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对于像我这样神经粗糙的人来说,电影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常常在片头。尤其是那些通过前后呼应的隐喻但又不是严密的结构来表达的电影——例如贾木许的这部《dead man》的。 读了一些网上的影评,回头看了第二遍,才注意到原来以为冗长的片头暗藏玄机——泛美铁路的列车上,窗外的景色开始变成森林,有被抛弃的破马车,接着是高耸入云的落基山、荒凉的大盆地戈壁、然后是稍露翠色的山丘。火车上最初的乘客都是些温文尔雅、衣着得体的城市人;然后换成装扮一般的乡村人,开始用异样的目光打量这位穿着量身定做粗格子花呢三件套的年轻人——长发、金丝边眼镜、拘谨中流露着不安全感、貌似还涂着唇膏;最后,干脆满屋子都是面色发红、不修边幅如吉卜赛人的家伙,手里还握着枪,随时等着从小睡中惊醒过来打野牛。 打野牛的枪声,然后就是那段广为称道的Neil Young的电吉他“dead man solo”,跳出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Johnny Depp,之后是那个用白色枯骨摆成的片名《dead man》——枪声似乎就是对标题的暗示。 对于“dead man”,这个题目。中文译名各不相同,有直呼《死人》的,也许因为这两个音节念起来力度不够,所以不常见;有电影字幕中翻译的“你看见死亡的颜色吗?”——我觉得意思超出了电影的内容,不太适合;有“死囚漫步”,音节够了,符合中国人翻译电影片名的习惯,不过“囚”字也超出了电影的内容,而且漫步二字容易被没看过片子的人误解为有“悠闲”的意味,大概翻译的人把它和另一部电影“Dead Man Walking”混淆起来了;最喜欢的是“离魂异客”,一来是觉得意思很到位,至少是符合我自己对电影的感觉,二来贾木许还有部电影叫《天堂异客(Stranger Than Paradise)》,似乎有对照的味道。 在开头中,那个满脸烟灰的train fireman(居然有烧木头的火车!)跟威廉•布莱克说:“当你在火车上,看着窗外是否会让你想起在船上的感觉?那晚上夜深人静,你躺在床上看着天空,水就在你身旁流过,和那些风景一样,你就会想:为何这些景物在移动,而船却是静止的?”这分明就是在暗示结尾命若悬丝的布莱克被放进独木舟随波逐流。 贾木许的片子只看过两部,同样用了很多前后照应的部分。在《神秘列车》里面,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三段故事中:城郊围墙边、旅店、旅馆窗外的高架列车、旅店年轻黑人服务生戴墨镜、枪声、火柴(match)以及猫王,这些场景把《神秘列车》的三个故事在时间和情节上贯穿起来。而在《离魂异客》中,这种手法的应用似乎只是出于隐喻的目的。 例如刚才提到的火车和船的类比,威廉•布莱克活着乘火车来,死时随独木舟去,在开头已有暗示;威廉•布莱克和中弹身亡的鹿躺在一起,摆出相同的姿势,似乎也暗示主角在劫难逃。片中还有零零碎碎的这样的照应,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就是由这种照应构成的隐喻来完成的。 可以有各种方式来解读隐喻的细节。 譬如在我的理解中:Mili Avital所扮演的女配角蒂尔被酒吧的醉汉推倒在门外的烂泥地里,似乎有美好之物在这座肮脏的小镇遭到践踏的暗示。有影评曰:威廉•布莱克杀死的一对双胞胎警察,尸体是一模一样的侧脸姿势,一个头下树枝形成光芒的形象,一个则没有,正好印证了威廉•布莱克的诗句: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Endless Night。此人真是目光如炬!同样,对于Nobody反复问的那句“你有烟草吗?”,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烟草的隐喻是生命力,有的说是使人面于空虚的精神之物,大同小异。