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其实感觉本意并不是要讲数学的,这部韩国电影一开始就冲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冲着挤兑朝鲜出发的。电影骨子里想说的是“大韩民族”有着聪明的数学家,这位数学家为了追求数学研究,脱北了。所以,标题也就定位了“奇怪国家”。当然了,电影也批判了韩国的数学届,同样非常功利,因为这位数学家,证明了黎曼假设(因为实际上至今仍没有被证明,所以电影中就提出来后人还要检验他的证明)。而“黎曼假设与密码学有关,不仅是军事加密,电子商务也与之相关,网上银行和购物,它们将被彻底破解”,所以,他们要在“丢了”他之后(李丢下了重病的妻子,带着儿子脱北,希望得到好的研究环境,希望孩子有自由的未来。但不意儿子无法适应,坚决要游回朝鲜,结果被韩国士兵击毙。于是李选择“消失”,当了一个大学的保安),“抓住”他(让他回归政府的掌握,为军方服务)。有这样“大矛盾”可能也是出于让故事更加有层次,但是也显得俗套了。
故事的“小矛盾”,也是具体到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是李帮助一个“父亲去世”的数学困难生,因为感觉他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而且也同情这个孩子的遭遇(靠政府福利读书,结果老师总是劝说他转学,大意是害怕他拖累平均分或者自己的业绩)。所以李靠着这个困难生,找回来对数学的热爱,继续回归数学工作。而困难生不仅提升了数学成绩,也靠实践证明自己所可以读好书,不用转学的。
所以,回归我感兴趣的,还是数学。可惜,片中最直接逼近数学的一段,就是通过李介绍“欧拉公式”之美,试图让观众理解数学之美的。可惜,这个桥段,之前日本的《博士的爱情方程式》已经用过了。
剩下的就是另外两个片段了。当然这两个片段还是值得学习和领悟的。
其一,就是“数学必须先理解问题,再谈解决问题”。
李给困难生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个由点A B C组成的三角形,A的角度为90度,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高度为6 底部为10,求面积?
这样一个容易的题目,困难生自然就用“底乘以高度,除以2”得出“是30”了。相信我们也会这样。不过,李在三角形外面画了一个圆。自然就让我们看出了问题:仔细看,高度是半径,所以应该是5,而不是6。
困难生当然要辩驳了:你问我的问题不对,在韩国,我们称之为问题错误,如果考试中突然出现,他们会给你及格。
但是李问: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存在?
困难生:它不可能存在……谁知道你会故意问我一个不正确的问题。
李说:那是因为你对解决问题视而不见,找到答案很重要,但知道问题是什么更重要。你不能从错误的问题中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这都是关于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这就是数学,懂了吗?
这段话,看起来好像有点坑人,但其实不是。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你所讨论的命题不合逻辑,那么,不管你运用了多么合平规则的逻辑,你还是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弄清楚问题,这更重要。
其二,就是“研究数学,并能够取的成功的人与其说凭智慧,不如说靠勇气”。这点的确是震撼人心的。因为我们都觉得数学难,然后不愿意接触它,被它折磨得很惨。但是李指出了一个我们都忽略的问题,还是大问题!
李让困难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困难生拒绝继续完成计算,因为说白了,就是一个简单而枯燥的计算过程(把这些加起来就行了),所以他不愿意像傻子一样手动把它们加起来。于是李给他看了一本厚厚的书,里面是在手动开2的平方根。而且是“手工计算了2的平方根的38位小数”。
困难生觉得这样很变态(相信目前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不过,李揭开谜底,这个变态不是别人,正是格奥尔格· 弗雷德里希· 波恩哈德·黎曼(G. F. Bernhard Riemann)。就是提出黎曼假设的那个著名数学家。李说道: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位世界著名数学家做了一个无用的计算,比如2的平方根。的确,变得亲密!用2的平方根,记住公式是不行的,你必须下来和它交朋友,为了更好理解它,然后爱上它……不要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情,数学家就是这么做的。看我,你最需要什么才能学好数学?(困难生答:可能是聪明吧)聪明人先放弃,我希望你不是说“努力”,依靠努力的人下一步就会放弃。(困难生问:那是什么?)勇气!“来吧!我能做到!”诸如此类的事。当你无法解决问题时,与其生气或放弃,你对自己说:“这真的很难,我明天再试一次。”这就是数学勇气,性格沉稳坚定的人,最终获胜!
