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虎藏龙」重看一遍,愈发的敬佩李安导演。对于中国文化的神韵西方化的解读,无人能出其右。中国古典文学,向来喜欢先交待结局,而真正要表现的是过程中的情绪和文学性。譬如封神榜,譬如红楼梦。 「卧」的开头一出来就交代了所有的结局,李的闭关失败了。其实失败的结果就是死,整部影片就是李的道,寂灭的过程,剑就是欲望的延伸,对剑的关系就是欲望之间的互动。而最终对俞的妥协,其实就是李身为道对儒文化的妥协,是仁的胜利。 李放不下对俞的感情,也放不下对师门恩怨的执着,李交了剑只是形式上的妥协,好似戒烟者说一天只抽一根一样,只是自欺欺人。所以,遇见玉娇珑,李立刻反悔了,因为玉自学武当武功,并且能领会武当心法,是道的种,李看到了希望,这种希望有对得道的追求,有对师门恩情的圆满,而玉所表现的懵憧也是李所羡慕的,事实上,李所追求的,就是玉所表现的,所谓得道的,自然的理想。 开篇李的对话,就已经揭示了这个主题:“没有时间空间…一切没有意义…似乎更深的…我需要想想…”他知道那不是他要的得道,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他迷失了,所以他“出关”来找“答案”,而他下意识抓住的那根救命稻草,其实就是他的答案,他又不愿意承认,这个答案颠覆了他一整个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一生甚至于他师父一生付出,他负担不了,所以他拒绝承认,随着剧情的递进,他逐渐的预见自己的结局,他积压多年的隐忍习惯渐渐被即将破土而出的东西所打碎,所以他对俞的语言愈来愈大胆,愈来愈真诚。 有段对话,他说:我们能摸到的东西,没有永远,师父(注意不是师傅,这个父其实就是李一直背负的东西)一直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就拥有一切。 我们儒家的老妹儿,俞美人对李幕白这种文艺病很无奈,只能回复:这世上不是所有事情都是虚幻(形而上)的,你握住我的手,能感到真实吗? 李说:……我不知道,我现在只想跟你一起,这么坐着,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 可以想象,俞大姐想捶死李幕白的心情了,看懂这一层,也就明白后面奶妈子给俞上药,说李幕白肯定能杀玉娇珑,俞大姐那一脸不相信的表情了。 所以再联系最后一段李幕白跟俞的对话,其实就是一个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形神具灭的结局。 李说:…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俞说:…炼神还虚,去圆满一生追求… 李说:…我已经浪费一生,不想浪费了,最后一口气用来爱你… 这个结局其实非常讽刺,作为理想主义者出现的李幕白面对理想变节了,而务实的儒家代表俞大姐却面对生死大恐怖时却鼓励李幕白去追求理想,在面对“牺牲”的内核的把握上,儒家比道家做的更踏实,更笃信。所以从这里看,其实可以看出来这是曾子一派的学问。 而李幕白最终对儒家的妥协,对爱的妥协,其实对于俞大姐来说,却合了儒的道,即仁道,人与人之道。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部影片中,传达的两种意识形态的争执。而这种不绝对的,人的身上表现出来,人才显得如此复杂。 现代人总爱在形式上追求极端,尤其是环境主义者(马氏)引导下的新中国,对于批判的过度应用,至使意识之间的对抗比例压倒了融合,所以在李安的这部影片中,是可以看出来其作为传统中国人,所倡导的“和”的声音。 李安的浪漫在于,其虽然给予了所有人深刻的复杂的东西,却自然保留了对于美好的想象,罗小虎和玉娇珑,他们的情欲如此激烈,在镜头上,李安给他们肉体和呻吟,懂古典主义都懂。在世界观上,李安给他们同样的朴素的价值偏爱,只不过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罗小虎要回到新疆,回到驱马黄沙的戈壁,在形式中追求天人合一,而玉娇珑则要进入江湖,在酒馆中念“我是潇洒人间一剑仙”,追求意志上形而上的绝对自由。这里也是玉娇珑之所以愿意拜俞作大姐,也是俞作为儒家形象的“入”世态度所赐,对“入”的肯定,毕竟还是浅层的,因此当俞安抚她情绪时试图为她套上鞍辔,才会激发她的愤怒失控,引爆整部影片最大的情绪炸弹,直接造成了李幕白的死亡。 