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这部片没有得高分,我觉得某种意义上也很正常,现在电影选择繁多,大众都喜欢带点“刺激”的情节,要么搞笑,要么悬疑,要么血腥,要么超能,想要平平淡淡讲个故事,然后让人去悟,可能会被觉得太累。我想从这个层面上,那些诺兰电影之所以得高分,可能在大众眼里,也是更多的分数还是从“画面感”那里拿的,你要跟我说大众是悟出了深奥再给的星星,那我觉得那是高估了普罗大宗的审美。
本片的故事背景没有《惊爆十三天》有高度,没有《布鲁克斯先生》那么刺激,也没有《瓶中信》那么有温情,可能一开始想评个压轴高分的观众想象着这个沉默寡言的丈夫会突然间像《家园防线》或者《紧急救援》的男主一样,突然就特种兵灵魂附体,然后三下五除二把坏蛋都干倒,最后“烈火雄心”,American Hero……
然而让等着这样高能画面给高分的观众失望了,男主即使当过20年警察,也并没有突然之间就高人附体……但这也恰恰是电影所要的全部——事实上,对强权和霸凌的反抗,不能永远等着超人的出现,从被压迫者,被凌虐者自身就应该奋起反抗。
男主沉默寡言,但一家人都对人彬彬有礼,有时候这样的为人常让那些胡搅蛮缠,欺行霸市惯了的人觉得是老实好欺负,这一类对人有霸凌习惯的人,通常是在一次次从遵循基本社会礼仪的人那里得逞而助长开来的,ta们一次次得迫使别人违背自身意志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仅仅为了在群体里彰显自己的格外强大而通过欺凌弱小的方式制造威慑,再加上一些保护伞的加持,而在某一范围内变得有恃无恐——影片里的伟博一家就是典型村霸,于是霸凌惯了的家长就很可能教育出来到学校里霸凌的孩子——这些案例,各位,我们从地方一路念书升学的那些年里见得还少吗?
通常这些霸道的学生和家长都是怎么得逞的?就是每当有事情发生,当事人都选择息事宁人,都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连老师、校长要么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甚至就是被收买,当然也不排除连老师、校长都沦为霸凌对象的,于是乎,校园霸凌就生生不息,社会霸凌、黑恶当头的时候,如果没有被压制,也是如此。
所以这是一个霸凌和反霸凌的故事,是一个讲述对待霸凌和强权态度的故事。
伟博一家显然是在当地霸道惯了,方圆百里都知道他家不好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显然要制造这种在当地影响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不知道有多少欺行霸市、胡搅蛮缠、霸道横行的行为才造就了伟博一家这种远近闻名的“声誉”。
所以霸道入法炮制,因为他们太有经验了,我们就是人多,我们凶神恶煞,我们够狠够粗,我家人都死光了就剩这几个种,这里从来都是我说了算,我说一没人敢说二,不听话就敲打一下,我们嘴够碎,手够黑,两下就让他明白怎么做人了,还敢不照我说的做吗?
所以即使沾亲带故,来了照样我先跟你来宣示主权,让你知道你敢“造次”我就让你知道我的厉害。当然他们也让男主知道厉害了,五个人闯进屋里一顿胖揍,连女主都不放过,甚至还想绑架、性侵女主,仗着人多,剁男主几根手指让他长记性——这基本是不夺人命的霸凌行为的高配版了,历史常见的有剁手指、挑脚筋、打残废、打砸抢等等——这是威慑力,霸凌者的惯常“谋生工具”,目的就是让你知道我厉害,因为从小到大,他们屡屡得逞,至少90%的机会他们得逞了,另外10%就是他们也不敢惹的。
香港回归前,各种帮派林立,黑社会就是靠恐吓为生的,但他们不能把人都整死了,要不然即使整死了他们还能活,他们也没了营生;但据说当年谁也不敢去碰张子强这样的人,说去碰他难道是要去“吃屎”吗?张子强也不搞恐吓,跟警方聊天还文质彬彬,在香港脱罪还是靠打官司赢的,为啥黑帮还不敢惹?因为人家不是搞恐吓为生的,人家是次次搞真的!
