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看前三部,这一部至少专心看了。这几部电影都似乎有种相似的奇怪感,也许是法国优质电影的某些特征,但是也不知道优质电影究竟是什么。书上说奥尔菲斯的电影形式上精致但并非是优质电影,卡尔内的雾码头是战前的诗意现实主义,而天堂的孩子好像是战时的带有逃避性质的、为战后优质电影铺垫的那种。这些只是标签。再回想雷诺阿战前那两部作品,事实上他们似乎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某种奇怪的趣味~总体上和好莱坞的古典电影很不一样。我太喜欢大幻影,也许和这题材的独特性相关;游戏规则,伯爵夫人的耳环,包括西尼玛斯科普宽银幕(真不知道中文译名是不是这么写的)的彩色的罗拉蒙特斯,都与上流社会的爱情纠缠相关,都有精致的镜头,各方面的,以及各种复杂的态度;看雾码头时纯粹不在状态,就不谈了;而这部天堂的孩子,它更加包容了,借那第三层看台“天堂”,仿佛将一切世间无论戏中戏外都囊括于眼下。这是一群有着超敏锐又纯粹的观众~是一个寓言。我没看过哑剧,第一段偷盗表演时立马就想到卓别林了,那些动作真像,上一部分他的那些追求和设想也有某种程度暗合。总之这些电影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征,即作者的态度很暧昧。但是这部的的确确是爱戏剧的,爱舞台的。(如果迷影可以解释为爱电影的,这就是相类似的。)它似乎并不想把戏与人生做一个像劳拉蒙特斯或者红菱艳那样的比较,或者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这部有观众,有自觉的表演。而且这部电影的故事也如此复杂,真是法国式的爱情故事?并且,就像无数多这类电影共有的,它的结尾,恰到好处,甚至这里的迷思更多~想来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真实从这里学来了不少。最后,就是这位次女主角了,她是奥菲斯里的死神,我真是记得她了。
(补:按照书上所说,优质电影/优质传统在特吕弗的语境下,与上述关系不大。他用编剧以及“场面调度者”来指称这些优质电影,与之相对的则是“作者”,几乎完全的个人控制,不经剧本中介的,纯粹电影的,......个性。46年后的法国主流电影应当有一套成型的模式,特吕弗他们所抨击的大概是这套“稳定”的、趋同的、停滞不前的电影制作模式。问题的核心是“图解剧本”。)
诗意现实主义代表 法式浪漫通俗剧/克制的镜头(如吻戏摄影机的横移 Lacenaire枪杀Édouard时给到助手的反应镜头以及掉落的烟斗)/套层结构 戏内戏外的表演和情感的边界也变得模糊 使得剧中人和影中人的角色互文 在奥赛罗那场戏达到顶峰 但在电影层面看 也导致演员的表演过于舞台化 有些僵硬和夸张/喜剧主要体现在Baptiste的哑剧 滑稽剧和Frédérick的表演 悲剧主要体现在难以逾越的阶级差距 无法成全的一对“眷侣”/Garance有四个追求者 她与Frédérick发生关系 与Édouard同床异梦 又曾在失业落魄时与Lacenaire偷盗 心中住着Baptiste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在道德伦理层面无疑是会被批判的“爱是如此简单”但她始终孑然独立 /属于Garance与Baptiste的夜晚拍得诗情画意(月、雨、烛光、衣袍、吻) 在巴黎狂欢节的街头 被人群湮没的Baptiste试图寻找Garance的身影 开放性结局 留下想象空间
Baptiste在罪恶大街的剧院门口初登场,远远的一动不动,还以为是座雕像。他的父亲在场上神气活现地打着他的脑袋,镜头慢慢拉近才发觉是个妆容滑稽的演员。那一刻我以为他就是个呆呆不成器的小角色,自己不争气当然被父亲嫌弃。Garance在台前被冤枉成了小偷,Baptiste一下子活过来了,他以自己出神入化的一段哑剧表演再现了手表被偷的情节,为Garance洗白了,也完成了自己的完美登场。Garance感激他,送上了一枝花。
Garance初登场时,那妆容略显老气,和她那获得的赞誉稍有些名不副实。Frédérick挤开人群来打她的面前献殷勤,她既不回绝也不谄媚,答到“对热情的人来说,巴黎很小”,真的绝妙,让人如何不爱。接着她与一位仰慕者Pierre-François,不卑不亢,不得罪不谄媚,一切处理得很得体。唯独,她给Baptiste递上的那朵花是带着真情实感的。一朵花,给两人的爱情牵上了线。人和人就是那么奇怪,内在的真性情总能通过外在特征表现出来,人也很容易抓住对方的这些外在表现找到自己的“同类”,一见钟情,就是这么来的。
