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父亲取悦老板的影片时,以及事后家中激烈的冲突,俄狄浦斯情结得到了极大展现,而结尾的修改终究使影片沉浸在了温馨而无奈的和解中。“生活还将继续”,亲情于小津总是温婉而可贵的,生命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也终于没有办法像《家》那样留下一个可待想象的革新的结局。尽管巴金是对封建家族制提出的反抗,小津亦在寻找社会唯金钱为尊的改革良方,于是希望便寄托在了下一代。有父母的明示,有小伙伴之间对厉害的父亲的谦让,结尾便回到了淳朴的童趣中。有意思的是两者创作时间仅相差一年。
这部片子既滑稽又辛辣,尤其是最后的高潮,父子吵架之后,父亲问母亲,他们是否会过上像我们一样悲伤的生活?
这部片子在现在很应景,迎合了当下许多人不想生孩子的想法。假如生下来的孩子仍然会像父母一样当打工人,对老板笑脸相迎,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碌碌无为的过完慌乱的一生,那又有什么意义?
像在玩游戏一样,我们的主控角色是两个孩子。在这个视角里,观众可以感受孩子的纯净,幼稚。但是作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我们也可以理解父亲的所做所为。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只会默默无闻的过完一生。
影片的前部分着重塑造了孩子们之间的联系:交战双方的孩子各自找着更strong的人来征服对方、神秘的让Taro躺下的手势魔法、掏鸟蛋当电影入场券等等。Taro这个孩子的角色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立体了起来。后来上学的片段揭示了虽然他不strong,但是他的爸爸是老板。可见孩子的世界就像是成年世界的幼稚翻版,是否strong是评判孩子在孩子世界里的地位的重要指标,strong的孩子可以操纵不那么strong的孩子。而在成人世界里,这个指标就说钱了。
看电影这一段终于把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连接了起来,也引发了最终的矛盾。看电影之前,strong的孩子们都只能把鸟蛋给Taro才能得到电影的入场券,现在想来,这其实是一种暗示。看电影这个情节将父亲这个角色推向了矛盾的顶点。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是严厉的父亲,a important somebody(我没有找到中文字幕,所以看的是英文的字幕。。),在成人世界里,他是老板的舔狗。这是非常不同的自我表露,却在这个交错的世界里重合在一起了,孩子们看到了成人世界里的未曾设想的父亲,他的形象分崩离析了。在这个片段里,父亲没有回头看两个孩子,也许是不敢看吧。这一段出现了多个父亲背影的镜头,我们期待父亲会回过头来,期待他的表情,反应,可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回头。
另外,长子长得好像陈冠希。
题记:
不知他们今后是否要忍气吞声地活下去
―――卡夫卡·陆(KavkaLu)
小职员的吉井有两个孩子大郎、次郎,吉井为了巴结公司董事岩崎而搬到离岩崎家很近的郊外,孩子也因此转学,虽然两个孩子天资聪明,却时常因为这里的孩子欺生而挨揍,他们更因此逃学,为了改变自己老被欺负的局面他们借助别人的武力打了孩子头,他们成为了新的孩子王。一天,他们在岩崎家看家庭影片偶然发现平时威严的父亲为了取悦上司经常扮演小丑角色,这件事让两个孩子十分郁闷,他们指责父亲的点头哈腰的样子并以绝食表示抗议,母亲劝导了孩子们,最后,孩子理解了一家之主的父亲为了生计的不容易,于是,和父亲和解了,当新的一天来临,孩子们和父亲又一次踏上了去学校的路,他们再次遇见了岩崎家的孩子……