有的影评注意到Nobody拿走威廉•布莱克的眼镜,并说“没有它你看得更清楚”,除去眼镜涂上印第安脸纹的布莱克精神抖擞,一改之前怯懦的表现,接连射杀两个笨警。 在构成全片的线索方面,也有类似的隐喻。例如:本片自始至终充满着对白人入侵印第安人领地的描述,既有烧毁的印第安村庄,也有白人神父对Nobody的歧视,还有Nobody对自己苦难身世的描述——自幼被贩卖到欧洲,逃回部落又因西方的教育被族人排斥。(Nobody对身世的描述和对自己名字的由来,让我想起了萨义德的回忆录《格格不入》。) 这条线索还贯穿着对白人的嘲讽:白人“愚蠢”、自私、混乱、血腥、破坏,连他们的牧师都如此道貌岸然;印第安人反倒热爱文学艺术、浪漫、生活安详。这条线索本身就可以作为被解读的一种隐喻。甚至刚才说过的蒂尔被酒吧的醉汉推倒在门外的烂泥地里的细节也可以被想象成这个大的隐喻的一部分。 隐喻本身因该怎么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隐喻,而隐喻的内涵未必是阐释本身能表达清楚的。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文中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好的寓言文本,隐喻本身既可以被创作者生产出来,也可以被阅读者创造出来。《圣经》就是这样一种文本。 卡夫卡开创的那种文学传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创作伊始就是为了给阅读者提供作为想象而不是理解对象的文本。他们提供的不是已完成的作品,而是七巧板;不是一个世界,而是进入一个世界的入口。《离魂异客》应当也是这个传统之后的产物。贾木许自己评论这部电影时说:“片子似乎在探讨一种幻觉,一种游离在边缘的幻觉。……人世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幻象的世界,我的作品也如这世界一样充满想象与幻象。”对它的影评,绝大部分正是对于各种隐喻的发现和揣度。创作者失去了对文本的控制;作者和读者之间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既不想让寻找的人发现,又不想他离自己太远。既要靠虑隐喻的内容和可供想象的空间,又要关心作者对故事的控制。 在隐喻式的作品中,最忌讳的就是作者自己把内容一语道破,或者反复强调一个本已得到足够表达的意思。想想后生们在《伊索寓言》每片的末尾加上的解说有多不伦不类就知道了;《我们》内涵比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深刻得多,但是在名气上总是屈尊其后,我私下比较觉得,原因在于扎米亚金在书中写了过多自作聪明的解释。 《离魂异客》中也有类似的败笔,例如:威廉•布莱克杀死的一对双胞胎警察中有一个头倒在木柴炭火中,看起来像神像的样子,这个镜头停留了够长,我觉得已经足够让人联想到这方面了;如果贾木许如果担心观众没意识到这个象征,大不了在两个杀手路过时再重复一下,完全没必要借杀手之口道出。这样的问题在《神秘列车》里也有出现——同一个枪声在两个场景中出现,然而两个场景中的人物都问:“枪声?”,至少有一句是多余的。观众已经看出,电影却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感觉就像胃里的东西翻上来再吞回去。 二零零六年十月
