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就是《青春舞曲》的这句歌词,但Lady Bird可能是出自于一首叫Ladybird Ladybird的童谣,里面有一句歌词是"Ladybird, ladybird, fly away home."
Christine住在Sacramento,一个典型的加州大农村,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 Lady Bird,并要求所有人都称呼自己为Lady Bird。她有点叛逆有点酷,粉色的头发,蓝色的袜子,因为和妈妈吵架跳车摔断了手,连石膏都涂成了桃红色。她厌倦了加州的阳光和矮矮的平房,一心想逃家乡小镇,去纽约、去东部,再不济,至少也得去旧金山啊!她想申请纽约的大学,但她成绩平平,不是最好却也不至于太烂。她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可是自信、张扬、有着这个年纪最美好的年少轻狂。 走进放映厅之前,我根本没想到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大部分观众居然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我跟着爷爷奶奶们捧腹大笑,可笑着笑着我就哭了。好一个Greta Gerwig,将属于这个年龄的,关于爱情、友情、家庭的忧愁和哀伤,全部藏在了这一出荒诞幽默的青春喜剧中。
Lady Bird在学校的音乐剧试镜中对Danny一见钟情,她将Danny的名字写在自己房间墙壁的角落。她与Danny迅速陷入热恋,他们开始整天黏在一起。可是Danny好像没有那方面的想法。Lady Bird有些羞涩地对Danny说:“你知道你其实可以摸我的咪咪吗?”Danny回答:“我知道,我只是很尊重你。”然而,当Lady Bird在男厕所的隔间发现Danny和另一个男生接吻时,一切才真相大白,Danny是个Gay啊!Danny也并不是刻意要欺骗Lady Bird的,只是他对于自己的性向感到迷茫和害怕。他来到Lady Bird打工的咖啡馆,一边诉说着自己的慌乱,一边哭得泣不成声。面对这样一个小可怜,能做的当然只有抱住他啊! Lady Bird并没有在失恋的情绪中沉溺太久,因为另一个小可爱Kyle出现了!
Lady Bird把墙上Danny的名字划掉,写上了Kyle。Kyle就是那种典型的忧郁型坏男孩,抽烟、弹吉他、组乐队,喜欢远离人群,整天抱着一本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游戏人间,对待感情随便(还秒射)。Lady Bird把第一次献给Kyle后,才知道他原来早就有过好几次经验了,Lady Bird感到十分愤怒,Kyle冷漠地回应:“You are gonna have so much unspecial sex in your life”,尖酸刻薄又一针见血。但这张脸在那里,随便你做什么都原谅你!年轻的爱情可能看起来幼稚又可笑,但快乐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只不过那些刻在墙头的名字,随着离开时粉刷墙壁也一并抹去了。
Lady Bird有一个好朋友Jules,像所有的好朋友一样她们一起玩耍,一起发胖。她们决定把皮肤晒黑,可是连沙滩也懒得去,就躺在家里窗前的地毯上,一边吃零食,一边晒太阳。她会在你疑惑“为什么我爸爸数学很好,可我数学很烂”的时候告诉你“可能是你妈妈的错”。然而,为了泡Kyle,Lady Bird和Jules疏远了,开始和漂亮、有钱、又受欢迎的女生做朋友。为了融入这个不适合她的圈子,她开始变得不像自己,但这个圈子到头来也没有真正地接纳她。所以为了追求某些看似耀眼的东西而失去自我,真的是正确的吗?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个全心全意真心待你的朋友一定是幸福的。
