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流浪儿,也就是当地话昵称的瘪三,少年三毛,在大街上模仿日本浪人,进而误伤警员。在一番卓别林式的追逐戏之后,被人绳捆索绑,像汪星人一样拴在电线杆上。此时,骨瘦如柴的老万,秉着吃粮当兵,当兵吃粮的实用主义理念,对着有些同性爱好的招兵官员大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惜老万胸肌不够发达,再加上颜值太差,第三次名落孙山。
此时,三毛在蒋委员长广播的感召下,毅然发表了从军宣言,被警员讥讽到:没事儿当什么丘八啊~这番错误言论严重伤害了招兵官员的心灵,于是破格录取一老一少,去当大头兵。
二人经历了种种磨难,见识了各种腐败。熬过了八年。以老兵身份,迎来了胜利。在巨大的✌面前,在慷慨激昂的领袖面前,三毛终于明白了,自己就是岳武穆,只是无数的、无名的,而已。
此时三毛或许会想到招兵官员的那句话:明明是三根毛嘛,叫什么武穆?
五味杂陈的三毛看着观众,自己给自己谢幕,这是我看到的最悲伤的片尾,不是因为三毛做错了,而是三毛付出了这么多,最后得到的只有一句:
完了。
小的时候看这个片子觉得很搞笑,现在看感到无力与深深的绝望。无力就像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绝望就像是溺水人想要向上挣扎却被水草缠住了腿,用片中的表达就是像三毛想要奋力奔跑的时候被松开的绑腿绊了个大跟头。
三毛加入国军想要做岳武穆为国尽忠,在敢死队躬冒矢石浴血奋战终于立下了军功。登报拍照的时候为了展示锦旗和英明的领导,战斗英雄主角的三毛的光辉反而被完全被遮蔽住了。
就在侵华日军还在把中国地图做成了蛋糕分而食之的时候,调入师部工作的三毛本该在战场上大展拳脚,可没想到这却是诡异一幕的开始。战斗英雄三毛竟成了鞍前马后的杂役,洗衣烧水点烟跑腿,师长老爷指挥作战辛苦,姨太太白天偷人晚上伺候师长更辛苦,这一家子可全指着三毛照顾呢。抗战的宣传工作说得再好听光说不练有什么用?还是扯下来给他傻儿子擦屁股吧。看着前方吃紧,他们在后方紧吃,天真烂漫的三毛学会了“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闻的,不闻;不该问的,不问;不该饿的,不饿。”
“中国狼不咬中国人” “想不到顶天立地的岳武穆硬是死在你们两个畜生手里,也罢也罢!”
今年国庆假期,翻出了几部老电影以消磨时间。
记不清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在几岁,只知道当时自己很小,整个观影过程中充满了欢笑。再次观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为逃脱警察的追赶,三毛误打误撞地报名参了军。进去军营后,因为身材的矮小闹出了不少笑话:被木头“举起”、顺拐、被木桶卡住……
然而,就是一直被人嘲笑的三毛在战斗中屡次脱险、立下战功,甚至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全班唯一幸存的人。
说它是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的巅峰,其实一点都不过分。电影被定义为儿童喜剧片,所以电影的整体基调都很轻松,甚至有很多表现手法都是在漫画中才能看到的,如三毛被打晕眼冒金星、人在玻璃上留下巨大人影、长官被手榴弹炸得全身熏黑……
在对战争的刻画上,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导演的黑色幽默:师长靠健脑仪来做出作战策略,结果只是一味地“再议”、炸弹把鱼炸熟、等待援军等到“白头”……
这样的桥段就算放在今天,我相信,依旧能博得不少欢笑。
现在上大学了,看到这部电影,就想起童年时的某一次暑假。那时候是在村头的大幕布上放的这部电影,小伙伴们笑啊、闹啊,虽然时光已经匆匆而过,但这部电影仍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中国黑色幽默的顶峰。也只能走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智慧
这个很牛逼
热闹、黑色、伤感、残酷。
还是没放开
八年了。。。
极其好看的電影,好多鏡頭至今難忘!
8年了..别提他了..
国内极为少见的充满超现实色彩的讽刺喜剧!~
棒
。。
之前我一直说,这是中国的《好兵帅克》,最伟大的黑色幽默电影。昨天又想了想,其实三毛的功能是个视角或曰书胆;负责见证自下而上的群像。魏宗万老师虽是配角(靠这个拿了金鸡奖男配),但说他是本片真男主,其实也没问题。以及,这个和马跃那版《贞观之治》(史上范儿最正的唐史剧?)是同一个导演,想起来就觉得分裂……
迄今为止,大陆现代电影黑色幽默顶峰!
小时候很喜欢看。
说的对,我们都是小玩意~
舞台剧,冷讽刺。这种幽默的渊源来自于1922的《劳工爱情》,精神来自于张先生和那个年代。
很法国的风格。
微笑着的可怜人
大陆喜剧电影里程碑
谁都是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