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德·梅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又一位著名的“阴险贪婪”的摄政王太后,控制着自己的儿子、当时的法兰西国王查理九世。为缓和新旧教派间的关系,她将女儿玛戈嫁给新教领袖纳瓦拉的亨利。但新教力量的渗入以及对国王的影响,又让凯瑟琳不安。婚后不多久,她策划了对新教主要人物的刺杀行动,由此引发了对新教徒们大规模的屠杀(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同时迫使纳瓦拉的亨利改变信仰并软禁于皇宫中。 她的眼神,时而阴险暗藏杀机,时而无助又显得力不从心。两者的交替折磨,是缘自对权利的贪婪。有时候,是很难弄清楚有关权利的得失与意义。权利扭曲了她对儿子应有的正常的爱,堂而惶之的以保护的名义利用抽榨。当她躲在远处看着行将就木的查理九世时,看着自己一手造成的悲剧时,禁不住的悲痛中才显出那份原始的久违的爱来。于是痛者更痛。 扮演王太后的Virna Lisi ,曾是《黑郁金香》中女主角。 查理九世 Charles IX:从10岁登基到24岁去世,始终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他是被操控的提线国王,真正与他相伴的只有一条狗和常常的泪水。他的确性格软弱,但泪水决不仅仅是软弱的表现。泪水是委屈,同时也更是不甘。他不是昏君,不是小丑,只是苦于从来都不曾拥有一股真正属于自己、可以帮助自己的力量,在这场混战中去为自己抗争。他清楚自己的处境,寻找着可以依靠的力量。 首先信任给了新教的海军上将科利尼(虽然科利尼也可能只是在利用国王),结果科利尼遭到太后招募的杀手的刺杀,并在大屠杀中丧命。后来,在一次狩猎中纳瓦拉的亨利救了查理九世,查理又把信任给了他,并将他保护起来躲过了暗杀。纳瓦拉的亨利是个很好的潜在的盟友,可惜查理因此却间接造成了自己的死亡,刚要起步就发现自己再没有机会。 查理九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精彩,层次分明,有转折有爆发,再加上出色的表演,给观者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 扮演查理九世的是让·雨果·安格拉德,最熟悉的作品是《巴黎野玫瑰》和《尼基塔》。 安茹公爵亨利(Anjou):查理九世的弟弟,当时的安茹公爵,查理九世去世后继承王位,成为亨利三世。他是凯瑟琳最喜欢的儿子,母子间的情感非常微妙,很有乱伦的嫌疑。而坊间还流传着玛戈是她兄弟们的性奴隶的丑闻,所以他和玛戈间也很有关系。同时,他还是世界同性恋名人中的一员,他的身旁总追随着一群男宠。 安茹公爵是男性角色中最显眼突出的一个。这倒不是因为上述的那些“传奇”,而仅仅是外貌和气质便足以。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合适,笼统点说,就是“妖”,非常“妖”,且是带着男人味的“妖”(大概因此所以男女通吃)。美与邪,光与阴,在他身上都有闪现。他是个最美丽的骑士,也是个最虔诚的教徒,但他并不想当一个最好的国王;他沾过大屠杀的鲜血,也露出过阴谋的微笑,但他最在乎还是他的美和“友谊”。 他是法国瓦卢瓦王朝最后一任国王,没有留下子嗣。 扮演这个耀眼角色的,以前不熟,后来知道是著名的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纳瓦拉的亨利(Henri de Navarre):继承了纳瓦拉王位后不久,就来到巴黎和玛戈结婚。在针对新教的屠杀爆发后,被迫改变自己的信仰,并被软禁在卢浮宫内,直到查理九世去世前才被放回纳瓦拉。他和玛戈之间只有名分没有爱情,他们都有各自的情人。但他们的关系并不差,他们是朋友,有时候还象是战友。玛戈多次帮助和掩护他,而他的纳瓦拉王国也提供了玛戈逃离母兄控制、逃离伤心地唯一可去的避难所。 相比查理九世,纳瓦拉的亨利的形象就显得有些虚有些单调。或许可以说是因为他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处在被软禁的境况下,需要刻意去保持隐忍和低调。而当查理九世遭到野猪袭击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救下查理九世,则体现了他的勇敢(一个人杀死了野猪)和智慧(借此取得了查理九世的信任)。 之后的故事。因为玛戈的关系,纳瓦拉的亨利成了亨利三世的合法继承人(亨利三世没有子嗣,原来的继承人、他的弟弟先他去世),即位后便是亨利四世。他结束了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允许宗教自由,发展经济,成为法国历史上颇受欢迎的一位国王。