爱着,尊重着,爱的方式的训责……Baptiste和Garance错过了……Garance与Frédérick干柴烈火的,Baptiste身边有着深爱自己的Maria,Garance被无端卷入一场谋杀案,走投无路间,她求得伯爵Édouard的庇护,跟随伯爵远走印度。她对伯爵坦白:“我会尽力的讨你欢心。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让整个巴黎都知道,我为你疯狂。我可以站在屋顶大声的叫喊。但是私下里,对你,我必须告诉你。我爱的是另一个人,并且我始终爱着他。”虽然她的身体屈从于生存和生活,精神上她始终忠于Baptiste,这个女人对于爱情的态度真的很令人敬佩,她保持着人性中的纯真和高贵。最后她选择离开,也是成全了Baptiste和他的家庭。
相比之下Baptiste是个更单纯的孩子,他爱着Garance,也在十年中与Maria组织了有爱的家庭。这是对生活和生命的顺从。他的惊世之美更多地献给了舞台。
电影的题目“天堂的孩子”曾让我困惑不已,直到我了解到法国舞台最高层最平民的位置被称为“天堂”,那些演员们即是导演意味的“天堂的孩子”。影片里还有第三位纯真的天堂的孩子,演员Frédérick,他爱着Garance,嫉妒着Garance心里只有Baptiste,他崇拜Baptiste和他的才能,自己被激发出来更惊人的创作潜力。
电影有三个多小时之长,看到将近两个小时,才爱上这些“天堂的孩子”。
第一幕
你不知道他们住在一起?
这又证明了什么?
要是所有屋檐下的伴侣都深爱对方,那地球可都要因爱而灼灼发光了。
何时能再见到你?
也许过不了多久,让缘分来决定吧
可巴黎如此之大
我们心有灵犀有何患巴黎之大?
求求你笑一笑,你的哀愁令我心痛
哀愁?我吗?
我爱听你笑
我也是,失去了笑声我会茫然无措
失去了你我才是茫然无措,你叫什么?
嘉杭茜
你在发抖,冷吗?
我因快乐而战栗,因为你在我身边,我的爱,我爱你。嘉杭茜你爱我吗?
你说起话来像个小孩子,这只适合梦中或书上的情节,不适合现实中。
梦,现实.....现实和梦一样。否则,生命如枯井般了无生趣。但我爱的不是生命,我爱的是你。
你的童年不快乐吗?
不快乐的时候我就做梦,但别人可不喜欢我做梦,所以他们鞭打我,让我从梦里醒来。幸运的是,拳脚打不散我的白日梦,那里成了我的避难所。哦是的,我在梦里期盼,等待...也许你就是我等待的那个人
从你小时候开始?
为什么不能呢?我在梦中清清楚楚地见到了你。感谢上帝,当你掷给我那朵花时就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了
你这个人真有趣
你真美
不,我不过是真实地活着
第二幕
戏剧舞台的大幕掀开,影片随即开始,这一出戏中戏的开篇方式与随后角色们的戏中戏演出达成了一致。哑剧,戏剧,无声,有声,baptiste(简称B)是优雅的默剧演员,frederick(简称F)是风流的戏剧演员,当他在与Baptiste合作演出哑剧后,他回到后台不断强调要给自己加几句台词,他不是表演哑剧的材料,但他是个伟大的戏剧演员。至此,哑剧与戏剧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巨大的鸿沟被清晰的勾勒出来。无声和有声,不禁让人联想到了默片与有声电影,大量默片演员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和流行而失去了演员的工作,这在《日落大道》里已有悲情的展现。而让如今的演员再去出演默片,同样也难以达到当初的效果。影片中有大段大段的舞台表演,舞台之上与舞台之下的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感的变化渐渐变得模糊和暧昧,这样如梦的表现形式在当时毫无疑问是极其富有创造力的,同时也给往后的电影创作带去了灵感,比如约翰.卡索维茨的《首演之夜》。
