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千岁
感冒了,这在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雪季节是那么的合乎情理。脑袋膨胀到不听使唤,却也能坐定用黑泽明的电影《活人的记录》进行疗伤,我开始暗自佩服这样的自己。
由于意识含糊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黑泽明的博爱情怀让我心存顾虑,唯恐写不好这一篇影评——哪能写好呢。黑泽明一生独立执导了30部电影,第一部与人合作的《马》不在其中,纪录片《马之诗》也不在其中。
三十部电影里我已经看了二十七部,影评算上这篇也有二十四篇了。最初的动机是拿黑泽明开刀,练习影视评论的写作。以及像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那样进行影片分析,最终形成一种定式的套路,从而使自己真正的“喜欢”上电影。
现在看来,唯一的收获是四个小时内的电影无论多么晦涩,我还是会看完的,我以为这也是一种技能。
言归正传。这一部在影视评论界公认为黑泽明最受争议的作品,且为最大的败笔。在我看完似有同感,但不敢妄自评说。
故事很简单:喜一郎(三川敏郎饰)是一家煤炭企业的老板,在听说美苏进行氢弹试验的消息后惊慌失措,报道说辐射尘会飘到日本,日本人民会受到核辐射的侵害。情急之下斥资百万修建地下避难所,由于事先缺乏足够的科学考察,在日本本土避难还是会遭到辐射,工事被搁浅,损失了数百万。
家人考虑到今后各自的利益,极力阻挠。最终事情被送到法院进行调停,起初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认为是父亲的杞人忧天,随着父亲躲避核辐射的一系列举措步步升级,家庭其他成员发现父亲的思维确实异于常人,这让他们很不舒服。
父亲提出全家迁往巴西圣保罗城,在那里买下农场,以此来躲避核辐射的伤害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喜一郎心里明白大家的“小算盘”,自己年事已高,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才是他们所考虑的。为了彻底打消他们的念头,竟然纵火烧掉了一辈子的心血,让人大跌眼镜。
心情极度失落的喜一郎被送往精神病院,惊慌失措的望着窗外:地球燃烧起来了。
黑泽明说过他想听到一个善良人的呐喊,于是,该部电影问世了。黑泽明的电影里不乏所谓精神失常的人,《乱》里的狂阿迷、《电车狂》里的乞丐父子等等。黑泽明的人文情怀恰恰是这些人来代言的,含蓄的表达在黑泽明这里已经不能够成为完全释放感情的技法,他的那份直接最凌厉也最逼人。通过电影人物进行教化式的灌输让人不舒服、看完变得沉重。这也是天皇电影的独特魅力吧。
那么,究竟是呐喊什么?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还是呼吁平等善良的文化理念。如果是这样,黑泽明的所谓呐喊似乎还不是终点。鲁迅黑泽明等文化人的处世哲学往往是很间接地,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人。而不是一纸规章制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人的行为,约束人的思想。
现实的世界一团糟破,以前如此,现在依然、将来还会。这种局面或者是状态不会因一个人的力量有质的改变,黑泽明心里清楚,这种呐喊是那么的孤独、单薄甚至滑稽。可就是一颗不平的心灵困扰着身体,让它随时染上不治之症,癫狂度日。
清醒的时候无能为力,等身心疲惫之时再来遭受异样的眼神、别样的嘲讽以及这样的冷漠。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因为最亲近的人伤害的最深、最痛。
不可否认,黑泽明是悲观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这样一个追求艺术与商业俱荣的导演还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以及观众的那一张微不足道的票钱的,这个评价很高了。
2016.1.11
相关推荐: 黑泽明:书读左氏春秋传,剑使青龙偃月刀
黑泽明的全部31部电影本人都写了观后感,个人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梦》。如果说港片培养了自己在电影方面的兴趣,那么,黑泽明无疑开阔了视野,有了纵深。
黑泽明31部电影分评超级链接:
梦 天国与地狱 电车狂 影舞者 七武士 姿三四郎 蜘蛛巢城 罗生门 乱 袅袅夕阳情 泥醉天使
静静之决斗 用心棒 白痴 红胡子 美好的星期天 踩虎尾的男人 战国英豪 德尔苏·乌扎拉 八月狂想曲
丑闻 恶汉甜梦 我对青春无悔 活人的记录 野良犬 最美 马之诗 生之欲 姿三四郎续集 低下层
原子弹、氢弹的背后,纠结着战争的阴影,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下显得不堪一击,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如同病菌一样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人物的挣扎何尝不是对战争的一种控诉?