伟博一家次次得逞,远近闻名,从未失手,只是没想到这次碰到两个“拧巴”的,这个不怎么说话挨了揍的老头男主更加“拧巴”。记得知乎有过一个提问,如果亲眼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妻子)被侮辱你会怎么办?我想每个人都可以脑补一下这种场景,你会怎么办?
男主的最终选择是停止容忍,拒绝沉默,本来想“智取”一下,但是暴露了,那么就干!霸凌的伟博一家最终把自己在外蛮横点燃的战火烧到自己家里,你会说如果男主一开始就狠一点,在旅馆里举枪就射,那么也不用搞到他们家里了,但这就是常人,常人面对这些霸惯了的人也下不去狠手,于是我也看过新闻说,歹徒半夜只身一人潜入别人家里作案,但是一家六口不敌他一个,统统被他干掉的,我觉得或许未必是家里的男主人们打不过他,而只是关键时候即使手握武器下手也对方狠!
对待霸凌,包括本片在内的诸多案例告诉我们,阻止霸凌要从最初的第一次开始,任何的容忍都是助长,任何的示弱都会招来更变本加厉的欺凌,不能认为霸凌者会跟你讲道理,他(们)上来了你还要跟他讲仁义礼智,从正当防卫的角度出发,一上来就是利用身边的所有有利条件能放倒一个是一个,你也要制造自己的威慑力,这是我们要教育给子女的,最好的防卫是反抗,最好的抗击是暴击!
当你的孩子回家告诉你,他无故被谁打了,被谁恐吓了,噢,请相信我,不要告诉他去报告老师,老师能做的顶多也是把坏小孩叫过来说当面道个歉,但是你的小孩在他眼里就是个软蛋,随时可以再捏一下,老师顶多充其量也就是把事情再告诉给对方家长,对方家长如果是明事理的,可能会来跟你和你的小孩主动道歉,然后教育自家小孩,但是会这样做的孩子,就像伟博一家一样,你要想碰到讲道理的人家也恐怕很难;你也不用马上带着孩子去学校找老师,找对方家长哭诉,这样你也变成软蛋!你要告诉孩子,下次当对方动手的时候,好不客气的还手,而且目的只有一个,只管照疼里打!如果你的孩子不懂,请教他防身术,并告诉他哪里疼。
相信很多人知道拿破仑的故事,个子矮小的拿破仑倔强是从孩子开始的,被人教训,打不过人家,第二天再去找人家打,再打不过再打,反正打输可以,不能认输,直到把对方打怕为止。我们不是为了跟恶霸变成一样的人,而是让霸凌少来烦我们,毕竟大家都有正事干,要来挡道的话肯定要让你疼,你才不敢来烦我,如果你不厌其烦地要来,那我就每次都让你疼,我确保让你疼,把握这个基本原则就好了。
当然男主最后也是一损俱损,这也是我们很多人不敢反抗霸凌的原因,因为怕搞不好伤害到自己,所以不是说反抗强权霸凌需要勇气,你更多地是需要克服恐惧,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时候《家园防线》的斯坦森倒是可以给到一些提示了。
一个中国式的故事,被西方拍出来了,在中国爷爷婆婆最爱的就是孙儿,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子女。片中2个女主都是独断专横的女人,这样的2位母亲在中国可是再正常不过了,她们却出现在西方的电影里,可见我们过去对西方的误解有多深。但这样的设定,也让中国人第1时间就共情投入了电影里,只是结果让人唏嘘。结局又回到了西方式的,中国人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西部决斗。
几位主角全是欧美老戏骨,当年让人沉醉的戴安莲恩和沉默寡言的性格演员凯文·科斯特纳 ,演技真的不说了,唐尼母亲虽然演得过火,但也符合把儿子们垄断为私有财产的形象。还得表演下小寡妇,优柔寡断六神无主也很到位,明知道公婆爱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老公家只拿她当私有财产,她也只得各方委曲求全,她这个角色其实最不好演...