这是一部复古味十足的极具腔调的电影。无论是影片故事所处的19世纪,还是角色们舞台感十足的表演方式,以及经典的爱情通俗剧结构模式,所有元素的组合诞生了这部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女主garance(简称G)充满神秘感又时常展露风骚的女人,她与B的相遇方式也很有意思。B在街头舞台上扮演一个一动不动的“怪人”,但他游动的眼神看见了围观群众里发生的一起盗窃案,小偷是追求G的P,但受害者误将G当成了小偷,在众人面前指责她的偷窃行为。而B则在舞台上以哑剧的表演方式还原了事情经过,证明了G的清白。这样浪漫又颇具现实主义的相遇方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B、P、F、以及后来在戏院里观看表演时爱上了舞台上饰演女神的G而前去化妆间表白的富家花花公子E。四个男人同时追求一个女人,而女人则在四个男人身上获取着不同的生活资源。她爱着B,但她不排斥和F上床,她也能在陷入了P制造的谋杀案泥潭时求助于E,并跟随着M前往印度。影片的上半部分着重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展现了人物的关系。其中最有趣的地方是B在路边与一个乞讨的盲人交谈,随后两人来到酒馆消遣,结果另一个男人拿着手里的金子找到盲人鉴别真假,而盲人此刻瞬间变成了视力一流的鉴定师,论演技,高手在民间........随后G和P来到了酒馆,B立刻上前搭讪朝思暮想的G,并邀请她一起跳舞。而P的同伴则将沉溺于爱情中的B一把推出了酒馆,随后B以表演哑剧的姿态优雅的重新回到酒馆,并一脚将推自己的人踢翻在地,然后和G一起离开了酒馆。
影片下半部分将时间跨越到了多年之后。B以结婚生子,而G从印度回到了巴黎,她无法忘记B,所以前来戏院观看B的表演。得知G回到了巴黎并观看了自己的演出,生活稳定下来的B重新唤起了对爱的痴狂。这看起来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但对于B妻子和孩子来说,这是生活中最沉重的打击。妻子在家中撞见B和G在一起后,妻子绝望的质问让人动容,可B最后还是丢下妻子跑到拥挤的街道上寻找离开的G。戏剧舞台的大幕落下,人群中无所适从的B是影片最后的画面,这是一个没有传统意义上结局的结局,却也正因此制造出了诗意的效果。有情人不见得能相守,相守的人却往往被有情人伤害。
精彩!每位主要演员都有戏!特别是Barrault的默剧!最喜欢的台词:You saved me from growing old, dull and used-up. 正中红心。1945年的片子竟然拍出了浸入式戏剧的感觉,特别过瘾,连看上下两部。可能随后还会再看几遍细细研究下。
prevert的台词过于戏剧化,尤其是男女互相勾引的那些所谓的诗语言,月亮是我家巴黎太小之类的,舞台人生人生舞台的混淆 两女四男的纠结 哑剧 自杀绳子用来跳绳晾衣服。。剧情可谓十足的无聊以爱的名义无视道德践踏人性,和维果雷诺阿的片子比比吧,没看出半点诗意现实主义来充斥着戏剧化的虚情做作
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浮夸的多角恋爱故事。作为法国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多少感觉有些过誉了。上集4星半,下集3星。
巴黎爱情故事,四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一直至今,我受不了蠢货的骚扰,我孑然一身,但是这样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好呢?既不爱人,也不为人所爱,连你也不爱。我只要自由。”“我也不爱你。”“那再好不过了。”男人与女人的对话:“我因快乐而颤抖,因为你在我身边,我爱你。你爱我吗?”“你说起话来像个小孩。这只适合出现在书中或者梦里。”“梦...梦就和现实一样!”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你不害怕孤枕独眠吗?”“今天日出很早。”“如果它起得比我们早,我们就关上窗户,而你,你现在的门还锁着吗?”男人与女人的对话:“男人通常不会对美人交付真心。他们只是想占有。而我不同。”“是吗?” 女人爱上了其中一个男人,可是直到最后,我觉得在她脑海里,偶尔还是会浮现出某句她说过的话:要是世上存在无需开口的爱情该有多好。
剧本为主。各式男人,一个小丑。各式女人,一个绝代。人生如戏,戏不如人生。戏与现实,梦与惊醒,真实与虚假,电影与戏剧。结尾这样安排是因为导演没法下个决心么?