《活人的记录》通过对小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从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主人公喜一的内心挣扎,夸张的面部表情远胜过枪炮撕杀下的鲜血淋漓。
战争、环境、人性,在黑泽明的镜头下,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得以深刻的展现,人性的终极关怀终需回归到个体:每个鲜活的生命!——题记
表现战争对人性摧残的电影比较多,但大都是就战争而说战争,很少能够从战争的牵连者,从普通小人物身上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麻木。在《活人的记录》里,背景是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过原子弹战争的国家,战争,特别是原子弹对日本国民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一直存在,而影片正是从这一点着手,通过对一个小人物因为害怕原子弹、氢弹的辐射,而要求举家迁移,却被家人送进精神病院的故事,揭示出战争阴影下小人物对家庭的关怀,对家人的爱戴,但是却不被理解,而产生挣扎、彷徨、绝望的心理状态,更进一步,则是整个社会对于未来的失落与不可信赖,反映出战后日本扭曲的生活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情感关系与物质利益的直接冲突,即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整体的安全感。
没有谁不恐惧战争,没有谁不恐惧原子弹与氢弹的辐射,就像现在我们没有谁不恐惧流行的猪流感一样。恐惧本身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它能够像瘟疫一样迅速的蔓延,也可能像冰冻的化石一样,凝固一点。
在《活人的记录》,喜一是一名富裕的中产阶层,他儿孙满堂,甚至,还有两个情妇。对于这样一个中产阶层而言,本应衣食无忧,过着优裕的生活,但是,影片中却恰恰相反,喜一深受原子弹、氢弹辐射的恐惧,不但耗巨资购置土地建造地下房屋工程,而且还准备举家迁徙巴西。然而,他的决定并未得到子女的支持,反而被子女们认为过激,而不惜告上法院,希望法院能限制他的行为能力。
在影片中,喜一是无私的,他对家庭的关心,对子女的疼爱,体现在一言一行中,即便是对于情妇所生的儿女,他也倾注了同样的感情在里面,黑泽明通过他补贴家用等日常细节体现出他对子女的关怀;与之相反,则是他的女子们的小算盘,儿子女儿商量的是如何才能分到他的财产,如何才能得到铸造厂,而情妇所生的孩子则盘算着如何才能进入喜一的户口,以便能分到他的遗产。两相对比,人情世故,冷暖辛酸,一一道来,足以令人唏嘘不已。
喜一从一而终都处于深刻的焦虑之中,从法院的仲裁,到接洽巴西返回的日侨,再到在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到处筹钱,一直到累得病倒,由三船敏郎扮演的喜一通过黝黑的面容、扭曲的表情、绝望的眼神,传递出对恐惧的颤抖,以及对希望的彻底破灭,以至于最后他放火烧掉自己一手经营的铸造厂,也烧毁了他所有的梦幻,并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
由志村乔所扮演的牙医自始自终处于旁观者的角度,他明知判决喜一无行为能力是错误的决定,但又不能阻止判决的执行,他在妥协与自我的争斗中同样进退两难,所以,他几次三番找到喜一,却又欲说还休,无能为力,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无法扭转群体的意识的,就像一叶扁舟在巨浪面前终究只能随波逐流一样,只能逐浪而去。