后来取了一位新王后,生下了一个著名的儿子“路易十三”。 扮演纳瓦拉的亨利的是丹尼尔·奥德耶,另一个著名的大鼻子叔叔,见的很多。 拉莫勒(La Môle):玛戈的情人、爱人,年轻英俊的一名新教徒。在大屠杀中为玛戈所救,经历了九死一生后,将把玛戈救出王宫视为己任。最后以毒杀国王的莫须有罪名被处死。比起他和玛戈的爱情,他和一个名为Coconnas的男性天主教徒间的故事似乎更加传奇。 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玛戈结婚时在一家旅店中,因为城中来的人太多,两人只能挤一张床上。之后的大屠杀中,分属不同阵营的两人兵戎相见,杀的天昏地暗鬼哭神嚎,最后双双昏死过去。之后被一名处理尸体的刽子手所救。拉莫勒先康复,他没有杀死Coconnas,反而救助和照顾了他。之后拉莫勒离开,当他们再次相见的时候,Coconnas扑过来抱住拉莫勒不放。经历了生死一瞬的Coconnas,此刻已不仅仅是把拉莫勒看作救命恩人,更是一个先导,给了他醒悟和忏悔的机会,给予了他新生。这样的以德报怨、脱胎换骨是相当感人的,两个大男人抱在一起,热烈激动,喜极而泣。再之后,Coconnas便追随在拉莫勒身边,最后一起在断头台上身首异处。 他们,一个英俊细腻,一个粗旷直接,也算是般配。另外,关于Coconnas的转变,非一般的理解是和他脑袋正中被拉莫勒砍的那一刀有很大的关系。迷信的说法是那一刀相当于帮他开了天眼,于是一下子顿悟了;科学的说法是那一刀虽不致命但让他大脑受损,因此造成了记忆和思维的混乱。 扮演拉莫勒的是著名的银幕帅哥文森特·佩雷斯Vincent Perez,帅就一个字,被说了无数次,从《大鼻子情圣》到《玛戈王后》,从《芳芳》到《云上的日子》,从《印度支那》到《追忆似水年华》都有他的身影。 玛戈王后(la Reine Margot):关于“玛戈”我们也许已无须再多说了。无须为她的爱情和命运唏嘘,无须为她的放荡和真情辩护,无须为她身着华服或赤身裸体在意,只要看着她,抛开所有的那些相比之下无限空洞的俗事。她不是那个玛戈,也不是那个伊莎贝尔·阿佳妮,她是“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玛戈”,散发着独一无二的美丽魅力。她炉火纯青的对我们进行引诱,又同时保持着那段致命的距离,她留下高贵的转身,又允许我们对此加上任意的想象。 个人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iowed)新上路,渴望您的关注! 希望能更好地理解电影,获得更多的乐趣与感动!
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徒与新教徒进行着残酷的内战,宫廷内部奢华淫靡,腐败不堪。公元1572年,信仰天主教的王室为结束战争,决定与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德·波旁联姻,身为国王妹妹的玛格丽特公主,便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玛格丽特与亨利的婚礼在巴黎举行,就在众人欢庆婚礼之时,在凯瑟琳·德·梅第奇王太后的策划下,一场针对新教徒的大屠杀拉开帷幕,圣巴托罗缪之夜使整个法国血流成河。后来又经过数年战乱,玛格丽特的兄长们全都死于非命,而她的丈夫则意外地继承了法国王位,成为波旁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四世,玛格丽特也从公主变成玛戈王后
电影改编自大仲马的同名小说,不仅让文学著作焕发风采,也使法国历史里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重返公众视野,重现波旁家族在宗教战争的腥风血雨中入主王座的历史背景。《玛戈皇后》所描述的时代,残忍的杀戮已持续十多年,电影提及历代法国王室均以百合花作为家族纹章,天主教和新教在长期的拉锯战中都成了"嗜血的百合花",电影呈现史实。
毫无历史宗教背景知识只觉得阿佳妮美得令人窒息。
拉莫尔决定为玛戈赴死之前对她说,如果你的爱人死了,他就会永远在你身边了。绝望的玛戈,就这样拖着被染红的白色长裙,背离了自己的城池。走过泥泞的街道,白皙的面孔镇定如初,但翡翠色的眼眸里却有一种燃烧成灰的决然。终于,有泪滴下。
我总觉得她的艳丽乖戾里面含有不可遏止的苍白和自我决裂。当她怀抱拉莫尔的头颅坐在马车上时,阳光把她眼中的泪水照耀的如同宝石。
诸神渴了,巴黎又成修罗场。宫廷的药剂师,同时调配香水和毒药。卢浮宫的地下,是巨大的下水道。历史的书页黏连,一页页浸过砒霜。老佛爷亲手烧毁罪证,“这里还有一点血”。新王后裹起七层纱舞,又一颗情人的头落地。相比美得亡国的阿佳妮的玛戈,更爱美第奇太后备受催残的阴鸷面孔
还有谁能四十岁还美成这样?
