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依达战争三部曲第二部,故事发生在1944年华沙起义的最后阶段,一只波兰起义军队为了逃脱德军的镇压和屠杀不得不进入肮脏的下水道来躲避和寻求逃生。瓦伊达没有简单的将人物脸谱化,简单化,即便是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烈士,也没有被刻画成绝对的完美和道德楷模。相反,人性中多维度的刻画与展现才是瓦伊达真正的目的。
影片开始不久便是一个横移的长镜头展现了起义军转移阵地时躲避德军狂轰滥炸的场面,这也是影片为数不多的直面血淋淋战场的镜头。随后他们来到驻守的破败房子里时,一个漂亮女孩被用担架抬走,而她只是对关心她的士兵说自己没什么大碍,但掉落的被单暴露了她被炸掉的右腿……战争的残酷从一开始便直击心灵。在房子里,失去家人音讯的音乐家米考会在大厅里弹奏钢琴,这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克拉伯等来了自己的女友黛西,黛西经常出入下水道,她浑身散发着下水道的臭味,战争让美丽的女孩失去右腿,让美丽的女孩臭气熏天。副队长怀斯仍然有闲心泡妞,作为有妻儿的他取下了结婚戒指,欺骗年轻的女孩哈琳卡并与之成为情人。他们以及其他战友在队长查德拉的带领下进入了下水道,进入前在混乱的战场上一个不停倒掉鞋里沙土的战斗男孩给他们指路,男孩置身于炮火中却泰然自若,本该童真的年纪被战争打磨得对鲜血与死亡习以为常甚至麻木……
进入下水道后,中弹受伤的克拉伯在黛西的陪伴和搀扶下落在了后面。怀斯与哈琳卡和音乐家米考走了另外一条路。队长查德拉则带领队伍选择了第三条路。面对迷宫般的下水道,面对德军投进来的毒气,大量的队员走散或死去。队长查德拉要求停下来等待落后的怀斯等人跟上,但军士长出于求生的本能,欺骗查德拉说怀斯让他们先走,其实他根本就没遇见怀斯……最终,查德拉这批队伍只剩下了三人,他们找到了出口,在拆解德军挂在出口的手榴弹时,一名队员被最后一枚手榴弹炸死了。当查德拉和军士长两人爬出下水道后,查德拉得知了自己被军士长欺骗,于是他枪决了军士长,自己孤身一人重回下水道找寻自己的队伍.......因求生欲而欺骗,最后却死在了道德审判的枪口下。
另一边找不到出口的怀斯在绝望中向情人哈琳卡坦白了自己有家室的真相,并带上了一直藏起来的结婚戒指,他不想死,他想见妻儿,他对妻儿有活下去的责任。绝望中的哈琳卡再遭打击后开枪自杀。而怀斯并没有太大反应,他只是看了一眼死去的情人便匆匆离开。而音乐家米考则在绝望中彻底疯掉,他吹着乐器如鬼魂般游荡在下水道里,漫无目的,用音乐等待死亡……怀斯找到了出口,但当他爬出下水道后却发现自己身处德军腹地……一个个被枪决的波兰人尸体堆积如山,他刚逃出炼狱,却马上掉进了地狱。最终德军没收了他所有财物,包括那枚结婚戒指,并将他枪毙……
黛西坚定的搀扶着克拉伯寻找出口,她不断安慰虚弱不堪的克拉伯,给他鼓励。最后他们来到了出口,但出口被铁栅栏封住了。克拉伯已经没有力气再尝试其他路线了,于是黛西让克拉伯闭上眼睛,理由是阳光会刺痛他已习惯了黑暗的眼睛。黛西向克拉伯描述外面世界的样子,她虚构了一切,话语中满是胜利与希望......
