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雁南飞》,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战时佳人们痛苦无奈的评价了!
Prometheus:
炸裂的摄影、长镜头、蒙太奇。
米米: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以镜头为诗。
盆满钵满赵+:
薇罗尼卡几次穿梭在人群中的特写太好了。
我们敏熙:
太美了,既指画面也指故事,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赵小毯:
写给爱情的绚烂诗篇。摄影美如画,真正的壁纸电影。故事太感人了。
蝠蝠:
“爱是一种无害的精神疾病。”真正的天才之击,观毕之后,久久无言,通体震撼。
松野空松:
比起那段被常常夸的蒙太奇叠化,我很喜欢女主和列车奔跑的镜头,追逐,逃亡,赴死。
果树:
在前苏联的电影里,战争似乎总是与浪漫与诗意相关联。哪怕其间有残酷的死亡,都仿佛是让爱情更迷人的助力而已。
给艾德林的诗:
米哈依尔诗的起始,具有开源的现代性,而即便更有意义的本文,也并不比创作方法的特质性修辞能体现更多人的故事。
coco:
故事讲述的极富诗意美,战争下的爱情映照无常的人生。雁南飞,雁南飞,仿似反讽直击无言的悲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悲苦与隐忍共存的苏联民族,他们选择这样生活,爱情破碎而又毁灭,深邃而动人。
Her Majesty:
无产阶级电影:每一个角色都要流过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汗,都要有劳动人民红扑扑的脸蛋,都要有能够承受住大悲大喜的乐观主义胸怀。苏联电影就像苏联诗歌一样,用那个年代最前卫的技法讲述最无产阶级的故事。在电影手法上那几个广角镜头、运动镜头和蒙太奇都值得一看再看。
SONGMJ23:
非常重要的战后作品,浪漫与残酷、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的对比无所不在,而这些尖锐文本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是为了被引向一种诗意的平衡。全片或许只有几处技巧上的高潮可以察觉到这种导向,但每个高潮的余音都在隐秘地改变着叙事节奏,连时间跨度都被巧妙掩盖掉,只留下一个由女主的思绪、大雁和天空构成的永恒时空,为每个经历了战争的灵魂提供归宿。
欧.尹:
八月中秋雁南飞,一声吼叫一声悲。大雁倒有归来日,死去亡魂不回归。薇若妮卡穿过人潮去见未婚夫最后一面,仿若一艘裹挟于风暴间的孤舟,对生命的航向永远失去了把握。影片讲的无非是战争下的悲情怨侣,剧本本身与内涵殊不足道。但导演神乎其技的运镜足令本片名垂影史,战士倒下的主观视角叠影,风暴洗礼下的示爱与妥协,个体在人潮间的逆行,精彩,精彩。
子夜无人:
影像上旺盛的激情与生命力,完全拔高一部痴男怨女式战争爱情片的艺术维度。对素材叠加的运用堪称完美,女主角沦陷于男主角表弟时的钢琴声、碎玻璃、疾风骤雨,男主角战场上突然奔袭进入脑海的婚纱、祝福与现实的死亡森林、轰炸碎片一起放肆,一个人追逐火车头变形的身影、铁轨摩擦风的声音、夹杂其中砸过来的谩骂和不可拥抱的希望幻象。而在所有酣畅淋漓过后,还能来到最可歌可泣的尾声,是她手捧花束穿过人潮涌动的庆典,独自向葬礼逆行。
Pincent:
同样将其理解为一部经典的“装置电影”,因其环境空间的设计、人与摄影机在其中与空间的互动非常出色:如开场诗意、浪漫但伴随着战争前奏氛围的大景深空荡街道、恋人踱步的楼道、阶梯(马利克是否有借鉴)、烟雾缭绕的军工厂、雾气朦胧的火车道、以及头尾两场功能相当关键、标志战争进程的大型群众活动的环境,还有男二强暴那场戏的室内空间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各种精巧的长镜头配合的群像描绘和场面调度相当厉害,比如两次在密集人群中对穿梭的女主的跟拍,还有那些最后拉到天上的俯视镜头、战友中枪的主观镜头...炫技感并不比《我是古巴》弱,同时电影又是时常运用特写来关怀个体,描绘战争如何摧毁普通人的生活,光影设计与人物内心吻合。结尾那个曾经在集体中逆行的女人不得不加入集体洪流,想到当下,传蜡烛真的是为个体吗?