小津的这部无声片的题辞里写着:写给大人看的漫画。这正是表明了小津的处世态度,成人世界的规则在孩子的心目里就像漫画书。这部充满了童趣的影片喜中含悲,从孩子的视角折射出30年代日本小职员的苦闷和无奈,从中可以了解日本等级制度给大人生活带来的心灵挫败,作为父亲的吉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自己借酒消愁谦卑地面对上司却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做伟人,这种矛盾正是社会秩序造就的,小津通过孩子的不理解到理解似乎告诉我们这是社会必然的将来,尽管如此,小津还是改动了原作大儿子出走的细节还是以他们和父亲的和解来处理他们的关系。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是导演对于孩子世界的准确描摹,哥俩逃课时弟弟因为忘记带筷子而用圆规吃饭和伪装老师批改大楷作业的细节是孩童时代的真实场景。而时常的幽默让有着严肃社会问题影片有了让人笑的快感,在岩崎家看电影里,岩崎和艺妓的搭讪小津以降格做成的快速效果,一方面说明了岩崎惧内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无声片的喜剧性,同样,吉井在镜头里故作滑稽表情的样子也在表现他作为小职员的无奈之后给观众带来卓别林式的闹剧效果。而孩子们死人复活的游戏背后隐藏着强势说话的潜在人际规则正是他们将来通向社会的必由之路,回到影片开始,搬场车的车轮在泥地打转的镜头正是刻意表现生活的艰难,而父亲将孩子抱上车的场景说明了爱子之心和父亲的责任。小津十分注重家庭的稳定性,当大郎因为父亲在上司面前的谦卑模样而和父亲产生矛盾,父亲从粗暴打他屁股到和孩子讲述社会规则说明他有着内心深处的痛。
我十分赞赏小津对于孩子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大郎的好胜和弟弟的狡猾导演都在细节中反映出来,在父亲打大郎的时候,次郎为了不受皮肉之苦哭了出来,这个镜头很符合孩子心态。还有次郎以牛奶和买货为交换央求小贩教训欺负他们孩子的情节导演设计得很有社会现实意义,当小贩教训了龟吉后,次郎让他教训岩崎的孩子,小贩退缩了,理由是岩崎是他的大买家,不经意间小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成人世界经济地位决定一切的残酷性。
在小津的早期影片里,坐姿式的摄影还未形成,相反,当时他喜欢以左右平移的镜头来表现人物的表情,大人工作时的哈欠连天和孩子们开心的体育课鲜明对比,孩子单纯的生活逻辑在大人面前就成为复杂的人际谋划。父子争吵的夜晚也将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课。
对于未来小津不是过于悲观,孩子们不再以父亲的地位差异而并肩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见无声片时期的小津在“小市民现实主义”电影里对未来的期许,孩子的醒悟也终于在饥饿感里化为泡影,这种小津式的对于社会的准确剖析使得本片成为默片时期日本最具有社会现实反思精神和人心善意的电影!
《我出生了,但…...》1932日本
导演:小津安二郎
演员:吉川满子 齐藤达雄 管原修雄
片长:9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8,欣赏性7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下午8时45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小津安二郎拍过很多默片,他经历过电影由默片到有声片再到彩色片这样一个过渡,这对电影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技术的发展,电影呈现的形式有了巨大转变,但小津的主题并没有更改,他坚持了一贯的亲情描述,以及这种描述下对世态的哀伤。
《我出生了,但……》算是小津默片中的代表作,至于这个片名,初次遇见是有些奇怪,但据说是当时的流行句式,这与他前期另两部默片的片名相似,一次是我毕业了,一次是我落第了,看来可以构成三部曲。从出生到落第,再到毕业,这是当时日本孩子的普遍成长模式,当然它的适用性可以扩大,想想如今的中国孩子,不也是一样吗?