也得赞下导演,这个电影完全靠情感,表演,情节去推动,这10几年欧美惯用靠虚无的心理表演来掩饰空洞的情节,这个都被抛弃。从近2.3年的电影来看,全球又回归了靠情节故事一点点一段段耐心去推动剧情的老传统,这是个好事。所以大家期望很高的信条为什么一败涂地,就因为情节太过空洞,表演太过虚浮。
让他走,故事并不复杂,但表演到位,情绪一段段上升,让每个观众身同感受,一个字就是真实。电影里的那些情感,观众第1时间就能认同,因为那些也是我们内心所想,生活所历。
看来世界电影回归传统已是大趋势...,这部电影应该7.5分之上....
这片子个人觉得豆瓣目前评分7.0高了,我都不想给及格。影片前后风格很不搭,前面亲情荡漾诗情画意,后面画风急转居然变成了《隔山有眼》《致命弯道》那样的在蛮荒之地和一群怪异hillbilly浴血鏖战的惊悚片,最终以两败俱伤的悲剧收场。拜托,标题不是Let him go吗?我理解就是放手的意思啊,看了一半我觉得最终也就是超人爹妈要不到孙子,伤感寂寞地踏上归途吧,谁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无比惨烈的结局。小说原著真是这样写的吗?哪位看过原著的同学说一下?多大的矛盾呀,值得赔上几条人命。看下来我倒是觉得冲突激化超人他爸有很大的责任,他给我的感觉像不会说话的毛头小伙,哪里像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警察。
片子里已经是有汽车的年代了,看车型,貌似故事背景是五六十年代,可是北达科他州的那些hillbilly感觉像是上世纪初的西部牛仔,无法无天,随便就剁人手,警察也拿他们没办法?我还以为剁一个手指,谁知一斧头五个手指全剁了!就是剁一个手指在美国也算是重罪了吧。超人他爸也傻,当那帮人冲进宾馆房间时手里的枪是干嘛的?吓唬人吗?你是老警察难道不知道在美国非法入侵私人领地完全可以当场击毙而不负责吗?结果白白被人抢了枪剁了手,还被恶人先告状。
哎,这片子如果把背景设置在兵荒马乱的西部大开发年代也就算了,现在这个样怎么看都拧巴!可惜了里面优美的摄影和音乐。
在国内从小就被灌输美国人亲情淡漠,孩子长大了就搬出去自力更生,爷爷奶奶不帮带孩子,这部片也算是颠覆三观了。以后哪个再重复前面那套cliche的,放这片子给他看!
韩浩月
《让他走》是一部2020年公映的美国电影。《与狼共舞》的导演与主演凯文·科斯特纳在片中饰演爷爷,65岁的凯文不再敏捷、霸气,也失去了战斗力,但有着一股看透岁月的睿智与淡定;代表作为《情定日落桥》的戴安·琳恩在片中饰演奶奶,55岁的她,刻意地扮老了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她在《让他走》中展现出一种难以言述的美,这种美,掺杂了成熟女性的优雅,小女孩般的任性与冲动,对激烈情感的克制,还有对内心自由一面的放任,让这个奶奶时常散发出令人动心的气质。
在故事上,《让他走》有逻辑缺陷,儿子莫名其妙的死亡,缺乏必要的交代,儿媳另嫁他人并远走高飞,也没有铺垫,至于影片的高潮戏——爷爷奶奶上门抢夺被新家庭虐待的孙子,面对空前的危险,两人的做法也显得颇为不成熟。但这些不重要,作为一部惊悚、犯罪题材电影,这些情节,是导演托马斯·伯祖查要完成的一个任务、一个交代,他的表现重点不在此,而在于另外一些方面。
他重点表现出了家庭情感的“残疾”一面。婆婆对儿媳有凌驾的姿态,动作柔软但却不容抗拒地把还是婴儿的孙子从儿媳的怀里抱过来,放在温度适宜的水盆中洗澡,回忆起孙子依恋地趴在她怀中的时候,有着母亲一般的表情,这是一种代俎越庖,从心理学层面解释,是嫉妒儿媳的存在,取代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位置。面孔忧郁的儿子在开场之后不久便坠马而死,似也是一个隐喻。
影片中的反派家族,则是一屋子躁郁狂,反派家族的话语权也是被奶奶控制着,这个奶奶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症,不但把逃走的儿子抓了回来,还控制着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对于别人家的孙子,也决不允许再离开半步……影片成了两个奶奶之间的战争,控制欲虽然不在一个等级上,但两个奶奶碰面,不产生厮杀才怪。
值得注意地是,影片还有一个居住在荒野的印第安年轻人,如他所诉,他也是“残疾”的,他失去了所有亲人,最重要地是,他失去了母语,只能说简单的英文……
