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浪博客 问山寻水
地址:http://m.blog.sina.com.cn/s/blog_b361c0eb0102wc87.html
侵删!!
(这几天看了几部辣眼睛的当代舞剧。意不适。因此在油管上翻出70版的老电影来瞄一下。作为普通观众,我依然觉得这出剧酷毙了。)
油管上有人转载了这篇博文。再转之。
——————
2016-03-21
这是一部诞生于50年前的红色经典;
这是一篇延续了几代中国人喜爱,并且引起东西方观众感情共鸣的艺术传奇;
有西方历史学家认为,她的价值、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就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1964年,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事迹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
197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放映,把这部芭蕾舞剧推向艺术顶峰。
1992年,这部芭蕾舞剧由中央芭蕾舞剧团重排。
作为中芭的看家戏,50年来这部剧在国内外演出3000余场,代表着中国芭蕾舞剧的最高艺术水平。一般评论家认为,中国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芭蕾舞剧,目前也就是这一部。
一部芭蕾舞剧半个世纪经久不衰,依赖于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
人们一般比较注意这部剧在音乐、舞蹈形式方面的创新成就,容易忽略审美维度的开拓。
芭蕾舞剧是主要表现女性美的艺术,《红色娘子军》之独特,恰恰在于对女性美的多维度开拓。
第一个维度,是身体美维度。在1960那个禁欲主义年代,诞生了这么一部展示女性身体之美的艺术作品,并且进入红色经典序列的最高位置,放在今天看,也是有点不可思议的。
看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观众,无不被她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所感动,无不为剧中红色娘子军优美的舞姿倾倒。事实上,这部剧身体裸露很少,军装的禁锢和短裤的裸露形成一种奇怪的混合。这固然是为了满足芭蕾舞艺术表演的需要,不过在审美上,这种奇怪的混合又构成了特别性感的审美效果。刘大鸿先生这样评价吴清华形象的奇特美感,“欧洲宫廷式的芭蕾舞姿,苏维埃红军军装,中国窈窕女子的腰身与大腿,一枪在手,怒目圆睁,美,暴力,而且性感。”
一般评论者认为,在那个身体受到严厉规训的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无意中完成了身体启蒙,这个无可厚非的副作用甚至超过了正面教育作用,似乎是创作者始料未及的失误。
是这样吗?
课堂上老师会看不见下面调皮学生的小动作?
那么,又如何解释?
也许,只能从革命内在的矛盾来理解。革命一方面要压抑本能,以保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和对目标的感情倾注;另一方面,政治教诲又需要用形象和激情来烘托、表达。
老师对调皮学生的歪心思洞若观火,没有砸粉笔头,是因为对你有所理解。
这部剧恰恰通过芭蕾艺术内在规定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女性身体革命叙事,实现了对革命激情的助燃和革命理想的隐喻转换。旧传统下公众场合的中国女性什么时候不是重重包裹、低眉顺眼、含胸曲背,但是今天看到的革命女性敢于抛头露面、敢于挺胸抬头,敢于肯定和赞美自己的性别,包括肯定和赞美自己这个性别的人体之美。
第二个维度,是暴力美学维度。
与西方女权运动的和平改良不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是急风暴雨式的,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相始终。从历史真实情景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就可以理解这部剧反映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在政治社会领域开拓的域度和深度,就是今天仍旧享受着这个运动的伟大遗产。
当几千年来一直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以暴烈的革命行动实现自身的解放,标示着社会意识觉醒,她们冲破旧秩序、旧伦理对“女性”规定性,自己来重新定义“女性”这个性别的社会属性。
这个维度的艺术表现,体现在对古典芭蕾旧程式的彻底的颠覆性的改造,体现在对红色娘子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塑造。
不爱红装爱武装,钢刀舞、操练舞、练兵舞、手枪舞------这些中国式芭蕾艺术的独门秘笈,代表的是妇女们对自己的新定义。正义而恰当的暴力,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美价值,只有了解人类社会性别规定性的真相,才能领会这部剧在这一维度拓展的积极价值。
八零后、九零后的琼花扮演者们谈到,《红色娘子军》的舞蹈技巧对于她们来说不是难题,但要她们像前辈演员那样紧握双拳、怒目圆瞪,有时就会忍不住笑场。
这个维度的美,今天的女性已经普遍隔膜了。
第三个维度,是生命诗性维度。
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到一名下决心解放天下劳苦大众的坚强革命者,吴清华经历了一个抛弃小情小爱,追求大情大爱的过程。革命,为吴清华的生命注入光明灼热的激情。因为,革命作为变革世界的暴烈行动,承载着革命者的最大梦想和生命价值,闪耀着人类审美最高层次---社会美的光芒。真正的革命者,无一例外是用自己的生命抒写诗篇。可以说,革命就是最高的生命诗性。
革命会有凤险,革命会有失误,革命甚至会有可怕的灾难。
这是由革命的固有矛盾决定的------理想与现实条件的矛盾,目标与手段的矛盾。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和南北战争、苏联“十月革命”------哪一个是完美的?
