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有朝一日要是有人造起反,就是因为我们成为人民的主人了”,“脸上有脏东西,把它擦掉有什么不好”;“法律必须保护改革”;“党政关系是否应该有所改变”;“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治”;“党内生活凌驾于法律,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王子与庶民同罪”;“党也有可能犯错”;“指示到了基层,和原来意思不知道差了多少”;“你对台领导还抱有幻想,你怎么这么愚蠢”;“你是个党员,怎么不听话”!金句迭出的大尺度电影。
无比简单的故事,讨论了诸多问题:党大和法大的关系;“宪法第五条”;“党章第16页第6行”;通过经济犯罪侦查压迫诉讼当事人;权力干涉司法;以“党的领导”作为威胁;司法机关内部的张力;对审理法官的名升暗降;公开审理和“公审”;干部的观念和贪污的领导;政权的基础;“领导和威信”;民事合同中的“罚款”;劳教制度;媒体报道监督的不作为;女省长开新闻发布会;“双百方针”;“企业扩权十条”和经济改革;打扮时髦的时尚小青年标志着的社会新思潮...
更加值得称赞的是, 电影竟然没有扁平化人物,使得电影亦有几分娱乐性。当然,和现代电影的技术无法相提并论。但是那是1986年啊。
从法律的“胜利”,到“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电影没有呈现扁平的图景,博弈还在继续。更重要的是,当法治成为口号,成为“政治正确”,还是真的法治吗?
当时还是10亿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代已经开始思考的道理,现在呢?
“1985年,是全面改革的一年。1986年和1987年,中国的改革将大踏步地前进”。35年前,似乎一切都在越来越好。
对于我国在七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拍出的佳作,我持有高度敬畏之情。立意与思想之先进与尖锐足以使我们忽视拍摄技巧和画面的不足。我相信每一个怀有人文精神的士大夫(不然叫啥?)都能从中窥得一些引发共鸣的点。
对我而言,从拍摄技巧等方面来看,即便我一个门外汉,我个人也觉得很一般。我猜导演是想达到某个效果,但我感觉有一些台词和情节片段在接续上的处理或许还可商榷。但是,这不重要!
作为一名法学生,看到这一部电影,我已经万分惊喜了。我们其实不缺这种题材,这种思考,但因为种种或有或无的原因,现在很难方便地搜到这一类题材的电影。其实真的很遗憾的。不同的人,究竟能从这样的老片子中得到或领悟些什么?是否一定会“负能量”多于“主流价值”?我想,这个问题因人而异。
这部片子中主案件的案情非常简单,我们以现在的观点自然觉得党政老一派过于守旧,没有放开改革。但是在那个年代,对于革命老先辈,我觉得要对他们的保守予以理解。片中有个所谓的“细节”,即点出党委书记身处陋室,勤俭清廉。我想导演也是通过这一个安排让观众在阅片时能多面地看待高位者/党政工作者因循守旧这一问题吧。
在我看来,比较无奈的是,如果在30多年前片中这个问题尚显普遍,那么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党政与法律的问题呢。本科的法理学课程有给我深深的启发,当然我无意在此卖弄文藻。我们总是天然地希望经济高速发展,监管事项减少,然而大多数人又发现发展的红利没有落在自己头上,或者造成的贫富差让人心痒痒。我们自然是要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作为非党员的我,似乎只觉得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我个人感觉最深的一点是在我们学院,dang政教育过于频繁,几乎每周都在开会。打开学院的官网,那些闪亮醒目的标题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而非法学院的官网。我想,对于一个学院而言,其还是应该立足于各学科的蓬勃发展,而非被dang政教育喧宾夺主。否则,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对学院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即便我们不能那么肆无忌惮地发声! 观影总结。
“如果过去没有做到,将来一定要做到,这是历史的要求。”
“但所有人都认定,这将是一场温和的讨论,不会有任何流血事件发生。”
“到底是人民的主人,还是人民的公仆?”
