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1. Enjoyment vs. Pleasure
Enjoyment is precisely enjoyment in disturbed pleasure, even enjoyment in pain.
2. The obscene contract that belongs to Catholic church as an institution (not such to Christianity): enjoyment “allowed” by the Big Other.
Commodity and obliged enjoyment in the post-modern society.
3. The true fear of desire is that “I no longer desire” (to be fulfilled). The ultimate melancholic experience is the experience of loss of desire itself.
Dialectics of Commodity.
4. Fantasies are the central stuff our ideologies are made of. In a scene of fantasy that we construct, I don’t get what i desire but I become desired by others.
5. It is palpably clear that how this violence that Breivik not only theorized about but also enacted is a reaction to the impenetrability and confusion of global capital.
这种暴力反映了一种对全球资本的不可渗透性和混乱的反应。
视频评论:“和意识形态决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对自我的深入审视和评判,是对自我的一种精神的暴力。”
6. Nazism introduced a imagined common enemy (Jews).
In reality, multiplicity of fears confuse you, and you replace this multiplicity of fears with one clear pseudo-figure — Jaws, Jews, Single mothers that need constant and large governmental financial support (as in John Major’s ideological campaign, embodied in his conservative narrative)
7. Liberate th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Nazism (to enjoy them) in order to undermine Nazism from within.
8. The ultimate form of consumerism: to counteract the guilt of the consumers by “telling them we contribute our earnings to environment, poverty, social issues, etc.”
9. Instability and crisis is what pushes capitalism forward (permanent extended self-production). Waste.
10. A comparison between:
- 1968, the communist dream of Czechoslovakia (Prague’s Spring) vs. Soviet Union.
- Romance between Rose and Jack vs. The Iceberg that destroyed Titanic
The latter saved the former, not destroyed it.
11. The truth behind Titanic and similar stories: “Rich people tried to revitalize themselves by ruthlessly appropriating the vitality of the poor people”
12. The politician tells the public “the noble fable” (Plato) even though he knows the truth.
13. Part13,联想到,疫情期间,战时话语下的威权的无限制的扩大。“the divine will in an atheist government”.
14. Bureaucracy and Enjoyment. It is the performance of its very purposelessness that generates an intense enjoyment ready to reproduce itself forever.
15. To realize freedom, is not changing your reality to fit to your dreams, but to change the way you dream.
16. 历史必然性是一个悖论 (or谬论),未来是由人类的意志决定的。
17. The true revolution should redeem the failed past revolutions. Ghosts that are roaming around from the previous revolutions will finally find freedom.
结语:所有的坚冰都无法摧毁真正的思想
意识形态操纵pleasure和duty,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服务于意识形态
——首先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区分enjoyment 和pleasures :enjoyment: enjoyment in disturbed pleasure。这个区分扭曲了relationship between duty and pleasures。这里即为(宗教)意识形态的施展空间。
Q:enjoyment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表面上教导人们要富有责任心和道德感duty*no pleasure,暗地里却说签订契约就可以为所欲为pleasure,由此,pleasure和duty建立对立关系,pleasure不再属于个体,而属于“庇护个体”的divine Big Other
电影中的天主教意识形态:玛丽亚进入修道院(接受duty),遇到男爵(pleasure和duty发生冲突),修道院鼓励和肯定她去enjoy。推测玛丽亚在enjoy中又因为duty感到自责,又感激修道院的庇护。天主教的吸引力即在于,个体可以在作为机构的教堂(church as an institution)和个人的行为困境(behavior troubles)之间建立契约(contract),个体的欲望得到了divine Big Other大对体/大他者的庇护。这个契约并不符合基督教教义,而是属于“机构”,是一个纯粹的“制度逻辑logic of institution”。机智的基督教宣传册不会是“禁欲”的,而是一个教徒和教堂机构之间的契约——当教徒的pleasure和duty发生冲突时,教堂便会成为教徒昧着duty享受pleasure行为(enjoyment?)的庇护者(如果不接受基督教教义,人们就没有duty和pleasure的困惑,随心所欲。
类比现代生活某意识形态:duty作为意识形态的第一层,pleasure与其“教徒” “天然对立”,但是现代人会遇到非常多duty和pleasure之间的冲突,现代人会在负罪之下enjoy——但是本来,pleasure并不会有负罪感,负罪感是意识形态赋予的。
类比现代生活某意识形态:“be yourself”(pleasure)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第一层时,现代人生活中又会有面临各种duty与pleasure发生冲突,duty成为了隐藏的第二层?