波兰作为一个东欧国家,你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兰的存在很重要。往西是德国,往东是俄罗斯。俄罗斯想要加入到欧洲这个大家庭中,中间横着一个波兰。二战时期的德国想要在苏联展开军事行动,并且进行战略推进。中间还是夹杂着一个波兰。波兰最终落到谁的手中,谁就能在二战时期,在军事进攻上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虽然波兰在二战时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然而按理说,这样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是少不了重兵把守的,然而没有哪一个欧洲国家能比波兰的地理位置更加尴尬了。你主要精力用在东部,德国那边就可以趁虚而入,反之,苏联这边也能虎视眈眈。
最终,悬在波兰人民头上的利剑不是一把而是两把。左右都是个死,当然,这是在二战期间。正因为这样,有时候,我们在看一些二战期间的波兰电影的时候,就不免感觉到很压抑,这种压抑是看不到未来的压抑,而且是怎么看,都看不到未来的压抑。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下水道》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1944年底,波兰国家军有一个连队,他们开展了反抗运动,连长在退守到一处废墟之后,被德军包围。危急关头上峰命令他们从城市中的下水道撤退。于是,连长带着仅存的几十个人开始了逃亡之路。在下水道里,他们不仅仅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地理形势以及遍地的污秽恶臭。还要面对地面上德军源源不断的毒气攻击。
徘徊在下水道中,战士们不断地倒下,出去的希望渺茫,只要是上去就是死路一条,而留在下水道中,活下去的希望也渐渐地丧失掉。漫长的无止尽的下水道耗光了这几个人最后的希望。
虽然这是一部战争电影,然而真正的核心并不在二战的阴云,而是在士气。波兰是二战期间遭受到侵害最深的一个国家之一。希特勒最擅长的闪电战就是在波兰一举成名的。当时的德军仅仅用了十四个机械化部队便一举将波兰80万军队击溃,二十多万波兰士兵在德军的闪电战中死去,另有六十多万人被俘。
波兰要是仅仅遭受到一方面的进攻损失的话,也不至于此,然而当波兰军队在西线反抗德军的进攻的时候,在东线战场上,苏联秘密的入侵了波兰。看到苏联军队的波兰人民很困惑,而此时的苏联军队对波兰人说,我们是来帮你们打德军的。
受到蛊惑的波兰人民敞开大门欢迎苏联人,就这样,一路上并没有遭遇到任何的抵抗,苏联就成功地入侵了波兰。此后的波兰人民想要再反抗,他们已经惊奇地发现,苏联并没有对德国采取任何的军事行动,反而是在不断地巩固自己占领的地区。最终,德国和苏联就这样密谋瓜分了波兰。
在这样的大背景前提下,波兰人民究竟能够做出怎样的回应呢?本片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进行的一种昭示。这一股小部队中的所有人对于当时的局势的不明朗性的表现,从他们钻进下水道那一刻就开始了。下水道是什么?它代表着波兰人民的未来和希望,它代表着这群人可以存活的机会或者是机率,同时也代表着他们向前的动力。
然而这些东西能由他们自由掌握吗?好像不行。下水道看似是一个安全的地域,然而这个地域却是暗无天日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污秽。想要在下水道里求生,就要忍辱负重,就要将自己置身于这些污秽当中。地面上很干净,且有着阳光照耀。然而地面上的阳光并不是属于波兰,而是属于德国,想要属于德国的阳光,波兰人民就要缴枪投降。然而这对于这些抵抗力量来说,是万万不可能的。
然而反抗的前途在哪里?波兰人民不知道,这一股军人也不知道。他们从一开始进入到下水道时候起,就没有一个有用的地图来供他们选择,也没有一个可靠的向导带领他们前进。因此,在城市中错综复杂的下水道里,他们只能靠运气,不断地来来回回走动。出口在哪里,希望藏在何处,所有的一切只能自己去摸索。
然而靠着自己摸索前进的波兰最终找到希望了吗?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这种希望看似近在眼前,好几个人最终都看到了下水道出口外面明媚的天,然而他们与外界之间却隔着一层铁栅栏。而且很遗憾,这个铁栅栏对于已经筋疲力尽的波兰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打不开了。
美好的生活就在外面,胜利就在眼前,然而最终他们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这才是波兰人的悲剧,本片不过是用一种艺术手法,将其展现出来了几十分之一。尔后的波兰在二战结束后继续着自己的悲剧好几十年,然而很遗憾,和本片一样的是走不出的下水道,躲不过的毒气弹,波兰依旧没有明天。
