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女主出轨多次,男主发现了之后打算杀掉她复仇并且把财产据为己有,严密规划,并且能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沉着冷静地随机应变,真是高智商犯罪啊……结果情节几经反转,女主的情人为了让马上就要被吊死的女主脱罪联合警官,最后还是破坏了男主的计划。
沉着、儒雅却又悬念迭起、令人着迷,这几乎是一部杀人于无形的电影。除了希区柯克,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把悬疑犯罪电影拍得如此波澜不惊而又惊涛骇浪。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他们都将故事稳稳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电话谋杀案》的拍摄周期只有短短36天,比《惊魂记》还少一天,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品质,这毫无疑问是希区柯克最精彩、最受影迷喜爱的影片之一。不过评论家们似乎对它并不感冒,就连希区柯克本人也没把《电话谋杀案》当回事。跟特吕弗聊天时,谈起这部电影,希区柯克显然兴致不高:“……关于这部影片,我们可以迅速掠过,因为没有多少东西可谈。” 与《夺魂索》一样,《电话谋杀案》也改编自舞台剧,原作者弗雷德里克·诺特也是电影剧本的作者。 演员方面,希区柯克起初倾向于邀请加里·格兰特出演男主角,为此他特地让格兰特去现场观看了这出话剧,据说格兰特看后十分兴奋,“非常、非常渴望出演男一号”——剧情的精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加里·格兰特一直有个夙愿,希望扮演一个杀妻的凶手(这个愿望也算奇特)。不料此项提议遭到华纳公司大老板杰克·华纳的否决。华纳给出的理由是:“观众已经看惯了加里演喜剧,不可能认可他。”希区柯克则认为真正原因是加里·格兰特要价太高,而且要求按10%的毛利提成。 在此之前,在杰克·华纳催促下,希区柯克已经放弃了一部名为《黑莓丛》的影片的拍摄计划。接连的几次冲突让希区柯克很是不满,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那时就像一块没有电的电池。《电话谋杀案》也成了希区柯克在华纳公司的最后一部作品,拍摄下一部作品《后窗》时,他跳槽到了派拉蒙。派拉蒙时期的希区柯克春风得意,连一向超肥的体重都降了下来,从历史最高峰340磅一下减到189磅,美国媒体戏称这时期的他为“最苗条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后来与特吕弗谈话时说:“我感觉创造力回来了,电池又充满了电。” 加里·格兰特被否之后,希区柯克找来了雷·米兰。米兰勤奋用功,可惜个人魅力与格兰特相差甚远。杰克·华纳倒很满意,因为米兰的片酬只有12.5万美元。 同样为了节省成本,女一号他们也请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她就是后来成为摩纳哥王妃的格蕾丝·凯莉,当时她的片酬仅有1.4万美元。 这部在希区柯克看来乏善可陈的《电话谋杀案》,对他来说唯一重大的意义,或许就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幻中的女主角。格蕾丝·凯莉是完美的希区柯克式女主角,用希区柯克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她是一个外表冷若冰霜的金发女郎,内心里却欲火熊熊。” “欲火熊熊”用来形容后来的王妃可能不太恰当,可当时的凯莉的确如此。她同时跟两三个男人交往,这让热爱偷窥的希区柯克大为兴奋:“了不起的格蕾丝!她跟每个人睡觉!” 格蕾丝·凯莉后来告诉希区柯克的好友夏洛特·钱德勒,她刚认识希区柯克时,在片场听到他向拜访者自我介绍:“叫我希区,不用柯克。”