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你都可以随意想象,那个人就是那个人的曾经,那个人就是那个人的未来。
小说会写着写着写偏,电影则很少。
你看了许多电影,突然就看到了这部电影,你看了许多小说,突然就看到了这部小说,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向前,向内,向大形势大流行大方法,和穿着破袜子的你大步迈进!
尼左的身世和他本人一样无足轻重,他只有满脸的汗和眼里的泪。可他是那只文学的眼。
你可以合理的想象,一个叫cohen诗人,生于富裕之家,一出生便继承了祖上的遗产,他很颓丧,爱哭鼻子,心思极细,情商极高,总之他是一个诗人,围着圣地转来转去。
在世界的另一头,他父亲曾经因为一时风流,让一个倒霉的妓女怀上了他的孩子,可惜没人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是谁,他的母亲也不知道。这孩子叫尼左,虽然整体上游手好闲,但多少是个忧郁而聪明的家伙,不出意外最后她继承母业,成了一名街头牛郎。他因为偷窃之罪被打断了腿,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不小心!”。
因为成了瘸子,他的境遇每况日下,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德州来的牛仔,这个家伙本来不值一提,但他带着一个摄影机,那可是上帝之眼!
不知怎的,是淋了雨还是长期营养不良,尼左最近突然站也站不起来的了,他害怕极了,感觉自己快不行了。
这时伟大的上帝之眼,调转了自己的拍摄方向,照见了尼左的死亡。
于是你看到了,我也看到了。尼左在天之灵也必将看到了!
1963年约翰 肯尼迪遇刺,同年,美国政府增兵越南,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谋杀和越南战争的继续,使得这一时期的青年不再相信自己的政府,他们视政治为政治家的把戏,在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同时各种民权运动纷纷兴起:妇女解放、反人种歧视、反对越战反同性恋歧视。游行乃至由此上升的暴动事件似乎每天都在发生。1969年发生了由同性恋者与警察的“石墙事件”。而巧的是影片《午夜牛郎》就诞生于这一年。 看过许多关于该片的评论,几乎很多人都将此片贴上“同志电影”的标签,而在中国也不知道是谁将影片片名“Mdnightcowboy”翻译成“午夜牛郎”,而这样将原本的“牛仔”译作“牛郎”就不免多了一层暧昧的含义。其实“牛仔”在美国代表着以西部牛仔为代表的一种美国精神,以我的理解,这种精神更多的来自好莱坞电影早期对“牛仔”这一形象的英雄主义的渲染。 影片主角巴克(强 沃特主演,他就是著名影星朱莉 安吉丽娜的父亲)从德州穿着一身传统牛仔装扮从德州来到纽约,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男妓”。在纽约他遇到并结识了了肮脏的以偶尔偷骗点小钱为生的流浪汉里索(达斯汀霍夫曼主演),在花光自己不多的钱后,两个人在即将被拆迁的房子里艰难地生存。 这部在当年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改编剧本”三项重量级大奖的影片在当时很多人看起来是集“脏乱差”于一身的电影,但这也无法抹去该片在众多影迷心中的地位,因为首先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实在让人在感觉震撼之后佩服的五体投地,他那不漏痕迹的表演甚至盖过了主角强沃特,虽然强 沃特的表演同样精彩。其次,这部影片很明显的受到当时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运动的影响,拍摄手法前卫大胆,又有着弗洛伊德的梦境式的意识流的回忆画面以及幻想未来场面的无痕迹剪辑。 很多人将影片中巴克和里索之间的友情定义为所谓的“同志关系”甚至有人将其中细节仔细玩味为此作出证据。这当然与颇具浪漫色彩的中国式译名“午夜牛郎”有一定关系,更多的是影片中无所不在的同性恋者和异装癖者有关。而我个人则认为,电影制作者似乎在这么一个动荡的社会,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所衍生的那些不良人群如变态版崇拜神的同性恋者、不伦男女关系中寻找一种平衡于这些复杂关系的纯真的友情。而这种友情则来自于巴克和里索的艰难为生之中。因为以巴克代表的美国传统牛仔精神已经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荡然无存,而他的做法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云亦云,放弃这种精神代言,他一直在自恋的情绪状态中艰难地维持着这种精神代言者的角色,而对于男女感情的冷淡则来自于他早些年受到的精神打击:爱人被轮奸的事实。 霍夫曼饰演的流浪汉里索似乎并无对女性有任何幻想,但他曾在酒吧对同性恋者做着出言不逊的嘲讽。海滩幻想则属于小人物的白日梦,他似乎一直那样:似乎没脸没皮,偶尔做点偷蒙拐骗的小恶,但又永远对自己的生存担忧。他的幻想被巴克的“妓男美国梦”重新燃起,以至于不顾一切去维持朋友的梦想。最后当巴克拿来用自己第一笔“酬金”买来的阿司匹林时,他说:你能买到阿司匹林的时候,可能我早就挂了。似乎对朋友的妓男梦产生怀疑,实则此时对他们所处的社会产生怀疑,此时真正脏乱差的不是他们住的拆迁楼,而是这个已经产生诸多病态的美国社会。 最后,巴克杀人抢劫得到钱后,带着病重的里索踏上佛罗里达的旅程,路上他换了新装,将自己曾引以为傲的牛仔装扔进垃圾桶,他放弃了牛仔精神,而选择重新找正常工作,踏实做人。正当他在车上向里索讲述自己的计划时,里索已经死去......