在影片的最后,已经精神错乱的喜一指着窗外火红的太阳大声叫道:“地球终于烧起来了。”这是喜一最后的绝望,也是喜一对世界最后的觉悟:地球终将在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下变得更加的危险!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SARS、猪流感、朝鲜核危机、中东巴以战争…我们正裹胁在繁荣掩盖下的危机之中,没有人会是100%安全的。
《活人的记录》被称为黑泽明最具有争议的一部电影,或许是因为这部影片牵涉了原子弹,也或许是他镜头下的现实主义太过于冰冷,但是,在我看来,黑泽明充满寓言式的表达,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以及对亲情的虚假与人情世故的无情揭露,展现了一个现实的人生,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是,许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揭开那层幕布而已。
初看时,我是无知的。全以为老先生对辐射的恐惧是那10年前扔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留下的后遗症。后来得知是氢弹,我才去查了资料。原来电影拍摄的那会美国在马绍尔群岛实验了一颗氢弹,还造成途经此处的日本船员的死亡。片中所出现的《死灰》的书写的正是这件事。所以,这不是一部社会寓言类的电影,而是对现实事件的描述。那么这是一部谈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吗?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神经被触碰了一下。老人后来集齐了全家人,其中有小老婆的孩子。女儿翻出相册来给同父异母的姐姐看。厂里的人一起出游,照片里的人非常快乐,包括小女儿。母亲忽然说,“那次真的很开心,当时我就想开心得过头了,会遭报应,之后一直战战兢兢的,现在看来果然应允了。”到这里,我感觉这在谈的是战争。虽然这种类比确实也有点疯狂,可我因为想起了好多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东京物语》,比如《血与骨》。对于大多数普通日本人来说,那次可怕的战争实际上是一次突然起来的大灾难。在美军的大轰炸和核弹爆炸前,历时几年的可怕战争中,日本普通人都还是过着很平凡的日子。正如电影里的人们一模一样,大家都在想要不要移民到新的殖民地去,那里听说有大把的机会。无论多少人被穿上军装送出去,战争的气氛主要还是欢乐的。报纸虽然充斥着各种战事,可大抵也就是不疼不痒的事件描述。不会有大屠杀,不会有败亡,也不会有尸体。尤其是当日军占领中国的首都南京的时候,整个日本欢声雷动,他们并不知道这后来的大屠杀。(就像老母亲说的,照片里的那一天)所有人都觉得战争结束了,中国投降了,子弟兵可以回来了,平静的日子就要开始了。
直到某一天,火焰像太阳一样照耀天空,原子弹爆炸。人们才如梦初醒,日本战败了。所以,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无法理解战争,他们能理解的是辛辛苦苦的每一天,突然遭到了不幸。这种受害者观念植根于他们心中,朝日新闻在战后搞了一个大讨论,全国各地的人都想把自己的这种恐惧说出来。黑泽明把这种心理用这种方式重现了。
但我想问的是,你们真的不知道你们都干了什么吗?美军解放集中营的时候,要每一个德国人都去集中营搬运和埋葬尸体,让他们亲眼看看自己做了什么。这些人每天就生活在集中营附近,他们可以看到烟囱里烧尸体的黑烟和飘来的“死灰”可以闻到几万囚犯散发出来的恶臭。但是他们说,他们不知道这是集中营,直到美军强迫他们看到,而美军没有这么对日本人。
所以,日本是受害者。黑泽明没有像小津安二郎那样,给出一句悲悯的话:“生活还要继续”。也没有把重点落在我所说的战争中,他说的是反核,最后也要落在反核。是核弹造成了这一切,核弹会让人类毁灭,老人下楼梯退场,青年母亲和孩童上楼梯登场,希望下一代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什么错误?侵略别人,挑起战争?