——希区柯克(Hitchcock)对自己的名字略有嫌恶,多次说过最好把名字中的“柯克”(Cock,男性生殖器)去掉,一生都自称也喜欢别人称他为“希区”(Hitch)。 这是个隐晦的荤段子,当时片场里的好多人都大笑起来,希区柯克这才留意到格蕾丝·凯莉也在旁边,于是准备道歉,没想到凯莉阻止了他:“别担心,我上的是天主教女校,13岁时就已经什么都听过了。”这让希区柯克印象深刻,多年之后还念念不忘:“格蕾丝·凯莉有着出众的幽默感——只是稍微有点儿黄。” 与很多最后跟希区柯克闹翻脸的明星不同,格蕾丝·凯莉一直跟他关系亲密,虽然之后淡出影坛,远嫁摩纳哥成为王妃,可每次重回好莱坞,依然会被希区柯克邀请到家里共进晚餐——要知道,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演员,可谓少之又少。 《电话谋杀案》悬念丛生,布局巧妙,故事情节完整而周密,将希区柯克的导演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法国人甚至将这部影片命名为《天衣无缝的罪行》,也算贴切。虽然希区柯克本人一直坚持说自己对影片的创作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可全球5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可观的成绩了。
大学老师推荐我看的,其实我不喜欢看黑白影片,总觉得与时代脱节。但这部影片真的改变了我对黑白影片的看法,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中期拍的,但情节,服装一点都不过时,也满足了我对悬疑片的所有要求,但于一般悬疑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观众是最早知道凶手的,但我的目光还是被牢牢吸引了 想看看主角是怎么发现凶手的,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现在的悬疑片都太套路了,不能吸引住观众,其实这么早就拍出了这么好的影片,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上学期的评论课作业,分享一下。
在纪录片《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中,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被称为“用摄影机写作的作者”,这一称号无论是在作者论意义上,还是纯粹从创作层面来讲都十分准确。特吕弗将希区柯克视作电影作者,充分论述了其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影像之魅,与达成魅之幻境的技法综合运用,在当时的世界电影格局中独树一帜,将其从一个娱乐片导演的头衔中解放出来。除此之外,电影创作层面的“希区柯克存在”,则更应被格外注视和细致研究。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一种准确的景象与合宜的空间背后皆是功夫。
很多电影创作的初学者在写作电影剧本或拍摄短片时,经常会陷入一种迷思,我自己究竟是剧本文字的转译工,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拍电影的人”?这代表了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相信影像自身的叙述能力?相信影像叙述之本能的创作者,将摄影机看作是自我生产的生花妙笔,人物与情节迸发喷涌,相映成趣;而潜意识中未能意识到电影自身叙述功能的创作者,则全然将剧本文字当成金科玉律,使得影像仅仅停留在一种文字的浅表。
影像自己会说话