所以这也可以看出来,是儒家文化对道家思想控制势必激发的反弹,李安作为知识分子,对命运概念的解读的意思,其实也蕴含其中: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 李安对道家文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所以他安排李幕白去追逐玉娇珑,在竹海的打斗中,李幕白给玉娇珑展示了更纯粹的技巧,更成熟的情绪,这里有形意之争的意思,这种浩瀚和高深才吸引玉娇珑停下来,跟他对峙,而李以指作剑清触玉娇珑眉心的意义,又有了外力的强行的(治标不治本)的意思了,所以玉娇珑反悔了,因为他认识到这种形式斗争并不能解决问题本质,这里映射了李幕白闭关失败其实还是对道的解读出了问题,对形式太过看中,导致无法超然。这个情节在心理上这可以呼应李幕白后面救玉的剧情,李安在镜头上,对其添加了非常暧昧的性意味的解读,使这个原本枯燥的互动增加了更多层隐喻和娱乐性,表面上是玉面狐狸为报仇,其实是杀爱徒。深层次是李幕白和玉娇珑的自恋情绪的爆发,更深层是两个人一瞬间合道的意义,也正因为这个瞬间的结合,玉和李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即使玉的结局和李的结局是一样的,他们在肉体上都消灭了,但是他们的死亡意义却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 李安对动作的设计上,对服装的设计上,都极其用心,杨紫琼儒家代表,宽衣大袖,隐藏形体,极重规矩,招式大开大合,以力破巧,她说极擅双刀不假,攻守兼备。可是被玉娇珑激怒后,换双手剑击败玉娇珑,怒败玉娇珑。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克己意思中指出的情绪被压抑后爆发的破坏性。剑其实就是欲望的延伸,甚至于有性的隐喻,所以李安这部电影中,情欲是极其激烈的,因为最核心的对打都是用剑进行的,这也是为何俞大姐在看到玉娇珑抚摸兵锋如此愤怒的斥责她的原因,这相当于一个小三当着老婆的面摸老公的私处挑衅,这种源自伦理的失控,能引发毁灭性的后果。这也是李安厉害的原因,这部影片在文化道德展示这个层面,是拍给西方人看的,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所以李安很务实,可以看出正统儒家门徒的意思。 他最后给予玉娇珑的结局,亦是对西方人最关注的,对于理想问题的一个交待:玉娇珑跳崖前,她最后问罗小虎,许一个愿,罗小虎说,一起回新疆,随后玉娇珑一跃而上,投怀云海,结局画面,玉娇珑逆光而飞,没有上升和下坠的辅助判断,算是隐晦的表达了道家:「与光同尘」的意思了。 这种理想交待,没有道与儒高低之分,门派之见,玉娇珑的死成全了所有人,创造了一个更高意识上的,圆满的结局。 谁说看电影学不到东西的?你看,有一种男人爱玉娇珑,单纯自然,性感尤物,有个性还是个小机灵鬼,被踢一脚趴在地上,屁股上的肉都能弹两下。 有一种男人,喜欢老婆作那俞大姐,端庄淑雅,落落大方,任劳任怨,最重要的是永远一幅随时为男人牺牲的模样。 所以我们可以依据这个人对角色的态度,投射出…许多不容易见到的东西。 而我,我就选玉夫人。
其实重温卧虎藏龙的契机,纯属偶然。 此时正值冬去春来,虽然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但放晴的日子总让人对室外风光充满向往。微信群里兴高采烈地在讨论着春游的好去处,这时一个朋友说,不如去宏村吧。 宏村好啊,宏村离我们这儿不远,江南小镇,山清水秀。重要的是,宏村是卧虎藏龙的拍摄地。 最后春游因为一些事搁置了,我却突然对这部电影提起了兴致。我那朋友一直是卧虎藏龙的真爱粉,而我第一次看是在高考刚刚结束的暑假,彼时正从一个牢笼挣脱而出,年纪尚小不说,心情也是兴奋而浮躁,看电影如同打发时间般匆匆一瞥,只在脑海里留下了“配乐好听”“章子怡美”的印象。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重温对我来说几乎等同于第一次。 看完已经是深夜,我带着满脑子思绪洗漱到一半,突然觉得自己该写点什么。多年来一直幻想能成为一个职业影评人,虽然现在看来梦想已经不大现实,然而总该为它留下一些东西,以做一个证明。 这篇文章说是影评,也有些不合适。在我通常的印象里,影评总该是对电影每个主要角色和主要情节做出一些分析。而我对于李慕白和他隐晦的感情世界毫无兴趣,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围绕玉娇龙展开,和自己主观的一些共鸣。 当然得是玉娇龙。 玉娇龙小姐的人生经历概括起来倒也简单,九门提督千金,有一个为了躲避追杀而藏在府中的师傅,和一个英俊单纯的异族前男友。