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造星,造超级巨星,造天王天后,他告诉你,你要努力,要磨练然后抓到机会就可以成为巨星,他从来没告诉你没有资本支持,没有伯乐引路,没有家庭背景,一介草民哪里来的机会,最多在海选搞笑集锦里被大家乐一下就过去了,连一轮游都轮不到你。所有成功学都是智商税,明星梦大部分时间都只能是个梦。
现在的娱乐行业给人一种门槛很低的错觉,观众常常以为“这么烂的业务水平,这么丑这么胖都能红,那我也能”,不你不能,你没那种命。
很多时候这个行业对突然爆红的新人是惊恐的,越是有业务有长久红下去的可能越是惊恐,所以有防爆有职黑,这都不是粉丝卖惨的被害妄想症,因为大饼就这么几块,你吃了,他运营的艺人就吃不到了。他们更愿意接受昙花一现的网红,反正赚过一波热度观众忘了就把他们扔了,说到底网红跟主流娱乐圈还是隔着一层屏幕的。
男主拿了磁带去给制作人,其实那个女工作人员根本就没听,打发他的套话估计对一百个来电视台不自量力推荐自己的人说过,男主业务不好吗?不,好得很。最后那段表演虽然我没笑但是确实是很不错的单口了,笑点密集互动良好,只是你不通过一点出格的手段他们不允许你空降娱乐圈,破坏当下格局,分一杯羹。
joker的人设确实参考了本片的男主,但是joker的悲剧在于他真的不好笑,不快乐,他知道自己做不好,知道自己是在犯罪。但是男主他面对这一切非常坦然,从头到尾没有过自我质疑或退却,我看他一次次热脸贴冷屁股的时候真的快窒息了,但他就是很明确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孬种,所以他是个喜剧人。
对追星狗来说看这片子真的非常致郁,尤其是那个女私生,最后穿着内衣在大街上奔跑的狼狈的样子简直是放大一百倍的追星女孩卑微写照。
爱豆贩卖性幻想,体育明星贩卖坚持努力就能成功的梦想,喜剧演员贩卖他是你身边的一个让你开心的朋友的幻想,你和他没有距离,你也可以成为他,他每一次演出都让你更相信这一点,观众越入戏,他们越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明星和粉丝已经有阶级差别了,你追他你就默认自己低他一等了。媒体舆论也是很矛盾,一边骂明星耍大牌,黑脸,对粉丝不友善,一边骂粉丝追行程太多太紧,打扰到明星私生活。到底粉丝和私生界限在哪儿?在酒店门口等着哥哥/姐姐上班打个招呼的算不算私生?那只有你哥哥/姐姐自己说了算。
也不怪那么多人拎不清,真到线下要求他兑现这种幻想你就会发现你幽默友善的哥哥一副黑脸,他保镖赶你,他粉丝挤你,骂你,他无视你,或者报警抓你,你敢在网上BB他就发律师函告你。
按照现在的追星语境一句私生没人权就轮不到你喊冤,可他们没有爱吗?他们为什么会行差踏错沦落至此呢?爱豆和行业本身不反思一下吗?
我是觉悟了,爱豆最终不过是生活的调剂品,真情实感天打雷劈,做人还是要先爱自己,最爱自己。你必须要有街边打电话遇到过马路的jerry的那个老太太的底气,当他拒绝给住院的亲戚问候一句时,对他说祝你得癌。听上去有点恶毒,但是比卑微地追逐好多了。
joker里让德尼罗演当红脱口秀主持人被爆头真是本片多年后的番外,天道好轮回了。
小时候看春晚,觉得每个小品都很好笑。
长大之后再看这些小品,发现让人笑的最久的还是陈佩斯。从剧本创作到表演节奏,每个包袱都甩得啪啪响。成人后才能懂得的就是从大笑到苦笑是什么滋味。
这个在国内顶尖的喜剧创作人陈佩斯曾说过: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
现在年轻人中爆红的脱口秀演员李诞笑着说喜剧的内核就是喜剧,却也说出人间不值得。
在生活中挖掘喜剧的人会快乐吗?
