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如何跌落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会如何落地!”
“听说过那个从摩天楼上掉下来的人吗?每当他跌落一层楼,都不停地安慰自己说:‘目前为止还不错,目前为止还不错...’其实你如何跌落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会如何落地!”
- 选自《怒火青春》旁白
这部 95 年上映的法国电影当然算不上是老片,导演却用了黑白画面。是怀旧?是致敬?再或是视觉偏好,不得而知...
问题是:法国街头三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有什么好演的?这要发生在我们生活中,那都是影响市容、反正能量、毁三观的反面教材,是老师家长以及成功素质人士不耻一撇的东西。
撇开这些不谈。即便是“故事”内容,光是那流水账似的荒诞情节,也足以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没错,那三个小混混身上的那种愤怒、嬉皮笑脸,那种玩世不恭、仗义鲁莽(愣头青),在你在我都曾有过,不同的是:他们的青春是在急速中坠落,我们的却在迟缓中遗失...
而当你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人早已没了反抗的能力,甚至连选择坠落的勇气都没有了。没错,那种逝去、无力反抗的痛就像一把刀子刺进了胸膛。
「电影主体无关乎政治」
《怒火青春》(直译应为“仇恨”)故事的社会背景大概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五月风暴”与九十年代的种族暴动之间。当然,这都是个人臆测,因为导演根本没在情节中直接交代这些事情。
固然,学生、工人暴动,游行示威、冲突,无政府主义、激进…….这些似乎已是现代法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了,但有一点,这些概念都多多少少贴上了个民主政治的标签。既然沾了政治味,孰是孰非,那就很难说清楚了。 于是,电影将镜头移到了暴动背后的胡同小巷,移到了居民楼、屋顶、废弃的拳击馆甚至中产阶层的派对里……
从而一个无关政治,无关阶级导向的真实法国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在这里,只有脏乱贫穷的市民、游手好闲的混混、警民间的浮躁与怨气以及不理智的哥们儿情谊。
这难道便是阶级矛盾、社会暴动的实质?
「没有推动故事发展的诱因,除了时间的消耗」
乍一看电影故事是由一个参与暴动的年轻人与警察发生冲突,被打重伤入院引起的。
电影的三个年轻主角便是那个人的好朋友,他们的愤怒、行为动机、目标似乎都在围绕那个被打伤的朋友而生。然而,看过电影后你会发现,三个人一天干的事根本没有任何计划性、没有任何目的性,他们只是在大街小巷瞎逛游,吃吃喝喝、发发牢骚、抽个大麻……
这叫什么“愤青”,分明是小混混! 甚至导演在电影中插那些像线索的时间字幕让几个人的一天更显荒诞,你看不到故事的终点和导向,只有时间在消耗。
「没什么阶级矛盾,有的只是无名火」
在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时,我们很容易想到阶级矛盾。但在这部电影中,你略加仔细一看,会发现,那些街头小混混里还有警察的亲戚,警察当差说的话和行为举止也跟那些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小混混每天想的是别惹事赚点钱,当警察的也是想工作稳点,收入高点。要不是警服、警车,你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当然,所有这些人里有移民,有犹太人,有黑人,只是你分不清罢了,你只能说,那都是些底层人。
至于那些真正拉开阶级层次的人自然不会出现在这个区域。底层人看高层人就像三个年轻人从远处看着埃菲尔铁塔的感觉,遥不可及。当然,电影中,三人只是在晚上赶不上末班车,才与那个上流社会的人擦边而过。
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把人民内部矛盾错当成阶级矛盾,把街头斗殴和警察执法错当成阶层的对立了呢?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要探讨的问题,也就是那个“无名火”从何而来的问题。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三个人无所事事中突发奇想,想要去医院看看那个被打伤的朋友,却被警察拦在了外面……
又是一场“无名之火”,又是一场无端的冲突。矛盾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危险的、是无情的。双方也却是让人主观感觉是危险、无情的。愤怒在情理之中,却让人找不到源头。
因为那跟兄弟情义、阶级、种族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干的。那只是几秒钟的荷尔蒙冲动,几秒钟的不理智罢了。 我认为社会和执政者在这个“怒火中烧”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换句话,如果多一些对年轻人、底层人的倾听和耐心,还会不会有那些怒气导致的悲剧了。