#FIFF14#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文:穆瑜
公众号:抛开书本
“大雁排成人字形,飞向云层,有灰的、有白的,鼻子长长的。”薇罗尼卡(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饰)对身旁的鲍里斯(阿勒克塞·巴塔洛夫饰)说道。
大雁向南飞去,他们自由地翱翔在天幕中。
你踏上通往前线硝烟四起的列车,却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
说到《雁南飞》这部电影,也许有人会想起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作为前苏联唯一一部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它的故事蓝本却不吸引人。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因战争分开,男主人公鲍里斯自愿参军,不幸战死沙场。女主人公薇罗尼卡在鲍里斯参军后没有抵挡住他弟弟的诱惑,失身于他,由此被世人指责。开朗的薇罗尼卡因此郁郁寡欢,最终选择离婚继续等待心爱之人。事与愿违,等来的是鲍里斯死亡的讯息。故事题材并不吸引眼球,也没有惊艳之处。但是光线使用与镜头调度却是影片成功的众多因素之一。
光线是电影的灵魂,它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影片的视觉风格,也可以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突出环境背景。《雁南飞》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20世纪50年代的黑白电影。在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电影中,光线减轻了战争的残酷与压抑的画面感,达到一种即使身处战乱、但生活仍有一丝温暖的视觉效果。除了能够揭示大环境的作用,还起到了暗示效果。
让我记忆犹新的光影艺术拍摄画面为鲍里斯和薇罗尼卡两人站在一起。鲍里斯的面部呈暗色调,基本无光,而薇罗尼卡的面容些许明亮。两人面部光线的对比,暗示着鲍里斯参军后死亡的命运。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如今是很常见的题材。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运用大雁飞翔为影片开场,它们成群结队飞过天空,空旷的广场只有薇罗尼卡和鲍里斯,俯拍镜头将两人追逐打闹的场景尽收眼底。光影效果更加突出,两人的影子越来越长,最终交汇于一起。天空的大雁和广场里幸福的两人,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这里也充分体现战争时期人民普遍的愿望——生活平静、快乐美好。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是前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也是五十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在影片风格中,他一直追求诗电影,利用光影艺术突出视觉效果,并以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拍摄影片。《雁南飞》是典型的形散神不散影片,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神”是战争的残酷,而“形”是鲍里斯和薇罗尼卡的爱情故事、鲍里斯参军阵亡的悲惨命运。所谓诗意电影,是人对自由的渴望,在生活低谷寻找光明。诗意电影影射着社会人群的生活状态,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影片在28分40秒至29分38秒使用的长镜头,把即将参军的军人与家人离别的场景完整的表现出来。令我记忆最深的镜头是鲍里斯爬下围栏寻找薇罗尼卡,镜头慢慢将拍摄主题转移为依偎在一起的情侣、老夫妻的隔栏相拥、儿童趴在祖父肩头相互吻别、妇女对参军的丈夫说要每天寄信回家、新婚不久的夫妻相互告别、参军的送货员被未参军的同事接手工作。
这里利用移镜头和客观视角拍摄,形象的展现战争时期各阶层、各职业人群的离别场景。画面将只有鲍里斯和薇罗尼卡的单一镜头放大到整个社会,以人为本,将情感表现的细腻丰富起来,进一步加强战争的残酷性,将影片升华。电影结尾,薇罗尼卡手拿小雏菊狂奔到火车站,从战胜回归的人群中寻找鲍里斯的身影。当听到鲍里斯为国捐躯,嚎啕大哭。
“花要给谁,就去给吧!”