虽然,电影还是不敢怎么样去“直面数学”,但是至少上面两点,是电影人对于理解数学和表达数学所呈现出来的诚意。
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站在全人类维度上满足的一种“相互取暖。这部剧的核心不是所谓的。。。,但是其价值更是超过了。。。。
真的在个人大灾难面前,才有时机靠着麻木不前的日常撑下去,感谢学生的数学作业又一次提供新的勇气。
生活从来都是你自己的,不用努力,不用加油,不用给梦想画什么翅膀,生命的意义是来体验一遭,而不是获得某种持续式成功,世上没有那种东西,一切都有尽头。
完美是一种向往,保持轻松活下去,你的一生遭遇苦难,见过生离死别,有没有人情愿为你去死都不重要,这就已经很好很棒了。
无论是南北。。,还是学术的荣誉,所谓的更大的。。为了。。的一系列的不能自己的要求,最后的结局就是侥幸逃到德国。
还有就是一系列并不深刻的现实批判,比如学校,社会。。,比如。。。。,等等,也不能多说,就是女主最后就啥也没交代,整个一工具人。
导演并不是很知名,演员倒是很厉害,剧作也不是很高深,主题也比较简单,不外乎对于学术的态度以及对现行制度的讽刺。但是这个剧作结构,真是屡试不爽。
相信不少看过国内玄幻修真系列小说的观众,会对此深有体会。家境清寒的男主,开始的时候经常受人欺负,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高人指点,最终修为一跃而上,并在故事发展到高潮的部分,高人的真实身份也浮出水面,甚至为了男主的前途,不惜亲自出面,而男主的情感线也是很顺畅,俘获佳人芳心。
而导演是想通过一部现实青春成长题材类电影,反应数学家对学术的执着以及通过一件事来完成数学家心灵上的救赎(男主丧父,数学家丧子,很巧合地形成了父与子之间的互补。张艺谋的电影《一秒钟》里,张译和刘闺女也是父女的互补。)。
镜头剪辑和叙事上都是相对平缓的,甚至,有些几乎就是写意的画面。镜头中流露出的朴实,正应对了数学这个学科比较枯燥或者没有那么多奇迹的可能。
导演似乎有意在弱化男主在数学上的故事性,而是把他的做人的一面展示的更为完整,替同学扛下处分,却不收同学的回报;大概是父亲去世的原因,让他早早地承担起家里的一些家务;为了帮助数学家打印论文,被老师误会泄题。
然而,影片的真正主角,是脱北者——数学家,他验证了黎曼猜想,一举成名,却为了帮助男主完成人生的一次成长洗礼,留在了韩国。
整个故事的主要剧情,如果用3分钟看电影的方式也可以讲得很清楚,那么剩下的时间,导演在拍什么呢?人。形形色色的人,都很真实,甚至就是身边的他和她。导演把整个故事设定在现实的社会之下,不仅仅是对当下学术氛围的不满,更是对社会未来的担忧,如果都是教育模式刻出来的标准答案,那谁还有机会追求真理呢?