还是不要核弹。
我希望我是对的,但很可能不是。
一直对黑泽明都怀有很高的崇敬之情,一方面是由于他如雷贯耳的国际声誉,而更多的是他对人性的关注。他曾说他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改变日本那令人不耻的政治制度。很可惜,他失败了,于是我们所见所闻的日本政坛与战前并无什么二致;很庆幸,他失败了,于是我们没有看见一个善良的人被政治的丑恶吞噬,我们还可以看见他的那些足以改变世界的作品。无论从任何方面而言,黑泽明都是一个令我们高山仰止的大师。
虽然,黑氏的作品一贯都力求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双赢,当然他的许多作品也都做到了这一点,但那些他影片镜头下所表现出的过于深刻的主题,时至今日仍是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比如这部〈活人的记录〉。
碟片的盒子上,赫然印着三船敏郎充满恐惧的脸,还有他那不知为何呈现的诡异的笑容。看了就让人顿生不快。影片简介说:这是黑泽明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我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故事发生在战后,发生在饱受战火摧残下的日本,发生于生活在对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的日本民众间。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对他们发出应有的同情。你知道,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悲哀,卑陋和不合时宜。
喜一郎是日本一家煤矿实业的老板,由于他的辛勤劳作,家人们的生活都过的相当安逸和舒适。可是,一条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喜一郎家本来的安宁。“美国和苏联将进行核试验,核辐射的死灰将会飘到日本。”也就是说日本将成为核辐射的受害国,这个国家已经不再适合人们去居住。听到这个消息,喜一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往神采熠熠的他,变的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整日想着怎样才能逃离这场灾难。他先是在秋田买了一片地,并不顾家人反对,开始破土建造自己的地下房屋,结果,有人去考察,说秋田也不安全了。于是,喜一郎就搁浅了这项计划,同时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全家带来了几百万的损失。随后他变本加厉在各处置办一些不必要的产业。孩子们害怕父亲这样的行径将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生活,纷纷出面干涉,但固执的喜一郎依旧我行我素。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孩子选择了用法律手段限制父亲对自己产业的控制权。在家庭纠纷调解司,这些心怀鬼胎的孩子们为着自己的既得或未得而将要得到的利益,向自己的父亲开刀。在孩子们看似义正词严的诉说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偏执的喜一郎失掉了对自己财产的支配权。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带领自己的孩子们离开这岌岌可危的日本岛的计划。很快,一位来自巴西的日本老人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是的巴西,那个远在南半球的国度,应该是安全的吧。他开始着手筹备着迁往巴西的日程。没有钱的喜一郎,凭借自己在生意场上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下的坚实圈子,在短暂的几天内就筹集到了几百万,但显然这还不够。即使是这样,那位巴西老人却说:我很喜欢你,你做事很讲信用,等你的家人什么时候想通了,我们再谈。你的钱先拿会去。这样感人的话。最后,老人还不无玩笑的说自己小时和父亲去巴西,也是反对的很,可是后来一场大火把家里所有产业都烧没了,就不得不去了,想来是上帝的意思吧。说着还微笑着,他不会知道自己的这一席话,可能带来的可怕的后果。终于,在孩子们的逼迫下,喜一郎放火烧掉了自己的产业,那些自己辛苦一辈子才建立起的帝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而他在人们的鄙夷的眼神中,迷失了自己,疯狂了。是他在疯狂,还是这个世界本来疯狂?也许还要思索。喜一郎终于被家人送入了精神病院,一个真正安全的地方。
