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两岸三地的三位中国女人,大陆女子赵虹、台湾女子黄雄屏以及香港女人李凤娇因缘际会在他乡异地美国纽约相遇相知,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观念让三人矛盾尽现。与美籍华人刚刚结婚的赵虹,对移民生活抱着无限憧憬与向往;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黄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响,醉心于舞台艺术,一心想跻身美国舞台,被美国人接受;而个性独立的香港移民李凤娇,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国的位置与价值。她们在异乡交流自己的感情与看法,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问题。
未曾经历过动荡不堪的年间,也没有顶着风雪闯荡天涯的日子,三十年前的电影就像写在祖辈故事里的无数个间接引语,现代都市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活走了地域的距离,还能够走进那个板上钉钉,铁板一块的日子里去吗?关锦鹏的电影只看过《蓝宇》,而《人在纽约》里的张曼玉、张艾嘉和斯琴高娃,华语电影不可或缺的、极具地域性代表的三位影后,在1998年的纽约黑夜宿醉纵歌,纵然是政治意味十足的意指,但这一指指的针针见血、恰到好处,即使不能很好的入戏,也能够悟出几分拙见。
三个中国女人在异国的困苦,凸显出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生。
张曼玉代表的香港女人李凤娇,精明能干,炒房收租开饭店,在街头也能有举着高跟鞋追打洋贼的气势,她似乎是最能够融入纽约文化、如鱼得水的一员。露丝·伊利格瑞提出过女性气质的假面伪装策略,也就是用戴上父权文化结构赋予的“女性气质”面具的拟仿的方式生存。张曼玉的角色亦是如此,经济上的独立和物质生活上的成功皆是在失去自我的代价上建构的,也就是所谓的“去女性化”。她的故事是最含糊不清的,也是最封闭的,对自我的认知的混乱也是用她摇摆不定的性取向来展现。与男人一样强大,但这种强大却牺牲了发源于女性内心欲望与安全感,戴上面具的伪装反抗,发乎情止乎礼的活着,累到深处的人生也是苦忧相交的。
斯琴高娃代表的大陆女人赵红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符号化的角色,是一种模版,更是一群人的故事。身处异国,生死全部仰靠华裔丈夫——“合法的妻子却更像寄人篱下的蒲公英”。学懂了一点英文,也能轻车熟路地发挥社会所赋予女性的全部的性感气质,在无限的依附之下,却也是丧失话语权和生存权的人。华裔的丈夫更像是这个时代的独立青年,看大陆也像是殖民官看第三世界的群群蝼蚁,“他者”的困苦又与自身何关?在生活中体悟到不堪,反抗有心却无力,不过是生活无忧的另一种劳工,宿醉发泄后也只能回到生活的轨迹中,继续扮演一只温和柔顺的猫狗,毕竟,比起重回大陆,生死不知,还不如认定结局,永远做一个无伤大雅的附属。
张艾嘉代表的台湾女人黄雄屏似乎是最能够诠释自由二字的。思想开明、活的自我。毫不收敛的女性欲望,游走在各国各地的男人之间,念过大学,用艺术谋生。但这样的平衡也是一种脆弱的迷茫,是活在中西文化语境差异下的尴尬。用东方人的面孔,僵硬地上演麦克白夫人的戏码,在质疑中搬出来汉代吕后的故事。“一面讲流利的英文,一面临摹宋徽宗的字帖,于是他们不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当父亲的权威崩塌以后,她的自我认知也开始迷茫,既无丈夫、也无父亲,顺从内心投奔绝对的理想自由的代价,便是要隐忍孤独。黄雄屏丰满就丰满在她是一个可以突破传统父权话语限制、自我选择的女人,是个在充分的自我选择前显现出复杂情感的女人。既不依附、也不为生存戴上男人面具而活,同时也没有刻板的塑造成非要用远离厨房,远离可以相互依靠而生活的男人才完美的极端女权患者。她也会为男人苦恼,也会依赖父亲,也会忍不住在厨房炒个小菜。正是她的复杂,才凸显出她是活生生的女人,孤独迷茫是自由的代价,她也是蹒跚前进的。
最后,三个女人在天台举杯纵泪,纽约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这些日子帮着朋友在做有关八十年代的主题的时尚,忽然想到可以看看老片子来唤醒更多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人在纽约》其实之前一直没有看,不是说不好看而是这类型的影片要好好沉下心静才能看仔细。关锦鹏这个名字我是喜欢的,90年代后的香港电影他的我基本都看了。这部影片当年金马最佳影片,三位来自中港台地区的影后共同主演的剧在豆瓣的评分没有想象中的高,但细细品味这部影片却有着很多细节。
首先关于语言,影片一开始就中粤英三种语言的混搭,虽然彼此之间有那么一点不理解,但默契却很快出现,而这三种语言也代表了中国不同的三个地区人们生长环境带来的不同意识,但不论如何都是中国人所有的问题都在彼此的眼神中化解。而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看来,两岸三地同一个中国心早已在影片中被放大的没有边界,即便你在纽约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改变。