套路虽简单,却不失为一个好套路。
最近韩国影帝崔岷植主演的《奇怪国家的数学家》票房口碑双双高歌猛进。
影片通过暗流涌动日常生活,将大韩民国乃至朝鲜半岛行将就木的未来描绘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大韩民国的一所顶尖高中,逃北的天才数学家为逃避现实躲在学校中甘当看门大爷,贫苦出身的男孩凭借自己努力考入名校后挣扎求存。学校老师为了讨好财阀子女,在决定命运的数学考试中徇私舞弊,两韩间谍为了争夺并逼迫数学家进行武器研究怪招频出。
波澜不惊的校园生活中隐藏着不耻的真相,跌宕起伏的天才人生中揭露着阴郁的现实。
影片中将南北韩“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进行类比,显然把大韩民国批的体无完肤。
在人才培养方面,至少北韩天才数学家还是脱颖而出了。而南韩则因为社会群体的不同,普通人家优秀学生的才华险些被抹杀,成为了老师为达到自己利益铺路的垫脚石。
在学术研究方面,南北韩则惊人的一直,为了国家政治、军事霸权的需要,不择手段的逼迫天才数学家从事“为战争、为宣传的研究”,而导致数学家不仅家破人亡,更一度丧失了人生唯一的追求——数学。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试想作为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科研目的如此追求功利; 必将造成整个社会、全体国民意识中也唯个人利益之上,随后造假、违规愈演愈烈; 最终没有真正的人才、没有真正的研究、没有真正的成果。 更不可能有发展,有未来;有的只会是不断腐朽、衰亡。 奇怪的国家,奇怪的朝鲜半岛。
一个功利、虚伪、短视的国家,圈养着一个功利、虚伪、短视的民族; 而后这一民族中的“佼佼者”继续领导着这样的国家继续前行; 恶性循环不断的继续,不打破就唯有步入毁灭。
影帝崔岷植饰演的逃北数学家在第一次授课时的话“对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错误的问题中得不到正确的答案”,震撼到了我。
“解决问题,先搞清问题”影片看似和以往的韩国电影相同,在起底“大韩民国”的社会问题和北南关系。实则指出,当下的大韩民国,无论芸芸大众、还是财阀精英、乃至国家机器,都还没搞清问题所在,就盲目的“找正确答案”。简直就是可笑、可悲、可耻到无以复加。
同时也在批判、自嘲韩国影视,其对社会问题的解读,解决。不断提问,却无结果也是因为社会各界的功利性、对问题与解决的盲目性。
开头看这种剧情片+特殊类型片(数学)必然是节奏有点慢而且会难看下去,但影帝的演技驱使我忍着再看看,看着看着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温情,越来越治愈,整个人都感觉有被治愈的感觉就想一直看完它了,当然这里也如短评里说的,巴赫的音乐肯定功不可没……
韩片很多时候都离不开一个话题,脱北者,我看到又出现什么朝鲜官宣要召回老崔,有一大堆领导讨论美国知道这个数学的迷解开后又如何如何行动等等等等我就害怕了,怎么好像突然改变风格啊……不要啊!明明一部温情片好好的要上升到政治,就怕它突然主旋律,幸亏只有一点带过就算,最后结尾很温情,很治愈,我不知道你们看完的感觉是怎样的,反正我是又被治疗到了,看完觉得很舒服的感觉,可以睡个好觉那种。
虽然是典型的一定会让人感动的套路:老少配,高手总有苦衷在民间,贫富悬殊,阶级差别,励志人生,老少两主角都有苦大深仇的理由等等等等,但是俗话说套路不怕老最重要用得好
这里真的不得不提影帝,基本有他的戏就没看过很烂的,演什么是什么,演变态,演政治家,演富商,演黑社会,演军人,演底层人士,再比如演一个脱北的天才数学博士,基本影帝接的戏剧本都不会太烂,这次活灵活现演绎了一把现实生活中的“扫地僧”那种高手在民间却做个学校保安扫地的感觉,毕竟现实生活是没有武功的嘛 哈哈哈哈哈哈哈……
