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个戏,以为搞互联网和创业的哥们都会喜欢,但是当我向他们极力推荐的时候,他们看了一集就放下了。
他们和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一样,觉得这个剧不专业,现实神奇多了,这不就是个肥皂剧,也太肥皂了。
是的,我的朋友都是高智商,一个参与过互联网投资,一个是高能程序员,一个是ios工程师。
他们看了一集就弃了,共同的感觉是,没啥意思,没意外,这个公司肯定要成功,一旦固定就无趣了。而且里面的压缩算法,他们可能早就脑子里想过n多次。反而回归现实如何实现。
他们会在观看中从娱乐的状态转换为思考状态。开始思考这么快的下载,那文件肯定也会越来越大,文件大小的增速肯定会比网速更快。以前网速低网络只有图片,现在网速快了,几十g的蓝光,你还是觉得慢,他们看到的是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快感和yy。试想迅雷10元会员咔嚓能一秒下100g的片,腾讯2元会员可以和100个人视频蹦迪不卡断?想起来很有趣就继续想看,而他们,早就自己给自己剧透了。
这个现象给我的启发很新鲜,以前还没思考过。照例来讲,一个喜剧片,够搞笑,演员刻画的出彩,剧情单集有包袱,整体有发展,最后有高潮,制作班底参与过周六夜现场、六人行等,是一个妥妥的好片啊。事实证明,豆瓣和imdb都是8分。
但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这是个貌似很极客的片,真正极客的人不买帐,观众或许也会跟风不买。这种圈内题材,很容易落在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大众用户看不懂或者觉得闷,真正圈内人觉得不行,不是这个味道。真正喜欢的,反而是一群口味奇怪的小众。
所以其实这个貌似快要神剧的片,国内没火起来,没引进,盗版网站也没推的很厉害。朋友圈和sina微博也很少见到话题。但能看到的口碑是一致的好。其实想想也很简单,他主打用户应该是一些喜欢美剧搞笑风格,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的但很有热情的我们吧。
但是我还是脑残的觉得好,因为互联网确实密布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的故事不能只有一种解读的形式,好像乔布斯只能仰望?好像商业故事只能励志?其实这些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拿来恶搞拿来拆解,也很有趣,看的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切身反应。
比如普通屌丝拿1000万,马上走,还是拿100等2年赚1亿?在公司快要完蛋时候跳槽还是先跳一步?在大公司享受资源还是在外面苦战?代码再牛逼也要学会营销牛逼?不都是在发生或者即将在我国发生的互联网故事?想想这些,这剧也是难得。这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关于青春关于选择的古老命题而已。
话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职场剧,专业剧都能牢牢锁定目标用户。用户是来娱乐的,你扯的东西如果太让他们出戏去思考上班时候的那些事情,比如如何融资,如何做算法,他们会累,也会觉得你说的并不到位,如果你试图很到位,也错了。因为大众会觉得闷。
律政剧和医疗题材一直长青,就是因为除了专业的事情,大量还是人文故事,每个案例都有着不可预期性。专业的医生和律师也会喜欢看,因为具体的case他们可能也没经手过。普通观众的生活和这些职业太息息相关了,看的时候思考自身的利益相关,很容易进入剧情。
类型剧的成功,对目标用户的思考,还是要再深一步,先叨叨到这里。
我专门聊片的微信订阅号:liaoliaopian
欢迎订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628&idx=1&sn=5cd406d4df291a8d5136ca9977cf04a4&chksm=ebefe294dc986b82858aa22c5dc83e5ed9d3b97ad0bc2f81f06838e3141d957216103a767e59#rd神剧之所以是神剧,就是因为它的每一个剧情、每一个片段、每一条线,出现在每一个节点,都有其特殊的用意。嘲笑硅谷黑历史的神剧《硅谷》,第一季第一集就差点把些梗玩坏,好让我等吃瓜群众准备好围观姿势。
1、影射硅谷名人的种种怪癖
码农心底里对乔布斯不服气,一个连代码都不会写的人还能算极客?↓
极度鄙视高等教育的Peter Thiel在本剧中化身Peter Gregory,在TED演讲上大肆抨击大学教育,鼓励年轻人退学创业。
傲慢地不可一世的Gavin Belson被公司高管们像神一样崇拜,还有个东方精神导师,别说你没有想到乔帮主。
2、对码农的高级黑
从大反派Gavin嘴里说出了硅谷码农通用5人小队人员构成。
让人忍不住翻白眼的口号“让世界更美好”。
女人太少,以至于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阿姨,竟然说她可以当选年度硅谷小姐。
还有Erlich这件淫荡的T恤,仔细看看才发现
I know H.T.M.L=I know how to meet ladies
看过后面剧情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他是多么水到渠成地就睡了同一个人的两任老婆……
骚地如此坦白,也是没谁了。
还有挣得不少,可生活成本更高的梗。
3、硅谷处处掉馅饼,一朝得道,风光无限。
比如一开始这张脸那张春风得意的阿三脸,大家要好好记住哦,在第一季结束的时候,他可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再比如,刚刚被Erlich赶出家门的Richard接到了Hooli高层的电话,听到这个,Erlich马上转换态度。看到Peter Gregory和Gavin Belson 争着要买下Pied Piper,房东甚至把对Richard的称呼升格成了“Partner”,态度也不再趾高气昂。
4、关于公司的广告语
这边讽刺的大概是程序员们有限的想象力,Richard连说了两个,都是别人用过的。
除了各种梗,本集还有个有意思的反差:把一项牛叉的算法安排在了一个烂产品之中。看看Gavin知道了这个情况,气急败坏地样子。
这活脱脱的是在影射Google,谁还能像他们这样有钱又任性地地搞出一堆不面向用户的东东,然后再沾沾自喜自己又让世界变得更好了呢?