「心底/有你夢想的家園/腳底/有你故關的泥沙/只是歲月把你的眼睛/染成了灰色/你,仍就在找尋/那曾失落了的/你自己底心 沒有眼淚/因為/你還有明天」(林冷〈流浪人〉)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郁闷的电影之一:一个乡下蠢男想靠身体吃饭被老婊子骗,各种窝囊一阵子,终于开始狂怒要钱,人不坏真是干不了鸡鸭的活儿。可是他又充满同情或者什么奇怪的心理照顾着另一个半死不活的底层小坏人(达斯汀霍夫曼演的!)所有的镜头转化虽然是过去的时代,在美国,看得人却异常忧伤。
达斯丁霍夫曼是神。开场一段严重觉得摄影打光剪辑各种老派,但是到了后面就完全没有问题了,新好莱坞风范尽现。整部片始终很抓人,最后结局如果能再有力一点就完美了。
梦想总是被现实毁坏。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只能依靠美好的臆想来支撑人生中卑微的快乐。乔与里佐的感情,我更愿意相信是友情。在残酷现实里诞生的一朵友情之花。
4.5 对私密情感的挖掘、反讽美国梦、几段视觉爆炸都是亮点。当年奥斯卡真不错,这种异常独立气质的电影也能拿最佳影片。/2019.6上影重看,太好哭了。
60年代到现在,纽约一点没有变。边缘人的生活会愈发边缘,他们一个或是两个一起,消失在大都会里,不会有人知道。你以为生活要开始的时候,或许已经结束了……那时候的奥斯卡还多么先锋迷幻啊。嗑药剪辑很容易让人想起逍遥骑士
维持生命的两个必要条件,阳光和椰汁。结尾阳光正好,椰子树立得挺拔,生命却到了终点。狂乱的剪辑对应癫狂的幻想,阴冷的陈述对应残酷的幻灭。我们生来都是孤独,孤独的gorgeous chick,孤独的信奉耶稣的老gay,孤独的穿貂女,在来回穿梭的城市里每一个孤独擦肩而过。
8.2;我自问待人无大害,为何世界不容许我存在
尽管达斯汀·霍夫曼在这里又矮又瘸,还是比一身土气而且恐同的男主角更有吸引力,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儿。
哎,那时候的美国感觉没跟现在的中国差几年啊。
虽然一开场就是茱莉他老爸在浴室捡肥皂,虽然全片的剪辑节奏诡异非常,那场嬉皮士派对也全然不知所云,但真TM忧伤,两位男主真是。。。甩开希斯·莱杰和杰克·格莱恩哈尔几条大街。(算了,拉踩不对)
因达斯汀·霍夫曼而伟大
剧本无敌,剪辑神级,原声劲爆。对于牛仔的过去,我们只能从那幻觉式的剪辑去猜测,但无论如何牛仔(纯朴民风)始终是孤独的,怀着希望来到纽约(现代文明),而纽约的冷漠、颓废却在导演的镜头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繁华”下只有霍夫曼这小人物是唯一的同伴,并且这渺小的温暖最后也死在希望的路上……
域仔和COWBOY,农民工的纽约梦。
1.首部获奥斯卡的X级影片,题材与形式上均流溢着新好莱坞的反叛血脉。2.一个精神上“残疾”但踌躇满志的牛仔男妓与一位身体上残疾的穷困骗子/小偷间的兄弟情谊,令人动容;表面光鲜美好的美国梦也展露出了背后黑暗残酷的底质。3.社会历史分析的范本:60年代末的迷惘与激情,性解放,迷幻药派对,同性恋运动与恐同。4.精神分析范本:大量运用高速剪辑、跳切及黑白-彩色切换的碎片式闪回亦真亦幻,道出牛仔被“阉割”、被侮辱和被“同性恋化”的童年阴影与创伤记忆;与此相关的白日梦、幻想、联想与噩梦场景亦全然遵循精神分析的逻辑。5.配乐歌曲极佳,前半段始终乐观向上,激情洋溢,随后渐次低落转为悲剧,结尾则在忧伤中再次高扬希望,一如凄风苦雨的纽约之夜与阳光灿烂的佛罗里达之日。6.两次做爱:压在身下的遥控器&换台电视;拼字游戏块。(9.0/10)
孤寂的灵魂迷茫地游走在喧嚣中,虽然身置其中却是格格不入;寒冷的心灵依偎取暖舔舐伤口,即便生死相隔依旧天长地久。
跨年放映的最后一部片子,其实前半段都淹没在新年祝福里没认真看。特别喜欢淡淡的不刻意的结尾,带着点忧伤和丧的调子中开始新的一年。二人的感情正像火花里的师傅和小林子,很难用庸俗的爱情去概括,而是更高级的理解,与更低级的陪伴吧。
2019上影节NO.05.这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管你是男人和男人还是其他什么,弱化了性别对立之后,人与人在彼此依靠的日常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情感无比动人。大部分强化性别身份的gay片都没做到(同志电影大多都在争取平权,因为尤其强化直弯对立)。
Dustin Hoffman演戏太精彩,能让人忽略他的貌不惊人~~
大致看了一下豆瓣上说法。没有中意的。通通好象忽略掉背景只对了少年心志横遇人情冷暖再至两人相XU以湿的温暖唏嘘感慨。。。我所注意的,却是那个时代大量美国导演所惯有的含混的影射。仿佛不提一下那些大事件,整个基调就出不来。你可以看到越战,看到危机,看到运动后的萧条,看到复苏后的紧张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