要狂欢到什么地步才是尽头,要悲剧到哪种地步才能成为喜剧之王。
早在1982年马丁斯科塞斯就用一部《喜剧之王》,展现了悲剧的无限叠加才是喜剧的源泉。
这个仅仅获得金棕榈奖的提名的电影,影响了37年后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并且是DC又一里程碑的《小丑》。
相比《小丑》的成功中带着人见人爱的癫狂,《喜剧之王》是一个小丑在高光时刻之后继续回归小丑的故事。
《喜剧之王》的故事不复杂,演员的表演和真假场景的变换,可以说是精彩到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去看。
真实的场景是高人气脱口秀明星杰瑞冷漠的对待男主鲁帕,男主鲁帕幻想中的场景是杰瑞对他的肯定夸赞甚至是恳求。
幻想的场景一共有三次,最精彩的就是最后一次。我大致的捋一捋故事线,并且对这种真假穿插的情节进行解读。
在脱口秀节目的开场介绍中,杰瑞在众人的欢呼中走出来。与此同时外面是等待着杰瑞表演出来的粉丝们和专要签名的老油条们。
没多久杰瑞表演完节目走出来,杰瑞的粉丝看到他,就和现在的小鲜肉粉丝们看到偶像的疯狂一模一样,人群沸腾了。
只有鲁帕冷静的看着杰瑞的动向,然后慢慢的靠近他。
疯狂的女粉丝被保安拖出了车之后,在鲁帕的协助下,杰瑞终于在一片混乱中成功的上了车,鲁帕也顺势上了车。
一路上鲁帕在杰瑞面前推销自己,表示已经准备好了去上杰瑞的脱口秀节目。
杰瑞告诉他:没有经验,你就上不了台。
鲁帕恳求杰瑞听下自己的作品。杰瑞让鲁帕打给自己的办公室,并表示自己到时候会听的。
临下车的时候,鲁帕恋恋不舍的想更进一步的拉近自己和杰瑞的距离,提出想请杰瑞吃甜点。
在被拒绝后,又提出让杰瑞收下一张图片当作礼物,临别的时候肉麻的称赞杰瑞是一位王子。(Jerry,You’re a prince.)
此时鲁帕站在红毯的下方,遥遥的看着上方的杰瑞走进酒店。
鲁帕低头看着手里杰瑞给的手帕,幻想多年以后,杰瑞和自己一起在餐厅共进晚餐,这是第一次的幻想场景。
在这次幻想中,杰瑞成为过气的脱口秀演员,一开始就非常感谢鲁帕能和自己共进晚餐。
杰瑞对鲁帕抱怨压力、收视率,中年危机的杰瑞苦苦哀求鲁帕替自己做6个星期的节目。
这一幕最明显的明确幻想的场景,鲁帕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时,和他同住的母亲一直呼唤他,这种声音的呼唤穿透了现实场景来到了幻想中的场景。
鲁帕也分别站在左边和右边来进行幻想中两人对话的切换。
除了这种语言上的幻想与现实中的场景切换,两位演员的衣服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分。
在现实的生活中,鲁帕和杰瑞的相遇,画面中一定有两个人是穿着红色衣服或者系着红色领带。
这种红,是现实中格外刺眼的一面,阶级、地位、身份、等级的差距没有一项不是刺眼的。
影片中营造的鲁帕的形象特别有意思就在于,他完完全全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没有事业,没有女友,和妈妈住在一起。
对于喜欢的女人,只会在她面前吹嘘自己红了以后绝对会带她发达,再加上时不时幻想自己成功之后是怎样幸福的光景,
这种调调的人,让人很难想象他会成功,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底层。
在和女神约会完临别的时候,女神提出要鲁帕上去小坐一下。看过大量美剧或者美国影片的都会明白这是在暗示一夜情。
鲁帕表示自己是认真的,并且诚心邀请女神周末和自己一起去杰瑞的夏日别墅度假。
回到家中的鲁帕亲切的和黑白打印人物杰瑞问好,画面中只有单纯的红色和黑白色。杰瑞坐在红色嘉宾椅上和黑白的打印人物对话,练习自己上杰瑞的节目效果。
鲁帕在多次电话联系杰瑞无果后,决定去杰瑞的公司去找他,但是也无法见到杰瑞本人,他能做的只是在坐在等候区的位置上持续等待。
在和杰瑞的秘书交流后,约定好下次会带录音过来。
走出大楼的时候碰到杰瑞的疯狂女粉丝,原来两人早就相识。之前和杰瑞的结识正是因为两人的合谋。
鲁帕回到家兴致勃勃的开始录音,此时只展示了鲁帕录音的开头,可以看出来很生涩,正式的脱口秀表演内容故意没有展示。
在等待杰瑞的秘书回应时,鲁帕看着墙上的杰瑞画像。陷入了幻想,这是影片中第二次幻想。
每次鲁帕只能在等待区,看着秘书走入带有透明的毛玻璃和蓝色墙壁隔断的工作区。
在鲁帕的想象中,杰瑞的办公室是浪漫的,有着蓝色的荧光灯,洁净的不锈钢支柱,简约透明的玻璃桌和座椅。
在这种浪漫的氛围中,杰瑞夸赞鲁帕有让人嫉妒的独一无二的优秀。
我看着自己的一生,我觉得一无是处,可那却变得有些好笑。鲁帕在幻想中如是说。
在幻想中,杰瑞表示周末可以让鲁帕上节目,鲁帕提出自己有一位特别的女孩儿,这个女孩儿正是他之前约会的女神。