希区柯克在《希区柯克特吕弗对话录》中评价《电话谋杀案》时,坦言此片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本片在结构上足够简洁,但文本内部大量的对话戏与单一场景叙事的设置使得这部电影的剧作显得十分机巧。剧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电影导演对于画面的判断,以往优质电影的导演们正是过于依赖于剧本/原著给定的文字基础,没有作出额外的、针对的影像本身的发挥,才导致最后的电影犹如死水一般,无甚活力。但反观希区柯克的此部电影,即使人物只是在说台词,画面中的诸元素却好似在跃动,共同服务着信息量的高效传达与人物之深化。影像自己会说话,因为剧本被“复活”,文字可以穿越影像,抵达最终的阅听众那里。
在影片开场,女主角玛戈在和丈夫东尼与她的情人马克一起对话时,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人物对话节奏的差异,当两位男士在正常寒暄时,玛戈因为自知出轨,内心有愧,所以频频打断对话,想让话题的焦点聚焦在丈夫与自己身上,从而掌控整个对话的主动权,以免造成事态的不可控制。这一演员调度上的安排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对应了之前马克想要向玛戈的丈夫坦白他和玛戈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玛戈极力劝阻,在这里便正好是玛戈紧张情绪的外显,强化了观众对于二人婚外情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观众作为全知视角时的“窥视”快感,社会伦理也在其中默默发挥作用。第二点是塑造了玛戈的人物形象,一个心思敏感、脆弱而单纯善良的女性形象被立了起来,单纯当然是美好的品格,但同样也是容易被利用的抓手。因为一两句话就可以唤起紧张的情绪,这一点在她同床共枕许久的丈夫面前,便是事先已然知晓的潜在信息,方便了丈夫日后谋杀计划的实施。第三点则暗示了这个家庭诡异而可悲的氛围,妻子偷情但心地善良,不愿伤害任何一个人;丈夫邪恶、满腹贪婪,却道貌岸然,可以坦然与插足婚姻的第三者谈笑风生。在这部电影中,创作者没有将这种社会上的伦常道德介入电影叙事中,反而专心案件的铺陈与推理,使得人物复杂的情感衬于故事切面之下,在没有模糊叙事重点的同时,用人物的行动节奏来“说话”,这是一种影像的叙述方式。
而第二种影像自身叙述的方式则是配合式的,即画面与人物台词之呼应并发生作用。因为观众对于电影信息量的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人物急于释放过多的信息量反而会适得其反,观众往往会迷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从辨识那些信息是自己应该接受的(对理解剧情有助益的),所以有些过于信奉“文字之功”的剧本创作者会采用尽量减少每一场戏交代的信息量,并将其平均分摊到每一场中去进行信息的累积,但这在电影的开场部分却尤其致命,影片开场的十场戏中,必须使得主要人物出场,人物形象进行立体塑造,主体事件展露眉梢,那么如上所说的信息量一点点显露,无疑对于观众注意力的集中是致命性的,那么面对这种叙事时的两难窘境时,希区柯克使用了一种轻松而讨巧的方式来灵活化解。
在影片开场部分,费雪先生来到丈夫东尼的家里,东尼向他敞开心扉大讲婚姻秘事,提到自己去美国打球的时候会顺便捧得几个奖杯回来,在这时摄影机非常自如而不露痕迹地悄然运动,对准了壁炉上面的大量奖杯,强化了观众对于东尼本人兴趣爱好的一个直观印象。且大量奖杯的放置在画面布景里也不显突兀和做作,因为整个家庭布景都显拥挤逼仄,充满了不协调的物品充塞,暗示了婚姻关系的混乱和不堪。这虽只是摄影时的一个细节考虑,但是却可以看出希区柯克导演本人对于画面与剧本文字配合协同度的考量之准确,影像自身在人物对话时也在默默发力,不当文字的傀儡。