把家庭的矛盾和羁绊描绘得真实又新颖是非常难的,但本片最戳中我地方在于每次气氛变得严肃时,总会有幽默来化解这种沉重。
妈妈对想买东西的Lady Bird说“这是有钱人干的事,我们不是有钱人”。她们两最爱的娱乐活动就是在星期天装作有钱人去看豪宅。和妈妈逛街时不知不觉就开始吵架,但看到一条漂亮裙子就立马和解。所以说,女人的战争总是会在购物中停止。 Lady Bird听到有人敲她房门,马上就叫爸爸进来。爸爸疑惑你怎么知道不是妈妈呢。因为妈妈不会敲门。 爸爸失去了工作,还有抑郁症,但他没有把得病的事情告诉孩子。Lady Bird想要去东部上学也是爸爸陪着她一起瞒着妈妈,好像天底下的爸爸都会尽力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当妈妈发现她申请东部学校的事,她有些担忧地问爸爸:“你们会离婚吗?”爸爸说:“不会的。我们离不起婚。” Lady Bird终于如愿以偿上了纽约的大学,但在高楼耸立的纽约,冷漠的行人行色匆匆,她才发现Sacramento的阳光是多么温暖。父母送她去机场的那一天,爸爸安慰妈妈说,她会回来的。在医院醒来,妆花了脸,她想家吗?非常非常想。可是她会回去吗?我想是不会的。 人生不过是擦干眼泪,继续向前罢了。
你叫什么名字?Christine。
《伯德小姐》压抑沉闷下五彩斑斓的少女心
食影兽影评人:刘正一
《伯德小姐》以典型北湾区社区文化为底板,讲述了即将高中毕业的叛逆少女Christine McPherson(自命名“Lady Bird ”)在对于家乡萨克拉门托的厌倦和想要前往东海岸求学的驱使下,与家庭、社区、学校圈子之间相处的和谐与冲突,并在中成长的故事。
Lady Bird这个名字说白了,是从身份符号上有意识地挣脱自己与父母家乡的关联,是一种很典型的叛逆行为。Christine在竞选学校干部时给自己做的宣传画报都是鸟和女孩的元素,在与旧身份划清关系的同时,LadyBird也是向往新角色的宣言,或者就像海报上说的,像鸟一样飞离家乡。
本片可以作为一部关于社会阶级差异的故事来论证一位女孩眼中的贫穷阶层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但是,与其说lady bird讨厌贫穷,不如说是厌恶贫穷带来的文化。而且,影片所表达的不是阶级差异对人物的压迫,也不是在批判社会现象,对于上层富有阶级的描述(男友Danny的家庭)只是粗略带过Lady Bird对蓝房子(Danny家的别墅)的向往,对宗教的反抗,和她对学校一些流行圈子的强行融入一样,不源自于某一阶级,而来自于整体社会中存在着的抑制情绪。这样说,真实支撑影片的基础不是阶级差异,而是文化压抑。萨克拉门托这座城市所固有的缺陷特征是金钱上的贫穷,更是文化上的贫穷。所以事实上影片只是简单生动的勾画了,在与这种压抑对抗下,一名女孩主观世界下的叛逆和成长欲望,从阶级角度来看待本片是不够全面的。
导演Greta Gerwig的叙事话语一点不拖泥带水,片子开头母女开车考察校园这段,通过母女对于考学现状的争吵,Lady Bird成绩不佳却想着离开加州到东部学艺术,最后以Lady Bird忍受不了老妈的唠叨直接跳车收尾的情节,在故事正式开始前就交代清楚了:母女的冲突关系,Lady Bird的离家动机,有限的学习能力,目标障碍以及叛逆元素。角色的交待可以说是洒脱而迅速。
在另一场教堂内Kyle(Lady Bird的第二任男友)揪女生辫子的戏里,学生一一排列整齐,镜头从背面捕捉Kyle揪Jenna辫子的动作后,切到前一排的lady bird因听到嬉笑声而好奇回头。这个矢量动作配合错误对象的反应,玩弄了观众的思维惯性,原以为是Kyle和Lady Bird之间的打闹,却变成了Lady Bird作为第三者旁观Kyle和Jenna调情。两个镜头无需对白,直接巧妙地表现出了Lady Bird对于Kyle的爱慕渴望和作为第三者的失落。