鲁帕在等待杰瑞听完自己录音的过程中出现了第三次的幻想,他继续幻想自己做客杰瑞秀,并且在节目中,完成了自己和女神的婚礼。
这时杰瑞的秘书过来表示他的录音并不是很好,不甘心的鲁帕为了让杰瑞听到自己的录音,闯进了办公区。
这片办公区在想象中是蓝色温和浪漫的,现实中的办公区是红色和冷漠的。
下一幕是鲁帕和女神穿着正式的服装在火车上准备前往杰瑞的夏日别墅。
影片在这里设计的非常巧妙,第一次的幻想中交插着现实的中的喊话交谈是很明确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幻想时间相隔很近,也没有进行语言上的明确。
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容易误会是鲁帕未来功成名就后的情景。
并且从第二次幻想的被赏识,到第三次的上节目结婚,衔接这次鲁帕和女神准备去像看望朋友一样去找杰瑞。
幻想和真实衔接的非常自然,以至于看到他们来到杰瑞的豪宅,自然的跳舞唱歌,等待杰瑞打高尔夫回来。
直到杰瑞回来愤怒的赶他们出去,才揭示原来现实中鲁帕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并没有成功。
三次的幻想细节非常精彩,如果是不留神的看过去,完全就是男主鲁帕多年后指点杰瑞,初次被赏识,上节目结婚的未来时。
这些情节也完全说得过去。
除了两人衣服上红色和场景的梦幻的区分,三次的幻想场景都是开着灯,偏向夜晚的。
白日发梦让人耻笑,但黑夜温柔的包裹一切的痴心妄想。
被拒绝多次又被赶出来的鲁帕终于和杰瑞的疯狂女粉丝联手。
用假枪绑架了杰瑞,希望通过威胁杰瑞的方式,来完成一场自己的主场秀。
关于鲁帕到底有没有喜剧天赋,在影片中实际上一直是隐藏在细节中的。
没有正经工作、和妈妈住在一起,直观表现出来的是他的落魄和底层身份。
自言自语的对话中是他想当然的觉得自己会是脱口秀之王癫狂。
刚见到杰瑞只说自己已经完成了脱口秀的教育,但细问下来一场实际的演出都没有。
但细节中又可见端倪,在和女神约会吃饭的时候对好莱坞明星的生平和八卦随口就来,他对流行文化是了如指掌的。
对于脱口秀明星厄尼·科瓦茨,他说其是伟大的喜剧演员、革新家。
在杰瑞的豪宅时,他历数壁炉上摆放的明星照片,从最年轻的小丑芝宝到雷·查尔斯再到杰瑞秀中的梗他历历数来。
他对于脱口秀喜剧表演并不是一无所知。
甚至白天在绑架杰瑞的过程中由于提示词板的顺序颠倒让杰瑞哭笑不得。晚上鲁帕就可以直接写成段子放到脱口秀节目中。
他对喜剧的捕捉是敏锐的,在日复一日的自言自语中锻炼脱口秀的天赋。
短短的5分钟的段子,是童年时想把他扔回医院的父母。是儿时喝醉的父母,留给他一地的呕吐物还有被父亲殴打吐的经历。
少年时在学校每周都被殴打,老师却对校园暴力的漠视。
青年时被杰瑞的无视,无法突破偏见和阶级,最后对杰瑞的绑架,全部被包到段子里。
一夜成名,代价太大。
我唯一可以进入演艺圈的方式,就是绑架杰瑞。鲁帕如是说。
一个一生失败一事无成的人,最后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去进入娱乐圈,代价是要被判六年的有期徒刑。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候被提前释放。
最后在一片刺眼的红色中,他登台表演,观众终于欢呼。
这是一次事业上的成功,是一个人半生的苦难。
所有的痛苦都被包成段子才是让人喜欢的,一个人真实的痛苦是无法传染的,但是笑可以。
把痛苦快乐化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我们已经习惯对这件事哈哈大笑。
当初鲁帕站在红毯下望着遥遥的杰瑞,现在鲁帕和红融为一体。高光时刻的养料是多年的苦难,成功后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小丑。
在好莱坞这个顶级的名利场中,那些成功的和无法成功的喜剧之王,最终都逃不过的生活的哄然大笑。
更多内容请vx嗖索公仲浩:电影薄荷糖
在近期大热的《小丑》中,关于喜剧演员桥段的处理无疑借鉴了这一部马丁版的《喜剧之王》,有一种说法是可以把这部电影当成《小丑》的前传来看,我觉得相当有趣。有很多评论都说《小丑》是少见的“反派正写”,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喜剧之王》完成得要比《小丑》好得多。