突发臆想(这个想法不对):从基督教意识形态到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duty和pleasure的位置的完全颠倒是因为,基督教姑且需要吸引人们“入教”,而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现代人都不得不自动成为“现代社会”的教徒?
Q:齐泽克举出心理医生朋友给他讲的People feel guilty for not enjoying enough, for not being able to enjoy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当下,意识形态的表层改变为了“pleasure”吗?
Q:那个和谐三分钟歌的人atheist communist的时候,齐泽克为什么要特别指出“作为一个可能的无神论共产党员”,“他清楚天主教的魅力在哪”?
——当下“义务性享乐”意识形态即来源于此
——商品从来都不只是我们消费的物品a commodity is never just a simple object that we buy and consume. 商品反映了某种“超然”的需求。theoretical even metaphysical niceties, its presence reflects an invisible transcendence
——可乐是一个完美的商品, 可乐广告堂而皇之地透露出了商品的这种隐藏的“超然”属性。the classical publicity for Coke quite openly refers to this absent invisible quality: Coke is the Real Thing or Coke That's It
——“义务性”享乐的社会:in our postmodernism (societies)(这里齐泽克为啥说however we call them societies?) we are obliged to enjoy (duty)
*可乐的悖论:喝得越多越渴就喝更多
——欲望从来都不是单纯对“某物”的渴望,还有对“欲望”本身、对于能够“持续欲望”的渴望。抑郁即丧失了欲望。never simply the desire for a certain thing, always also a desire for desire itself-a desire to continue to desire-maybe the ultimate horror of desire is to be fully filled in met
——“冰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商品的附加值elusive surplus(商品的基本辩证法elementary dialectics of commodities(?)
*Kinder Suprise Egg健达奇趣蛋:“附加欲望”被实体化;齐泽克并不认为巧克力外壳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探索内部附加的玩具。i don't think that the chocolate frame is just to send you on a deeper voyage towards the inner treasure (the what Plato calls "Agalma" which makes you a worthy person) (which makes the commodity a desirable commodity.) I think it is the other way around.
而是内部的玩具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享受巧克力外壳。We should aim at the higher goal, the goal in the middle of an object precisely to be able to enjoy the surface, This is what the anti-metaphysical lesson which is difficult to accept.
——这段乐曲使用场景极广,适用于几乎所有ideology。因此也不能保证其中立this neutrality if a frame is never as neutral as it appears
——Alex(《Clockwork Orange发条橙》1971)被欢乐颂深深感动。whenever an idealogical text says all humanity unite in brotherhood joy and so on, you should always ask, are this "all" really "all"? or is someone excluded(Alex)——而贝多芬的交响乐中包含了这些“被排除在外”的人
“犬儒主义”意识形态
——if the classical ideology functioned in the way designated by Marx in his nice formula from Capital Volume One, "they don't know why they are doing, but they are none the less doing it"——cynical ideology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 functions in the mode of this
——受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统治的人从来都不是表面上犬儒的小混混,他们会有他们的“小小私密的梦想”
——English riots of August 2011,对这次骚乱的standard liberal解释说这些暴乱的人生活环境很差等等,但是不够说服。因为人并非只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一个“缓冲区”,使人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客观环境。because man is not simply a product of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we all have this margin of "freedom" in deciding how we subjectivize these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which, of course, determine us how we react to them by constructing our own universe
暴力是一种为了隐藏自身的无力感而进行的“强制现实介入”
——两部电影都是”英雄“要“营救” “受害者”,但是常常引发暴力的原因在于”英雄“潜意识认识到”受害者“本身是享受”受害者身份的“(不想被救)the task is always to "save" the perceived "victim"; but what really drives this violence of the hero is a deep suspicion that the victim is actually, in a perverted way, enjoys or participates in what appears as her victimhood(*美国的“人道主义”军事干预)结果只能是“暴力的爆发”
——暴力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暴力”,它还是一种为了隐藏自身的无力感而进行的“强制现实介入” violence is never just abstract "violence", it is a kind of brutal intervention in the real to cover up certain impotence concerning what we may call "cognitive mapping": You lack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is going on, where are we.
——“可怕的暴力爆发”是同理的。it is palpably clear that how this violence that Breivik not on(屠杀施加者) ly theorized about but also enacted is a reaction to the impenetrability and confusion of global capital.
