为自己比上一代苦,甚至有人还怀念那个年代,没让你们生在那个时代就不错了
应该推荐给戈达尔大人看看。——一个逍遥派的建议。
我很少给电影打一星,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考虑到时代背景,电影还是有些意义的,毕竟才死四年嘛
悼念那些被狂热时代炙烤成灰的青春。
在当时还没完全否定文革是错误的情形下,拍摄出的本片是值得全五分的。那种狂热充沛体现了出来,但是本片压抑感确实很强。
电影的背景是文革期间重庆的武斗。当时武斗双方肆意枪杀手无寸铁的学生俘虏、钢钎插进年轻孕妇的肚子、逼迫妇女舔尸,残暴堪比南京大屠杀。短短二个月,双方死了一千二百多人。
the power of drama and symbol 此片若有画质好的版本,一定爽爆。残阳如血,男女主角对角站位,爱情在枪炮里忽明忽暗;照明弹飞逝,过去与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历史”。
小孩子不断的问爸爸,爸爸说是因为四人帮。除了这场戏导演在回避,其他的都太生猛了。还有,导演的审美很超前。
开头部分,表演和台词都还是一股文革腔,看得受不了。后面武斗部分就拍得很好看了。女主角长得很漂亮,可惜表演太做作,而且念台词的时候从来不看男主,也不看镜头,像在背书一样。林彪讲话与火车奔腾的蒙太奇做得很好,但也就是如此了。极其震撼的题材,可惜当时电影人的思路还是受困于文革,可惜了。
7 “我真想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啊!” “爸爸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历史。历史?对,历史的教训。”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大串联蒙太奇还不够狂热,信使之差与见证隐约借用罗朱梗。拍得很糙但极珍贵的武斗恐怖教育片,小粉红战狼们应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