联想到《让他走》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的美国,或能理解导演的用意。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大萧条、二战,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越战、反战、民权运动,处在中间的五十年代显得很是平静,平静得就像片中爷爷奶奶的家庭生活那样,但平静之下,分裂正在发生,那个时代美国人试图维系的美好生活,在内里其实无比脆弱,《让他走》把观众的视线带回到那个时代,还是容易让人滋生一些对于历史的感概,那个丢失的、又被争抢的婴儿,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代人的不安全感,需要一个无害的、能让人宁静的婴儿来安慰。
如果不是家庭发生变故,凯文与戴安在西部牧场的生活会一直优雅地进行下去。把简单的饭菜端上桌,早餐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趁儿孙不在的时候说几句调情的话,哪怕出门散步也要追求仪式感……《让他走》在这方面,简直是一部讲述老年如何优雅活着的教学片,在处理气氛、表情、微妙表达等方面,导演实在是高手,这方面的强大,完全弥补了剧情逻辑的不足。
王小帅最近在分享自己拍片经验说,“一百分的导演可以把空气拍出来,把味道拍出来,就像小津安二郎,像侯孝贤”。这个说法,用在《让他走》的导演托马斯身上也非常合适,托马斯不仅拍出了空气与味道,也拍足了情绪与节奏,因此《让他走》的沉浸感很足,这样的电影,观看的时候不是让人挑毛病的,而是让人享受的。
对于这类的欧美(变态)犯罪影片,在十多年前甚至更早第一次看后,就产生一种特殊的偏好;主要因为,这些事情是我们闻所未闻,也难以想象的,故事里的这些人和事,来自于跟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你甚至可以当做在看《动物世界》、纪录片或者纪实片来猎奇——真实但又陌生。
例如《德州电锯杀人狂》,英国的一部讲农村一家人喜欢随机杀死旅行者的,美国一个在国家公园里猎杀一对对游客的,澳洲那个连警察都干掉的……对不起,很多名字都忘了。我不得不说,这些片子本身都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娱乐)也基本没什么内涵;但是就是在最初打开了我了解西方世界真实的另一面的窗口,很震撼很惊讶也有过些后怕,就这一点上还是有一点意义吧。毕竟好莱坞造了很多梦,看多了要么乏味要么变傻。这些故事里的变态们,很多都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或者基于真实事件来创作,确确实实这些是西方“文明”的特产(原因太综合渊源非常复杂,此处无法赘述);大街上因为酗酒和嗑药而整天疯疯癫癫的人随处可见。但是这绝对不会是我们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华夏大地上的“景致”。
所以,这个故事本身没什么太值得去细细探讨的,但是西方的变态,可以了解一下!
一个充满温情,和暴力的片子。剧情比较沉重。部分配乐十分好听,开场和结尾都有。有些场景画面很美,有美国西部牛仔风情。
孩子应该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主要是养育的人给予的爱是控制还是自由。国外国内都会有思考。
爷爷奶奶为了解救孙子,付出巨大的代价,面对现实,人往往会感到沉重和无力,为了爱的人,更多的破釜沉舟,结局悲情,但是黎明的朝霞给予希望。
7分。两个偏执狂老妇人的战争。我觉得片名不应该翻译成“让他走”,而应该翻译成“送他上路”。一个老妇在儿子意外死亡后非得把孙子弄回来身边,另一个老妇也是莫名其妙对儿媳带来的拖油瓶不放手。前者家里就是只能有一个男性,后者家里本来儿子挺多,这一作全玩完了。电影里的男人做错了什么?一个个被女人送上了天堂,还好没对印第安男孩下手,这哥们也太无辜了。莱丝利·曼维尔演得真好,俨然就是一个刁蛮的仗着儿子多就胡作非为的凶狠老太太。
仿佛是由Kevin Costner独立领衔的《黄石》外传衍生电影,配搭同样优秀的Diane Lane,用极为扎实的演绎和沉稳古朴的西部故事气质静静地等待能发现它的观众。主题离不开“一报还一报”、“亲情-家庭联系”等等老生常谈,也未曾追求太多耸动的场面,只讲好George和Margaret两人如何处理和帮助自己的亲人。死去的儿子、遭受着虐待的孙子与儿媳,两人上路,便踏上一段征程,用最平凡的故事完成了最不凡的身份撰写—家长。
6.9?你们都是XX之地雇来的黑粉吗?