“反派正写”的精妙之处在于更加能让人们反思我们现有的规则,通过带入反派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与制度,挑战伦理道德。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丁对于普金和玛莎两人的态度是不加粉饰的,他们不仅是电影中的丑角,生活中也是。普金在自以为获得杰瑞的首肯之后,立马去找了自己高中时的女神,还把女神带到了杰瑞的别墅,如此虚荣而愚蠢,最终导致了令人捧腹的尴尬;而玛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脑残粉的形象,到最后她把杰瑞绑在餐桌上时通过她的自白交代了她其实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精神病人。
而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们在看到杰瑞最后在电视中的脱口秀时感受到深深的震撼。他的秀是五味杂陈的,电影中现场的观众笑得十分开心,而银幕前的观众却是另一种感觉——“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就是要做到能拿自己最痛的经历来开玩笑,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这就是黑色幽默,亦或是普金这样的反面人物的魅力所在。从头到尾,我们可以看到他是这么的虚荣、幼稚,像个妄想症一样做出种种疯狂的行为。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对于成功无比渴望的表现,也让他最后靠绑架杰瑞来获得一次演出的行为有一种唐吉坷德式的壮烈、欲望之势不可挡的凄美。
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普金给制片人杰瑞的信物时,给的是开头在车上杰瑞给他擦血的手帕,制片人问他手帕上的一个印迹是什么,他说那是他的象征,他指的是那块血迹。这个细节是本片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体现。
关于影片的结尾,在初看之下我一度认为是普金幻想的情节,毕竟这种白日梦式幻想呈现在影片曾多次出现,仔细思考后否定了这个想法。首先,前几次幻想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示性镜头,比如普金第一次幻想与杰瑞一起吃饭时,镜头做了快速推向手帕的运动来作为提示,而结尾处并没有这样的处理。
其次,虽然直接在普金被捕之后结束能够更加突显出一种悲剧感和无力感,但是这并不是导演的意图所在。可以看到,在本片中马丁除了对于普金、杰瑞其人的嘲讽之外,也把矛头指向了娱乐产业。非常有趣的一场戏是杰瑞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太太,刚开始老太太还在说自己多么多么喜欢杰瑞,但是在杰瑞拒绝跟她的侄子通话之后立马诅咒杰瑞得癌症。
我们现在也处于和当时的美国很相似的阶段——娱乐产业中关注度是王道,观众和内容生产者除了“有趣”之外一概不予关注,这就是所谓的“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影片最后普金靠着绑架杰瑞得来的上台机会而一炮走红,在服刑短短两年后出狱而名满天下,德尼罗最后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他的脸上五味杂陈。无疑,这是普金个人的胜利,却是全社会的失败。
在普金去杰瑞的公司纠缠时,杰瑞以及杰瑞的秘书给他的建议其实非常中肯——从俱乐部表演的基础工作做起,而普金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通过违法的手段而“一夜成名”。我们不妨设想这之后的发展,成千上万渴望成名的人看到普金的经历之后会怎么做?当然是去效仿他,结果就是普金每天都会被绑架个几十次。
没有基本法律约束的结果就是暴力横行,每一种需要复杂脑力活动的工作都不会有开展的可能,但是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当下就是不断地发生着,靠哗众取宠、投机就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就是“娱乐至死”精神的病理所在。
两部中文名一样的片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是传统美国黑色喜剧,充满了对社会的讽刺和传媒行业的挖苦.而周星星的则是标志性的无厘头喜剧,讲述了小人物奋斗的笑中含着泪的故事.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无敌,尤其是对尴尬场景的处理.而周星星的表演却更打动人心.有趣的是,两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一样.