与之相类似的电影细节也不胜枚举,比如摄影机在拍摄费雪先生捡信之前,摄影机就已经悄然将机位埋藏在了与地面同高的人物脚边,使得观众适应了这个拍摄角度,之后拍摄费雪先生捡信、东尼设计丢信并说出自己诡计这一情节如行云流水,观众无从察觉视角的偏移与变化。但实际上,摄影机永远考虑地要比观众多且早,为了不至于观众发现摄影机的暗示,电影创作者需要提前让观众适应机位,如何让观众既能看到关键物件——信件的滑落与捡起,又能通晓二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样的摄影机机位提前安排无疑是最优解,这其中蕴涵了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如坠梦中”的观看逻辑,要观众沉溺与愚蠢,自己必先精明考虑。
接下来将通过丈夫的三次“窥视”,论证影像如何“说出”深层意义,抵达人物幽深之谜。希区柯克在纪录片《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中自谦自己在处理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时,往往顾此失彼,没有办法很好地顾及人物塑造,由此招致来很多电影界的批评声音。但其实希区柯克对于人物乃至人性之塑造都更为潜藏而饱含智慧,《电话谋杀案》中丈夫的三次窥视便可窥得一二。
第一次窥视,丈夫东尼对费雪说道他经常看到玛戈的情夫在房子里煮通心粉,在东尼讲述这一次的窥视时,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灯在画面的前景,后景里才是二人的背影微虚,这个视角无疑提出了一个很吊诡的问题:谁在看?确实没有人物在他们背后窥视,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观众在看——站在一个窥视的视角去看穿东尼的窥视。在隐藏其中的三重窥视中,东尼看到了自己的欲望和贪婪;观众看到了东尼的狡猾与内在焦虑;观众也看到了自己在观影过程中所透露出的窥私欲——那种原初的、渴望进入别人生活的本真欲望。
丈夫的第二次窥视,如东尼多言是:我坐在酒吧里,事实上计划着要谋杀她,为了抵达杀妻,丈夫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怪圈的外围是对妻子出轨之实的复杂情感,内里则是东尼其身为家庭中的绝对权力中心,因不满妻子的物质财富远远凌驾于自己之上,这种物质权力上的失势无疑让他作为男性的自尊心深受损害,男性焦虑被彻底引爆;第三次窥视则是东尼对费雪坦诚自己整天整晚跟踪对方,为了达到掌握对方秘密从而威胁的目的,这一次的窥视是为了推动叙事的关键信息量补足,解释了前述为何东尼要对费雪透露这么多婚姻生活、为什么偏偏命中他来作案,这是一种物理层面的偷窥。
三次偷窥,让观众的面目映于银幕之上,观众从来都是共犯,因为观看。谁主导观看?摄影机背后的作者悄然应答。
作为悬疑空间设计师的写作
无数知名导演称赞希区柯克的影像之美,有人说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景象都很准确,有人说它的空间运用极为出彩,有人说他的电影语言是既定结构,希区柯克自己说:电影中没有灯光,就没有面孔;他还提出疑问:我是否受制于自己的风格?
希区柯克在创作他那大部分以传递罪恶感为基础的影片时,悬疑空间作为重要场所,前所未有地制造出了巨大吸引力,并使得他的独特空间最终指向一种准确的情感表达,而塑造这样一种空间的各组成部分如摄影呈现、灯光、道具、服装等,皆彼此协调并共同服务于最终的目标——引导观众进入一场有关罪恶的盛大沉沦。在这场沉沦之中,观众的感官被摄影机的控制所影响,自身视角与立场亦沉沦,变得暧昧而不道德。《电话谋杀案》中费雪作案时、警官探案时,观众是否自己代入了犯罪嫌疑人本身,为一句台词的转折、一个眼神的传递,一次忽灭的灯光而震颤惊诧,生怕被发现自己的全部诡计?但当结局时分,观众是否也会在最后的悬念时分,期待漆黑房间里照入一束光线,沉冤得以昭雪,妻子玛戈可以清白示人?观众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在电影院中已然被操纵,自己观影的过程在电影中正在上演,而自己究竟是看电影的人,还是被电影所凝视的那个人呢?
这就是希区柯克的悬念空间,一个清晰、缜密而最终必然指向准确的大型迷局。