——应该把暴力施加到内心中把你束缚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上。you should have the outburst of violence and you should direct it at yourself, but in a very specific way at what in yourself change you ties you to the ruling ideology.
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原理,意识形态对无意义元素的“收买和控制”
——“大白鲨的攻击”意味着什么?"大白鲨”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人们心中所有恐惧的集合
——Nazi fascist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原理即是如此。
法西斯主义最初通过经济变革elementary conservative revolution to develop modern industry发展生产力;一场变革会伴随着维护或者重建传统的等级制社会reassert traditional hierarchal society, a society which is modern and effici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controlled by hierarchal values with no class or other antagonisms. 但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就是和传统等级社会矛盾的“不稳定” antagonism, class struggle and other dangers are something inherent to capitalism,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means disintegration of old stable relations, it means social conflicts. Instability is the way capitalism functions.
法西斯的解决方式就是发明一种“外来入侵者Jews”意识形态叙事解释社会的困境(实际的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 generate an ideological narrative which explains how things went wrong
* 英国John Major的意识形态运动ideological campaign,社会的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事业单身母亲身上
*不要把和法西斯主义相关的一切都看作是法西斯主义的一部分;中间很多概念都来自于工人运动,比如大型群众游行概念、严格的纪律和守纪观念、人民的团结the solidarity of the people
——关键是找到意识形态的归属。
举例《tomorrow belongs to me》(《cabaret歌厅》1972)改几个字就是激进左翼共产主义radically leftist community歌曲
举例《volkerball》rammstain,2006《Reise Reise》elements of the Nazi ideology-pure elements of libidinal investment,其表演中的纳粹军国主义的手势其实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含义。只是把这些元素从意识形态中释放出来享受元素本身;by suspending the Nazi horizon of meaning to undermine Nazism from within
——意识形态是如何把意识形态本身和 “本来不归属于任何东西的要素” 联系起来的呢?
these elements can also be seen as a kind of a bribe, the way ideology pays us to seduce us into its edifice, these bribes can be purely libidinal bribes all those tics which are condensed enjoyment, or they can be explicit discursive elements like notions of solidarity of collective discipline, struggle for one's destiny, etc
消费主义的高光时刻
——星巴克咖啡:be a consumerist without any guilty(pay more to “duty”)
——资本主义
——也许没有失败和停滞就没有灵感
——好莱坞电影生产“情侣”手段的高峰the supreme case of ideology in recent Hollywood:
1) what people ironically refer to as James Cameron's "Hollywood Marxism", the ridiculous fake sympathy with lower classes, while the upper classes are mostly all evil, egotistic, cowardly
2) what role does the iceberg hitting the ship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ve story?
3) 两人的爱情将是一场灾难,Jack 的作用就是帮助 Rose to reconstitute her ego(自我价值)- a new version of one of the old ? imperialist myths
4) 冰山是在二人决定在一起后才撞上的,事故拯救了the illusion of eternal love
* “灾难”拯救“思想”《oratorio for Prague》1968苏联的入侵拯救了“布拉格之春”的梦想
5) ```she shouted, "I will never let you go"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ushed him off,"vanishing mediator" ——电影里说的明明是i will never let go,齐泽克搞错了吧
——同逻辑《the fall of Berlinv柏林的陷落》1949,战争的目的是拆开这对情侣,胜利的目的是为了让这对情侣复合。每次在一起都要归功于斯大林。
“集体机器”和“个体”之间的粘合剂
——人不会甘心无脑地成为(军队)机器的一部分。还有更多:military discipline mindless following orders
1)通过调侃保持距离 ironic distance:《M.A.S.H陆军野战医院》(1970)sexual escapades+jokes
2)增加淫秽的内容以维持机器的运转 obscene supplement to pure military discipline:《full Metal jecket全金属外壳》淫荡的的行进歌曲(并非取笑,而是其组成部分);bribe them with a bit enjoyment-obscenities sustain the military machinery
如果对这些内容过于认同失去了举例,那就完了
——所有“机器”(国家-学校)都适用,想获得群体的认同总有那么一些隐藏的规则。《if如果》 1968
a noble fable
——big other是什么
1) the secret orders of things (control our destiny)
2) the order of appearances: 禁令仅限于不能在big other之下发生。
——big other 的形象:
——需要一个倾诉的agency
我们所谓的“梦想”究竟真的是我们想要的,还是仅仅是“社会让我们觉得我们想要的”
我们需要对“梦想”负责 we are responsible for our dreams-----our dreams stage our desires, and our desires are not objective facts, we created them, we sustained them, 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m.