极端化是导演话语的一大组成部分。片头以Lady Bird跳车为表达出口极端化了她的叛逆情绪,把要逃离家庭管教和本土文化驯养的欲望推向绝顶。体育老师代课去教戏剧的战术式教学方式亦是如此,将体育老师的人物思维特点极端化。再者,父亲发现与儿子面试同一份工作也是将父亲的无业尴尬境地最大化。还有不能不提Lady Bird满18岁后到便利店买香烟、成人杂志和加州彩票scratcher,三类成年才能购买的物品也是Lady Bird努力想要摆脱幼年束缚的极端具象。一个个日常生活中透明的人物心理活动被导演放大 。
影片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其代表性,对于萨克拉门托地域文化的准确呈现,或者说对乃至整个加州湾区普遍现象的归纳呈现。首先,导演Greta来自于萨克拉门托,之后去了纽约求学,和片中的Christine一样,可以说大部分的角色构建和故事灵感都来自于导演有无意识的自我反射。抑郁症,墨西哥裔,天主教,富家同性恋,虚无主义,阴谋论等都是典型的北加州式社区和人物的特点。再加上故事设定在911事件左右,(导演也是2002年从萨克拉门托St. Francis天主教高中毕业)更凸显出来这些特点及它们在时间线上的存在意义。
在外,Lady Bird的第二任男友Kyle是个典型的虚无浪荡反大众的娇惯王子。他的行为可笑却不失真实。像Kyle鄙夷经济和政府体系,拒绝使用手机科技和购买市场香烟等一系列反叛行为完全不是凭空捏造。由于911背景造成民心疑乱,这些行为本身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作为加州历史的一部分有证可寻的。关于时代背景对其产物的影响,可以看看70年代美国在水门事件和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文化不振下,催化出了《电视台风云》《窃听大阴谋》《纳什维尔》《出租车司机》《午夜牛郎》等经典反政府影片。总之,Kyle的角色塑造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真实的当地人物特征临摹出来的,很多片中角色都是如此。
在内,父亲是个UC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生毕业的无业抑郁症患者,温柔成熟达理却又极度弱势敏感,每天因为不能送女儿到学校门口而自认为让女儿在同学面前失望。除了作为母女冲突的调和剂,父亲对于家庭支撑的作用几乎丧失,在母女又一次争吵时,父亲在背景里玩扑克牌电脑游戏,这父权无力的设定已经是无语到让人同情了。父亲这种过度空闲,受长时间室内影响所造成的自卑空虚的性格让他变得抑郁敏感。而父亲抑郁症的来源解释起来很简单----贫穷和闲置。
片中人物的性格元素都强势地展现出了对于文化的抓力。剧中Lady Bird的各个圈子里,家里家外的角色们,都存在着些许抑郁情绪和地域文化带来的性格特征。这样,故事就不单单容纳了阶级和成长话题,还呈现出了一幅真实的萨克拉门托风情画。至于对加州文化的思考,可以看看昆汀的《低俗小说》和《四个房间》对于加州不同室内空间的表达。在加州这种自由独立又地广人稀的地方,俗话说就是“不进人家门里,你不知道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 最后再回看本片,Lady Bird身边的各个知识社区都很典型,很加州,却又如此截然有异,简直是五彩斑斓地不同,五彩斑斓地叛逆。
—FIN—
再看烂片就把你吃掉!