跟随父亲千里迢迢从大漠来到京城,结识了女侠俞秀莲。出嫁前夕她因为好玩偷取了贝勒府的一把宝剑,因为天赋秉异而被宝剑的主人大侠李慕白看上想收其为弟子,又因为向往自由带着宝剑而逃婚,在江湖上惹出了一堆麻烦。最后在经历了与大侠,师傅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他们的双双死亡之后,本可以和前男友双宿双飞的玉娇龙于悬崖边纵身一跳,离开了红尘俗世。 总之,她是一个美貌骄纵的小姑娘,又因为武学上的天赋而格外蛮横。她绝不是一个好人,她那阴险狡诈的是师傅栽在她的手里,死前连连感叹她8岁时就懂得隐瞒心诀的心机。仁义满天下的李大侠因救她而死,又似乎隐约印证红颜祸水的意思。如果粗浅地从表面看,在现实社会中,她绝不是一个讨喜的人。中国人讲究谦逊,藏而不漏,无私奉献,太过尖锐和自我的个性很难被国人所接纳。 与之相比,更应讨喜的似乎应该是俞秀莲。与危险的玉娇龙相比,俞秀莲是一个恪守了仁义礼教,隐忍不发的好人,这二人的角色设置几乎是处处带有对比意味的。青春之尖锐与成熟之圆滑的冲突不可避免,她们两人的决裂也在情理之中。然电影之所以不同现实,是因为其角色都有其社会隐喻,到了观众的喜好那里,又不免带上了一些潜在思维的折射。俞秀莲自度作为玉娇龙的姐姐,为了她好而劝说地顺理成章的每一句话,也就如同我们生活中所能听到的每一句劝说我们循规蹈矩的规劝。 好像只有按照被画好的轨迹安稳而平庸地活到头,才是符合社会权威的“正常”生活似的。 这当然不符合艺术本身追求自由的精神。所以电影接近尾声时,俞秀莲放下李慕白的尸体,此时她脸上已没有了悲痛欲绝,那么长久隐忍不发的感情都随着爱人离去消逝了。她对惊慌失措的玉娇龙说,去找罗小虎,要顺着自己的心好好活着。 倘若玉娇龙最后就如同她所说的与罗小虎白头偕老,那么这个电影就是在告诉我们凡事要遵循本心,有爱要说出来,看起来倒也是个美满的结局。 <图片1> 大卫芬奇执导的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曾对男主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这一代人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自己会成为摇滚巨星,但是,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没有。于是我们对生活充满愤怒。 此时我正处在硕士的最后阶段,前路未定,充满不安,但已隐隐知道人生不如想象的简单。大多数的友人工作都有两年,聚餐时常常满面疲倦。大家都已不再年少,但是却常常谈起年少未竟之事,恨不能时光重来。 卧虎藏龙的故事终究不是那么美满简单。故事的结局,玉娇龙在山崖上一跃而下。这是电影最大的争论点,亦是其神来之笔。 玉娇龙为什么要跳下悬崖?是因为她终于明白,从家里到江湖,人生从没有真正的自由,而她所蔑视的权威与规则,正如层层牢笼困住了她;更是因为当明白了这一切的时候,过去那个只因为好玩就能肆无忌惮的玉娇龙再也不见了,她最终只能跟俞秀莲一样隐忍地活在枷锁之中。 身后的罗小虎怆然哭泣,他曾经追逐着流星,也曾天真的相信童话。玉娇龙已经不再爱他,但或许仍然怜惜这个长不大的男孩吧,所以才会叫他许一个愿望。可惜随着她的死去,罗小虎也在那一瞬间长大了。想必从此往后,他再也不会相信那个心诚则灵的故事。 李安的电影总不乏各种冲突,对抗父权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而卧虎藏龙之中,李安则将青春与成熟的矛盾激烈化。现实中,青春总要向成熟妥协;电影里,代表着青春的玉娇龙则怀抱着她的无法妥协纵身跃下,那之中夹带着如此尖锐的悲伤,击中了很多屏幕外观者的心灵。 几年前我读过埃科的一本书,因为其人的书以复杂晦涩出名,所以没有看懂。不久前听闻埃科离世的消息,我又把那本书拣起来翻,依然不是我能看懂的范畴,唯一有感触的地方是在本书临近结尾的时候,主人公即将为人父,于是他想,人最好的时刻是在年少之时,而当它的价值浮出水面,我们已然成年。 知晓了青春的价值,人生却无法回溯。这是永恒的悖论,亦是生命的真相。 看完卧虎藏龙的那天中午,我和闺蜜相约着去老地方吃日料。嘻嘻哈哈胡吃海塞了一会儿后,她突然说,要是永远不长大就好了。 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的脸上,她看起来那么年轻。然后我说,我也这么想啊。 我知道我们现在都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有时候也宽慰自己,不确定性亦是青春与梦想的证明。此时此刻的不成熟正是该好好珍惜。 而总有一天所有的可能性都将离你远去,希望那天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能平静地道一声别。 2016,3月13日 Ps:如果让我对这个电影提一个建议,我希望,能将它的主题曲重新填一遍词。
