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我们认为女性是弱势的,然而在一种电影类型中的女性却超出了大家的理解范围。他们的心思可以比男性更加的缜密,他们的能力或许比男性较弱,然而却能支配任何比她更加强大的男性为她赴汤蹈火。这样的女性,作为观众,我们开启了上帝视角去审视整个故事的时候,会觉得害怕。而这样的类型的电影叫做黑色电影,主打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平衡的颠倒。从而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当然,这是建立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规则之上的。
《杀手之吻》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部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著名创作者库布里克的第一部作品。《杀手之吻》讲述的是一个舞女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的表面上的主人公却是一个职业拳击手,舞女格罗雷拉住在职业拳击手大卫的对面,两人同住一个公寓里,彼此之间只隔着一扇窗户。大卫的生活很单调,格罗雷拉却成了他工作之余的风景线。
然而某一天,大卫却通过窗户看见格罗雷拉被一个男人欺辱,愤怒之余大卫赶到了格罗雷拉的住处,救下了她。此后,两个人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产生了情愫。大卫想要带着格罗雷拉远走高飞,格罗雷拉答应了,于是她返身回到自己上班的夜舞厅找到老板想拿回工资。而这个老板就是大卫目睹的想要欺辱格罗雷拉的人。两个人谈崩了。格罗雷拉的老板起了杀心。
格罗雷拉被老板绑架,而大卫知道消息后独创虎穴,然而却意外听到了格罗雷拉的背叛。最终将她救下的大卫只身离开了这座城市,火车站,格罗雷拉找到了即将上车的大卫,深深的吻了下去。
库布里克的第一部作品显然已经非常的出色了,他对于黑色电影的理解自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然而这种独到之处却抓住了黑色电影的精髓,那就是影片中的基调偏暗且存在着一个蛇蝎妇人。当然,这个蛇蝎妇人就是格罗雷拉。大卫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角色,同时也并非坏人。而作为反派,格罗雷拉的老板才是真正的坏人,不过这个坏人却并没有成功的进行自己的计划行动。格罗雷拉明面上是一个弱者,暗地里才是一个真正隐藏着的主角。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就在于格罗雷拉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于自己的这种性格的不加约束后,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对于大卫来说,格罗雷拉是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对于格罗雷拉来说,大卫也是一个自己熟悉的人。两个人的相互熟悉不过是因为窗户的缘故。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不明确的,格罗雷拉不知道大卫,大卫同样不知道格罗雷拉。然而格罗雷拉的老板却非常了解她。
在听到格罗雷拉与大卫经过两天的相处就确定了要远走高飞的时候,她的老板是不信的,然而当事实摆在眼前,老板最终起了杀心。这是一段符合黑色电影定义的故事情节。而对于老板的这种嫉妒,本片之前也有所铺垫。对于舞池中邀请格罗雷拉跳舞的异性,老板都不容许他存在,更别说大卫要带她远走高飞了。就这些细节来看,库布里克指导的本片没有任何的冗余,整部电影非常的流畅。
但为什么说格罗雷拉才是真正的主角呢?这一点源于本片最后时刻,格罗雷拉追大卫到了火车站,两个人深深的一吻,最终确定了格罗雷拉的主角身份。对于这样的吻,我们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本片的片名《杀手之吻》,而大卫也会被认为是杀手,然而事实上,真正的杀手是格罗雷拉本人。
作为一个被人忽视的弱势群体,格罗雷拉本该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默默死去,然而她却没有迎来这样的结局,格罗雷拉看上去是一个弱女子,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她可以轻而易举地挑起自己的老板的嫉妒心,同时也可以跟一个只认识了两天的人远走高飞。甚至于当自己的老板绑架了自己之后,大卫也被击倒之后,格罗雷拉再一次的倒向了老板一边,虽然老板并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女人,然而她却丝毫的没有任何的羞愧之心。
从始至终,格罗雷拉代表的就是生存,为了生存可以摒弃一切的约束,而大卫却没有看透这一点,虽然格罗雷拉的老板看到了,但是却丢掉了生命。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格罗雷拉依旧能从容地面对大卫,而大卫却一如既往的相信,这已经完全符合了坏人没有结局的设定了,所以说这才是本片的精髓所在。