首先,从最为直观的色彩入局,在这部电影的色彩系统中,红色和灰/黑无疑是在视觉上对比最为强烈的一组颜色,在影片开场丈夫东尼和马克着黑色西装,妻子玛戈着红色礼裙,弥漫其间的性别意味不言自明,也为接下来由两位男性所策划实施,指向红裙之女性的血色凶案作出预示。除此之外,在妻子玛戈受审时的一个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镜头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玛戈的面孔陷入了以红光为底,阴影感强烈的明暗光线的氛围之中。阴阳脸在光线中流转,有关血色的情节指向陷入了一种凝滞的困局,这恰恰是充满暧昧性的,一方面,这个镜头非常“反常规”,反此部电影中的布景空间惯例,从具写实感的家庭布景转移到一个和写实完全搭不上边、形式感强烈的空间之中,对比感受明显。二是,提供了一种观众心理上的预示,与现实感差异极大的造型效果,使得观众不由开始质疑起此画面的真实性,是虚幻还是真实,凶案是否已经告破?这种暧昧影像所造成的迷惑感传达地十分到位,希区柯克在这里用摄影机写作出来一个模棱两可的情节进路。
其次,布景空间中深度拥塞感的营造看似是一处“影像写作”中的闲笔,实则是导演艺术品味的集大成体现。在《电话谋杀案》的家庭布景中,观众很容易察觉到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恰恰是拥塞感的来源。首先,我们通过影片开场人物的对话了解到这对夫妻所组成的家庭至少应是中产阶级的,妻子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丈夫东尼也举止得宜,颇具绅士风度,但是整个家庭空间却显狭窄与逼仄,这无论是在剧情意义上,还是实操层面(摄影机机位摆放难度)来讲,都颇令人怀疑。但接着,很快观众便会发觉这种逼仄感的来源,便是无处不在的各式各样的物件,既有东亚风情的桌上塑像、陶瓷台灯,也有西洋感十足的画作与壁炉,酒瓶和奖杯聚落摆放,十分惹眼,很难不注意到随处可见的物件堆叠。当观众看到如此繁多的道具摆放时,首先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是否是剧情需要?确实,陶瓷台灯充当前景,构成偷窥视角叙事,东亚塑像时常入画,伴随东尼的身形阴影构成一种反差的庄严感与背德感,但若剥离这层直接服务于情节的表层来看,一个颓靡而近于崩溃的家庭形象从此浮出水面。
东亚风情的物件似乎暗示了一种资产阶级为了自我标榜的刁钻审美,当为审美需要而不加选择地统统纳入家中,陌生化效果使得人们往往更愿意欣赏那些异域文化的东西,陌生的就是好的,因为不了解对方文化之语境。随意摆放陌生文化的物件,实则暗示出房子主人的虚伪和假正经,堂堂的外表之下,是否只是败絮其中的阴谋充塞?其次,丈夫对于房间内的各个物件如数家珍,珍爱备至,经常拿起照片去进行欣赏,也引导他人围观自己的累累荣誉——满墙的奖杯,身处这种逼仄的环境中,很难不让人感受到弥漫其间的恋物癖倾向。首先是男主人公东尼之恋物癖,什么都不愿舍弃,什么都想拥有——这是第一层,即东尼之贪婪——自己不想染指杀人,于是指使别人动手,借刀杀人,杀的还是自己的妻子,只因想得到妻子的全部财产,这是究极的贪婪;其次,是观影者被引导的恋物癖,观看者被建构为男性主体,渴望看到女性身体之局部——被视作的物品来缓解阉割焦虑,当妻子玛戈被害时张开的手指和被丝袜勒及的脖颈直陈观众面前的时候,(男性)观影者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极大释放与满足。
而除此之外,观众可以发现整个家庭空间之凌乱不堪,这实则与妻子的个性形成一个巧妙的呼应, 妻子注定不是一个勤于收拾家务的“贤妻”形象,妻子想要自己的生活,于是她出轨、想要出门和男人一起看电影,她虽然向往自由但是却因为“丈夫”很容易被劝服并最终安于家中,妻子的这一复杂面向唤起了观众的深刻同情,有道德底线、有情感基础的妻子却最终被道貌岸然而心狠手辣的丈夫所设计,一个混乱的家庭展现出来,观众甚至能看到妻子被拘留时候家中更显杂乱不堪这一细节笔触,更深度操纵了观众对于妻子的移情。