真正有文化的动作电影,希望其他各位中国的大师级导演们能够放下架子好好学习
为什么中国人反而会不喜欢? 整部电影的节奏控制非常出色 配乐和摄影也绝对称得上经典 从很多角度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遗憾是周润发和杨紫琼的国语很吃力 在台词上容易让人产生不适应甚至反感 但觉得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一部很棒很棒的影片
真心不喜欢,动作太假了。
西方人看得懂的中国片 我就看不懂
李慕白带她去武当规诫心性,俞秀莲带她回北京冰释前嫌,碧眼狐狸带她去宫外潇洒放纵,罗小虎带她回新疆天涯浪荡。玉娇龙没跟任何人走,她心里装着一块玉簪、一把宝剑、一抹情仇的血和一缕自由的风。恩怨尽,情事了。浪费这真气又何妨,为这恩义他已浪费一生;跳下这山谷又怎样,为这自由她早遁入江湖。
近年最棒的武侠片,当之无愧。|| 十年之后再重看,在意的竟然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对打,而是片中略带生硬的对白。人至中年的苍凉心境,已经能慢慢体悟。雨夜,走心,留念。(2015.5.6)
[卧虎藏龙]的唯一问题是剧本中的台词,这是一种尚未进化完全的、有缺憾的现代汉语,导致人物塑造有些不足。但指责它中国符号向西方兜售则毫无根由,这是一个纯粹中国的类型和故事,但"理智与情感"式的主题确是东西贯通的。真正的亮点显然在武打场面上,这是些诗意的、富有想象力的、充满个性的舞蹈。
获奥斯卡奖的李安导演又一部力作,蛮有意思的电影,身轻如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玉娇龙,玉娇龙的叛逆,任性,倔强和悔悟,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沉稳大气,包容,小虎的自由不羁洒脱,碧眼狐狸的阴险毒辣,竹林那场拍得很美,还有最后娇龙的纵身一跃。
非常文艺的武侠片,当年的章子怡虽然还带着稚气但已经非常惊艳了,那片竹海印象深刻。
爱看电影而不喜欢这部的真是太遗憾。
才发现跟我小时候看过的不是一回事了。李安长得风神秀朗一身仙气的,电影里各种情欲啊。倒是王家卫大大一张每周大保健的脸,总是出乎意料地纯爱……
虎龙本在心中,潜伏已久,有的胎死腹中,有的虎啸龙吟。自古多情,英雄难免,你我凡人,遵照本心。
心理变态的师娘教出一个心理变态的傻姑娘,俩人一通作死,弄得人家黄昏恋没搞成
多少人梦想着做肆意的玉娇龙,结果一不小心做了忍了一辈子的俞秀莲。到死的时候像李慕白一样叹一句“这一辈子都浪费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像罗小虎,即使拿掉,也不影响别人的故事。
章子怡在这部电影里算是不错,瞧那小脸和身手,扮个样似个样。听着老周和老杨撇着腔的说那普通话真是别扭的要死,还有玉娇龙和小虎算是什么,一把梳子引发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么?
这次才算仔细地看了。这句印象最深:压抑只会使感情更加强烈。青春与成熟就这么不可调和?没有成熟,这个世界不会稳定,没有青春这个世界失去活力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姜大卫说得好::“武侠世界不一样的,除了李安那个《卧虎藏龙》还有武侠片的感觉,拍得蛮武侠片的,后边张导演也好,陈导演也好,冯导演也好,他们那个我不觉得是武侠片,只能是古装片。但是他们绝对有他们的才华。”奥斯卡最佳,当之无愧!
李安就是有本事把任何类型片——不管多大的制作,不管是武侠还是美式漫画英雄——都拍成文艺片,而且都闷骚得一逼。十年前我还小的时候看这个只觉得闷得要睡,现在回头看真觉得出些不一样的意味。张震章子怡的线实在奇怪得紧,四星是给竹海、武场对打、马友友跟袁和平、和李安的闷骚情欲叙事的综合分。
章娘娘那个时候还有些稚气,但又有玉娇龙这个角色骄傲、逞强、自作聪明的特点,人物内心真的是演出来了。这是看的第一部李安的片子,知道有这么个有才华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