《the loves of a blonde金发女郎的爱情》1965
《brazil妙想天开》1985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基督最后的诱惑》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是一部由索菲亚·菲尼斯执导,哲学界红人齐泽克演绎的散文电影。与前作《变态者电影指南》类似,影片中,齐泽克以其一贯的风格以电影为例对于意识形态如何运作,以及我们要如何停止对“大他者”进行想象进行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论述。从第一部引入的电影开始,他就反复强调着,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施行暴力,强行摘掉自己的意识形态眼镜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然而,于此同时,齐泽克自己是不是也在塑造和巩固某种意识形态呢?参与交流的嘉宾张献民教授一开场就对这位学术明星提出了质疑,而他本人也在之后的观众问答中回答了观众对于他本人的类似质疑。
为了能够让参与过活动的朋友们能够回顾起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为了让其他未能参与活动的朋友们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VCD影促会紧急整理了本次活动的精华部分与大家做一个分享。为了方便阅读,我们根据内容的连贯性将段落顺序做了些许调整。
整理:VCD影促会
齐泽克本人的形象,以及他的话语在全球化背景下代表着什么?虽然地缘政治是一个不太政治正确的说法,然而,在苏东巨变之后的90年代,我们是否在期待着某个人的出现?就像当年东方主义或者反殖民主义兴起时萨义德出现那样,我们是否期待着米洛斯·福尔曼(捷克导演)的电影,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或者像哈维尔(前捷克共和国总统)这样的政治家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假设这当中有一个分享的范畴,而这个范畴是全球,那么目前,我们分享的就是齐泽克,可能是这种偶像全球化的受益者。
然而,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国际主义,而非国家主义的;虽然从事实上来说,只有第一次暴力运动——巴黎公社是非国家主义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包括齐泽克所呼唤的革命都是国家主义的。我们现在仍然处在一种国家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当中,所以,偶像全球化一方面与国家主义向背,另一方面又是其必须。这体现在思想,通俗文化与消费的结合,大家对思想的需求更新,以及对思想的消费等等。在这一环境下,实际产生的就是齐泽克。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他,先今整个思想的版图会是怎样?我们是否仍然必须龟缩在70年代的法国哲学里无法挣脱?所以,我会觉得《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以下简称《变态者》)是一个所谓的对“大他者”的批判。而齐泽克本身就是一个超我,他这样一个大个的,胖乎乎,上了点年纪,长得有点像苏格拉底,又有点像马克思的白人男性,成为了全球化思想的代言。他本人来自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带,一个有苏东背景的人,在全球思想的变化中,实际形成了“新移民”的效果,这一效果同时又与古典,希腊的等等(传统元素)结合在了一起。
偶像的全球化实际上与偶像的国族化相背,但这当中不能说哪个好或不好,又或者哪个能够脱离消费主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势必要面临这样一个处境,全球或掌握在几个大形象手中。传统来说,这些形象是玛丽莲·梦露一类的,而现在而齐泽克可能就是这样的形象之一。他走向这条道路,他本人就是我们思想的重要操控者之一,并且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而非国家主义的背景下。我所谈的“偶像全球化”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同时也是基于另一点,他的思想究竟是在自言自语,还是一种辩论?这个辩论是否假设发生在观看的人的头脑当中?
这就要谈到齐泽克的话语方式,《变态者》是由互联网式的多个短视频构成的,它有很多段思想,这些思想实际来自于齐泽克的不同文章。齐泽克的文章比较像媒体专栏,他举一个例子,或者揪住一个话题说一阵,就是一篇。凭什么说这些东西是互相串联在一起的?砍掉三四个片段有差别吗?不一定,但这个话语方式是什么?