三十多年前对改革美好的期待正在幻灭,被讨论的火热的问题已经冷却。历史被遗忘的代价,就是历史将会重演。
喜欢影片所展示的观念,让我知道三十多年前有一大批人和我具有相同的信仰,在北京寒冷的冬夜中看到这样的影片,很难令人不被感动。但话说回来,想表达的东西是一方面,如何表达是另一方面。电影这样拍,放在电影本身的维度上,还是决定了影片上限的。具体在于剧情及人物全部成为了表达政治观点的工具,这种刻意感某种程度上会让人怀疑作为现实主义影片的现实性,倒不是说怀疑其真实程度,而是怀疑这种太有效率的选择性叙述引导功利心过大。好在影片有尝试去探索被告一方的完整性(比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每次都把新房让给他人等),但这种探索还是脱离于主线叙事之外的,反而像是一种用于平衡的点缀。这种人物的不完整也包含动机的不完整,所以使核心人物缺乏对观众的感染和说服力,这是影片叙事策略上的根本问题。
但我依然很爱它,因为我知道之后直到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有这样的影片了…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T省的84·85年》,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Leo
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回看这样一部电影,才会产生“居然能...”这样的念头,可是你细看它也只是个T省罢了,又尖锐到哪里了呢。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其实是一部切切实实的科幻片。
元铭清
很意想不到看到这部电影,竟然有韩影之感却也不失国土的地气,感觉成为了九十年代很多电影的参考电影
小透明
看得时候几度哽咽…激动的一直咳嗽(阳了后遗症) 原来我们的祖国一步步的成长 强大 …不但有先辈留下的鲜血也有近代各个基层干部执法人员的付出…如果以后也可以做到秉公执法 那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Morning
文本上非常精彩,几乎没有废得对白,出场人物虽然凌乱,但都有效,对问题提出思考和意见,电影偏向与专题纪录的手法,也是很聪明的把零零散散的一些论点性的东西统一的整合在一起,摄影虽然很符合这样的风格,但是确实有失章法。我觉得艺术是提醒人去思考的,而不是提醒人去执行的,不然这么直白又精辟的议题电影为什么会没有直接的效用呢,所以还是回到关于电影上,它要有用吗?
Becckett
模仿意大利政治电影:把电影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来拍,但每段又绝不脱离于马不停蹄的高速剧情之中;不去过多刻画人物性格(一种故意的脸谱化),从而突出在政治生活中人的速朽性和无力感;强调摄影机的灵活性和在场感,摄影机和人物总是在动,好像二者永远不会疲惫,荒诞性随之而来,但荒诞性又是绝对根植于现实主义的;曾经的小骂大帮忙,现在看来尽是小帮忙大骂。
罗莎琳德
电影技法上挺普通的甚至就是个ppt电影。前一个小时味儿太正了,结果最后二十分钟落脚点居然对时代改革还挺充满希冀的,不过毕竟是在四年之前拍的嘛。
Sally Bowles
当今的主旋律片已完全无法同日而语。尽管最后又绕回了主旋律上,但是本片中对法律体系的批判和呈现出的媒体自由度都是现在难以想象的。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样的批判, and more than ever。
#FIFF27#第7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如果不是课题需要,我根本不会知道这部电影。八十年代电影的大胆开放和对现实的高度介入简直无法想象。“那我问你,党的领导在哪里?”“党大还是法大?”这些当今居然还能成为问题的问题,早在1986年的一部电影中就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T省》和《黑炮事件》一同构成最直观的80年代社会政治图景。
有过梦。
你跟他说法律,他跟你说dang章;你想跟他对簿公堂,他跟你内部谈话。在法律上,人首先是一个公民,有其自在的权利与义务,而非某个组织的成员,公民意识的淡薄,似乎这三十年来并未改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这部电影也算是中国法律人做的一个法治美梦了吧。“我们做到了吗?”“过去没有做到,现在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是历史的要求。”有脏污就该擦去,那些用dang的权威作脱罪借口的搞小圈子的人,就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反特权、反勾结、反权力寻租,永远在路上。为推进现代化而奋斗!