黄石看的太上头,所以西部题材+凯文叔组合的电影可以在S4之前多来点!
音乐6 画面6 导演6 故事6 表演6 印象6 平均6/10 “人生就是一个个的失去,列成清单。”
穷山恶水出刁民,从家庭伦理片中变奏出的西部惊悚片,开篇对一家五口以及儿子意外死亡的轻描淡写一度令我产生“为何要执着于寻回孙子”的不解,但这一疑问又随着后续剧情推进而逐渐释然,影片的重点从来就不在“寻找”这一动作上,而在两位老人身上。凯文·科斯特纳的角色简直就像是从《黄石》里走出的一样(甚至《黄石》里也有一场营救孙子的戏码),他和戴安·琳恩饰演的老年伉俪很难不让人联想至近年银幕上一些同样由老牌影星出演、同样令人感到唏嘘的暮年形象,当这些曾叱咤风云的银幕传奇迎来迟暮之年时,给到他们的角色和故事似乎也都写满着某种凄凉和悲壮感。实际上后半段情节一度脱线甚至带有几分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但饰演恶人的莱丝利·曼维尔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表演,结合单枪匹马一心赴死的科斯特纳来看,或许角色的动机和结果已不再重要。
3.5星,对于电影的结局不知道该怎么说,真不知道这样究竟值不值得。。。黛安.莲恩有点像荆棘鸟里的简.西蒙斯,步入老年的科斯特纳几乎像是老年韦恩和老年伊斯特伍德的混合体,这点太有意思了。电影的结构其实和七十年代的不少西部惊悚片如出一辙,片尾更是奉上了典型的西部片大结局,那着火的大房子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荒漠怪客里那场火。PS莱丝利.曼维尔扮演的反派女家长够味道
老凯文拍了一辈子的西部片,有垃圾的吗?吹就完事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谨以这十六字送给65岁的凯文·科斯特纳!
太傻逼了
这个女的让我想起黄石的monica,无耻之徒的fiona
揪心又气愤,女人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执着简直是个魔咒,两个母亲看似一个强一个弱,一个邪恶一个内敛,但实际上都一样,对于家庭的绝对控制,对于权利的至高无上,其实一开始男人就知道结局,只是女人从来都一意孤行。
这片子除了吃演员,哪好了,逻辑根本不成立,太结局走向了,每个人物都别别扭扭的,哪哪不对
这样一部电影,才称得上是当代的西部片。冷峻、利落、细腻,毫不拖泥带水。晚餐对峙那场戏的张力几近爆棚。Kevin Costner 和 Diane Lane也算得上是他们那代演员里最让我欣赏的了。看着他们不复当年(却魅力依旧)的沧桑容颜,再听前者说出“Sometimes that's all life is, the list of what we've lost.”这样的台词时,实在是心有戚戚焉。
3.5/5 点开影片前只看到两人的大头海报 以为是黄昏恋 看了一会儿以为是温情伦理片 结果走向惊悚西部片 但不得不说 目前没有人比Kevin更适合这种寡言西部风男主了❤️ PS:最初觉得反派设置有点不合情理 但转念一想 穷山恶水出刁民 也不是没道理的
开头以为是情感剧,结果是解救妇女儿童纪实剧
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值得回味。
也算是另一种意义的“与狼共舞”吧...
好片分低只有一个原因:你让观众不爽观众就得让你不爽
每一个“幸存者”残破的家庭,迎着曙光预示所换来的新生;电影本意中的老西部精神(科斯特纳)和新女性权利(黛安莱恩)在当下的语境下,被无心插柳的Weboy姓氏(会联系到“We-Proud Boys”)和Weboy rules的强权观念取代,成为远看北达科他代表“保守”观念的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