只要人类世界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支配力量不知道妥协,告别革命也许是一种奢谈。
革命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会,在莫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让人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然而,庸常的世俗生活又可能会使我们麻醉在物质主义之中,忘记了人类崇高价值的追求,忘记了我们的生命还有诗性这个维度。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寄托着人太多美好的梦想,像夏初夜晚那一天绚烂的烟花------不过这有什么关系,这漫天烟花你见过了,它会在心底永远绽放。
电影和舞剧的情节还有一些不一样
两次惊雷,一次是吴清华被打晕,一次是洪常青被捕,老天都为之不公
全程无台词,偶有字幕提醒,但演员的表情、动作加音乐却能激起喜怒哀乐不同的感情
吴清华受尽南霸天的折磨,她不会那么容易相信人,但是,南霸天对她,是拿起文明棍打下去,刽子手们是拿起皮鞭打下去,而洪常青对她,对拿出毛巾轻抚她手臂上的伤痕,是拿出银元给她做路费。不需要花言巧语,不同的行为让吴清华看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值得信任。
舞剧的唱词有所变化,“向前进,向前进,展示责任重,妇女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要翻身,奴隶要翻身”,主题微微有些变化,强调领导者的伟大。
几天前买了一本很珍贵的资料专著:《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1970年5月演出本)》,精装本,是一本演出解析资料合集,一共684页,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这本书是样板戏中的革命现代舞剧作品《红色娘子军》的演出资料最完整的集合著作,为的是整理和推广样板戏创作的先进经验、方便地方剧团和爱好者学习演出该作品。书中内容包括:剧本、剧照、舞蹈场记、舞台美术;其中舞台美术包括:化妆造型、人物造型、场景设计图、舞台平面图、布景制作图、道具设计图、道具制作图、灯光设计图、舞台效果。
本文要分享的是其中的道具制作图,不得不说样板戏真是太严谨了,推广起来,连每件道具的尺寸和材质都给读者标好了。
本文到此结束。
『2021年6月11日 今日观影: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电影《红色娘子军》』
这是我所看完的第三部革命样板戏电影,前面两部分别是同年拍摄的革命现代舞剧彩色电影《白毛女》、革命现代京剧彩色电影《红灯记》。 《红色娘子军》的影视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1957年,作家梁信从广州来到海南体验生活,他见到了闻名全国的红色娘子军连的老战士,他以海南军区编写的《琼崖纵队军史》为凭据,结合自己在海南的采访,于1958年6月完成电影文学剧本《琼岛英雄花》的初稿,后来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了彩色故事片,轰动全国。1962年,《大众电影》第一届电影百花奖在京举行,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一举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谢晋)、最佳女演员奖(饰演女主角吴琼花的祝希娟)、最佳男配角奖(饰演反派南霸天的陈强);1964年的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上,《红色娘子军》获得万隆奖,饰演反派南霸天的陈强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不久,中央芭蕾舞剧团将这部电影改编为革命现代舞剧,将民族舞(比如海南的黎族舞等)、京剧武打的动作音乐技巧与西方芭蕾舞融合,将民族乐(笛、三弦、锣鼓等)与西洋交响乐融合,它是实现了中国革命现代舞台作品的洋为中用的早期成果。舞剧于1964年9月首次公演,大获成功。1967年这部舞剧被评入“八大样板戏”(出名的样板戏至少有22个,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小剧目,当然,文哥时期的文艺作品还有很多其他形式,样板戏只是一小部分)。文哥时期又对这部作品的多方面进行了多次修改,于1970年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 1970年版本的《红色娘子军》经过千锤百炼,更上一层楼。既严肃又活泼,既有集体力量又有个体魅力(如娘子军党代表洪常青的主题音乐、女主角吴清华的主题音乐,女战士捉弄炊事老班长的舞蹈),还诞生了《万泉河水清又清》这样的即便与当下政治完全相反、但今天仍被海南作为本土正宗宣传曲传唱播放的经典歌曲。演员的舞台形象塑造和表现能力震慑人心,不管是常见的芭蕾动作还是高难度的单人、双人舞技巧,都展现得令人惊叹。中西结合的交响乐使氛围渲染、人物魅力更进一步地迸发出来,形成了活泼与严肃、精细与磅礴交相辉映的动人效果。 和舞剧版《白毛女》一样,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多年来都没有被逾越的中国现代舞剧的巅峰之作。