其二是对于人物的塑造,说实话当年三位主演都在各自的地区取得一定的成绩,也都属于演技派。怪只能怪这三个人既丰富又空洞,要说丰富由张曼玉的这个凤娇,她是香港那代人的代表已经超越了男女,炒楼花,炒股票,努力打拼对于骚扰勇于还手这也像极了香港的那代人,感情上也非常有着港人的样子,对于异性同性其实想爱不敢爱,即追求自我又有中式保守。张艾嘉所演的黄屏雄却大大不同,对于感情她大胆尝试美国人亚洲人立陶宛人……一口流利的美语但在表演时却还是被白种男人歧视,家中慈父,却只不过是一个过不了自己已经败了的过去只能在大陆女身上发泄的人,屏雄就在这种环境中找不到情感的归宿也找不到家庭的依托。最后说说斯琴高娃演的赵红,经历了动荡的十年失去了父亲的她,只身来到美国嫁给年岁不晓得ABC,除了性之外交流都是单向的,谁也理解不了谁,尤其那段和公婆吃饭整个价值观是一个冲撞,最终我们也没看到她母亲会不会来,或许会或许应用不会。这样的三个人物其实拆开都可以拍三部影片,但要在一个片子里又用平缓的节奏去演绎难度可见很大,虽然大家都尽量演出了自己个性,但总有觉得人物还觉得空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一部属于导演的影片!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三类人物塑造得有些典型僵化。“顺便”写到HK同志,顺便讽刺了一下海外MIN运人士。全片在路边唱歌处到达高潮,雪夜楼顶醉酒砸杯则显出幻想破灭破釜沉舟的勇气。张艾嘉年轻时候可真好看
大陆的隐忍,香港的精明,台湾的不羁,三个女主角代表了三地不同的华人文化,唱歌那一段特别有意思,三个女人在深夜的纽约街头同时唱着三首不同的中文歌。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这里是纽约。总的来说还是都市题材为主,主题的深度不是很强,悲情城市输的有点冤。
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在这部电影里都美极了,不只是说外表,还有由内而外的成熟美,用“风情万种”形容不为过。三个演员,代表着香港、台湾、大陆,每一个人牵扯着故土的历史,又是在198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三十年后回头看,三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所憧憬的和担忧的,有的发生了,有的翻转了,有的不可言说了。三个女人喝醉走在纽约街头各自唱着故土的歌,站在高楼上迎着纽约的风雨干杯,真是动人至极。关锦鹏作为同志导演的那一份细腻、柔情和理解,是很多男性导演所没有的。
其实我觉得,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可与严浩的《似水流年》、许鞍华的《客途秋恨》构成“乡愁三部曲”。
香港人在纽约开湖南园煮北京鸭
两岸三地、国族认同、两性政治……概念太多符号太多干货太少。感觉肿胀,并不哀愁。
张艾嘉是退居台湾的高干家庭的有教养自立女,但自立不易,想成为美国人而融不进;张曼玉是香港移居纽约的中产家庭的爱打拼同性恋,但爱情不易,亦中亦西好纠结;斯琴高娃是文革受害的高知家庭的没文化大陆新娘,但亲情不易,不想做美国人却回不去。非常符号化的跨文化电影,冷色调。【香港电影资料馆】
在深夜的纽约街头高歌,在雪花飞舞的天台举杯,当代中国所有的悲壮,这一刻全都凝结在三个女人的笑与泪当中。一直想要这样一部戏,原来关锦鹏早在1989年就拍了,很想看一部三十年后2019年版的人在纽约,中港台三位当红女星来演,李安来导(想多了
关锦鹏真是最懂女人的华人导演。三个女人,三种心酸。隐约明白为啥这片击败“悲情城市”了。
“ 离她们所演绎的时代,已此去经年。欲言又止对这部电影来说,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只需要记得她们欢畅地笑过。在真实或虚构的世界,从前和现在,她们缓步前行,纵使他年人落花流水地老去,也请记得,她们阔气地将酒敬给了大雪,而不是自己。 ”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
高娃老师虎妞式娇憨,不会切和美国的新婚蛋糕,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盘子。张曼玉脸从前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轻青的玉。张艾嘉沙沙地炒菜,流丽的热闹满溢到街上去。1989年历史天空下,大陆香港台湾在纽约街头醉成一团各怀心事唱着荒腔走板的歌,把纽约拍成一座悲情城市,悲哀却不沮丧
前半段太疲软了,对三人的各自交代好似流水账,虽然斯琴高娃的表演没啥问题,但还是感觉在张曼玉和张艾嘉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外表太老气横秋了一点,而这又与角色本身的初来乍到天真烂漫不太契合。关锦鹏还是胜在对女性细腻情感的刻画上,当然几位主角的表演也增色不少。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
阿关拍女人没得说,拿捏得非常到位,当然也得益于邱戴安平和钟阿城的好本子,还有黄仲标的摄影。三位女主的表演都有亮点,高娃老师的床戏,张艾嘉的舞台表演,不过突破最大确实还属张曼玉,也在《阮玲玉》之前就凭本片摆脱了“花瓶”的形象,拿下金马影后也算鼓励。尽管如此,《悲情城市》还是有点冤。
将近20年前的电影,却如昨日。阿城的中文还是不错的。
关锦鹏的镜头永远都对准女人,永远都那么慢那么长,看的人那么累。人在异乡谁不寂寞不惆怅呢,最后三个女人的问题也依旧没有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问题都很难得到答案。斯琴高娃的表演有点游离,水土不服,还是张曼玉和张艾嘉的自然。
6/10。作为背景存在的男性形象单薄,充满了刻板的批判,丈夫排斥大陆观念对妻子母女相依所受苦的特殊年代并不了解,老父亲满口救国、礼仪道教、接受京剧等一切文化传统却有虐待癖,两者均是虚伪的代表。关锦鹏描绘身处婚姻困境或独立女性给予更多内心孤寂的关照,共享洋酒倒手上的结尾抒发了胸中郁闷。
无论你是哪里人,如何融入新的文化习惯始终是第一大问题。
两岸三地,三个女人,不同背景,人海缘聚。剧情冲突一贯的不明显,散而乱,意有所指,却又言而未尽,或者是点到为止了,暗涌深沉的女性心理,关导真是比女人更懂女人!7.7
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政治二字,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唱歌哭泣恋爱性向……全在体现政治。也或者这就是1989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