一直都不喜欢看coming of age的影片,那费劲生长的感觉我可不想再体验一次,越真实越不想看。有多少人会真的想要再次回到自己尴尬的青春期呢? lady bird这样的女孩子让很多人可以对号入座,叛逆又脆弱,忧伤又莽撞,骄傲又敏感,愤怒又怯懦,无法拆解的矛盾体,在难熬的青春期里为难自己,刁难着身边所有的人。 她拒绝承认自己的平庸,以为用一个标新立异的名字就能确立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和魅力。 她不是好学生,于是用假装不在乎和更糟糕的成绩来对抗老师的古板和无聊。 她虚荣嫌贫爱富,从不肯让父母的破车开进学校附近,还在大街上挑了一幢豪宅冒充自己的家。 她性格极端,在学校里自以为是的卖弄尖酸刻薄,有事没事跟妈大吵大闹。吵到高潮竟然可以不顾危险打开车门玩卧轨。 她渴望爱,每次都主动付出不管不顾,第一次主动出击却发现对方是gay,第二次主动出击却被骗炮。 她向往更丰富的社交生活,跟更酷更帅的人在一起。不惜放弃真正的友谊而去追求另一个自己完全无法融入的圈子。 她虽然各方面都平庸到底但却厌恶平庸渴望卓越不凡,她看不清也不愿接受现实中自己,一心为自己打造自己梦想的个人形象,她嫌弃自己平凡的家庭嫌弃自己乏味的家乡,渴望去纽约过轰轰烈烈的生命,但她心里是没谱的,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恐惧,她挑衅的问她的妈妈:如果现在这样就是我最好的样子了呢?一身的刺儿,但终究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女孩儿,夸张的伪装着自己的脆弱与困惑。 这部片子好到顶了天的评价也不过是自然真实感人而已了。但那不是电影应该追求的更高的方向,谁讲述不出自己一段令人动情的往事呢。大家都曾年轻过,其实,观众所有的好评也并非真正给予影片,而是给予自己。 其实影片决定要讲述这样一个人物的故事本也无功无过,只是影片的结尾非常糟糕,叛逆女孩终于去了纽约,读了妈妈的一封信,喝醉了一夜酒,进了一家教堂,就洗心革面与全世界和解了。虚假!庸俗!叛徒!导演让lady bird的一路挣扎就这样童话般的结束了,叛逆公主最终如愿以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和自己的过去和身边人握手言欢。导演就这样让主人公自信而快乐的开始了崭新而美好的人生。生命就是这样自然演进的,从前的那些痛楚似乎也没什么。为什么不在这最后一幕之前结束影片?我更希望看到一个永不觉醒的少年,而不是殊途同归的泯然众人。这样的结尾只能让她的青春成为一场自以为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这样的青春有什么值得言说的价值。 青春就是用来混不吝的犯蠢的和浪费的,疙疙瘩瘩,一路拧巴, 探索究竟,不惜众叛亲离。叛逆,请叛逆到底,拒绝一切和解和妥协。用可能最别扭但也许最有效的方式澄清自己的困惑,克服恐惧。导演在最后却制造出一个廉价的美好结局,一个被生命招安的少女,将所有值得期待的生命惊奇毁于最后一刻。这样一部平庸之作居然得到奥斯卡的提名,好莱坞真的开始全方位的堕落。
打五分是因为感同身受。 10年前,我和父母说,我要去美国上学。于是我悄悄地没有好好复习高考,报了美帝的几所大学。父母看了看银行账户,说,拿到录取你就去吧。实在学费付不起的话,我们就卖房子。后来不久,我如愿以偿地一个人带着行李来到了美国一所大农村上本科。那时候中美汇率,物价仍差很大,新来的小伙伴们都在争分夺秒地网购。而我付过了学费之后,还需要打打黑工支撑自己的生活。父母在国内的收入并不算低,但四年美帝大学的学费还是让他们的日子过的紧张。所以,我的学习成绩,我的实习就业,一点一滴都牵扯到父母的投资回报比。 四年大学生涯很快就要过去了。可是就在找工作的时候,遭遇了经济危机。大四的我先收到了一所农村本地公司的邀约,后又收到了一家梦想中华尔街公司的面试邀请。我站在纽约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看着帝国大厦,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我一定要在这里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我妈抱有怀疑态度淡淡地说,你先好好面试。 后来这家公司说,不巧今年我们砍了些预算,你先来实习好了。