旁边的军官对她说完这句话,影片出现了轻快的音乐。薇罗尼卡擦干眼泪,此时她重新燃起活着的希望和勇气,将一束束小雏菊分发给胜利而归的军人。花是富有诗意的,小雏菊在这里代表了生的希望。它拥有幸福、希望、和平的寓意,与表达的珍惜和平思想相符;它还有“深藏在心底的爱”的含义,体现薇罗尼卡对鲍里斯的爱将永远藏在心中;
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过多修饰,它看似在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实际是以爱情故事为核心,表现战争的残忍。作为诗电影流派的代表作之一,米哈依尔曾说“真正的电影必须是诗意电影,无论在剧作还是形象处理都应如此。”对我而言,战争题材的影片多为杀戮、血腥的视觉效果,是能够有视觉盛宴的刺激。
但《雁南飞》摒弃以往战争片的拍摄方式,运用人物命运悲剧、带有希望美意的鲜花和轻快的曲调,将战争的残暴无声的体现出来。它是苏联电影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里程碑式影片。雁南飞,带走了硝烟,带走了那段阴阳两隔的凄美爱情和深深相爱着的灵魂。珍惜和平,感恩生活。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大雁振翅南飞,松鼠望春而归。
恰到好处的光影,设计巧妙的构图,名垂影史的调度,让经典的爱情故事焕发别致的浪漫诗意。以镜头作笔,战争作景,勾勒出撕心痛苦的分手别离;以泪水为墨,雁雀起落,晕染出诗情画意的爱恋长青。鲍里斯中弹后看到的世界天旋地转,与期待重逢的想象相合,凄厉的叫会吵醒绮丽的梦,动听的音能安慰恸哭的心,个体放下悲切,集体凯旋回归,这是悲喜交加的结局,却也是崭新生活的开始。
等到了归飞大雁,不会把你忘却,把爱意随鲜花分赠,把守候随战争封存。
第一次进入影院看五十年代的老苏电影,之前看《解放》时就深知战斗民族的浪漫仅由艺术二字不足以概括。在战争前,主角二人的布光永远是斑驳,透露朦胧的幻梦;二次送军和结尾迎亲,誉为“电影教材”的大长镜头终于瞻仰到了;离别、深思时的秒针,大伯哥强暴时的钢琴与枪炮,音效的协奏出乎奇神! 最让人感叹的就是片尾,薇罗妮卡抱着最后的希望,捧着一大束花寻找鲍里斯,然而一无所获,悲恸万分。出现个老头,“多么快乐的场面”,摇到“我们要建设新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再摇回老头“相信您也在寻找亲人吧”,受鼓舞,把花逐一献给身边的人。真他妈好!在电影院我都拍腿了,处理的真绝了!就听后排至少三四位,抽鼻子的、掏纸的、哭气儿的,此起彼伏。真跟霹雷似的把观众眼泪炸出来了。 第一次看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同志的影片,太美了。总说奥黛丽赫本是花瓶,倘若演技同时上佳,我认为不及萨莫依洛娃同志十之一也。 ——我愿称为十月看到的最佳影片!