但是,不管接受投资选择创业还是卖掉产品,最后都会后悔,这大概是天下创业者的宿命。这话,第一集就借这个不咋地的医生的嘴说了出来。
回到上面这个问题,看似不起眼的音乐版权查询平台暗含了一项碉堡的算法。这种安排,可见编剧对硅谷创业有着很深的洞察——
很多成功的产品就是“歪打正着”,走了狗屎运,比如Slack。
不知道这货的小伙伴且听小8来瞎逼逼一下,知道的小伙伴可跳过这一部分。
Slack是这两年最为火爆的一款企业级通讯工具,它的增长用逆天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看看这用户增长线,简直是吓煞人。
2013年8月,Slack 发布;
2014 年的 2 月 Slack 大概日均活跃用户是 15000 人左右;
2014年8月,Slack 的日均活跃用户适量已经达到了171000;
2014年11 月,日均活跃用户达到 285000;
2015 年2 月,日均活跃用户数量突破 50 万大关;
到了今年,Slack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每一周都有数万名用户迅速涌入,而其用户平均每个月发送的信息量是 3 亿条,每天处于频繁沟通状态的时间是 2 个小时。Slack最新的估值是38亿美元,更有传言说,微软曾经想以8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Slack,后被现任CEO SatayaNadella和盖茨同时叫停。
这么牛逼哄哄,Slack到底是干嘛的呢?
简而言之,它是企业内部的聊天工具,相当于我们经常用来传文件的QQ。在Slack里,你可以私聊,也可以建群,还可以斗图。和QQ群不一样的是,Slack的channel如果不是private的,那么谁都能看到,谁都能加入,这样就不会漏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核心的功能,下面这个功能才是Slack决胜市场的杀手锏↓
对第三方应用为中心的可扩展性
Slack平台上可以集成Google+ Hangouts、
Skype、Twitter、Dropbox、Asana、GitHub、RSS、Trello等各类通讯服务、团队协作服务、开发工具。现在,Slack平台上这种三方的应用和服务已达上百种。
也就是说,你用惯了的各种应用都可以加到Slack里面,方便。
而且Slack内的消息存在云端,可以随时可追溯查询。这尼玛太重要了,想象一下你如果回家奶孩子或者换了台电脑却没办法看老板的圣旨会多么想撞墙。
Slack还有一个碉堡的核心功能就是搜索,搜索框就在右上角。搜索关键字可以加各种限定条件,还会根据你的搜索关键词提供提示,搜索结果也会加亮显示(Highlight)出来。
不得不提的还有Slack Bots,有了这货,你不光能自动化部署、测试,还可以订Pizza,叫Uber,简直爽歪歪啊。
看到了Slack这么多便利的功能,也难怪它能迅速打败其它即时通讯工具了。这不,阿里也从Slack的成功中获得灵感,搞了个中国版“钉钉”,钱途和前途目前不明。
可你能相信吗,这么牛逼的Slack竟然是创始人无心插柳的结果!
事情是酱的,Slack 团队之前并不叫这个名字,它的前身叫Tiny Speck,一开始推出的是一款基于 Flash 的网络游戏Glitch。
一开始,创业团队中的程序员遍布美国各地。大家一起合作,总要有个团队协作工具吧。然后这群程序员看了看现有的应用,摊摊手,傲骄摇摇头:市场上没有一个软件能满足我们。
那咋办?