就是有一点不太看得明白,中途那个数学比赛考试,女主为什么连做都不做就走出教室,然后回家又不开心,之后还用手机发布了什么秘密?这个一系列行为完全摸不着头脑,没看懂她怎么回事了
最后,套路很稳三星,老崔一星(五星是献给神作的一般)可以看,能推介,适合下午茶喝红茶咖啡看,或对人生感到失望或郁闷时看一看治愈励志一下,或晚上临睡前看。
先评价电影,一般。总体上没什么硬伤,无论是题材、戏剧结构、演员演技和拍摄都是中规中矩的。最大的问题是,太常规了,太典型的学渣偶遇高人卧薪尝胆克服困难揭穿小人最后华丽逆袭的剧本了,属于影片看了前1/3就完全能猜到后面剧情的那种。影片对于东亚这种畸形的教育观念、高考制度,以及脱北者、亲子关系等严肃话题的探讨也是浅尝辄止,就连温情部分都拍得及其无聊。所以只能说,不难看,但看着不过瘾。
但是,之所以还是想要专门写一篇影评,是电影前半段有一处情节非常的触动我。就是当那位数学家解释说,为什么黎曼要用最笨的办法一步一步去手算根号2的值——“因为他想要熟悉它,他想要熟悉数学。如果只是单纯靠背公式去解题,就永远无法与它变熟。”
我看到这个回答时,感觉心里突然被什么东西点了一下。我们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被家长、被老师、被社会敦促着去学习,仅仅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这些知识去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我们却很少能产生这种本该是学习的原动力的想法,就是——我想要去了解这个知识,我想要去熟悉这个知识,我想要跟它变熟!我们有发自内心的觉得某一个知识点很奇妙么?有觉得某一个学科很有意思我迫切想要去了解它么?也许有过,甚至可能大部分孩子都有过,但一旦这些知识被纳入到考试大纲里,有了一个符合“出题人意图”的标准答案,它瞬间就失去了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它变成了枷锁、镣铐,变成决定你升学命运的鬼画符。于是我就不想跟它变熟,我只想要一个公式,一个现成的解题思路,好让我在2个小时内把这些题尽快解出来。
试想,如果现在有一个孩子,他/她在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不去套公式,而是用笨办法一步步手算出来,一道题就用了2个小时,他/她会得到长辈的夸奖么?肯定不会啊,他可能反而被一通责骂,责骂他怎么不去动脑筋学技巧找简便算法,这样到了考场上怎么办啊?唉,考试,本该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却成为了学习的目的。
我想起我之前的一个同事,曾想让我帮她家孩子补一补英语,当时我问:“你想让他补英语,是想要让他真正学会怎么去用英语么?还是想提高考试成绩?” 她很诚实得回答我:“提高考试成绩。” 后来我没答应,不是我不想挣这份钱,虽然我的英语能力完全够教一个小学生,但是我离开学校太久,实现是不再理解现在的考试中“出题人的意图”了,而如果只是为了考试,最重要的当然是“出题人的意图”,而英语本身,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呜呼哀哉,只希望等未来AI普及了之后,这些理智的大人们终于能意识到,要论背公式、找规律、算概论,一个人再怎么卷,都不可能超过算法,你期望你孩子能坐进的那间大厂格子间里,已经摆满了一台台超级计算机,没有了属于人的位置。也许到了那个时候,大人们才能把学习最本质的意义,还给莘莘学子们吧~
3.5,整部影片就像数学公式一样,情节展开及求证过程,结果都很一目了然,但仍是美丽的,就像数学一样,其它任何学问都是如此。
崔岷植叔叔啊,二十年前您可以选这种剧本。现在了,睁开您的大眼吧!!