几天前买了一本很珍贵的资料专著:《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1970年5月演出本)》,精装本,是一本演出解析资料合集,一共684页,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这本书是样板戏中的革命现代舞剧作品《红色娘子军》的演出资料最完整的集合著作,为的是整理和推广样板戏创作的先进经验、方便地方剧团和爱好者学习演出该作品。书中内容包括:剧本、剧照、舞蹈场记、舞台美术;其中舞台美术包括:化妆造型、人物造型、场景设计图、舞台平面图、布景制作图、道具设计图、道具制作图、灯光设计图、舞台效果。
今天就在这部电影的影评区分享一下这本专著里的道具设计图,出自书本的第603-618页。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舞剧《红色娘子军》里的“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是作品的灵魂与核心思想,是对恩格斯的一段话的提炼和概括,原话是恩格斯给《共产党宣言》写的《1888年英文版序》里的:
“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但很无耻的是,中央芭蕾舞团最近演出的舞剧《红色娘子军》把这句话改成了“组织纪律”,阉割掉了作品的核心。据观众说,最近几年复排的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和舞剧《沂蒙颂》也从人物身世、主要剧情里删掉了原作里深刻的阶级矛盾内容,足见修正药业的无害化神像塑造是多么反动和卖命。
话不多说,继续看后面的内容。
本文的道具设计图的分享就此结束。
很多年前就听说过红色娘子军有芭蕾舞版,最近看了点关于舞蹈的小视频之后,突然想起这么一部舞剧,特意去找来看,资源还真不好找,找了半天才找到,幸亏有字幕提示这段舞蹈在表述什么,不然本狼这种外行真是睁眼瞎。看了半小时发现需要看看原版,了解剧情走向,又先去看了原版,片子也不咋地,远不如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好看,百度了一下时代背景,是在三十年代初期,抗战还没开始的时候,有空再看点沙家浜之类的考考古。外行不敢乱打分,直接五星吧。
吴清华在黑沉沉的椰林里奋力一跃
刘庆棠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浩亮就没那么光彩
“革命是最好的戏剧。”
也就中国能排出这种四不像
没想到芭蕾还能这样跳,国际歌那段真是神来之笔。首席跳得真好。
。。。
历史的辩证法终会证明这是不朽的杰作!
如果说《白毛女》剧情更胜一筹的话,这部就是彻彻底底靠舞蹈实力取胜的了,我作为一个外行都能看出其中的难度来,把芭蕾舞原本的小资产阶级脂粉气扫荡得丝毫不剩,灌输进革命的灵魂,让全世界为之倾目:原来芭蕾舞还可以这样!也难怪会产生大型革命舞剧《卡门》这样的衍生作品了。
看得我想吐…literally…
超!
开头触目惊心的鞭打到火刑都充满了cult片的味道。更可贵的是情节紧凑,道德标准明晰,讲述着个人的解放与失落的情愫,同时又充满了异域风情,水平真的相当的高啊!
文革真的是让中国电影一下回到解放前啊,样板戏电影不就是看舞蹈吗?没有艺术水平,忽视了电影的视听和艺术技术特性。
说实话,撇开意识形态的东西,这部舞剧的水平其实很高。
众多版本中最爱这个
舞蹈编排得极其精彩、节奏和调度都很漂亮,删去了谢晋版的许多情节支线,增加了很多群众(群舞)场面。
那腿们……
我真的要被雷死了 喂喂喂 你们的站姿 你们的手位 这明明上加了脚尖触地技巧的民族舞啊我去!不愧是国际芭蕾舞剧中的一朵奇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之前听到“样板戏”总是带些不好的刻板印象,可这一部为其正名了。
薛菁华无愧于当年的芭蕾舞皇后之名,也许是电影的放大作用,让我觉得,就算放到今天她仍然能成为中国ballerina的佼佼者。一方面是对薛阿姨的钦佩,一方面也不免唏嘘,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年代,能让中国在各方面都倒退一大截。刘庆棠的舞段全是折子戏,不是切镜头就是特写。
一直特别惊叹群舞编舞者的造诣。如此革命的主题和如此古老的艺术,虽然是不正常的年代,确也是打着那个时代印记的经典。好期待现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