实际上他自己也谈到,就是关于“快感的中断”,我把它理解为一种非常戏剧式的东西。它的概念牵涉到戏剧的转型。戏剧在往现代的转型当中灌输给大家一种观念,它的剧情是可以中断的。这一过程最早被马克思主义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引用“异化”来阐释,在德语中,它与马克思的“异化”是同一个词语,但在戏剧界被翻译为“间离效果”。对于(这个词)我们有各种理解,而它随着戏剧的发展也没有停留在马克思的原意上,其结果之一就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话语体系:它的话语只在片段中自洽。古典戏剧里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对应这出戏的整体,而现代部分戏剧,它一句台词只对应上一句,跟整体毫无关系。
我会把齐泽克的话语方式理解为一个现代戏剧的后续。一方面,它是由很多话语片段所构成的,这些片中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中断。齐泽克,包括本片的导演都非常狡猾地避免中断为人所感知。另一方面,他话语的连贯只在局部当中。三五分钟之前他到底讲了什么,我们或许可以放在一边,用新的思想来替代就可以。因为从一个戏剧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典型的构建一个唯一的核心。齐泽克就是这个影片的唯一核心,你盯着他就足够了。这跟荒诞派话剧的特点是相反的,大部分一句接一句对白的戏剧在整体上并没有意义;而《变态者》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意义,然后整体上告诉你一个无比巨大,实际上你根本接受不了的意义。
可能有人会把它与“后现代”联系起来,但我个人认为“后现代”是个伪命题。大部分现代性的话剧里对白与整体无关,因为它不存在一个整体,跟这里面讲的不存在“大他者”是一样的。实际上那种话剧的局部没有意义,整体也没有意义。
《变态者》在具体的话语方式上,实际是非常消费主义的。从剪接来说,它跟美剧每两分钟要插广告是一个意思。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齐泽克也是一样,每过三五分钟就换一个点,并通过连续性的话语方式让你忽略那些点,不去注意到中断,他给了过多的意义,有一点“糖水”或“鸡汤”的意思。共产党人葛兰西(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领导人)说过,“资本主义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供大家批判”,而我在社交媒体上跟了一句“社会主义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被大家歌颂”。所以,这当然是被大家批判的。
影像本身是否有权力?话语本身是否有权力?用某种加引号的“后现代”观点来说:这个权力在倾听者那里,谁观看这个影片,权力就在谁手上,而不在讲话的这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管怎样都会有一个影像权力的关系。比如前现代的概念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公权力是否接受被拍摄?公权力是否认为只有私人是可以被拍摄的,而其自身是不可以被自由拍摄的;另一个则是版权问题,是否经历过版权的严格控制之后,再重新回到盗版的领域。
我很仔细的看了前后的字幕,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盗版作品,但最后,我发现它是100%的非盗版,尽管我仍然对其中的音乐存疑,但在英国那样的音乐版权大国,应该也是没办法的。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在非前现代社会的话语背景下,当不存在个人或公权力哪个更应该被拍摄,以及窥视问题的情况下,最主要的是版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在影像权力的问题上,《变态者》是完全遵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我觉得它有一个道德的正当性,因为跟版权有关系的是导演而非齐泽克本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一些人在力争成为全球化偶像,或者说具备这种可能性的时候,他跟国家主义是有非常大的冲突的,例如阿桑奇就是全球化的急先锋,彻底的资源共享。就影像来说,我觉得是另外一回事情。稍微展开一点谈,中国作为一个“特殊场域”。我们说这是个特殊场域,是说它跟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不一样,本身“地缘政治”有局限性,这么说可能政治不正确。但如果我们考察中国的影像的话,大体我觉得这三个倾向:一个是行动主义的倾向。“行动主义”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词,在传统的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语汇,但在我们的几千年历史当中,如果用这个词去套以前的历史,可以分析出,一直以来都有极少数知识分子有着行动主义倾向。还有一个是纯电影倾向,阿克曼那种。像卡夫卡的纯粹文学一样,影像当中有纯艺术的影像。第三种,简称“龙标倾向”,跟这个影片一样,它里外都要符合一个体系的标准。这个体系本身,可能是营造出来的一个“大他者”的幻觉。
齐泽克是典型的焦虑和歇斯底里,有一点轻度歇斯底里实际上是一种可卡因作用,而阿克曼(本季度另一部散文电影作品)是典型的抑郁电影。这两年,我仔细重读贝克特的时候,又印证了早年的感觉:他的写作不是在酒精喝到高点的时候,而是第二天,在那种晕乎乎的,心情低落,宿醉的情况下写成的。有点像说所谓天才都是心理残疾,是某种病症的结果,比如人格发育不健全等等。齐泽克是一个兴奋型的,我们的土话就叫“人来疯”吧?