这刁钻的镜头,这娴熟的调度,这着魔的光影,这感性的抒情方式,蹦来蹦去的纯情浪漫,晃来晃去的冷酷残忍,一绝,应该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电影美学之一,应该是影响了国产战争片《小花》《今夜星光灿烂》……
4.5;借景喻情、寄情喻人之典范。如有神性的镜头运动和调度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运镜技术满分,构图异常精心精美,无比熨帖剧情推进。开场长堤漫步的欣喜,绕螺旋式楼梯而上的一日三秋,爆炸夜踏过碎裂(暗指心碎)玻璃渣叠印至泥足深陷的战场,白桦林仰视的晕眩蒙太奇转场至幻想中幸福的婚礼,夜雾中绝望奔向火车的快速运动镜头,特写中脸部阴影覆盖的思绪万千,片尾人群中镜头转向依旧高飞的雁群---每一个绝妙处理几乎都能泽被后世,均完美印证着情感起伏。
虽然大家一直在夸调度,我同样也很惊叹于炮弹轰炸与情感纠纷结合的表现手法,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意识到女主角始终是失语的?尽管镜头几乎都对着她,但观众无从知道她是谁,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存在仿佛从头只是为了承载这段“被定义为”男性主宰的战争记忆,她的“忠贞”象征着所谓“意识形态”的坚定不移。当奶奶安慰她人生需要往前看的时候,她回答说不需要这样的未来——她的存在只是作为历史的容器。于是当结尾她选择将手中的鲜花分送出去时,她并不是“重生”了,而是将她具身化的一部分剥离了,她并没有死在她站在天桥上意图掉轨自杀,而是死在了当人们意识到历史结束后重新书写的时候。
好厉害的镜头语言,尤其是薇罗尼卡失贞和鲍里斯牺牲时的蒙太奇手法隔了六十年看仍觉牛逼,堪称伟大。两场运动长镜头对应也让我印象极深,一场是在即将奔赴前线时鲍里斯穿梭于悲痛拥吻的人群中寻找薇罗尼卡,另一场是在士兵凯旋时薇罗尼卡得知鲍里斯的死讯时痛哭着穿过激动拥吻的人群。
镜头运用的巧妙连外行都为之赞叹,虽然57年表演风格无法要求过高,但我还是无法从中获得太多感动
#2020丝绸之路电影节# 放映画幅有问题,画面上下分别都被裁切了一块,导致人物中景基本卡额头,以及下面的两行英文字幕只能看见第一行。恰好操作字幕机的集美有点凌乱,不是快了就是慢了,然后英文字幕也不全,看得我非常鸡飞狗跳。导演是奥逊威尔斯的粉丝吧,各种大仰拍大俯拍和复杂群戏长镜头调度。视听处理的技术含量还是非常高的,手段也很丰富。很好的主旋律电影。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N,一会儿排成个B~~朴树是看完《雁南飞》写下的《白桦林》吧~
幾處處理得非常棒的鏡頭:1.空襲之夜,維羅妮卡與馬爾克的情欲暗湧,黑色光影下的炮火閃爍,飛舞的紗簾,破碎的玻璃,臉部特寫,低機位,打光;2.鮑裏斯之死,旋轉,推拉,疊印,白色的婚紗如水般暈散,死亡與愛情的絕望背離;3.維羅妮卡的尋死,快節奏的跟拍和剪輯,火車的濃煙,汽笛拉出的緊迫感。
一个冷知识:在这部96分钟的经典爱情电影里,薇罗尼卡一共抽了马克27个耳光。
小松鼠、“我爱你”“涅特(左右抽耳光)”、仰面跌倒前的白桦林旋转楼梯交叠视像、送行接站穿过流泪拥抱的人群。战争与贞操之译名很说明剧情的问题所在。
旋转的天空战士倒下,旋转的楼梯爱情甜蜜,闪回的叠印大雁南飞。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今日去原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
#CC#《雁南飞》和《士兵之歌》、《伊万的童年》等影片均产自1956年苏联解冻时期: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领袖崇拜”之后的新浪潮(Soviet New Wave)运动。将影像复原至个人层面上的生活,例如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入侵苏联後,一对恋人的悲剧。恋爱和战争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这场分离是激烈的、有层次的、令人心碎的。观众能看到本片由摄影表现出的创作才能,首尾天空中的大雁寓意,还有手持运镜、记忆叠合、推轨长镜头、罗钦科式的倾斜等来增强这种叙事效果。在习惯性记忆的强光下,往昔的图像渐渐变得愈来愈淡,正是这种提前的遗忘所带来的内心挣扎,维罗妮卡的苦难便成了一种自愿的(以及认同正在战斗的男人)牺牲,从而扭转了战时女性在家里所承受的苦难的主题。