美不美我不好评价,但是这部片子的伦理内容太多,戏剧化内容太多,属于电影的部分太少。四个男人为了各自的理由而爱着同一个女人,于是这个女人被物质利益和虚荣所满足,然后回头寻找所谓丢失了的爱情,随便应付他们而逢场作戏,她的嘴角时刻挂有轻佻的笑。能让人动容的只有这些人物在多年后的重逢,可惜他们还是一样,并没有放下对于彼此的执念,一个男人抛妻弃子,一个男人因之而死,只剩下最后所有人都被淹没在狂欢的游行中。
马塞尔·卡内代表作,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经典。影片时长3小时多,摄制于纳粹占领时期,讲述了1830年代巴黎剧院的一段多角恋爱故事。片中华丽生动的林荫大道是法国影史最宏大布景。滑稽剧、哑剧与戏剧穿插其间,戏中戏、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演员和角色的对位都令人难忘。狂欢节开放式结尾。(9.0/10)
我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新浪潮了,因为有人在古典的方向上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个多小时,一部同样和乱世佳人分为上下部,有着复杂人物关系及剧情的黑白巨作。虽然厅不大,但是百分百上座率,排队场面好比看Skyfall,还有一家4口大人小孩的一起来看一部40年代的黑白片,这种状况不知是不是法国才有。
#SIFF2014#重看加分;世间众生相,人间悲喜剧,巴黎清明上河图,三六九等浮世绘;爱情有甜蜜伟大,也有嫉妒卑贱;人性有丑陋黑暗,也有高贵善良;感谢卡尔内为古典与诗意写上圆满注脚,完美融合戏剧、哑剧,雅而不俗,笑中含泪;运动长镜美妙,群戏调度精彩;献给猫一样的小丑。
唯有法国文学和戏剧底蕴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电影。这样的手笔,这样的故事,写成书就是名著,拍成电影就是巨作,如同古希腊雕塑般的不会退色的完美。Jacques Prévert的台词诠释浪漫多情,Garance的气质和人设描绘高冷聪慧与独立,Baptiste负责表现这民族骨子里的决绝和疯狂。真的太法国了。
从第一分钟巴黎闹市街景的横移镜头开始,就彰显着超越时代的历史画卷感。黄金时代末期的伟大通俗剧,聚焦在1830年代的剧院,戏中戏的模式产生多艺的互文性,而每一次戏中演出又都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无一闲笔。非凡的演技,华丽的舞美,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足可以成为巴黎城市的名片。
不要回想往事,它们会像疯狗一样,冲向你的喉咙。 你爱我吗?不,不要回答。我不会索求任何东西,你在这里,这就是所有的一切。 不,我不索求什么。只要可以感觉到你身体的温暖,你的嘴唇,你的眼睛。
戳到了本专业G点的片子同看的人又是师姐很容易想象看完后在那里叽里呱啦一堆卢梭到狄德罗到布莱希特。但是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于,如此如此多面的法国,既浮夸又优雅,既造作又真挚,套用管风琴的话,人能这么锲而不舍地轻佻,骨子里一定有哀世伤生的肃穆在支撑。和大江说漫才一样,滑稽与心酸一线之隔。
奇艺网你是不是病了啊?你买上集不买下集,你还要不要人活啊?继“偷自行车的人”我的另一个超级最爱电影,我完蛋了。。。。我他妈的怎么对古典的东西这么有激情?
的确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新浪潮,因为优质电影中的价值观爱情观真的不能再代表新一代的年轻人。台词很美,摄影佳,间接表现各种血腥场面的处理挺有意思。但真的并不为其中的爱情感动,最后的别离并未让我唏嘘,反倒是觉得巴蒂斯特缺乏责任感得很。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前半部的古典味道,后半部有些闹剧了
原来是关于男欢女爱的鸿篇巨制,穿插了杂耍、哑剧(Baptiste第一次亮相)和戏剧(电影第二幕)的舞台春秋,台前幕后的设定,打破了距离,也增强了观看者的妙趣。对暴力凶杀犯罪之类的表现,大多使用屏障手法,制造心理反差。结尾陷入拥挤的狂欢人群更像一个开放结局,他们都变成了输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3NDc3NzEy.html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戏子有情,婊子有义。有种精巧的平衡感。前半段充满灵气,后半段沉重下来以后我就有点儿走神儿了,一种可能是我没到理解这种感情的年纪,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不是我的感情。戏剧和电影如果不离婚,做情人也挺好的嘛。古典电影是“表面的艺术”,大概类似于文学里的巴尔扎克,作为经历过现代主义洗礼的现代人,得重新看待这里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