……
你好,再见
观影迄今为止最另类的战争片。导演并没有将视角对准传统的敌我双方,也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场面,而是另辟蹊径地讲述了一支撤退的连队全军覆灭的故事。肮脏阴暗的下水道是唯一的求生之路,起义军们在其中挣扎,犹如在通往天堂的炼狱中遭受折磨,即便是最终逃出升天的中尉还是禁不住“带领整队突围”想法的诱惑重回黑暗。战争即地狱,而地狱是人们为了各种利益和诱惑自我营造的。片中发疯的音乐家吹出那鬼魅般的声音,始终萦绕在耳边,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2021波兰影展 在大光明影院观看了安杰伊·瓦伊达的《下水道》,一开始还以为是文艺片,没想到比想象中的要精彩。前面铺垫的剧情略无聊,因为你看到人物都很百无聊赖不知道在干什么——现在想来算是一个反衬吧,到了战争爆发之后开始变得好看起来。导演利用下水道幽暗、狭窄的环境来营造一种压迫感,下水道的肮脏,夹杂着黑色幽默。记得一场白天戏,士兵问一名妇女,“你有受伤吗?”然后后者就展示了残缺的肢体,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电影直观地透露出战争的丑陋,人性的戏谑和命运的无奈。绝望、恐惧,令人幻灭,又带点浪漫。对于演员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3.5/5)
这片必须看花絮。波兰国师瓦伊达接过蒙克的枪,借苏联解冻的东风“政治地拍电影”,曲折地表达了“华沙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人,政治目标是俄国人”的主题。视听上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确立了波兰学派的风格,长移动镜头是本片主要特色。下水道中的人们出现了不同的精神症状。
@ 波兰电影大师展 — 注定战败的斗争里,一边是下水道里无尽的折磨,一面是地上燃烧的城市和同胞的尸体。人民没有选项,只能选择彼此。
短小精悍。疯掉的作曲家是一圈又一圈吟游,连长的权威是一只高举手枪的手。瓦伊达缓慢的摇镜,惊惶恐惧的脸庞徐徐展开。每个人在疯狂中抉择不同的命运,而命运一如叙镜外冷静的旁白,终点是早已被写好的死亡。
至深的绝望和悲剧,前后两段的强烈光线对比,而肮脏黑暗的下水道无疑是对波兰人民苦难生活的绝佳隐喻,死在黑暗中,或是努力寻找出口。这使得影片被赋予一种关于生存的寓意,瓦伊达高了。开篇长镜赞一记。
真的太棒了。非常的复杂。一个完全变态的炼狱,生和义变成了反义词,艺术家看透了一切,听见电影的配乐,完成一场体现炼狱生存本质的行为艺术。哪里都是下水道,而在这场试炼中,他们连反抗军都不是,只是一个个脆弱又坚强渺小又伟大的人。这样想来,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保持对爱的坚持、对义的坚持,何尝不是最有力的反抗?还有那耐人寻味的对白:“你的故事长吗?”“比这下水道长。” - 她们的故事都会长过这下水道,被人铭记
动态长镜头已经纯熟,特写镜头放大了封闭式空间的逼仄、窒息、压抑,既是纪实,也将整个下水道空间变为了华沙起义充满艰险、望不到头、没有一丝希望的政治斗争阵地,随后聚焦到了人的生存与异化本身。瓦伊达的长片里面,前后的镜头语言、调性都总是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相互对立,这种艺术倾向和个人的政治倾向有关,但始终会围绕着波兰人民的处境,甚至广义上个人在时代中的真实处境。可惜我本能地对波兰语台词、配乐,以及前半部分温吞的叙事抗拒,也许是因为写实的残酷过于压抑而悲观了。
2021-4-26三刷。承接《一代人》——这些面临民族存亡危机的青年,已然成长为华沙起义的中坚力量;开场中远景长镜尽显新现实主义风范,大场面调度流畅自如;毒疠弥漫如迷宫般的下水道,恰似但丁笔下的地狱一季,污水波光返照,自下而上的打光方式,前后各半充满各种对比。最具冲击力的当属从开阔远景到逼仄特写的变化,视觉上首先觉得压抑;从地面上的空间转入地下如洞穴般的迷宫,身份也在暗里悄然变化,从污泥中拥抱到的光明暗指战后的赤色波兰。大量令人惊惧的特写,尤其是逐渐发疯的音乐家,双眼发直,心智渐失,吹起森森如缕的音乐,宛如地狱的回声飘荡在下水道里,恐惧吞噬灵魂。瓦伊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下水道中,没有胜利,只有耻辱和失败。”
波兰大师展。地上是地狱般战场的现实,地下则是波兰人民抗战的缩影。通篇贯穿的移动长镜,不仅赋予极强的临场感,更让粪水之气溢出银幕。一杆之隔的光明,一雷之隔的出口,皆是战争的暗喻。从波兰视角看二战,实在太窒息,太绝望了。
