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朋友去校门口买白糖大饼吃。表皮烤的酥脆,甜丝丝的白糖搭着凉咪咪的秋风很清爽。聊起看电影,我打趣这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电影内容反倒在其次了。她也赞同,相较于电影,她更期待和朋友在影后的交流,关于电影,也关于生活,以及必不可少的情感。我撇撇嘴,相比较一般朋友生疏又带着一丝亲近的表述,我更期望看到电影完整的表述。
那么伍迪艾伦一定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了。继是枝裕和后第二个遍寻资源的导演。就像这部片子里说的“Your books all seem a little sad on the surface underneath they are really happy."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倒是碎片化的剪辑让解构显得复杂又自然,让我想到了星辰往事,小说里的我,别人眼里的我,真实的我。著名作家哈里要去参加母校荣誉学位的授予典礼,却无人同往,只得叫上前一天陪同就医的朋友,前一晚颠鸾倒凤的妓女,再从前妻的手里半拐半抢了儿子,开赴母校。一路上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哈里也开始解构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小说,自己的一生。失败的婚姻,落跑的女友,惨淡的生活,病态的心理,这么看哈里真的是totally shit了,可他又是快乐的,他铸就了自己的帝国,正如他朋友看到的 “You put your art into your work, I put it into my life".这也是伍迪艾伦对自己的解构吧。我只不过是个醉心艺术的色情狂。
她眼里泛着狡黠的光,电影源于生活嘛,你不觉得听别人讲故事很有趣嘛!
切,那不就是八卦吗,其实我觉得生活是高于电影的,倒也不是说不八卦,只是觉得纵深寻常的关系太过耗费心气,还是固步自封来得好。
-And my marriage was droning on!
-What you call droning on, most people call working.
-If that's working, then marriage is not for me.
-Well, It's not for everyone.
-But then I get lonely.
哈里在与“前妻“交流从某个角度揭示了婚姻的本质,分摊生活成本并慰藉孤独。在生活中加入另一个存在必然不适合所有人,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也在此列,唠唠叨叨的屁话大王伍迪艾伦或许也是。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but I won't feel lonely despite alone. 有时候会向往伍迪艾伦式或者西方式的爱情观,不过也觉得sexual guilt for a young man是个不错的心态。宁愿一个人在学校飙车或者躺在朋友的沙发上发呆,relationship is too hard for me.哦不,我怎么也开始一会英文一会中文了,这可不是个好习惯。
其实我是个很喜欢絮絮叨叨的人,可能这也是喜欢伍迪艾伦的原因?无意义的碎碎念。希望以后会遇到一个肯和我一起逼逼叨叨的人。在这之前就一个人叽里咕噜吧。
吃完大饼,她也撇撇嘴,难怪你单身。
朱迪.戴维斯再次饰演了和《丈夫、太太与情人》里相似的神经质角色,上来就是一段循环往复的从出租车下来的跳切镜头,在我心中最能代表伍迪艾伦电影里女性形象的并非戴安.基顿,而是朱迪.戴维斯。神经质、敏感、焦虑、个性,总是处于愤怒之中,完美契合伍迪艾伦的电影气质。她愤怒地抱怨伍迪艾伦饰演的作家哈利所写小说里对自己的描绘,甚至打算开枪自尽,因为哈利是她的姐夫,但他们却有一腿,结果最后发现哈利跟另一个女人也有一腿.......但哈利表示不认为她回自杀,因为她的性格里没有戏剧性.........哈利这个拥有三段婚姻,见女人就想日,阅鸡无数的老男人依旧是典型的伍迪艾伦式角色,喋喋不休、以自我为中心。伍迪艾伦在本片里依旧使用了他招牌式的叙事方式,过去与现在的片段相互交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切换跳跃,也有不少相似场景不同人物的时空变换快速剪辑,产生对比和喜感。与此同时,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的情况下还加入了哈利所写故事里的人物和时空以及事件,三个时空不断穿插,眼花缭乱。另外还有采访片段,这也是伍迪艾伦钟爱的元素。这片子可谓是伍迪艾伦的集大成者,也是他玩得最嗨的一部作品。