这是一个让人难受的电影,就像它那让人恐惧的名字一般,我甚至不愿再去回忆它的内容,它使我痛苦。黑泽明说:“我并不想耸人听闻,而只是希望人们听到一个活人善良的呼叫。”我甚至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否善良。
喜一郎应该是善良的,虽然在电影的通篇,他都表现的自私而顽固,可是他的内心是向善的。在家庭调解司,他们问他是否因为恐惧核辐射才执意搬往巴西时。他斩钉截铁的说,不是,我对于那些东西一点也不恐惧。他只是不希望被谋杀,被毫无理由的谋杀。他不希望看见尚在襁褓的婴儿死于非命。那一瞬,他只是个父亲,只是个外公,虽然有很多坏毛病,但他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家庭。喜一郎应该是善良的,在大火烧尽后的,工厂灰烬中,他大家责骂管事着的不负责任时,他毅然站了出来,并高声承认是自己放的火,目的是为了断了家人想头,好和自己一同搬迁到巴西去。那一瞬间,他不愿他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莫须有的罪名,他只是个老头,只是个关心员工的老头。喜一郎是善良的,在众人不解和嘲讽的话语中,他感到深深的自责,他没想到这么许多,他只是个简单的人。员工们质问他:我们怎么办?老板,你把工厂烧了,我们怎么办?虚弱的喜一郎,在这些灰烬中,跌跌撞撞,他痛苦的说,我们一起去,一起去巴西,大家一起去。这一瞬间,他是个做错事的孩子,他为自己的考虑不周全而难过。喜一郎是善良的,在精神病院的房间中,他看者火红的太阳,会流泪,他会喃喃的说:终于烧起来了,地球终于烧起来了。他的善良是无助的,因为我们没有力量改变这么许多。
志村乔扮演的牙医,家庭纠纷调解司的成员,应该是善良的,他在听见喜一郎的故事时,会去思考,我们是否真的不在乎这些辐射。他会为喜一郎善良的行为辩护,即使他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善良的他把一切的悲剧都归罪于自己没有帮助喜一郎,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他是善良的,在喜一郎关入精神病院时,他也会去探望他,只是坐在他的身边听喜一郎最后痛苦的呻吟。
喜一郎的妻子应该是善良的。她只是那个时代日本普通女性中的一个,她服从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孩子,她只是在孩子的利用中,摇摆自己的地位。她也会难过,也会讨厌这样为了财产而家庭不合的事件。她甚至会跪下,向她自己的孩子,她只是说:求求你们了,我们一起去巴西,和爸爸一起去。他只是希望我们都好呀。可是,她只是个女人,那个年代中日本普通的女性之一,她没有地位,没有身份,她只是个女人。
喜一郎最小的女儿应该是善良的。她始终站在父亲一边,从未计较过自己的利益得失,她会夸赞父亲,会为父亲流泪。她不像自己其他的兄弟姐妹为了财产的事情斤斤计较,也不会为了无聊的名分之争,而怠慢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她总是咯咯的笑着,没有任何心计,没有任何于人有害的想法。
精神病院的医生应该是善良的。他会说:病人大多是一样的,被送进这里的。但那个人不同,有时候他会怀疑,究竟是他是疯的还是根本疯的就是我们。
可是这个世界上那些不善良的人更多,我们无能为力。在父亲被孩子们气的倒下时,他们只是在思考如何赶走可能夺走自己财产的兄弟姐妹,他们只是在思考如何让父亲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既得利益确定下来。在父亲被送入精神病院时,他们只是说,早就应该这样做的。俨然一副伟大的先知先觉的表情,让人生厌。