在中国,我们讲散文更多是在谈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我们通常会叫做小品;而在西方的文学传统当中,他们讲的“散文”主要是指哲理性的短文,比较典型的是蒙田,往回推会把卢梭捎带上。这种散文与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无关,它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个人思考,还有一种是对话体,这两种文体并存。(这当中)个人思考跟浅度抑郁紧密相连,所以哲理性的独白式表达是成立的。现在,西方对散文电影、散文纪录片主流看法是:往前追溯它并不在电影史的内部,而是追溯到蒙田那儿。你觉得它话太多,但它本身就是从文字过来的,在这个传统之中。
我说齐泽克像一个石猴,他上下折腾各种跳,各种变脸。我可能更像唐僧,啰嗦,中庸一点。我说到三种类型的时候没把自己放在当中,这个态度是不是太超然了?实际上是一种狡猾,或者是特别不诚恳。在话语当中,很多人跟齐泽克一样,是在不断地寻找替身的,比如说做个引用等等。齐泽克的话语方式当中,他的理论化是不需要过程的。学术地来讲,理论化肯定需要一个过程,而齐泽克是一个直接的理论化,或者所谓“抛结论”式的。这个在他的学术体系内部本身是特别可疑的,因为它是发问式的,但你听他讲出来的大部分话语是判断句。这当中没有过程,一个好莱坞电影就是论证,这是专栏文章,而不是学术论证。我觉得(我)本身是一个演戏的人,在这里扮演一个教授,故意讲一些你们听不懂的话。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在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应该要产生一些比较通俗的思想者,目前都还没有。我的一个超我的愿望就是,或者在你们的吹捧下,张献民就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呢?
任何知识分子,作为别人的批判对象实际上都是很爽的。所以你要批判齐泽克,他没理由跟你生气。而且至少有两个问题是值得去谈的:
一,他只批判绝对无法撼动的东西。他自己也说,地球都被小行星撞了,资本主义还是坚不可摧。然而,是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无法撼动,我们就不批判了呢?这是两难的一个问题。
第二,他似乎在营造革命仍然有可能的幻觉。这是不是也是他所批判的 “大他者”,一个思想体系对我们进行控制。他所认为的思想体系的根本是什么?他自己也玩语言游戏,一边说 “大他者”根本不存在;另一边又说革命仍然是有可能的,让我们对未来有期待,相信人民的力量等等。如果真的相信人民的力量,那这与他批判的斯大林主义有差别吗?这是一些含混不清,片段式的话语。但现在所谓的思想,如果能激起别人的批判,就能让学者感觉自嗨和幸福。别人的批判对齐泽克来说就是可卡因。
《变态者》里面的一句话,说“国家权力是最接近神性的”,好像是引用的拉康。就影像来说,它跟文字一样,文字最早是神性的,后来变成皇权的一部分,再后才属于大家。影像从它的神性,如拍照会夺人魂魄,到与国家权力一体,最后,会与文字一样属于个人。但现在影像是否属于大家的这个关卡没有转过来,当然每个人感受不一样。在这种汪洋大海当中,它的神性或者国家权力对它的控制,是不是也升级换代了,我想,个人有个人分析的可能性。也许有人就觉得影像跟文字一样已经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了。在这种属于大家的情况下,神性或者是国家权力或许是体现在某种筛选系统中的。“禁闭”,不让某些影像或者文字出现,只是这个筛选系统的一部分。
“变态者”首先体现为观看方式的非常态。正面直视或闭目无视恰恰都落入了意识形态的圈套,因为二者都在无意间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意向性地位(尽管其角度存在着正与反的不同);唯有凭借“斜目侧视”,所谓的“自然之处”才会显露出蹊跷,合法性与悖论性并肩而行的轨迹才得以被揭开。至于齐泽克在本片中带来的一大关键启示,则是:尽管意识形态通常被界定为遮罩、屏障、阻碍、幻象等一系列负面对象,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正是意识到了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而不是相反:我们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如果人们意愿于意识形态的包裹,那么似乎任何迫使前者“离开洞穴”的行动也都缺乏合法性了。可否逼迫一个“意识形态躺平者”站起来——这即是齐泽克指出的当代(激进)左翼行动的巨大困境。换言之,不是无力想象另一个世界,而是不愿想象另一个世界。
也许是字幕好,感觉思路比上一部清晰很多。