剧本、表演、声音设计都很出色。问题在我自己,对这种渴望成名、一夜走红的故事完全没有同理心。这类电影不用调动我这种人,有落差有张力,有在伪纪录写实对话、气氛隐藏得很好的专业水准的戏剧冲突,拿下一个个得分点,化学反应却没发生,why?太松了,太专业了,没什么气口,画面是留白的,情节却并不。蜜汁节奏,老马很多片子都这样,除了《出租车司机》《恐怖角》。
老马丁调侃与揭露电视娱乐节目的元喜剧电影。1.功成名就的单口相声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再也笑不出来,唯有孤独与冷漠;狂热的草根追梦者,先要成为执迷不化死皮赖脸的疯子/傻子,遂有机会一鸣惊人一步登天;而观众则往往分不清现实,把虚构当成真实,将现实误解为玩笑。2.于是,老马丁让影片中的现实与幻梦、想象与模仿段落交替呈现,几无过渡与提示,恰契合了虚构与生活难分彼此、交互混融的后现代景观,就连男主上电视与被捕的场景,也被拆分交叉,打乱时序。3.斯科塞斯认为这是德尼罗在老马电影中的最佳表演,这片的表演也有不少即兴发挥。德尼罗看起来总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尴尬到天际的对话,能量无穷。4.对镜狂妄自语与歪打正着的结局像极了[出租车司机]。5.不少镜像运用,亦贴合虚实、自恋与观看的主题。6.老马客串,德尼罗妻子出演。(9.0/10)
“宁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
Good acting,了解自己才华的人最可敬...
宁为一夜王,不做一世庸。虽然最后仍是他的幻想。那个女疯子真的好像迈克啊!!!
下面请欣赏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伯特·德尼罗带来的方法派汇报演出《小丑》,大家呱唧呱唧。
最幽默的无疑是剪辑。幻想与现实的交错中,令人发笑的是一种尖锐的力量,它戳破愚蠢、自作聪明和扮猪吃虎,戳破谎言和虚伪,戳破表演和白日梦,完成这一切后抵达的却并非是真实。我们得到的是德尼罗的又一段表演,而他所做的只是带领我们阅览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向一个奉他为王的世界,一个不知真假的荒诞表象。整个故事要怎样去理解其实完全取决于德尼罗那几分钟的单口里填充了些什么内容,我也曾自作聪明地以为故事的走向只有“他的确是喜剧之王”或“他只是个笑话”这两种,但斯科塞斯在其中填充的是一个人酝酿整整三十四年的犯罪动机。头皮发麻。个人只能打到三星的原因是,唤起了实习时进行稿件初筛和回复退稿邮件的创伤记忆,看前半段的时候狠狠代入那个负责接电话的公司前台,前面大概一个多小时都尴尬到只想把德尼罗埋起来。
老马丁被忽视完成度极高的杰作,在列侬被刺事件后对明星与粉丝有着多重讽刺对照效果。开头幻想与现实和演播室与绑架现场的几次剪辑极为出色。纽约街头疑似偷拍群众的反应和影片也有着间离作用,结尾模糊电视画面里的出狱后成名那份不真实感宣告媒体的虚假。德尼罗是我心目中的演技之王,北影节4K修复中关村。
8/10。声音剪辑强化了主角成名欲望变得疯狂的幻想空间,家里建立一个在纸板人面前表演的王国,每次幻想与偶像共餐的场景都会被母亲要求小点声所打断,当办公室听录音带或以绑架为要挟进入脱口秀的情景皆以拉近拉远、横移叠画的摄影技巧模糊虚实界限,结尾写畅销自传登上封面杂志更像一场自我满足的梦。
美国梦式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整个故事从头至尾埋下的哀伤和厚重,演变成了一出闹剧。当然,那不过是一场Show……主持人也怪可怜的,本来自己就活得很枯燥,很烦,很孤独,居然还要被绑架,被骚扰……呵呵。当然有几个镜头还是客观得令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比如那面满是观众的墙,德尼罗对着墙不停地说着,镜头慢慢拉远,话外音观众的笑声慢慢淹没他结结巴巴的话,最后镜头定格的时候,德尼罗就像关在一个盒子里一样……