你的生命已成灰烬,我的爱情万古长青
毫无疑问的五星,影史经典中的经典。卡拉托佐夫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没一个镜头使用惯常机位,每一个调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天才手笔,整部电影从里到外散发着一种“我最牛逼”的狂狷之气,每一个情节点清晰透明,想表达的东西一目了然,看它就好比接催泪弹,哪怕充斥意识形态的宣教,想不哭也没有可能。
1956年赫鲁晓夫执政,国内禁播,全面批评斯大林模式,苏联电影界也展开新的浪潮。解冻年代,可以看出来对诗意蒙太奇延续。非英雄化神话倾向对忠诚守候的变奏。男主意外中弹死亡(而不是传统战争片的死得其所)场景,天旋地转360度旋转镜头,高速摄影机升格拍摄,旋转楼梯上婚礼的与主观视角眼中的旋转森林形成诗意蒙太奇剪辑,表现这个梦想与毁灭,生命与死亡交织时刻。镜头语言的高度丰富,大量的仰角拍摄,景深镜头,多次火车送别穿越人群的运动镜头和长镜头,战争环境,轰炸声画外声音的使用,夜晚室内黑暗影调的呈现,不表现战争场景却通过声音和光影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复杂心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并没有以英雄牺牲作为价值体现来强加,表现出理解同情与慰藉,拥有浪漫现实特点。同时也影响了第四代导演从第三代导演风格的转变。金棕榈
虽说是时代的悲歌,但三个人都挺贱的,这个看似忠贞的男人根本不把爱情放在眼里,一口说爱一口打着爱国的旗号不和爱人商量就上了战场;这个女人一边说爱你一边做了婊子,另一个男人更不用说了,贱到还不赶快去死。
卡拉托佐夫上天入地的运动长镜头呀,虽然在我是古巴里面已经膜拜过,这部没那么炫技也照样瞠目得很。女主在人群里穿行,摄影机一直跟着她跑,但还是没能在送别时见到爱人最后一面,盒子打碎了,饼干碎屑散落一地。苏修时期的典型悲剧爱情,回归“人”的故事了,那么被欧洲影界推崇也有这方面原因吧
卡拉托佐夫的诗电影代表作,1958戛纳金棕榈。1.大量高难度与高速的运动长镜头,摄影机仿佛长出了翅膀,灵动活跃,生意盎然:送别与迎接战士时,摄影机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追随着维罗妮卡;鲍里斯飞快奔上一座座楼梯。2.两组或慢或快的蒙太奇:鲍里斯中弹牺牲时的主观镜头(旋转的白桦林)+奔上楼梯+婚礼庆典与白纱新娘的叠影;维罗妮卡狂奔时多种机位的高速跟拍镜头组接(侧拍-掠过的栏杆,仰拍-头顶极速闪过的树枝,俯拍-疾速的鞋)+跳轨自杀的想象画面。3.影片的主要剪辑逻辑:由内向外、由小景别到大景别、由部分到整体,运动长镜亦如此,这种非常规的场景展现次序强化了悬念及揭示效果。4.贯穿全片(收尾镜头亦然)的“上升”动作成为一种隐喻性母题——小我到世界,个人到群体。5.空寂街道上对两人的俯瞰;轰炸时屋内的明灭闪烁与失贞。(9.0/10)
正如灵活自如的运镜所暗示的,《雁南飞》告别了革命,却是通过一个苏维埃式战争影片的框架下进入了“后革命”语境,个人(心理)叙事“不合时宜”地取代了国家,群体叙事,又如同安东尼奥尼以及其他欧洲现代主义,空间的迷宫作为情感的主观评论而存在,而“二战”又对于刚刚过去的斯大林时代实现了某种对位。关键性的两(三)幕:鲍里斯的倒下与维罗妮卡的新婚在一场转镜头下并置,以及维罗妮卡的两次逆行,构成了卡拉托佐夫影像中含蓄的文学质感。另一方面,以拉康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则《雁南飞》构成了某种幽灵学,鲍里斯没有死,至少在维罗妮卡的象征界中,她在不停地延宕着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在战争结束后的车站,她分发着鲜花,如同将鲍里斯的尸体分送至世界各地,一个不再拥有灵魂的身体,以及空洞的情感替代物。
大雁排成人字,飞向明日世界的自由,却忘记了归途。战争与爱情,织就了身体与心灵,相互找寻的旅程。那些静止的面孔凝结了语言无法描绘的动态诗情,永远无法忘记那个男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碎与诀别。在与死亡的较量中,爱情再次赢得了永恒,这是美丽又残酷的终极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