最后,光线的处理作为悬疑影片读解过程中难以绕过的一环,在本片中同样刻画出了深刻的人物性格。文学写作中,作家执钢笔用心理描写处理人心之幽邃;绘画中,画家用画笔将人心之面向诉诸画面的切割与立体感的塑造。在悬疑电影中,希区柯克通过摄影机用阴影——较之绘画中的阴影层次更为丰富的手段,将主角东尼之贪婪直陈观众眼前。东尼在与费雪商量杀妻计划时,阴影多半随行其身,在壁炉与后墙上制造出沉重的一块暗面,而最终的杀人行动实施者费雪却鲜少有阴影出现,希区柯克作为一个严格布控演员行动轨迹与视觉效果设计的导演,必然在这一点上倾注了用意。而与之相似的光线处理还在电影结尾处的手电筒照射锁孔这一细节上有所体现,希区柯克为了增强效果甚至会为一杯牛奶打光,在影片最后解谜的关键时刻,钥匙成为重要道具,其关键作用不言自明,灯光的照射为观众明示了一种焦点,影片到了结尾,正是悬念感膨胀至最大的时刻,最终结局的气球将要涨破,一切有关于悬念的细节都必须被明显提出,让观众百分百接受,从此,手电筒强光中的锁孔,漆黑房间里最后泻进来的那片光,共同构成了整个悬念世界的最终出口。
结语
在这部希区柯克本人并不十分欣赏的电影读解过程中,依然能够通过他缜密复杂的视听迷局中收获颇多电影创作层面的技巧。希区柯克本人的电影并不挑衅观众,却总能带给观众深度沉迷、暧昧投身的奇妙体验,恰恰在于其认同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拥有自身可以叙述的能力。相信影像会说话,所以会放任影像带领观众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然后视陌生为熟悉,从此观众发现文学也有黯淡时,电影在与文学的又一次正面对决和比较中,拥有了自己的立锥之地。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一切细节似乎只如探囊取物一般轻巧而灵便,就像在一池平静的水域捞出满篓渔获般轻而易举。但事实并非如此,悬念世界中的每一笔都需苦心经营,导演本人都尚且苦恼电影情节与人物塑造之两难困境,普罗大众之中的平凡创作者又岂能放任自己书写平庸,甘当剧本文字的转译工?希区柯克用摄影机写作,让观众看到更细微处的世界,来到核心人物的心尖冲荡,他的电影世界真正属于人物、属于观众,并最终属于电影。
有被弹幕里支持男主谋杀妻子的人吓到,这些人比希区柯克的片子更加惊悚。
在人类的欲薮深处隐匿着控制的欲望,反映在希区的电影中就是“知情太多”的属性,我们都乐于将这种属性的角色代入自身,本片的特殊性在于这个角色是凶手而非希区大部分影片中的正面角色,但即使如此在欲望驱策和观影惯性的影响下,我们依然在矛盾的情绪中悄悄期盼凶手成功【9↑】
希区柯克不仅在调度场面、镜头方面是大师,调度观众感情方面也是一大好手,本应被人同情的玛戈到片尾都让人喜欢不起来,本应是坏人的丈夫和杀手却总让人希望他们可以逍遥法外,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懂法或者不遵纪守法,而是我们都无意识地在导演的几个情节暗示下,对丈夫角色产生了同情,以至于片尾神仙眷侣手挽着手在一起时人们都不觉得是happy ending。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剧本很棒,利用钥匙作为突破道具,正如“没有完美的谋杀案”,也无“完美的谋杀片”,瑕疵也正是考验观众智商的时机;台词很满,但节奏明快,剧情紧凑,非一口气看完不可。格蕾丝·凯利的衣服颜色随着剧情深入的变沉;拍摄此片期间,《后窗》雏形概念形成。
电影院里喝着啤酒看3D版的希胖简直视觉冲击(嗯,并不享受)本片妙在前半部我希望计划出包后半部却希望丈夫得逞。本片启发了无数后来的悬疑或黑色电影。PS:以稳定环境为前提设计的完美犯罪,会被突发状况打得满身洞。真正的完美犯罪根本不需要这些多余动作,能找到一个确保法庭脱身的因素足矣。
不完美的谋杀,却是差点完美的悬疑片,第三把钥匙是中心点。最后一段警长解密有点拖沓故弄玄虚。经历了60年后仍然让人看得完全投入剧情无法自拔的电影都得五星伺候。
睡你老婆,喝你的酒,在你家指手画脚,还把你精心策划的谋杀案搅黄了,你们看这个片子心里真的不堵吗?