戏仿《铁达尼号》简直笑死。以《极度空间》的“意识形态批评眼镜”开篇,经由《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搜索者》《出租车司机》等,最终以本雅明作结(感受到了齐老师对本雅明的热爱),齐泽克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意识形态批评”教导不如说是左翼一个世纪以来都无法修通的忧郁——“如果被拯救者并不需要拯救,那怎么办?”(其原型问题是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际无产阶级为何选择的是法西斯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尾声处所谓“我们要对我们的梦想负责,必须区分两种梦想(激进革命理想与消费主义欲望)”依然是无力的,在这样的年代,真正有号召力的也许正是“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的犬儒姿态。
齐泽克献身出演经典名片,挖掘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精神政治面貌,比《变态者观影指南》更有逻辑调理,将电影延伸至精神学社会学哲学,齐泽克的阐释超出了一般电影的解读方向。相对于从电影本体论出发的解读,从“他者”的介入的也不妨为一种有趣的尝试,更何况,电影早已不在纯粹。
享受了半天大渣子味儿英语,说得意思还比较清楚,尽管内容并不新鲜,无非是“大他者“并不存在,每个人都需要警惕。
大受教。不打五星,对不起齐老师的小猥琐和小可爱。
入教保平安(x
倒置因果来理解事件,牛逼了。齐泽克其实已经讲得比较白了,只是由于视线不断在字幕与影像之间切换导致思维经常中断,看得很累(毕竟你没法像看故事片字幕那样一目十行)。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是: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的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于我们的梦。
昨天刚看完TK的manifesto啊我简直...百味陈杂。【Zizek话没说到底。讲了What讲了Why避重就轻不谈How。有时候看他话到嘴边radical leftist都出来了还是把重点咽回去...也有点心酸的。【最精彩的分析其实还是耶稣那个。驳斥无神论容易,把新约挖掘出新内涵倒是真的厉害。简直难以自持。嘤。【彩蛋萌一脸
“电影是终极的变态艺术”,果然如此,拉康衣钵传人齐泽克用学术理论结构剖析各大名片场景,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引用最多;谈论了那么多梦境、欲望、永生和死亡,涉及那么多弗洛伊德,难道不该引入布努埃尔伯格曼费里尼波兰斯基吗?
比上一部还好看!齐泽克讲话真是通俗易懂,虽然术语一套一套,但逻辑很清楚,并且讲什么话题都是这样,太厉害了。口音再难懂也不是问题啊(可是他怎么老这样,我怀疑口音有故意成分!)。就是以后再也没法直视泰坦尼克号和音乐之声了。。。
这个太酷了。
ideology idiotology 傻傻分不清~ 老爺子說話的樣子太可愛
怎么听都是老调
很好看,需要字幕,否则齐泽克的口音我真跟不上。
1、齐泽克的讲演实际是在不断与弗洛伊德、马克思、拉康他们对话——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与马克思的不同);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将一切归结于“性”,而齐泽克归于“性意识”,包含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认为甚至是“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是对弗洛伊德的一种超越。2、希区柯克,悬崖坠落主题;巨物(Object)3、《大开眼界》里妮可基德曼讲一次关于海军的性幻想,这个情节在村上一部小说里也出现过,具体想不起来4、所有现代电影最后都是关于拍摄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在现实中,如果你们寻找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故事片。
谁取的中文名??多会误导大众…意识形态的变态指南更好理解。不知道的人会以为着重点在变态但其实别人在'ideology'。个人认为Ideology这一部比Cinema内容更有趣。以电影为例子,从政治和哲学的层面去解剖一些社会学的东西,真是有趣极了!
4.29 为梦想负责,为过去负责,为所有心头的惦念负责。进入矛盾,驾驭荒谬。解决方案是,首先 “改变你梦想的 **方式**”,摧毁符号,瓦解意识形态,调换视角,以 Pervert 的、个人的、孤单的、痛苦的、超越的、无需许诺的方式。精神病似的归属感。个人技术。
闪耀国际学术界的话唠明星逼斯拉沃热·齐泽克再度上阵,通过对电影与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消费社会的整体解构进行潜意识反向式的洗脑,影片涉及意识控制,人类奴性本源,趋众态势,反陨落,原教旨,阴谋论等庞杂繁复的深度话题。信息量巨大,叨逼叨,用口水淹没口水,多好的教科书。
很有趣,但很多问题点到为止,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