第一次放自己的选片,第一次感受到了名为“大学”与“青春”氛围的一晚。 之前在电脑上看的时候就觉得很有意思,节奏虽然一如既往催眠但好歹有始有终(杀手追了一路总算追上并献出戏剧性落幕),前半部借烧炉工、Nobody之口说出的有些不知所云的话以及威廉布莱克的几句诗在后面都有用镜头语言加以印证(比如躺在船上,你很好奇为什么景色在动;有的人注定在黑夜,有的人注定在白天)。 就整体脉络来看,依旧是白人从现代工业文明逐步追寻至原始文明的旅途,和现代启示录可能形成某种程度互文,交通工具从火车到马,从直升机到卡车到船,一种肉体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回溯。不过二者在主题上略有不同,前者体现更多的是贾木许一贯的孤独与疲惫感,有传统西部片的调性在,后者更侧重反思现代性之类的?感觉基调更沉重,更长的片长也预示着容量上的增大。 另一个在意的小细节是狄金森在派出杀手时发出的口令:“狩猎开始了。”唐娜哈拉维在回顾上世纪生物社会学研究时,提到其中一个观点便是认为狩猎是雄性建立统治地位与等级秩序的重要也是主要途径,就此来看,布莱克从一开始的“人体描边大师”到后来一枪毙命的“神枪手”,利用枪这种现代文明产物逐步摧毁了同样是现代文明产物的社会道德秩序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记,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雄性统治者”,随着荒诞人生旅途一起步入原始地带。 以及,尼尔杨的吉他配乐来配这部片子真的再适合不过…即便没有口哨加持,西部风味不减,偶尔的全损音质也与半梦半醒的状态不谋而合(扫弦的声响真的将发烧等精神恍惚时分外界声音从耳膜传到太阳穴的跳动与抽痛感演绎到极致)
这也太牛逼了,当年戛纳一个奖也没捞到真的很不科学!!!绝对是一部影史地位可以比肩《不可饶恕》的经典之作,几乎从一开始就完全反类型,甚至比反类型走得更远,无论是卖花女、三个杀手还是Nobody,都短暂出现然后消失,既无法使情节完整也无法构成任何桥段,粗暴打断我们对西部的想象,叙事几乎降到最低限。在反复的正反打和观看中,我们能看到的是西部片中从来未曾出现过的一系列影像:油腻、肮脏、原始、野蛮(的白人)、颓废、迷幻(的印第安人)。也正是在这样的视线中,我们不得不惊呼,难道西部这个空间,不就该是属于贾木许的吗,不也正是他作者性的完美呈现吗?以死亡之躯归于自然的威廉·布莱克,不也在无意之间真正回归了原住民而非殖民者的价值吗?不也正是这样的电影,才能被我们称为真正“西部片”吗?
配乐是牛逼的,主题是庸俗的
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低开高走——一开始可能跟不上他奇怪的剪辑,但慢慢地进入情绪里,尤其结尾,真是太棒了。德普演得好哎!最后一个人灵魂慢慢飘走的感觉演出来了。相比漂亮的黑白摄影,尼尔扬的电吉他原声显得更加夺人耳目,效果竟然跟戈达尔的片有得拼!
通常剧情片都会有一个因为所以来推动剧情前进,本片就很无厘头的没有那么多缘由。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莫名其妙,比如为什么depp能突然就变成一个神射手,为什么印第安人要三番两次搭救他等等,太多疑问了。看似很意识流,导演却若即若离地埋下各种隐喻内涵,一个看似奇幻的冒险其实是一首诗一个寓言
电影伴随着宿命论以及虚无缥缈的迷幻主义色彩。JohnnyDepp这个刚出场畏畏缩缩的傻不愣腾的二愣子,当他把眼镜摘掉添上他那标志性的迷人的小胡子时,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冷酷又安静令人着迷意乱的家伙。还有OST是大名顶顶的neil young只用一首歌曲就贯彻整部电影,而且那么的耐听。电影的基调很美,黑白色
一段死者与乌有之人的西部异色旅程,终结于正邪湮灭与海天漂泊中,仿若溯回前世的一场漫长而悠远的迷梦。| 布雷克:有些人注定快乐,有些人注定承受无尽黑夜。卡夫卡&但丁之息,黑场(同[天堂陌影])+窗景与乘客的野化流转。透胸卡心之弹,买不到的烟草。涂闪电与顺眼镜,神腐和爆头,尼尔杨。(9.5/10)
注意以下:1.贾木许的冷幽默,台词的玄妙和暗喻,更是无厘头;2.片段式叙事法,开头搭火车乘客的变化最为明显;3.德普的角色定位,一场寻找who AM I的旅程,NOBODY的寓意;4.反西部片,悼念西部时代,印第安与白人身份的混淆与对换;5.摄影有独一无二的死亡气息,且充满自恋的诗意。