哈利所创作的每个小故事都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生活里的角色互有对应,比如托比.马奎尔饰演的见女人就想日的青少年映射的就是哈利自己的状态;影片最开始那个姐夫在厨房与小姨子大炮的故事映射哈利跟小姨子也就是朱迪.戴维斯饰演的跳切角色的奸情;哈利因为日了心理医生前妻的病人,为了平衡自己的负罪感,于是创作了一个日自己男病人的女心理医生........其中最天才的故事毫无疑问来自于变得模糊,无法聚焦的罗宾.威廉姆,当妻子见到这个模糊的丈夫时,问他是不是吃了什么过敏,要不要躺床上休息,我简直笑尿.......而这个模糊的故事映射的则是焦虑,因为哈利最后在参加母校授予的名誉学位典礼时因为焦虑和紧张也模糊了........另外一个爆笑的,典型的伍迪艾伦式争吵来自于哈利与前妻在诊所(其实就是家里)的关于哈利日了妻子病人的争吵,前妻歇斯底里的咆哮和辱骂得到的是哈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无辜状的推卸责任与自我合理化的言词,这场惊天动地的对峙相当过瘾,就连一旁懵逼的病人最后都笑出了声........地狱那场戏也是讽刺十足,第五层:地铁抢劫犯、攻击型乞丐、书评家;第六层:右翼极端分子、连环杀人狂、电视上露面的律师;第七层:媒体人,这层满员.........伍迪艾伦真是“嫉恶如仇”的知识分子。另外还有一个关于一对中年犹太夫妻的故事,妻子发现了丈夫的一个秘密,那就是丈夫是个冷血的杀人兼食人魔……伍迪艾伦作为犹太人对自己的同胞下起手来也是毫不留情。影片里的现在进行时主要是哈利带着黑人妓女、老友(途中死掉)和自己从前妻那绑架来的儿子开车前往母校参加荣誉学位典礼的故事线,这条线可以明显看到伯格曼《野草莓》的影子。而哈利与自己创造的故事里的角色对话互动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他与自己的对话,自己通过自己的作品对自己进行审视与解构。最后所有哈利创造的角色鼓掌欢迎哈利的回归,就像自己的作品在感激自己一样,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也通过自己的作品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与《野草莓》一样。
所有人都知道同一个真相,我们的生活由我们选择如何去扭曲这一真相所构成。
看Woody Allen的电影,从来没有看不进去的,絮絮叨叨絮絮叨叨就过去了,还会觉得,“咦,一个半小时很短”,就是信息量极大的在讲话,不会让人觉得沉闷。这种感觉用一种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在看爽文,关键的情节和深度都有,就是一样的模式,但是就是可以一篇一篇,把这个作者的文章刷完。Woody Allen的剧真的是换汤不换药的絮絮叨叨,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
想跟每一个见到的女孩上床,和自己妻子的妹妹出轨,对妹妹皈依犹太教的思考,都很直白的表现出来,不需要确定的答案,一切都像漂浮在空中,絮絮叨叨的闲聊中说出很多道理,有点诙谐,一下梦到到了十八层地狱,地狱的最后一层是什么样子呢。小说中的人物一会蹦出来替他讲话,场景转换很快,一会是现实,一会儿是梦境,一会儿是地狱,一会儿是书里。很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欲望、爱情,和对信仰的想法。本来出轨自己作为心理医生的妻子的患者,就是一件在社会道德里无法容忍的事情,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就很有趣,歇斯底里的妻子,一边治疗病人,一边咒骂自己的丈夫,走进来,走出去,这个场景十分滑稽。
突然觉得这里面的Harry很像《甜蜜与卑微》里的吉他手,一边说着“不要爱上我,我是那种有才华不会爱上任何人的艺术家”,当他爱上那个女孩,他又一边苦苦哀求“为什么你爱的不是我?为什么你要选择他?你怎么能相信我那时候说的鬼话”。爱他的人,求而不得,伤心而去,不爱他的人,被他苦苦追求,最后莫名其妙。其实他的剧就是他自己,他的书,他的音乐,他的人生现实的混合,欣赏自己的才华,身为艺术家敏感自恋,自己内心冲突奔涌无法求得平衡,对爱也是,莫名其妙的爱,抓住的都是支离破碎的感觉。
真的很有想象力,《甜蜜与卑微》里吉他手执着的要一个月亮作为场景,这部电影里,有一个男演员,就是变模糊了,不知原因的变模糊了。
解构Harry之后只会看到混乱的情史,就是那个有点畏畏缩缩,戴着眼镜的小老头。