之后过几个月有了预算看情况再转正。我激动的无以言表。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说我要去纽约了。她说,实习不好,不稳定,如果之后不给你转正怎么办。你还是接受本地那家公司吧。毕竟是个正式offer。 我说,梦想是无价的。人活着为了奋斗,不应该选择让自己后悔的职业。我心意已决,要去华尔街。 电话那头说,你别忘了我们养你给你学费砸锅卖铁花了这么多钱,你不要到最后没有工作! 在几轮大战之后,我留在了农村。 _____________ 快进5年,我在农村这家公司做得也算是不温不火。但没有一天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而每当我轻轻说起自己的感受,妈妈那边会总是以一种有气势的口气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就在这时,这家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而当初选择了华尔街的我的同学们,都在这几年美帝经济迅速回温的大潮中做到了经理的位置。离开公司的那一天,我坐在车里,终于没有办法抑制住情绪,把狠话甩回给了妈妈。如果没有你们参与我的决定,我的生活会好很多! 然后她就再也不和我说一个字。 我索性搬到了纽约。用签证最后有效的一个月来找工作。后来,我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老同学。在他的努力下,帮我得到了那家梦想中华尔街公司的职位。只不过,这迟了整整5年。 ______________ 搬进了新公寓,整理好了东西之后。我终于也可以说自己是个纽约客了。上班的第一天,HR把我带到了会议室,和我说公司章程。我从她的肩膀望过去,远处就是朝阳下的帝国大厦。 简单的谈话之后,HR离开了会议室。我一个人站在那里,拿出手机,照了一张纽约美丽的天际线。 我打开了微信,拉到了她的对话框,选择了这张照片,却迟迟无法点击发送。 _____________ 以上是原文。 这是篇影评,过于纠结我本身的道德与对错没有意义,我只是想结合自身感受评价这部电影。我在豆瓣看影评多年,但从来没有在豆瓣注册过账号。在看过伯德小姐的当晚我立即注册了账号匆匆写了这些,因为我在电影的最后一幕,Bird在拿起电话鼓起勇气给父母留语音信箱的时候,我真的能理解那是经过了多少内心的挣扎,触动以及勇气。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太微妙了。有人说你该感恩,该为自己负责,尤其是我在最后确实放弃了华尔街实习的决定都应该审视自身,这没有错。伯德小姐的妈妈和天下无数的妈妈一样,都在担心忧虑中把自己孩子养大,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不需要担心没饭吃。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往往忽略了(或许是再没有精力)在乎孩子真心在想什么,想去做什么。而这往往是孩子最需要的。孩子可以顽强得活着,孩子不会嫌家里条件不好,可是在适当的时候没有适当的家人的理解,那种感觉是致命的。 其实这是一部正能量电影。好莱坞的亲情电影从来都不吝啬从各个角度浓化亲情,这部片子也不例外。Christine父亲对自己上学的理解和支持微小而强大;她母亲虽然脾气很倔,但从来都没有放弃对她的精神支持。只是互相不太理解罢了。 扣题,自尊 -- 其实在亲情中,很难放下自尊。因为毕竟朝夕相处,自尊是互相“牵制”的筹码之一。Christine坚持自己的privacy以及,坚持父母叫自己的艺名,都是撑起一个自尊心的保护伞。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女孩子,不希望无力的自己的命运被父母所左右。而伯德小姐的妈妈自尊心最终都没有允许她和伯德小姐说一句告别。与家人的自尊何尝不是保护自己感受的武器之一。 而你的自尊真正为亲情妥协的时候,而必须是双方都妥协了的时候,你会发现亲情无论是母女在一起逛街的温馨,还是偶尔苦涩的冲突,其实都是爱。
一部电影集结了这么多我喜欢的新生代演员也不容易啊,罗南妹子几乎全程素颜!以颠簸的母女关系为轴心,转动整个青春期生活。很轻、很温柔、很女性,让人联想到Juno和Frances Ha。等等...这片的导演是...厉害!!