相反,站在更高层次的人把所有责任推给了人民内部,让人民内部通过对立冲突自行解决。这也便是为什么“青春”总是伴随着“残酷”而生。
纵观这部法国电影《怒火青春》,很多人把它跟同时期的另两部电影相提并论——《阳光灿烂的日子》、《猜火车》。原因自然在于三部电影都是关乎“青春”的。然而,《怒火青春》的不同之处在于,那其中的年轻人是在激进中坠落,而其他的则是在消极中上升。
撰文:太虚宫
本文禁止转载。更多优秀电影分析和推荐,请关注我们豆瓣【星期五文艺】
他们生活在巴黎郊区,生活穷困,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没有未来,只有疯狂燃烧的青春之火,在黑白的影像里恣意喷薄。 那么多经典的影片曾经一样表现过青春的燥动与残酷。同它相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显得过于沉溺私情,《阳光灿烂的日子》显得过于盲目懵懂,《猜火车》显得过于放纵颓废,《上帝之城》显得过于狂暴冷漠,《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显得过于绝望支离.......而这部《怒火青春》,展现出的是更为直接的愤怒和冲动,看不到儿女私情,看不到义薄云天,看不到欢快享乐,同它通篇黑白的影像一样,几乎没有自然迸发出的亮色,只能看的到粗口,暴力,无所事事的闲散,一言不让的争吵,和对警察无尽的冲突、仇恨。 愤怒在他们身上,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于不合己意的人,他们的愤怒之火会在瞬间燃起,不是为了自由、尊严等等毫无边际的空泛意义,仅仅是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和混混没多大区别的警察,更不需要任何时间来酝酿情绪,愤怒之火就会骤然从身体中冲出,去他妈的!如果世界上有最爽的事,那就是揍条子一顿! 其实他们并不坏,他们对家人依然是有着和普通人一样朴实的语言和平实的举动,除了逞逞口舌之勇,他们很少主动去攻击除了警察以外的其他人,即使那些人是他们极度不屑的。他们也有不少怯懦的时候,面对警察的追击,他们更多的也是在逃窜,被抓住的时候,也是服贴地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即使是拿着枪抵在小混混的头上,在颤抖着挣扎一番之后,也还是理智地放下了枪口。如果没有最后警察的走火,枪杀警察的镜头他们也仅仅是拿手比划比划,在头脑中幻想一下而已。他们一样不想坐牢,惧怕杀戮,那些喷薄而出的愤怒之火,并没有转化为头脑发热的冲动行为,非要在瞬间将一切燃尽。 他们更像是一群被放逐在原野上,依然青涩的孩子们,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唯有点燃自己的青春,在周遭燃起一圈狂野的火,孤单地坐在火圈之中瑟瑟发抖,这火不是为了伤害谁,仅仅是为了在野兽们狰狞的嚎叫中,保护自己。 “这世界 太多忏悔羞怯 太少痛快宣泄 太快毁灭” “别叫嚷 让春青比野草汹涌 拥得比铁石更坚壮 葬於我身上” “别叫嚷 让青春比猛火嚣张 长得比宇宙更丰满 满泻到我身上” ————达明一派《青春残酷物语》
评论家朱利安·胡安(Julien Juanneau)在2010年写道:“如果这部电影今天发行,其影响将是相同的。 一切都没有改变。 对吗?
这是一部以1993年在巴黎18区发生的一起警察暴力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于1995年在法国发行;既然要回答对朱利安.胡安评论的疑问,我们就要把目光聚焦在2019年的法国社会。如果这部电影在2019年发行,其影响已然是不同了,因为社会万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发生了改变,曾经震惊我们的暴力事件,也许已经越来越多,成为了现代社会乱象的冰山一角。
在影片的开头,一场极其混乱的群戏冲进了我们的眼睛。暴力,嘶喊,青年人和警察碰撞,与游行示威不同,这种持续的冲突已经称的上是暴动了。男主角三人正在这种特殊时期,登场。首先,在故事的发展下,我们很快就察觉到主人公三人的不同点:1.文斯,混吃等死,又暴躁又吸毒的法国犹太人;2.被暴乱风气影响致无法再营业拳击馆的黑人小哥于贝尔;3,迷茫又热血的阿拉伯裔观察者萨伊德。尽管他们的种族信仰完全不同,但唯独一点,他们都生活在贫困,危险的郊区,时刻准备撸起袖子和暴戾的警察干架。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种族主义问题,而导演十分用心地埋下了诸多细节:细节一,文斯的母亲呵斥文斯不学无术,以后无法进入犹太人教堂;细节二,采访的记者们,并不知道三人的底细,便认为这三个人就是参与暴动的暴徒…一种深深的恨意充斥在90年代的法国社会间,这不是简单的白人歧视黑人,而是因为移民,种族文化差异,阶级差距造成的国家之间的歧视,警察其实暴力青年,法国白人歧视犹太人,阿拉伯裔人;黑人歧视黑人;高文化层次者歧视街头浪荡儿。所以,影片中不时爆发的争执和冲突也是有理有据的了,在大环境下的每一个人都是逃不开的。
