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津是美食品鉴家,有了钱就到京都或者东京的各个地方去搜取好食物。所以他讲的话很多都是心得。
在刚到筱村表演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说这是流浪艺人的宿命啊,所以在剧场里放了盆盆碗碗去接雨。一个演员在第2天抱怨说,唉,这个时候要能吃天妇罗,那该多美啊。第2个演员说要是喝清酒再加上烤鳗鱼,那滋味不要太美。
全世界都无法拒绝油面的香味。美国人的甜甜圈拿在手里都是香香的感觉 ,里面还放着奶油,那个甜劲儿就别说了。意大利的披萨饼,墨西哥的塔可,都是这个油面味儿。
更不要说中国人的炸油条,一般你所生活的城市里,一大半都是河南信阳人开的店。不信你去打听打听。他们制作的方法都一样,把两个小面团拉成长条,然后拿筷子一捏一扭就下了油锅。中国人的炸油端子也是,里面有萝卜,香有面香有肉香,混合在一起,那就是天堂里的香味。
当然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最回味的就是天妇罗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什锦菜一般的食物。它可以炸出各种新鲜的味道。日本现在最牛逼的叫早乙女大师,他只用三十秒钟却能出现天堂般的香味。他刚刚出了一本书。
天妇罗,是永恒的诱惑。
2
观众有没有注意到居酒屋门口招牌的写法?
日本人是上面一个人字头,下面一个酉字底:
人
酉
真是个很有意思的招牌。旁边写着:居酒屋。
就是说一个屋檐底下装着酒。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的组合方法,就像家门的家,房子下面是一只猪。这就是家的感觉。穆斯林肯定不愿意进来。
言归正传,正是在这个屋檐下发生了,剧中最重要的两次大撕逼。第一是剧场老板和现任妻子的。第二是剧场老板和自己的儿子的。
3
彩色版文子的那个角色真是秀色可餐,在这个版本里面有所减弱。就是怎么吸引一个未成年男性上钩。
在彩色版当中是这么考虑的,就利用年轻男子的职业,就是在邮局里的工作。然后假装给他发电报,说请你出来一下。然后约他晚上见。
黑白板利用了自然风景,后面是青山,然后女子在树下徘徊不去。有一种优美的感觉。这是黑白片里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权宜之计。
最后的效果,有一种京剧里夜奔的氛围。
国庆节最应该看的是这部《浮草物语》,重聚又离开这是我们一生的母题。
1.重聚
剧团老板带着一行人从火车上鱼贯而出,在夜幕的笼罩下,游子归家、双脚踏上熟悉的乡土,去见最想见的人。
正如我们多少次踏上归乡的旅途,从车上下来的那一瞬间,双脚踏在熟悉的土地上,鞋底传达我的到来,向土地公公报告,我回来了。
剧团老板急着见的儿子,虽然他儿子被告知父亲早已过身。如果你身份微贱、命若浮萍,和儿子几乎要4-5年才能见一面,你会对儿子说明自己的存在吗?
电影里的父亲没有,我估计我也不会。与其让孩子在对常年见不到父亲的日夜思念甚至由爱生恨,让孩子有一个下等人的父亲,不如一早让他死心,父亲死了,他就只剩母亲一个人了。
重聚的那一刻快乐到无以复加,当初我父母过年会老家时,我曾躲在床底下,不让父母找到。现在想来那个举动有点怨怪还有点撒娇。
外出归来的游子细数这些年的变化,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许多重大的事情默默发生,再后悔也不能了。
2.冲突
回家当然要吵架。这么久不见的两个人,因为生活方式不同早已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就像我们春节国庆回家和父母吵架一样,催婚也好、叛逆也好,一场大张旗鼓的吵闹往往难以避免。
不理解儿女做的事而争吵、打骂、恶语相向。东亚家庭的常见小故事。
我们为什么千里迢迢回一趟家,却要和父母吵一架呢?明明我们如此相爱互相牵挂。因为游子有游子的悲屈怨愤,在家的人有在家的人的“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吵架、出走、互放狠话,这场戏我们演得可拿奥斯卡了。
3.离开
由于种种原因,父亲的剧团解散过了。
母亲以为父亲能就此在家乡长住,一家人可以好好住在一起了。可儿子被告知父亲的真实身份。但儿子不人这个需要父亲了。
儿子又离开,放下几句狠话,独自上阁楼。
漂泊的他本以为终于可以停留驻足,可这快乐还没持续一分钟,现实又向他袭来。