目前是烂番茄评分最高的电影,但没看出比其他青春片高出的那一大截在哪…间接证明烂番茄已烂
全片里最有温度,行事最正常、最睿智、总是以善意出发的那个人,是与抑郁症抗争了十几年的父亲。讽刺吧?母亲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但做起母亲来,却糟糕又笨拙,有张特别mean的嘴。至于女儿,这位伯德小姐,完美注释了本身并无多少敏感才华,却爱怼天怼地,跟整个世界闹别扭的中二期“傻白mean”。
人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在纽约逼仄的楼宇间才想起Sacramento的阳光,只有听见陌生教堂的唱诗班歌声才怀念教会学校生活,只有离开了家才知道爱着爸妈。矫情不一定是无病呻吟,有时只是无能为力。
5.0/5.0 看完对着男朋友哭了一会儿
即将来临的奥斯卡评奖季的热门影片。很平常的青春成长故事,但却做得哪哪都是对的!准确,恰当,舒服。不给满分仅是因为题材、内容对我这个老年观众来说,引不起多大共鸣及热爱。
实在是很喜欢,太喜欢罗南妹子了。Sacramento选的很妙,顺便表达下宗教观念和政治立场。总的来说,故事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传统青春片套路。人物都很讨喜,整个片子都很轻松幽默,但完全没点虚情假意。结尾煽情还是摸一把眼泪说了句娃儿你长大了…
罗南妹子太棒。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和女儿在试衣间的对话“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你”,“如果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如果Lady Bird出生在中国,可能就不叫Lady bird了,叫“我心飞翔”。
西尔莎·罗南1994年4月出生,我1996年2月出生——刚好完美的姐弟恋年龄差是否已经揭示了我们终将步入婚姻殿堂??
所有小镇女孩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轻快幽默,平淡真诚。罗南演了那么多“大”角色,回来演青春期少女能发挥的地方更多了,演得太棒了,搞笑却一点也不浮夸。非常有氛围的一部电影,再一次让我觉得我的青春简直普通的就像屎。
很青春,很细腻,很真实,很感动,特别是母女关系的描写。非常自由的一部电影。尤其是,罗南妹子又美回来了。
个人心中近年来最好的同类型电影,罗南贡献了生涯最佳演技。剧本十分聪明,没有过度展开不该展开的故事,想要涉及的点都描写的恰到好处。在本来以为要结尾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十多分钟的故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多余,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画龙点睛,个人看来还算喜欢。#TIFF#
可爱。简单明快,恰到好处。没把中二病真的拍成中二病,比较难得。涉及一点社会问题,处理方法潦草乐观,也很真实。“你从哪来?”“椒江。”“什么?”“杭州。”“哦,杭州是个好地方。”
内心波澜不惊,没有一丝触动。
气质上很像《弗兰西丝·哈》,本质上还是都市文艺小清新,只是将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人物放到了保守的小镇,女主角的叛逆青春很容易引人共鸣,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人物个性的真实。它讲的不是事件,更多的是人物在某个年龄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于亲情、爱情、友谊、性和故乡的认知。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一无所长。可以说是《弗兰西斯哈》的前传了,你以为好逸恶劳的文艺青年从哪里来的,十八线小镇的爱与封闭,青春期的探索和失败,涅槃一样走过一遭成长,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名字。在所有人面前丢脸,然后独自在暗处发光。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了呢?”
去tahoe的路上路过sacramento,确实是平淡无奇的城市,比起三番,更别说纽约了。我跟她一样,不,有点心思的姑娘都和她一样,想去自由的地方,过自己定义的生活,但很快会发现,美好东西的背面总是有着碎屑与忧愁,世上没有完美的地方,而自己更是不完美。你爱上这张床,你走出这个地铁站,你还是你。
最喜欢的一幕是Christine离开萨克拉门托前把自己房间的墙壁涂白,好像这是一场告别童年和少女时期的仪式,真的长大了,要离开家了,抹掉了18岁前的所有荒唐事和回忆;然而,等到我们长大一点,才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比青春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