杀人不遂反被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找手脚利索的人,为何我总是希望能看到坏人亡命天涯的一幕?所以肥希尽管全是悬疑,犯罪,但估计没有一部属于黑色电影。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精细的推理和不断出现的“意外”,所以任何周密的布局都是浮云。
重温,4星半。谋杀计划很是完美,破案过程太过牵强。
3.5,看过希区柯克里面比较差的,希翁得多爱这个故事才能强努着影像化,摄影机最终沦为小说的翻译员,尤其是前半段拖沓平庸简直不像导演的一贯水平,后面倒是剧力陡增无奈对白实在太多,一个逻辑漏洞:就算这段时间丈夫不去思索钥匙之谜,但他有意无意去查看地毯的概率也是相当大的
用105分钟告诉你名牌大学学生靠不住。将观众诱入伪全知视角然后巧手翻覆玩弄于鼓掌,每一个步骤都是心理控制教科书。虽然文本尤其是台词占据了主导但是镜头和演员调度依然极为精当。结局改成Tony把Mark“编造”的真相告诉警察然后婚姻苟延残喘会更好。Grace Kelly和Robert Cummings都美得不像话。
从来没有为一件案情的侦破这么高兴过。男主想要杀人诶,而男二一心想救命,那些共情男主的🤗🤗就像我一直所认为的,在恋爱结婚之前,先让自己的心智成熟到能接受自己的伴侣离开自己,抱着注定会分手的决心去恋爱结婚。两个人不相爱了,和平分手才是最好的结果,没必要搞的你死我活,不杀死对方不解恨。如果认为恋爱结婚就是要永远在一起,那还是不要恋爱结婚了,这绝对是造福社会。
非常精彩的一部电影,环环相扣,说法变来变去好像很复杂,却大家都能看懂,手法真的很高。唯一搞不懂的是很多评论在骂女主和情夫是奸夫淫妇,跟凶手共情的。拜托,他为了钱和女主结婚的,还天天打网球不工作花女主的钱,女主于是跟他离心出轨了,虽然女主不离婚确实错了,但是男主为了钱不光不离婚还打算杀人不是更错吗,他可不是因为爱女主被绿而报复杀人,那样还情有可原。我以为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犯罪者收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为了过度惩罚违反道德的人而让犯罪者逍遥法外。女主被冤处死是活该,凶手就该成功蒙混过关?所谓的被害人一定得是完美被害人,只要道德上有一点错,哪怕被杀都活该?如果故事换成一个一无所长的女人为了钱嫁给男人,婚后天天玩乐,男方无法忍受于是出轨了,女人就为了钱决定谋杀他,你们也觉得他活该死了?
好看得很啊!虽然钥匙这个线索是弄得有点太复杂了,搞得要所有角色不停地解释才行似的。。凶手大哥比较可怜。。格雷斯凯莉的确是漂亮
故事漂亮,电影语言无懈可击。那些所谓的硬伤基本上都是没理解台词里传递出的细节,丈夫不仅仅是嫉妒,从他事后还债的速度看得出他还很缺钱。评论里那些认为出轨就该死的才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出轨只是道德问题,谋杀和栽赃陷害则是罪恶
电影非常精彩,男主聪明反被聪明误百密一疏啊可以碰上了个猪队友,各种反转高智商的对决看的特别爽,但结局让人不爽,不是说一定要让这个渣男赢,固然这种凤凰男还想杀老婆肯定该死但这对奸夫淫妇幸福的在一起就对了?老婆天天光明正大带着小三在家,小三理直气壮让男主顶包,我不知道这电影想表达什么
我尝试去挑刺,从头到尾,从犯罪动机、谋杀策划、施行步骤、临机手法、反转细节、现场反应,一直到最后,所有的临场应变,所有的推敲逻辑没有任何瑕疵。紧凑节奏推进全片,后面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人欲罢不能(一把钥匙掉包的疏忽)。如今这样的剧本也是很难见到了。肥希的悬疑片就是明摆着告诉你:看我直播,我早就让你知道凶手是谁,但是从始至终告诉你,您看好了,我是这么杀人的。直到最后处处反转出人意料,然后你是停不下来的。8.7
酣畅淋漓的推理,完美的舞台范,希胖子把实验性和耐看性结合地无比巧妙;不过,怕是没有哪个国家会在行刑前一天将死囚放出来吧?小纰漏,小缺憾。
精简意赅,绝无赘笔。百密一疏,弹无虚发。
一桩事先张扬、几乎完美的谋杀案,以致于到最后一刻都在为那百密一疏而惋惜。希区柯克这次对渣男女是蜜汁怜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