没有再看电影史,但是有很强烈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前半段。到了后半段下水道(“令人窒息的40分”)就是现代主义的,打光、配乐、倾斜摄影、压抑,还有诗人的隐喻。果然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在战后20年,此躺艰辛,但是坐在又高又远但中间的大光明,远远地看,就非常棒~有些电影可能不适合巨幕,我越来越这么想了。看着错过的波兰学派,真是伤感,呼呼的鼾声,真是奇妙地好笑,以及在路上偶遇喜欢的外教,还兴致勃勃聊了一会儿,到现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在这里发牢骚这么多......字幕很好,神奇的是从中文字幕中就能感受到那时诗,波兰的古典音乐成了历史的征引,以至最后的绝望——尤其是有光的铁网,像当时境遇的隐喻。(还想起一点:前半段有大量的摄影机运动,后面就静止了,还有消失的音乐,下水道的窒息感被好多电影技巧放大了~
长镜行云流水,污水波光返照,所有污秽集于一体,恰似人间地狱。这里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通无尽之苦,这里直通堕落众生......脏路条条,皆为死路
密室逃脱人间炼狱,看得我胃疼…“戴西你真强壮,你像个工人” 今天那声呼噜真的impressive @大光明
90分钟,45分钟进入下水道,后面憋的要死,另类战争片。此片前45分钟是战争双方的关系,后45分钟的人性的考验来自自己和自己人,下水道的分叉结构让一组又一组小团体分开,皆无出路,走向死亡。
[大光明1厅 2K修复版]瓦伊达“战争三部曲”之二,一段暗郁残酷的炼狱之旅。1.写实与浪漫交织混融,一如下水道里的惶惑恐惧与垂死挣扎,既是华沙起义终结时的本来面目,又可视作对二战中波兰及其民众饱尝屈辱、阴惨苦痛与无家可归的命运缩影。2.前半段的短暂宁静与地面战斗写实性强,多用运动长镜头(开场4分10秒跟移长镜惊为天人,搭配凸显悲剧宿命的介绍性旁白,既引人探触人物内心,又藉由对战场的巡行观视让人沉浸其中);在战争的喘息之机里,人也不忘情欲满足与审美追求。3.后半段如堕噩梦,对地下空间的呈现颇有表现主义气息。缩小的景别(以特写和近景为主)与低机位摄影强化逼仄窒息之感,底光、雾气与隐约的呻吟惨叫声彰显出惊悚而绝望的氛围。4.历经漫无际涯的煎熬,却倒在看似咫尺可及之处。5.发疯的音乐家与抖靴子的男孩。(9.0/10)
起义军的命运好比整个波兰,有着巨大的无力感和耻辱性,混乱茫然的只配在肮脏憋闷像地狱一般的下水道寻找没有的出口,相比黑暗阳光太刺眼了。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二部获戛纳评审团奖,他拍的不是反战电影,而是反国民反当时那个社会。开头长镜疯幻的剪辑密闭空间调度。资料馆波兰影展开幕。
出了大光明长长呼出一口气,隔着大银幕都不能阻挡的绝望和窒息,镜头缓缓逡巡于断壁残垣,早早预告的惨烈的死亡之途,入下水道前的点名宛如圣火照亮的圣徒们的合影,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原本明明只是荷尔蒙气息爆棚的年轻人,趟过地狱冥河,浑身污秽的黛西仍美得难以置信,而战地钢琴师已化身死神派来的吹笛手;如今来看,似乎能从中读出波兰这段历史的几分隐喻感,历经千辛万苦,眼看着光明就在前方,然而终究或死在黎明前的手榴弹,或迎接他们的是敌人,或走向疯狂,或与自由天人永隔,或自相残杀;太多诸如把濒死的呻吟拍成地狱冥犬来临之类的叹为观止的场面、构思,能清晰感受到本片曾指引了后世多多少少经典电影,而后来的经典又启发了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它所带来的影史上的代际传承感,大银幕看更明显
@2021波兰大师展。开头就是穿越废墟,提前宣布了主角们的死亡:记住这些人的样子,这些英雄们生命的最后时光;空中有轰炸机,地面有坦克炸弹,只能走下水道,下水道里有什么?除了毒气,只有噩梦和恐惧,有和第三人中相似的出不去,也有出来了再爬回去...希望当然有,开头黛西带来了英国的茶和香烟,也是她带着男友找到通向河的被焊死的出口:他们在河对岸,但他们不来...
故事整体上贫乏得很,但是有几个笔触充满震撼力:知道情人已有家室后自尽的女战士;只剩最后一枚手榴弹却不幸被炸死的军官;片尾处为了找寻下属重返下水道的长官。这些细节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故事性,而且全部是战争情境下特有的人性表现。
从前面开拓的阵地战到后半段的下水道苦行,污泥与脏水对演员也是极大的考验。绝望的片子如绝望的华沙起义。瓦伊达的片子总能在写实中带出些浪漫主义的内容,个体的情感、恐惧以及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