而对于黑色电影理解颇深的库布里克,则创造出来了本片中的追逐戏以及在模型车间的打斗戏码,这两处场景给观众与一种压迫感,这也是库布里克作为创作者能力的体现。总的来说,本片成功的营造出来了一种悬念,且在最后一刻揭示了这种悬念,拳击手不是杀手,真正的杀手不过善借人。
……
你好,再见
1955年的作品,剧情比较简单,一个拳手看上了住在对面的舞女,并和舞女惹出的一系列麻烦做对抗。
是库布里克大师早期的作品,从年份上来讲,镜头设计感和空间气氛的营造还是很棒的。
关于片名《杀手之吻》,没有明确的指向杀手是指谁,如果因为拳手杀了老板而指向他是片名的“杀手”的话,未免过于浅显了吧。
个人解读觉得女主才是真正的“杀手”,一个脸蛋漂亮身材姣好的女主,沧海一粟般简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谁都不会想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她。没人会刻意去扒开她的心,批判那些人性中的不堪。
女主的姐姐很优秀,女主便毫无理由的嫉妒她,父亲喜欢姐姐,女主便恨他们。姐姐为了给父亲治病,嫁给不喜欢的富豪,等到父亲去世后,姐姐选择了自杀,姐姐是尊严的代名词。而女主,却可以轻易的选择了舞女这个低贱的职业。
老板叫女主进办公室看电视里拳击的时候与她亲热,她并不反对。而老板到她家去的时候她倒是反抗了。不过反抗前的对话内容是通过女主之口交代给男主的,所以女主交代的是否是实情,不得而知。
女主拒绝老板的理由是他太老了而且闻起来很臭,并不是因为情感上的原因,加上之前并不忌讳与他亲热,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他是老板他有钱可以玩一玩,但是如果想要“在一起”不可以,那么,约等于说如果他年轻帅气没臭味就是可以在一起的。
她也不喜欢男主,男主表示愿意带着钱带她走,她只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选择而已。一边是老臭男人,还得陪舞赚钱,一边是年轻硬汉愿意养他,自然是选择后者。这一点在男主被老板的手下制服的时候明显的体现出来,她迅速臣服于老板,只要不杀她怎样都可以。
结尾,如果男主自己离开了,倒可以讲是个“圆满”的结局,未来男主回想起事件的种种也许能想明白红颜祸水,薄情寡义之人不可交的道理。
但是,女主在最后关头空着手赶到了。
女主是比男主先从警察局出来的,如果她想和男主走,早就该收拾好东西了。没带任何行李,显然是最后关头的突然决定,因为她的缘故老板死了,老板的友人们是否会放过她呢?想明白了此地难以久留,赶紧出发追男主吧。
于是,赶到火车站,给男主送上“杀手”之吻。广播站里播放的内容说
,男主即将乘坐的车名叫“探险号”。带上这样一个“杀手”在身边,男主的未来当真是一段探险了。
主要情节是拳击手大卫·科登因为路见不平,搭救了舞女格萝蕾拉,并和她产生了感情,从而被格萝蕾拉的情夫文森特追杀的故事。 “库布里克把镜头幻化为强硬而无情的铁拳,撕裂那些职业拳赛和舞厅欢场的眩目伪装”。不仅如此,库布里克还成功地将纪实风格和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从此奠定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
B站上有些观众认为《杀手之吻》催生了《愤怒的公牛》,其实不然,两者之间不论人物性格与拍摄主旨都截然不同
名不见经传的杰米史密斯饰演的大卫科登只是一个最普通的拳击手,不是中量级拳击的拳王,也不是特殊的意大利裔,只是一个打了88场拳击的“老”白人拳击手。88场便身体精神状况不佳,拳击时会被对手击倒在地受尽侮辱,这与杰克拉莫塔完全不同。德尼罗的拉莫塔永远不会倒下,还会倔强要强地说:“你觉得你把我打倒了吗”拳王和拳击手,完美的镜像映衬
但大卫科登他尚有家庭氛围内的气息,尽管拳场上郁郁不得志,但远在它州的叔叔婶婶仍然和蔼地盼望着他归来,大卫科登自己也意愿着弃拳归家。而杰克拉莫塔视拳击为一切,刚愎自用,不懂得宽容和理解,最终将家人和妻子都输的一干二净,落得凄凉悲苦惹人怜悯。大卫科登重视家庭,杰克拉莫塔重视拳击,两者哪里又相同?
片中在空旷高耸的大街上奔跑和在屋顶上奔跑的情景富有超现实主义意味。我觉得这几个场景,以及在全是女人塑像的屋子里打斗的情景,都表现出50年代美国底层人士最深厚又无从抒发的孤独感,与卡夫卡的孤独和加缪的孤独形似。《愤怒的公牛》则淡淡的恸愁中裹挟着力量,不论是片头一个人在黑暗粗狂的拳击场上一个人的搏斗,还是片尾沦为夜总会上的演讲,从头到尾都充盈着悲悯
自己写的,仅作为记录。
蛇蝎-厌女-结束
至于黑不黑色这个话题,总之一定是有黑色气质在的。表现主义,比如,这个有味道了吧。
布光
回溯结构。大部分该满足的都满足(保罗施拉德的七个反复设计的技巧)当然还有厌女。
最后的结局也不一定不是大团圆,虽然是蛇蝎女,但是蛇蝎女被惩戒,David原谅也不一定,你看库布里克他说是那么说的。
把纽约街头巷尾拍得真漂亮。典型黑色电影:拳击手和隔壁楼薄情女的两日浪漫,舞厅老板妒忌的谋杀,误会,决斗。不过个人觉得中间回忆的芭蕾舞往事比这个故事要更有讲头。最后人偶仓库大战打得比较蠢,塑料手塑料头本来可以弄得更有情调点嘛
女主角被绑架那一段落,算是随机应变吗?这个拳击手在对方没有手枪的时候,表现的并不像个职业运动员啊!