老头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不仅涵盖的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亦颇为繁杂,以快速剪辑和跳切镜头表现人物的神经质,营造现实与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生活取决于我们如何扭曲这一真相”,严肃的喜剧电影。
小老头对黑妓女说整个宇宙都在坍塌你知道什么是黑洞吗?然后黑妓女说那是我谋生的工具
1.俏皮话集锦;2.看伍迪艾伦自导自演对我而言,看久了容易腻;3.失焦模糊的人;4.现实、书中人物、梦中情境相互交织;5.尽管导演向我们面面俱到解构了哈里,却没有一点痛痒,看着无趣啊。
这老头,您得慢慢看,一年看一次,还行,一次看完他十年拍的,就噎着了,下地狱那段是他的经典之一
解构作为工具为表达者的宿命和婚恋围城的无力感之间架起桥梁。梦、激情、艺术都不是栖身之地,但都更值得托付爱,生活的乐趣也许就在于如何逃避生活和扭曲生活。
每个半吊子水的文艺青年都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伍迪艾伦的影子,然而他们半个字都憋不出来,也没读过多少书。
解释到头来都是安慰自己的,没人会听你的
伍迪艾伦的《野草莓》,但是比伯格曼的NB多了……那销魂的跳切啊,那玄妙的编剧啊。结尾虽然不坑爹,但是着实凄凉的,好像是在拍“最后的作品”似的。@萧龙忍 ,这部片儿结构更玄妙,快去看。
又一部Woody的半自传片儿,天马行空的剧情,嫉妒他天才的脑袋。
在用N多体位,翻云覆雨,香汗淋漓地共赴巅峦之后,左手细支袅袅,右手浓缩飘香,从普鲁斯特聊到萨特,从卡尔维诺聊到李斯特,从慕夏聊到巴斯奎特,从伍迪艾伦聊到希区柯克,从解构主义聊到极简主义,从极权聊到建制,从身体奔赴灵魂高潮后再温存许久,是不是你们这帮文艺青年朝思暮想的至圣时刻?
谁人不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艺术家只是有能力将之付诸纸面罢了。对他人与外界的想象,分明是渺小的人类自我慰藉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缓解愤怒与孤独,用虽是说给他人却大概只有自己care的解释来让自己好受。哈利还是太自私,浑身小聪明而无大智慧,于是也不过是个庸才。selfhating jew,out of focus
老头记住,少点废话然后不要在电影里面出现...
艺术家在创作时不由得将自我经验投射入作品之中:灵感枯竭与强烈的性欲。WA本人对于《野草莓》的致敬,却在伯格曼和自己的风格基础下博采众长,戈达尔式的跳接反复暗示哈里本人混乱无序的焦虑感,现实与作品中的嵌套叠加。最后的所有人物的同时出场仿效费里尼。入选伍迪艾伦作品中前三名毫不为过
他又一次向世人彻底解剖了自己,他的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明。
登堂入室也玩儿文学与现实的模糊性?到了老爷子这里就是小巫见大巫,老爷子用一个半小时的絮絮叨叨解释了文学之于创作者存在感的最精髓价值,又侧敲旁击的评价嘲笑了婚姻,爱情,犹太人等各种老爷子电影里的常规话题。再深奥沉重的话题到了老爷子这里都轻描淡写的乱侃则通,更别提那风骚的跳接镜头喔~
(地狱里)“书评人,第五层;媒体人,第七层……抱歉,这层已经全满了”
“我失去焦点了!我变得模棱两可了!”这老头还真是有趣。
解构爱情狂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写给自己的圣经,他就是那么自私、刻薄,不在乎身边人的想法,不爱所有人,用谎言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然后抛弃。即便前女友拿着枪要打爆他的头他还在为他写不出来的故事焦头烂额。我很喜欢里面他写的“失焦的人”的故事,一个演员在拍戏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模糊了,身边所有的人看他都对不了焦,最后他去找医生,医生给了他的家人一人一副眼镜,才能让人看清他。这就是利己主义者的本质,让所有人去适应。对于这个人来说却不是自私,只是不自觉的选择。到最后所有人也没有原谅他,即便自己要被关监狱了他仍在劝说保释他的两个朋友不要结婚。但是他解构了自己的笔下的故事和人,在自己的故事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结局。跳出电影,最后发现这部电影可能也是他给自己开脱的一部作品而已。
伍迪.艾伦一流阵营中的一部。演员阵容令人震惊,保罗.吉亚玛提仅仅最后出现在伍迪.艾伦身后脸上带着他的经典表情……对作家/导演等创作者的仁慈之作。
年纪越大就越厌烦伍迪艾伦。每个片子里都设定为一个软弱的自私鬼,一直絮絮叨叨替自己开脱。中间有一段陪人上诊所的,感觉像两个艾伦出场了双倍的腻味双倍的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