出生嫌父贫,落第自逍遥,毕业即失业。很遗憾前两部作品仅剩残本,但小津想表达的思想还在。学生时代也许很苦,学校也就像围城,但脱离了学生时代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更苦,学生的责任是单纯的,就是为了读书,你可以跟一帮死党随心所欲,不管怎样,背后有父母撑着。当你毕业了,你的责任有了延伸,你需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如何去寻找一份适当的工作,成了人生最大的命题。毕业后的生活不顺,促使你想要回到从前,回到一出生的时候,回到童年。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他们会把鸟蛋当作宝贝,他们会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他们会争论斑马是白底黑纹还是黑底白纹,他们的想法尤其简单,在他们眼里,事物除了大,就只能是小,不存在中间状态,也不存在平等。
吉井一家搬到了郊外的新居,在那里,弟弟一来就被欺负,地头蛇夺了他的玩具和面包。这在孩子中比较常见,为了给新来的一个下马威。孩子帮的头头是个矿工的儿子,家里比较穷,但长得五大三粗,这形成了当大佬的优势。弟弟叫来哥哥撑腰,但势单力薄,仍旧没能占到便宜。两兄弟自然不服气,但对方确实比他们强大,于是有些胆怯,所以连上学都不敢去了。
孩子都是好胜的,他们在家里没受过委屈,在外边绝受不了欺辱,所以他们千方百计想着翻身。既然干不过大的,在小的身上也要找回来,所以他们借助鞋底板把两个弱的给欺负了,看来小孩子是懂得恃强凌弱这个道理的。欺负小的终究被大的欺负,这明显不是长久之策,于是他们找了个更大的帮手,送米酒的小伙子。
形势有了180度的转变,哥哥和弟弟成了孩子王,其他孩子便开始任凭摆布。伸两个指头,你就得躺下,伸开五指,你才能起来,即使你是有钱人的孩子。
就在哥哥和弟弟站稳了脚跟,心情舒畅的时候,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岩崎是父亲的老板,对于父亲为何搬到郊外新居,很多人都认为是为了接近老板。确实,父亲是一个拍马屁的人,在岩崎面前点头哈腰,甘为牛马。哥哥和弟弟一开始并未在意,当他们在岩崎家观看影片的时候,看到父亲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逗得在场人哈哈大笑,他们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认为父亲是个小丑,是个供大家消遣的小人物,完全失去了尊严。这与他们刚刚在孩子们中间取得的地位不相符,所以造成了他们的愤怒。
于是他们抗议,他们绝食,原因是自己的父亲比不上太郎的父亲,自己的父亲什么都不是,而太郎的父亲是执行长官。对一个孩子来说,虽然这种想法很幼稚,但这是成长过程中应当存在的困惑,它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为实际的问题考虑,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
面对这样的情况,吉井家里有了一场风波,孩子走入误区,必须有一个矫正的过程,所以说,教育孩子并不容易,没有耐心会造成永久的不理解。最终哥哥和弟弟妥协了,一个好父亲,就应该把孩子当朋友,平心静气,平等交流,孩子也会慢慢理解。
孩子们一直在问,谁的爸爸更厉害,其实大多数的爸爸都很厉害。他们也许身处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岗位,但他们爱孩子的心没有差别,一个家庭的处境也不是一个爸爸能够简单决定的,人的能力毕竟有大小。片中的吉井算得上是一个好爸爸,一个厉害的爸爸,虽然他没有钱,整天跟在老板身后转,强颜欢笑,阿谀奉承,但他为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个好的生活条件,是为了孩子们将来比他更有出息。这份心,我不知有多少人体会过,至少我还没有。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我想问,无权无势的爹,是不是都该拉去斩首?无权无势的爹的孩子,是不是都该转世再投胎?
这绝对是胡扯,你爸是谁又怎样,重要的是,你是谁。
四星半,其实还是想打个五星的。小津的儿童片,一个“拼爹”的故事。在剧作上比较依靠大段落(如逃课、看电影、跟父亲吵架),故事过于集中。但细节很到位,仍属早期关注城郊小市民的题材,较为沉重,但略有三屉馒头之嫌,毕竟是部喜剧。童星表演极到位。另外此片大量使用横移及移动轨推拉镜头。
在京都国际会馆在大屏幕下和一群老人观看,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