在进入2000年以后,越来越完善的移民政策让每个人都找到了合理途径进入其他国家生活(不排除偷渡黑在国外的非法移民人群),全球经济化来临,外国文化的渗透加快了地球人看世界的速度,我们开始接受华人,韩裔,进入社区,也逐渐习惯了常年混合杂居的犹太人等等。再经过和平平等思想的熏陶,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似乎在转好当中。但我们在上文也提出了,法国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在种族歧视后,电影遗留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人类为之努力着),目前有更多更新的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电影只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如今,大量涌进欧洲的难民和法属殖民地的移民增多,都给法国社会造成了极重的负担。在2019年入围法国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悲惨世界》【法】,同样讲述了一个警察误伤黑人小少年的故事,比起《怒火青春》,这部在2019年发行的电影已经没有了对社会暴动的刻画,并且把报复的群戏压缩在了个人之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种族歧视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已然是不同了。
电影《怒火青春》的结局是发人深省的,萨伊德成为了行走的摄影机,记录下了社区迷茫的青年人和社会,官僚碰撞的全过程,也是他目睹了故事的终点,枪声响起,有人活着,有人死去。在于贝尔和文斯的谈话中我们听到他们说:“目前为止……还不错“”其实你如何跌落,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如何着陆“,导演马修.卡索维茨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我们去思考。
在1993年,贫困人群捆绑着法国社会一起极速跌落,人权和平等得不到正义的维护;26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保证不会再发生像《怒火青春》中的事情,但可以寓见:如果政府不作为,民众不配合,这社会新出现的无数“奇异”乱象,会是下一次“坠落”的开始。
无可发泄的青春
悲剧通常在落地时。
买了两张,你说好看不
命中注定的无聊和混乱。天哪,小混混文森特二十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黑天鹅》里seducing的舞团总监。这爷们果然不是盖的
他们生活在巴黎郊区,生活穷困,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没有未来,只有疯狂燃烧的青春之火,在黑白的影像里恣意喷薄。 可我们呢,也是没有工作没有未来消耗着青春,我们又是怎样度过的?
剪得真不错,独立电影青年电影就得这么玩;同是“一天一夜叙事”,跟我大罗马尼亚的比起来还是更热闹(不然看看同样是三个人的[Boogie]),种族议题一直很好用。
原来法国这么乱啊
一定要看VCD版
看似漫不经心的生活片段,因与急速下坠的社会紧紧捆绑而无比厚重。倘若有人有资格说青春是残酷的,那便是如此了:边缘群体,在最光鲜的年龄既没有希望也没有归属,正是因为精力过剩,才无比刻骨地感受着自我的渺小与能力的不足。极大的悲哀:当空虚与卑微早早贯穿了人生,也便感受不到绝望与痛苦。
结尾
1.一日伪纪实,手法和情节安排和《弗鲁特韦尔车站》异曲同工,其实也都是歧视作祟。2.话唠减分,结尾加分。3.火在烧,人在掉,目前来看,还好,还好。
旺盛分泌的荷尔蒙到处发泄的小年青,这三人也许代表一群人,在贫穷、混乱、充斥着歧视、偏尖、愤怒和暴力的年代,也就无所谓了,没人会关心你。结尾太震撼!PS:警察局里的情景大有我天朝之风。法国警察也真是的,一群战五渣而已,要是在我大天朝,分分钟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和谐。8.2
唯一不足是最后部分的一些对白和镜头稍显刻意,但整体因为极其出色的摄影和调度而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而厕所老头和奶牛等充满寓意和象征的设置则让影片更有嚼头。
不爽的时候就要看看这种愤青片子,又见致敬出租车司机。摄影和镜头的角度什么的真的很赞啊。导演小哥又帅又有才。
符合我现在的心境。。
【B】摄影和打光都特别用心,看的时候联想到了昆汀和姜文,结尾升华全片。无论是哪个国家,青春躁动的中二青年都是一样的傻逼。
7/10。警车背后写下粗话,这一开始就确立青年们苍白无力的体制对抗;嘻哈和玫瑰人生的现代/古典音乐冲突、杀手电影的台词、商场电视荧幕投射下赫伯特渺小的身影,视听环境对郊区青年的影像以及代沟问题,在酒会上成为穿着随意的异类、醉疯的中年人帮助掩饰偷车一段,彻底表现为成年人眼中疯狂的孩子。
电影不差里面的故事有很多道理但实在不是我的type
卡索维茨不仅淋漓尽致地呈现了青春的迷惘、躁动与狂怒,还将巴黎贫民区少数族裔的生境展露在银幕上。摇移长镜、跟拍、遥控飞机航拍、滑动变焦等手法的运用接近于炫技程度。文森特·卡索的表演极为鲜活。伪镜对称替身镜头致敬[出租车司机]。街头奶牛,赶火车提裤子,jusqu'ici tout va bien.(9.0/10)
韩寒的意思是 既然最后都要落地 空中姿势优美很重要 这难道是中法愤怒青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