玛戈,39岁的阿佳妮。如果女人的虚荣和欲望是如此真实而直接,那么这种无需言说的赤裸更接近于一种近乎神的美丽,也可以说是魅惑。玛戈,浮世繁华仅仅只是刹那,只要真实地活过,众生颠倒又算得了什么。玛戈,玛戈,玛戈……想一次次呼唤你的名,直到双唇紧锁,直到沉迷,沉默。
谁能美过阿佳妮?!
只要是阿佳妮的片子一律五星!全是最爱!!
阿佳妮的美貌,油画质感的场景,歌剧一般的配乐都是这部电影的华彩之处,可是观感上却是时间冗长又感觉情节跳跃,玛戈和拉莫尔的爱描述的太浅太容易,反倒最后国王和哈里之间的情谊更深刻。
1、清教徒的尸体都非常美,(有点瘦但符合他们的教义)个个修长的好像练瑜伽的,而起充满年轻的弹性。导演相当的热爱美。2、演亨利的家伙好像就是巴黎野玫瑰里的男主角。他的眼睛非常温柔,虽然这是两个毫无可比性的角色,我还是凭这温柔认出他。3、拉莫尔这种娃娃脸圆眼睛仿佛才是法国人民最爱的帅哥模式。他细瘦得可怜的大腿还有小屁股有点遗憾。他跟那个脑袋被他砍了一下的家伙之间的情感另我羡慕。4、我欣赏影片中那种红色,希望有朝一日能很好的运用它。5、阿佳妮当然是雪肤花容,她唯一的缺陷就是嘴角向下,可这却很好的
讶异于它竟如此血腥暴力,电影在还原历史方面的确不错。或许是得益于原著,几个人物都刻画得很棒。相比起片子里一个比一个妖冶的男人,丹尼尔奥图都没有存在感了;而能镇得住佩雷斯、安格拉德这种相貌的,或许也只有阿佳妮了……(看的修复版,美哭!怎么还不出蓝光让人舔啊。。。
那个时期的欧洲宫廷真是从里到外的野蛮肮脏啊,又淫乱又血腥。阿佳妮太美了,全程一直盯着她的眼睛移不开。
本身对这类题材没什么感觉,而且对相关背景也不了解,虽然没觉得闷,但感触不多,除了阿佳妮完美的面庞外。比较纳闷的是,这部明明阿佳妮角色和戏份都是主角的片子,女二号却凭借此片获得戛纳影后,戛纳评奖不看戏份的么...
那天早晨,你闻起来像茉莉花一样,当时我对自己说,也许面具下的她很丑,或是被毁容了,但是这不重要……那时我想,她比我更孤单,她的爱就像人们的恨一样强烈……是上帝把我带到你面前的,在屠杀中,我睁开眼睛,你就在那里。
阿佳妮的脸就是一桩盛大的大众审美事件
关于法国历史上圣巴托罗缪之夜事以及人物玛戈皇后的传记影片涉及战争、人性、宗教、欲望等内容。不管何处,动荡不安的时代,都会有无数惨死的人们,而所谓的统治阶级远比你想象的肮脏黑暗玛戈艳丽妖娆不失顽强坚毅的形象在阿佳妮演绎下变得如此真实灵动,最后抱着男主头颅流泪的场景看得令人心碎
看完只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法国人热衷于起义了————自上而下,完全是一群狂妄自大有勇无谋的蠢材。
阿佳妮美得让人肝儿颤!PG的安茹公爵有种魔鬼般的邪恶美,摄人心魂。DB的红发造型像女先知西比尔一样灵秀。美男子VP反而被他们的光芒盖过了。屠杀场面如史诗般宏大惨烈,阴谋斗争惊险,结局孤寂凄凉令人嗟叹———永恒的只有女人。但每逢历史剧,我总怀疑影视的杜撰太多,盖过真实或粉饰真实
“她生着黑色的秀发,光泽的皮肤,肉感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红润的小嘴,雅致的颈脖,柔软丰满的身躯,紧裹在高跟缎子鞋里的一双孩子的脚。法兰西人为自己的国土上开放出如此艳丽的花朵而骄傲。”——大仲马《玛戈皇后》
只为阿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