#DisneyPlus# 长评 - King for a night。 故事情节比较直白,雷同《出租车司机》,不过以弗洛伊德理论看主角这个奇观还挺有趣,白日梦(幻想)即欲望获得假想的满足。男主不具备实现梦境的能力(即使结尾如此展示),从而无法达到升华,无论偶像的褒奖,事业的成功,梦寐以求的婚礼都如同梦境一样无法展现细节,只能强调达成的结果(非常喜欢幻想中偶像嫉妒他那场戏)。男主个体展现更多的是由潜意识主导的本我和由意识主导的自我人格。片中由道德原则支配的超我被极大的弱化,我认为“父亲”的“缺失”(悲剧的人生,编成喜剧)也从侧面解释了超我未能建立的原因,而这也导致了男主表现更多的是原始欲望,而无道德约束。不满意的点主要是在于“梦”的边界比较清晰,让这内容显得有些直白,还有就是穿帮挺多的。
棒!看似荒诞浮夸的追星族、追名逐利到失心疯的喜剧演员,其实非常写实,演艺界如此光鲜,而这些小人物几乎完全不得见。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打击鲁伯特的笑料平庸,最后的脱口秀倒是非常有趣。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他就真的只能是五分钟的喜剧之王了,所有事都会在第二天沉入时间线底部
运镜和叙事很成熟,氛围跟《出租车司机》有得一拼。如果没有最后三分之一,那么这片儿也就三星水平,前面是神经病黑粉的老套,没想到其实是一则苦涩的“励志”故事,不甘平庸的loser脑洞飞升记,那些疯事突然有了一个合理且强有力动机,充满破釜沉舟的悲壮。对酒吧女招待的感情也不只是diao丝的自恋yy,而是从行为上证明了它的真诚。德尼罗把心理的复杂度演出来了,内在波涛汹涌,表面还要让自己在正常人的框框下显得自洽,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尤其尴尬。而且作品够硬才能有说服力,最终我们看到那场时确实被内容打动了,不像《小丑》一样光说不练。《小丑》是有多喜欢这片儿?但小丑导演功力实在太差了,完全没有这片儿的节奏和戏剧性,镜头表现力也差很远,很差的致敬感觉就跟黑粉一样让人不爽。另:结尾有可能也是他的臆想哟毕竟妈妈似乎就是想出来的
几段幻想与真实之间的正反打很大胆,把“喜剧之王”的才华留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的手法相当聪明。德尼罗演活了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人物。从《好家伙》到《华尔街之狼》,斯科西斯对“美国梦”这回事真是洞若观火。
“我看着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可那却变得有些好笑。” 励志片里不可逾越的黑色丰碑,把喜剧演员、观众、甚至电视圈都狠狠揶揄了一番。细细想来,其实每一次“一夜成名”都多少有点“搞笑”。
HOWARD和妈妈的呐喊原型找到了!用林壁炫的话说,德尼罗的痦子都是戏,但里面的每个演员的确都很棒。而且我太喜欢这个剧本了!马丁早年的大师气质现在都丢到哪去了。。。
有点小才华却神经质又天天做白日梦的二逼中年男的另类脱口秀星途。罗伯特德尼罗装傻充愣真是不忍直视。荒诞讽刺的结尾倒是不错。不过我一直不明白:马丁·斯科塞斯为毛要每拍完一部一流电影后就要拍个二流喜剧?罗伯特·德尼罗为毛要每演过一个牛逼的角色后就要演个二逼到家的角色?三星半
恐怕对于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而言,这种反讽戏剧说到底还是好莱坞式童话,内心期待的也切切实实是个悲剧性结局。
“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