这是黑氏最受争议的电影,是他评价不高的作品。过于沉重的题材,过于平实的电影语言,让这个本来就不易接受的故事,变的更加使人绝望。黑氏将自己对地球未来的恐惧在电影中表现无疑。他让喜一郎说:地球还好吗?地球上的人还好吗?地球烧起来了,终于烧起来了。他告诉我们如果继续这样,我们的地球迟早有一天会被我们自己创造的文明的武器毁灭,燃烧,最后成为死灰。但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们和电影上更多的日本人一样,麻木的活着。不是我们不恐惧,只是我们只能这样活着。
当文明成为一种死灰,我们无可奈何。
后记:
电影看完已经很久了,不想提笔写它。因为很难过。看完后,我唯一的念头就是去睡觉,我觉得我的生命被电影消耗殆尽了。可是,三船敏郎绝望的脸时常会突然窜出,让我悲哀。
我没有办法写好它,它太重了。我只能去写,写这个故事,并且无法写好,这也是一种绝望。现在,终于完成了,我想这太好了。我并不希望你去看它,或者其他什么。我只是把它告诉你,像一种责任。现在我完成了,就是这样。我想去睡觉了,太累了。电影太累了。
说黑泽明这部电影失手的原因估计是同情一个杞人忧天的老富豪。然而对于核辐射的恐惧并不是空穴来风说法。
如果说小津的东京物语如实反映了战后日本家庭关系瓦解的世态,那么活人的记录是难得的黑泽明对于整个战后社会关系解构的反思。解读角度非常多。三船敏郎老年妆的中岛喜一,既是一个封建家长的末代形象,也可以是末代实权天皇的化身。即无能判断形势却有无法质疑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
三船和志村乔在电车隧道里的对话音效太妙了,如瓮中般响亮,虽响却早已隔世。题外话,姜文一生恐怕都达不到三船敏郎的水准。
儿女们的反抗既是对权威质疑也是对他能力的质疑。东京家庭事务裁判所可以解读为民主法治对日式专制权威的直接侵入。
中岛的庶出子女和嫡出子女间微妙的竞争防备关系也是末代传统家庭的写照。女婿在家庭事务中边缘地位现在看也是老古董了。现在的日本"婿养子"继承财阀家业比比皆是,地位也今非昔比。
以上种种使得活人的记录影片是个充满矛盾和纠结的家庭是非剧。黑泽明虽然给中岛的同情很多,却也写出他不近人情之处。比如他自毁家业。就像昭和天皇带领国家陷入战争困局一样。权威初衷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结果却把更多家庭拖入苦难。
所以我同意佐藤忠男的说法,生人的记录是黑泽明重要作品。黑泽明现实主义题材不多,论格局和深刻,此片当拔头筹。当然问题也非常明显,原爆题材不好拍,两年后1959年的阿伦雷乃的电影广岛之恋就切中痛点,讲原爆对个体社会和国家伤痛。而生人的记录跳过了伤痛的铺垫,直接谈对策无法引起共鸣。
电影中晚上十一点的东京还是那么热闹,人们还在工作,真是一个国力和国民都在蒸蒸日上的时代写照。
明明应该是毫无争议的黑泽明佳作
黑泽明的电影题材都很好,适合每一个时代来看。
黑泽明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场个人的异化里程,以小人物反窥社会,这种民族特有的末日灾难感不经渲染也显得后现代感十足。这部里三船演的伛缕老翁和志村桥在《泥醉天使》中的疯狂医生简直是角色互换嘛:D
生存狂,家里有矿,巴西买农场,自焚中岛工厂。为了小概率事件anti-路径依赖和刘阿姨跑路一样。怎甘心让辐射谋杀天真小生命,立遗嘱真厚颜无耻竟诅咒爸死,不能光顾着自己一定要拯救大家,爸关心大家安危你们都是自私鬼,把太阳说成地球说是起火了。毁灭吧,赶紧的
4.5 诶救命,这不《存身》吗。手不受控制地点了五星,喜欢的。核恐慌的焦虑与疯狂是展现战后之迷茫、恐惧的社会环境的最具象化的载体,感觉两个对立面(精致利己们的过度恐慌vs温水煮青蛙的无知大众把预言者送入疯人院)都有可讨论的角度。剧本在不动声色的恐慌营造和中岛老先生的许多私生家庭人物关系上也下了功夫,subtle而有嚼头。变疯又何尝不是人体逃避机制对这种恐惧与迷茫的反应。被关进精神病院,幻想着自己已逃到安全的外星,从铁窗里看着“地球”燃烧,真是神来之笔。三船的表演奇奇怪怪【化妆请背一只锅,好似在over the top和动人时刻之间反复横跳,至于那些时刻,我愿称为“个人魅力”。这部更喜欢长时间停留在志村乔脸上的镜头,他演得好好。【三船as千秋实的藕兜桑并爆cei千秋实2x不知道为什么好戳我笑点
核武器倒计时下的岛国