羡慕韩国电影的时候你还不知道我们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拍过很多牛逼的电影
下级党组织开会对陈歌说:“你虽然是在告总公司,但实际上你是在告我们党委啊!停止你们的合同,撤销你们的职务是我们党委做出的决议。你作为一个党员企图推翻一个党组织的决议,你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你不要想得太天真了!人民法院是不会支持你的。在中国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
评论中很多人对此片过审非常惊讶。甚至用以讽刺当今的电影审查制度。我承认此片在政治方面极为大胆,甚至在影片前半段是把“党委”当作“反派”进行角色塑造的。(当然后面洗白了)但请大家回忆或者查阅资料。84年,事实上是国企改制松绑放权的一年。此片上映于1986年,“松绑放权”运动已经进行了两年,并取得了卓越成效。所以此片事实上是一部迎合政策,政府弘扬改革的“政治宣传片”。另外片中过多的画外音也导致整部片子看起来更像一部新闻报道,不排除刻意为之的可能性,但从电影艺术性的角度来讲依然有待商榷。人物方面因为需要顾及符号化后的普遍性,却忽略了特殊性。所以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昂扬向上的中国和我党勇于承认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单谈“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吹太狠,就业余了。
独到的角度,前卫的思考,被压制和忽视的精品,电影审查,对电影的思考,劳教,萌芽
到现在为止没有哪部片子能如此深刻的反映改革的内涵,虽然它拍摄于约30年前
八十年代针砭时弊的理想主义,杨延晋很擅长这个题材。那个年代也适合这个题材,拳拳爱国主义理想全部直给,眼里充满纯真。关于依法治国,关于改革,关于宪法和党章,激烈的探讨。那时的记者也面临层层审查,不过很有理想,多年以后就不得不闷声发大财了。杨延晋三年后也基本不执导了,理想主义像流星。
想哭,你们自己看全部短评吧
《T省的84、85年》: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出生以前那个红红火火百花齐放的年代产物,主题尖锐,运镜和剪辑范儿也很正,更有幸目睹了紫阳真人。
正面发问“党大还是法大”,自然是法大,但影片一再嗟叹“我们做到了吗”。整个故事实在太生猛太完美了:一个实业家状告厂党委,赢了,之后又能怎样呢。用新闻纪实的手法推进故事发展,客观地营造出“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但始终粗糙,离经典差了一截。
告赢了然后呢,法官被下放了,厂长被革职了。2022年了然后呢,有什么变化吗
其实从片子中已经可以看出未来暴露出来的隐患:能有这样的判决结果,一是得有英明的zy,二是得有坚定英勇的个人。是这两个条件,而不是制度保障决定了主人公的胜诉,那如果这两个条件缺了一个呢?从电影的角度说,字幕、旁白类似新闻片风格,却又有非新闻片的镜头,风格似乎不太成熟。多一星给能拍出这部片子的八十年代吧。
8.0 新闻旁白,纪实手段,涉及党政分离、依法治国、出版审查等敏感问题。揭露与宣扬并行,坏在后者。一句“党的领导又到哪去了”问得法官哑口无言。电影就如片尾赵紫阳影像,不会再有了。
五星不是因为技术,改开之初敢于在电影里喊出D大还是法大,虽然阻力依然是巨大的。然而现在,不要说穿小鞋,鞋都不让你穿。
超前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疫苗连日刷屏,偶然从故纸堆找到《T省的84、85年》,这一部堪称宪法教科书一样的电影,昂扬,满满的正能量,最终却又只能在试验剧场审判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中国似乎是没有T省的,如果有,或许是台湾。本片从头到尾充斥着两种声音,法律的声音,乃至意识形态的声音。尽管阅片过程体验差,但能为现在所不能,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豆瓣第3000部电影】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明之风的产物。剧本有力,两个时间线索并行剪辑,以近似电视纪录片、内参教育片的风格,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法律人、媒体人对伸张正义的追求,深入探讨了党和法的关系。对官僚的刻画生动形象。毕克老师的解说更添威严感,至今振聋发聩。今日绝无可能拍摄过审
#补遗#简直太强大,当年为了看杨延晋看过一遍,有点记不清了,今天重看只提示剧情,更多去注意镜头的运动,剪辑,叙事结构等等,觉得真是太强大了。立意就很猛,表现得也是跌宕起伏,对各个人物阶层的刻画也是精准而犀利。让人唏嘘的是,这些老干部们也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正义的。台词很酷,处处珠玑,几处演讲都跟镜头配合得非常好,有格局有气势。还是那种感觉: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大多是先辈们经历各种改革争取来的。保留了很多当年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有一处领导们说:“内部协调,给总公司一个台阶下”,镜头立刻转到了两人在下台阶,随之大远景,工厂一整面墙的外置楼梯,简直太有形式感。C说:“这就是在‘下台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