最痛莫过于有一个金粉儿子。
有点闻香意味
奇诡片名吸引了我,虚构了一个脱北的天才数学家故事,剧作上老套的缺点挺多,但是试图诗意地、视听化地讲述数学之道理的探索还是蛮有意思的,韩国老戏骨崔岷植的精彩表演也值得一看。
“虽然答对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问题是什么因为不可能从错误的问题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下辈子_投胎_要做数学天才
如果你看过玄幻修仙网文,这几乎是一样的套路。难得的是,这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老一少之间的情谊,看到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以及远胜一切地对于理想的追求。青春成长电影,不励志,不煽情。
“你和我,只要找到各自的出路就行了。”
剧情太烂,数学家没有共情点,男主的落魄,曲折学业经历不丰满,数学的玄幻之处没有表达,影片名字有骂人嫌疑,老崔只是卖点
这次啃生肉的感觉还不错。对于数学的坚持,究竟是什么?问题摆在这里,会有不同的回答。可是,谁能遇到像李教授这样的人呢?那么通俗的讲解数学。所以,注定大多数人不会成为지우,而数学只能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지우深夜学习的过程,想起了悟空学艺。最后在礼堂,李教授从口袋里拿出笔,眼前出现的是《特工》里李明云向朴皙映晃动的劳力士,忍不住想笑。因为崔岷植加一星。
虽然套路,但有些部分还是不错的
简单,齐整。中段感觉走向了卖萌韩剧,节奏,表演,就是女学生参与剧情的部分。轻松有时让人感到轻易,削减了两个主要人物身上的背负。当后段危机转机一并出现时,虚假的感觉总会跳出来。关于脱北者,死掉的儿子,贵族学校作弊,学术界沽名钓誉,数学家被自由绑架等等,很多情节在接受度上让人隔了一层,质疑是否真的成立。不太赞赏导演对基调和表演的把握。印象最深刻的是,贵族学校的导师们一面喝着咖啡一面吐槽,本阶级的学生们性格很好容易相处,而男主那样破格录取的优秀贫困生敏感,性格不好,担心说了什么就刺痛到他们,还是离开比较好。这段话是这个片里感受最真实的一段了,坦白说老师们说得没错,但不能接受。
导演编剧引入这位外来者显然是要批评反思韩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崔岷植饰演的数学家在黑板上书写公式,用圆周率演奏钢琴的那种表情状态太让人羡慕了。反而南韩的老师却在教育小孩去揣摩出题人的想法,一味去追求「正确答案」。
韩国网文《保安生活从证明黎曼猜想开始》
标准流程的拍法,生出不尽然相同的感动。又稳又准确,但在情感上还是网开一面了,温暖重重。
看到一半就失去兴趣,实在没能看得下去,导演功力问题,拍得太零碎了又充满套路。不过有两句台词说的实在不错,自己最近确实相同的感触,记录一下:“你爸爸的死不是什么荣誉勋章。自怜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即使你感到快乐,你也会沉迷于悲剧” “找到答案很重要,但知道问题是什么更重要。你不能从错误的问题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故事结构能联想到闻香识女人,长者以万钧之势托举年青,也从中获取救赎。任何学科的尽头都是哲学,设计这种学术元素的电影给普通人看时,哲学式的对白会很好用。另外这两年我隐隐觉得韩国影视好像很喜欢给角色戴高帽子,为提振国民自信,主角动不动就自带某种世界级角逐的天赋,现实中的各项大奖仿佛也予取予求,毫不在乎可信性。
摘录电影里面受到启发的几句话:①虽然找出答案很重要,但理解题目更重要,因为在错误的题目中,是得不到正确答案的。② 比起答题,更重要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③要不断接触,变得亲近后才能理解,理解的话,才有可能爱上它。④重要的不是计算,而是思考。⑤算不出答案时,比起生气或放弃,“哇,题目真难啊”,“我看要明早再来算了”,要这么从容才行。
剧情:闻香识女人+骄阳似我人物关系: 失去儿子的父亲和失去父亲的儿子崔岷植跟巴赫的组合真有趣。
起点高却四平八稳,豪华的阵容撑不起流水的套路。但好在:1数学和音乐在一起总能引发舒适;2巴赫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点;3有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小美好,片尾曲弦乐+键盘重新演绎的一曲巴赫无伴奏大提琴01就像老师和学生在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