没想到黑泽对三船信任至斯,这个一贯以“过火”为演技标志的老年三船,还是很有说服力
开始觉得一般,后面越看越激动。一份绝妙的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的分析文本。极其出色的人物群像:调度与心理刻画,三船敏郎的表演可谓登峰造极。一贯的人性剖析,而最末两次的楼梯交汇:放弃与希望。剧本创作上他者的介入已成经典,且看法哈蒂的《烟花星期三》,是偷师还是殊途同归,不得而知。
日本人遭了核爆就没完没了提 核弹弄死害怕,菜刀砍死就不怕了?绝对的受迫害狂,为此炸工厂再去迫害别人。。。死灰
7.社会问题片。以核战争为背景,从走与不走的核心矛盾中可以引出一种关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即对杞人忧天批判的立场。绝对至上的实用主义精神已经扭曲、异化到容不得半点思辨、质疑、严谨的声音出现,一种单一的主流价值观对边缘意识的压迫,乃至今天的社会整体仍旧处在这样的意识形态当中。
9/10黑泽明桥本忍小国英雄的组合本可以使故事更合理些,也许作为日本人的他们对这个故事感触更深。一如既往的精制作,只要给黑泽明一个好故事,他就能给我们一部经典电影。
黑泽明作品里相对不知名的一部,将对核辐射的恐惧外化成三船的逃离计划,整个执行过于戏剧且分散,道理大家都懂,但这么表现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个孩子的争论嘴脸就还挺齿寒的,三船表演有莎翁剧那味儿,不禁想象黑泽后期作品如果是三船诠释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无私的人疯了自私的人还在活蹦乱跳【老黑的猪脚们演老头从来不违和好神奇!
居然是一部预言警世作,建立在冷战期的基础上,就连人心都是冷的。三船弓着身子扮老,那副佝偻的样子比内心张牙舞爪的儿女亲切许多。看,地球着火了!可能正是本片的极端状态,让我喜欢不起来。
也许社会就是疯子的集合体,疯子聚在一起,互相争斗,互相仇视,互相谩骂,互相争夺,而他的整体作为一个集团,像细胞那样忽而散裂忽而又膨大起来,忽而膨大忽而又散裂开来,一天天这样继续下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社会吧。很可能在其中有个多少懂点道理、明辨是非的人,反而会变得碍眼,于是才造了疯人院,把他圈到里边去让他再也无法出来的吧。这样看来所谓幽闭在疯人院里的人倒是普通人,而在疯人院外边闹腾的人却是疯子。疯子在他是单个人的时候,会始终被人们当作疯子,但是成为一个团体,有了势力,说不定就成了健全人呢。大疯子滥用他的金钱力量和威力,指使那些小疯子胡作非为,人们反而称赞大疯子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样的事例多得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我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呀,简直弄不明白
大师就是大师,战后后遗症到底对人们影响多大,看看就知道了,到底是真的杞人忧天,还是被逼的杞人忧天,没有答案,因为一切都是现实的存在.
所谓的战争后遗症,失败与否不好说起,起码算不得什么成功之作
燥热时节,最终终于“烧起来了”。片尾牙医下楼去,母亲背着孩子上楼来。电影并非探讨核灾难问题,而是揭示现代社会中传统观念的崩塌,纯净内心被迅速变化的外界冲击。尽管被视为失败之作,却标志黑泽的人道主义从民生现实转移到人性与精神世界,电影莎士比亚诞生了。
好像关于原子爆炸后影响的片子都不够深刻包括平和叙述的《原爆之子》和激进混乱的《盗日者》,这部出于黑泽明之手的日本原爆后遗症讨论也显得平庸,整体上就是在展示一个臆症者,其实日本法西斯就是个臆症狂,军国主义的疯狂就是全民的精神病,而在战后这样一个畏惧核弹危机者是精神病还是日渐麻木的国
年轻时风流成性老来又恐惧氢弹辐射,说是担心家人安危,多是强加私欲于他人,烧掉工厂更是如此。但他又有可怜之处,氢弹恐惧非他之过,子女觊觎遗产,精神病院结局也让人同情。黑泽明既批判自私偏执,又寄予人道主义关怀,这是“一个活人的善良呼叫”。 法院调解家庭纠纷,放大的是自私麻木的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