你出生了,但……父辈世故、虚伪的桥段很有共鸣~小津的电影别的不说,光拿出摄影、构图来就很苍了。
"his father can look really scary" "that's nothing, you should see what mine can do" ...passing a caramel to his dad..."can your dads take their teeth out like my dad?" ~~~
四星半;两位小男孩活灵活现,表演很有层次感,突贯小僧简直表情帝;孩童世界从接受成人观点开始远离纯真,从接受父亲形象的平凡化开始长大成人,回想起那些稚气话语,几分感慨几分泪意,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打哈欠、造分数、看电影、斥父亲、打群架,太多让人会心的细节,真实淳朴如在身边。
太精彩了,父母对孩子天真烂漫胡闹的凝视催人泪下,孩子看不见父母真正的伟大,因为他们已经含着泪入睡。母亲盛饭时碗中露出两个鸡蛋的细节也让人感受到儿童片中浓浓的爱意。小津喜八三部曲的轻快甚至是参杂着最低俗的屎屁尿笑话,但是也玩的如此高级。斋藤达雄的喜剧表演致敬卓别林,太精彩了
小津的第三幕永远如此真切又触动心灵,这部有趣的默片喜剧建立的多样的人际关系值得深思,显然已经超越了儿童片的深度,一场“家庭电影”把父亲和两个儿子拉到了对立面,而很明显童心未泯的兄弟俩也各自被说不出的等级化和“权力链”控制着,小津潜移默化地把这小社会的悲哀拍的绝妙至极。
9分。第一次看日本的默片,还是抗战发生前的。两个小P孩太搞笑了,叫人写“甲”却写了个“申”,被大男孩欺负,叫人揍回来,各种童真啊。另这片的钢琴配乐和美国的管弦配乐相比,别有味道。
太幽默了。腰位摄影初现雏形,当然也可说是孩童视角。有较多的水平移动镜头。有一个长男和次男在草坪上写字的旋转镜头实在有点莫名。铁环游戏是个很好的比喻,小圈如何逃出大圈的封锁。结尾令人微困惑
我真的非常有想好好写短评的,只是实在有被里面小喷友的黑丝和爆蛋三勇士给震精到。介片的美术和小津真尼玛的貌合神离暗度陈仓。
小津安二郎默片时期代表作,关于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中人际规则的对比。前2/3基调欢脱诙谐,充满童趣的各种游戏与打闹足以唤起你我的童年记忆:玩九连环,掏麻雀蛋,打架,逃学,课堂上交头接耳,因嘴馋先开吃午饭便当,还有念咒语比划让你倒下再解咒起身的游戏(贯穿全片,谁念咒语谁遵从倒地也标识着权力关系)。后1/3酸涩而沉重,由老板家的电影放映凸显阶层差异(小人物为“大人物”扮鬼脸装小丑的影像),孩子们心目中高大的父亲形象崩塌了,成人社会无奈而无情的法则让童年开始消逝,纯真开始失却。摔东西和绝食抗议后与父亲的和解、体认正是兄弟俩内化父之法的标志,好在孩子之间的友谊依旧保有往昔的纯澈简单。PS:小津此时尚未形成榻榻米机位,活泼的运动镜头(尤横移镜)为主,钢琴曲配乐灵动美好,笠智众打酱油。(9.0/10)
笑死我了,非常非常棒的喜剧
1.生动有趣,勾引起自身小时候的回忆;2.父亲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呢?或许一个人的成长也体现在对父亲所作所言的理解。
我看完了,但。。。
从天而降的一亿颗星吧,笑。太赞了,虽然是默片但简单朴实生动可爱,且真实。充满童趣但'拼爹'又把让人无奈的现实抬了出来。孩子的和成人的世界之间不是隔了鸿沟,而是天堂地狱。但没有大人孩子也将不存在,于是孩子们跳入成长的深渊,无限循环?另,孩子们的表演很棒,音乐也添彩了。
雖然關於小朋友,雖然被幽默充斥,但他展現出來的是一個無比現實的世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小津生就逢时,无声时代的天才,有声时代的翘楚。
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这种超能力似乎还真是小津的独家版权。如所有一等一的喜剧一样,这部早期杰作的内核是如此苦涩。显而易见的双线平行展示了儿童世界里权力斗争的简单直接和成人圈子的盘根错节。从来没有一个结尾处的和解看上去那么的悲哀,突然就失去了天真的孩子走向了一条漫漫的、愈发艰难的路。
许多儿童的细节真是好笑,影片流畅、舒服。
小津本想拍部热热闹闹的孩子戏,结果调子变得沉郁,观众对象还变了大人。讲的就是父亲高达权威的形象在小孩眼里受到了挑战,产生了落差。这种事情可能在我们很多人的童年里都出现,因此会觉得这部电影很亲切。不过这个老大确实有点无理取闹,就该打。除此之外,片中一些小细节产生的喜剧感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