三星半,虽说出自库布里克,但毕竟是成名前的作品,标准反倒应该放低,作为黑色电影叙事的驱动显然过于生涩乏力,导演天才却更加脱颖而出,尤其是摄影,无论街头布光还是室内布光,库布里克非常注重光源设计和打磨(如后来的《巴里林登》)以突出光影层次和质地(运动镜头);文本固然整体性欠缺,而其中精妙的构图变化却时常迸发出强劲的局部力道。
潦草与呓语之处颇多,偏习作,但未来的光彩夺目已经从此中窥见些许闪亮,构图还是那么拗,空间调度和声音设计也已经很有味道,动作戏的处理更是相当强悍,极富现场感。
虽然还是库布里克的迷影习作(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希区柯克,罗伯特.怀斯,安东尼.曼的影子)但是他镜头下的纽约就像是有了灵魂一样,取景角度妙不可言,就连贫民区脏乱的街道都有一种颓废的美,实景拍摄让这部电影充满了生命力。PS或许纽约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而非那两个挣扎中的男女
3.5;黑色片的特征很明显——带来无常命运的心机女,利用楼梯阴影、玻璃反射、大楼硬直线条和聚焦打光凸显的环境氛围。模特仓库桥段好评,执斧打斗让人联想起是否《闪灵》先声。
诺兰在自己的处女作中强调了屋顶天台戏对电影新手来说的production value……这不得不让人猜测,他在处女作黑白片《追随》中的操作是否对库布里克早期黑白片《杀手之吻》中天台追逐戏存在着致敬。
甚至不用很严格来说,杀手之吻都不能算黑片。主要是爱金鱼和娃娃的男女主人公过于纯真善良、开歌厅的老板过于粗暴直接,以及车站的幸福结局。但影片的确贡献了一些可能影响后世的黑色元素:筒楼对窗的格局,错误的无辜受害者,诡谲的决斗场所。闪回运用也不是很成功。过多且失当。或者简单明了无需闪回,比如女人在寓所遭攻击;或者说的太长本该用演,比如女孩追忆父姐的故事。再就是女演员的表演不够好。
(8/10)有点黑色电影的摄影和布光还有第一人称的叙事,人物的着色还是有些缺陷,女性角色太生硬了,很显然还是之前好莱坞留下的后遗症。最后的动作戏的模特人头,想到了《发条橙》的奶吧,还有库布里克的斧头的源头,看来还得在《闪灵》里发扬光大。
wonderful story teller,奔袭中穿过的城市镜头构图比例绝美。
既然库布里克不希望别人看到他的《恐惧与欲望》,那我也就不去看了。这部《杀手之吻》作为早期的练手之作,虽然比不上那些天才少年的天才作品,但已经很亮眼了,那一年,库布里克只有27岁。讲道理的话,我不应该给这部电影五颗星,我抬头看了一眼我的头像,还讲什么道理。
独特的观察者-叙述者视点分离。虽然Davey一直在自白,但摄影机视点更像是一个对Davey陌生的观察者。这一观察者会时不时走神去看舞厅海报、城市的街道、人体模型。日后Kubrick将采用更低调的手法来实行“超人类视点”。
没得说的诙谐。舞女害死了深爱她的老头,拳击手害死了他的经济人,两个相同劣根性的人要一起去西雅图了。
拳击手已经29岁了,但他却自以为自己还很能打,舞女只是对夜总会老板的追求感到厌烦,他却自以为是英雄救美,和舞女才认识两天,他却自以为是可以私奔的真爱。看似柔弱的舞女才是那个掌控一切的人,拳击手在天台仓皇逃命的时候,终于认清自己根本不是英雄,也没有那么爱她。一切都如此荒诞而黑色,就像这个打起架来不符合拳击手人设,笨拙真实总是被一拳撂倒的主角。以上一切好评,都是建立在假如没有最后一幕的基础上。PS:天台奔逃和塑料模型仓库还是很酷的。
前半段比较无趣,看了好多遍才进行下去,27岁的库布里克也拿黑色电影练手。高潮戏就有意思了,屋顶俯拍跑来跑去,模特仓库胳膊腿大战惊悚味儿足。金发女郎二皮脸腹黑心
女主糟糕透顶 好像开拍前从街上拉来的一样 配乐也搞笑 好像是整部后期配置 摄影赞 角度独到新颖 使人想起斯科塞斯的早期作品 "谁在敲我的门" 大导演年轻时都这么像么
沒想到能在飛機上看到庫神的早期作品。從開始他就在關注符號、畫面和物化的女人了啊~(細想,庫神的劇情很少反轉,都是人性在帶,可是懸疑的張力還是很強。)
体现出库布里克老师的人像摄影造纸跟景深意识 另外 轴跳来跳去的可活泼了
隔窗相望的房间、马路梦境、模型工厂打架,在当时看肯定是十足想象力了,对男女主爱情不感冒,那段芭蕾画面配上女主旁白,讲述姐姐的故事,倒还更好些
故事弱。我很喜歡對城市的表現。夜晚和空寂的街道。結尾的確冏啊像是在刻意點題= =一切都因此而變得無法解釋了。C‘est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