西部、野蛮、烟草、骗子、小偷、小麋鹿、金属弹、白人、印第安人、诗、上帝、独木舟、花马、纸玫瑰、吃人、水牛、非利士人、灵魂、心脏、熊、血、豆子、圣经、黑人、水洼、悬赏、美金、酒、眼镜、礼帽、乌鸦、会计、骷髅、缝纫机、资本家、皮革、逃犯、大海、部落、图腾、猎人、克利夫兰、霰弹枪、手枪、死人、话语石、泰迪熊、篝火......一部堆砌堆砌着众多意象的美国西部片,也带有浓厚的公路片风格。在没有规则和法制的西部,野蛮和杀戮让来自“文明”的懦弱白人成长,最终漂流向象征着灵魂归属的大海,印第安人“Nobody”执着于将让一个“已死之人”的灵魂漂渡,神秘学和宗教意味极其强烈。此外联想起去年几乎是同一时间看的《Pates》,似乎贾木许很喜欢引用诗人和诗,他本人的电影风格也像极了诗。配乐很赞。春日影展3/10。
垂死旅人奏鸣曲。与印第安人走天涯,诗意散漫又惊心动魄的逃亡冒险。野蛮凶残的白人映照文雅淳朴的印第安人,真正的文明属于印第安人。Crispin Glover和Johnny Depp在《爱丽丝漫游仙境》前的合作,俊俏清秀的Depp演这角色再合适不过了!黑幕转场频繁,轰鸣作响、简单隽永的纯电吉他摇滚配乐穿梭全片,余音绕梁。(和《兰心大剧院》组成连续在电影院看两部现代黑白片)[10.17看的]
“You William Black?”“Yes,I am.Do you know my poetry?”算是我看过约翰尼德普最帅的一部电影。伴随着几声电吉他的震动,两声枪响过后,两个双胞胎光头应声倒地。而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全片几乎每个角色都被命运所连接,最后却都难逃一死,像是宿命一般滚动着。正如男主William一样,从踏上这趟火车起,就已经是一个离魂异客了。
好像可以直接这么说 如果喜欢了贾木许的一部片子 那么会接二连三地被他的表达吸引 毕竟他也是个只拍了一部电影的导演//贾木许的调子总有点装腔作势 但在我看来这种是可爱的//关于死亡 关于存在 关于意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妙 说是恰如其分也不为过
(8.2/10)1、片名翻译得很好,把握住了影片情绪,片名出自片中人物关于“死人”的对话,但比起直译的“死人”更有代入感,有种“孤魂野鬼”的孤离感。2、贾木许用西部片的外壳,讲述一个亡命之徒的逃亡与见闻,依稀有很强的公路片影子。德普对角色的把握非常好,一个懦弱的闯入者,被驱逐的对象,与混血印第安人是相互映射的个体。3、重复相似性的电吉他配乐,代入感渐次加强,黑屏转场,诗意化的对白,观感如《天堂陌影》相似,贾木许的内在情绪依旧是孤独的、思索无果的被抛离、被挤兑的失意灵魂。一直在寻找归宿,永远渴望着、追寻着,但遥遥无期的远方又是疲乏且未知的。
文艺大闷片!还好第一次看贾木许的电影不是这部,德普再水嫩也不能掩盖这片闷的事实,尼尔扬拨弄两下电吉他的配乐简直闷上加闷。这片据说饱含隐喻,对于我来说还是太艰涩了,消受无能!好片是好片,俺还是更心水贾木许加老汤的组合!
看的时候还不知道贾木许是谁,迷的是强尼戴普,现在我却成了贾木许的影迷
可折叠的、可延展的、奇形怪状又滴水不漏的世界观。贾木许的电影一半是向外创造,一半是向内改造。白人茹毛饮血,印第安人腹有诗书,人物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引发影片的裂变,却又在自我修复与拥抱他人中弥合了裂痕,形成真正圆融而透明的新世界。Neil Young的电吉他太骚气了,在孤舟中死,在海面上死,伴着枪声死,怀着旧梦死。
又见跑龙套爱好者Buckcherry主唱Josh Todd
影像之诗
真的睡过去了,隔天补上,还是没看懂。于是找说明书去了。
其实我对配乐耿耿于怀,觉得不就是那一种乐器而已,有什么很好的地方,听一会儿就烦了...德普脸上的两道闪电非常帅哈~
“上帝会让你的灵魂下地狱的”,“他已经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