他要成为儿子的榜样,要为儿子赚很多钱,希望成为伟大的演员。更重要的事,这个家没有他的位置了。
于是浮草又上路,踏上开完某处的火车,火车汽笛划破长空,空留冰冷的铁轨,还是要上路。
一般,至少我覺得是
看着小津的一个个困局,慢慢的,好像对老三多了点了解
伟大的作品可以穿越时空抓住你
小津的默片总是有两人同时做一个动作的画面,不知道是不是致敬巴斯德基顿呵呵。
生如浮萍,命如草芥,无脚鸟儿注定要再次上路,父爱的隐忍克制;空镜里的楼梯、茶炊、人影,重复出现的自行车、人偶、器皿特写,这些日常气息制造着恒长的意义;父子钓鱼同甩鱼竿,有喜剧效果,推进剧情交代往事,比庸常对话交换信息不知高明多少;突贯小僧制造不少笑点;每个场景都太美妙。
1959年彩色版本里雨中吵架,男女站的位置对调了。这里的女演员还是很美。女二和男二约会这里是在铁路边,彩版在海边。男二这里是送信,彩版是在邮局里坐班,这里男一打女二扇了一巴掌,之后叫她叫女一来,彩版是还反锁了女二手臂。真的是59年的浮草让我对小津下了头,包括其他的几部里看到了那些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的场景,真的拔草了。剧场这版是露天席位,彩版没有。这版衣物和布景比较脏兮兮(不是黑白的原因),彩版就清洁和美。结尾的火车场景脏乱差(想起绿皮火车),彩版很干净。青木放屁演的小孩拿的招财猫存钱罐,单亲妈她家的达摩。太平记,尾崎红叶金色夜叉。饭田蝶子演得特别好,其他的几部也是。扮马的人,扮狗的小孩,剧团。铸铁锅,温酒
坑爹啊我才知道小津的默片本身是没配乐的,都是一个叫Donald Sosin的人配的……战后小津把《浮草物语》重拍成了彩色有声版,就是《浮草》。
原来小津拍了两版<浮草>,早期的黑白默片和后期彩色片,情节和演员表演如出一辙。拍这种歌舞伎的电影还是彩色片视听语言更丰富。
新版取名少了物语两字就叫浮草,讲究;新版是老版的全面升级;具体的情节变动不多,儿子身份稍稍改变,剧团解散原因改变,配角戏份基本没有,剧情大概上其他的基本没变,但最终的结果是,这部只是一出古典现实主义的悲剧罢了,而新版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小津物语;小津从默片到,黑白有声片,再到彩色有声片,一直在前进,而且佳作不断,不得不说天赋是大多数导演都要羡慕的。
清冷的哀伤。已经是全固定机位了。
和彩色版比,情感更真挚,班主也没那么讨厌。儿子的演员偏老了。看来,三十年代小津的镜头风格基本上就定了。
小津的做法是做得越少越好,张力差别自然明显。
,所有的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有的只是一幕幕镜头的切换。默片的处理更像是一首隽永的小诗,情节的转换像日本的俳句朴实平淡而意味深长。
2013.12.10. 重看,和爸爸一起钓鱼。
据说借鉴了28年《百老汇歌舞》的故事架构。父子俩赤脚在溪流中甩鱼竿堪称名场面。八云理惠子烟不离手的美,也被二十五年后的京町子复刻了下来。但无论是浮草物语还是浮草,班主的作为都让人费解,对孩子来说,父亲就算身份低微、必须为生计漂泊,也好过彻底没有。十多年不见面不陪伴,偷偷寄钱就让孩子体谅,是履行了父职的好爸爸,那这父亲当得也太容易了。明明是自己私会旧情人和私生子有错在先,对妻子的态度就更是无理。别扭的剧情一点都配不上隽永的空镜。
氤氲的烟圈 温着的清酒 和服的下摆与远去的自行车 招财猫和小孩 铁轨上蹒跚的步伐 扔过去的那只酒杯 飘下的似樱似雪 道不尽的人情味..
大师在第1版中,有很多即兴的小惊喜比如说在开演《庆安太平记》有一段两人演马的小插曲。“夏雨是跑江湖一人的煞星”。二郎喜欢的这个男主角,因为他特别有亲和力。这里还没有太多符号化,彩色版就有佛像,鸡冠花这些东西。
小津安二郎“喜八”三部曲的第二部,质朴麻布衬底的片头字幕首次出现。原来这三部片子的剧情并没有联系啊,只是主角都叫喜八。这次喜八是一个流浪戏班班主,来到了他的私生子的小镇上,上演了一出认亲戏。这三部曲都和父子情有关啊。小津1959年还拍摄了一部彩色电影《浮草》,是翻拍的这部影片。
一定要把配乐关了看...比我想象的好看多了...八云理惠子很美...饭田蝶子30多岁和50多岁的时候看着怎么一个样...
跟重拍的彩色版比起来几乎一模一样,都有雨景,剧情跟台词都差得不多,唯有突贯小僧那两段颇为精彩的表演(小狗、存钱罐)是删去了的。重拍版多了描述团员的段落,也是小津后期影片“中老年绅士”的表现。这个版本有三个运动镜头,没有吻戏。这部片子里的喜八不够苦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