自己干呗。于是,在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 的牵头下,这群程序猿自己动手写了一个协同软件,把他们平常用的一些开发工具神马的都扩展进去,这就是Slack 的雏形。
Glitch的游戏开发了近4年,推向市场后没什么水花。创业团队正苦恼的时候,矮马,发现自家团队的协同软件不要太好用。问问其他同行公司里用什么协同软件,要么说:不知道!要么说:木有!
总之,企业即时通讯软件的市场是鸡毛炒韭菜——乱七八糟。
原来还有这么一块市场啊?这不巧了么!
上帝给他们关了一扇窗,然后打开了一扇大门。
接下来,几个人一合计,做出了独角兽级别的Slack。说起这莫名其妙的成功,连创始人兼CEO Stewart Butterfield 都在公开场合表示:别问我Slack为神马这么火爆,我TM真不知道......
其实,Slack的成功并不是Butterfield 第一次“歪打正着”。在此之前,他还是 Flickr 的创始人。而Flickr 同样是一款“无心插柳”的产品。当时 Stewart Butterfield 和他那时候的老婆 Caterina Fake 想做的是一款游戏,后来游戏没有成功,但游戏里发照片的应用很受欢迎,于是就诞生了Flickr。
不过Flickr后来卖给了雅虎,雅虎现在玩完了,Flickr也凶多吉少了。
“歪打正着”成了独角兽,Butterfield 底气也足了,面对办公软件的老祖宗微软发布企业聊天软件Teams的行为,Slack豪气地在买下《纽约时报》整版广告和微软正面开撕,Butterfield还在Twitter发了版面的照片,表示自己“没在怕”。
话说这一整版写了啥呢?小8简单总结了一下,大概意思是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具体来说呢就是酱↓
1、首先恭喜你们的Team上线了,我们终于有对手了
2、你们的加入证明了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3、我们想给你们提点建议
4、你们要是给我们提建议,我们也是乐于接受的
事情发展到这里,梗又来了↓
Slack发布的这条广告与苹果在1981年发布的欢迎IBM进入PC市场的广告如出一辙,目的是提醒新来者,自己早就在该领域站稳了脚跟。苹果当时是在《华尔街日报》上买的整版广告位,内容与Slack发布的这封信差不多。
大佬们发起狠来,用得招数也这么相似,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么?
同之前一直在追的另一部HBO的喜剧《副总统》一样,《硅谷》篇幅简短但主线明晰,有别于一般的美式喜剧从令人惊艳到渐渐深陷在缺乏主线而越发散乱的叙事和依赖于日显单薄的人设以及低俗成人向段子维持的笑料,八集的几乎是喜剧类剧集一季三分之一的篇幅里,每一分精工都在编剧句句精到的台词里,辛辣嘲讽,黑色幽默,将不为人知的硅谷的一个侧面浓缩在了其中。
我们谈起硅谷,往往都联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些为人熟知的高科技大企业,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天才如何中途辍学却成功创业,一步登天的传奇故事。似乎,在硅谷这个IT行业的梦之园里,肤色各异的技术宅们每天都有无数机遇可寻,这是另一个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上演更迅速的,美国梦的实践舞台。
Richard,一如千千万万漂在Palo Alto的码农们,和Big Head,Gilfoyle,Dinesh这几个技术宅们一同借住在Erlich,一个卖掉自己开发的互联网程序并靠着那笔钱买了房子“圈养”年轻极客的前程序员房主的房子里,并承诺给他各自软件的10%收入。Richard写的遭人嗤笑的音乐程序pied piper却意外得同时被两位科技大亨Peter Gregory和Gavin Belson发现了其中算法的无限潜力,并展开争夺。最终他放弃了买断的巨款,选择了和伙伴们开始从头创业。
前几年大热的传记片《社交网络》让很多人或多或少地瞥见了IT业的辛酸。懵懂,欺骗,背叛,在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创业故事桥段背后,IT业其实充斥着更多的讽刺和矛盾。
当Richard面临把平日伙伴升级为公司创立员工时,不得不把技术差劲的Big Head排除在外的左右两难时,Erlich告诉他要成为那两位大亨一样的人物就得学会如何做一个asshole。因为从创业大业起始的一日起,他不得不把那些只是单纯地埋头钻研的日子抛在身后,进入公司CEO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一个首先把商业利益和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旨的公司灵魂,个人情义,有时在宏大愿景面前简直脆弱得无需摧折。
其实这种创业大环境和艺术界也颇有几分相似,艺术家要想奔着一个名声响当当同时又财源滚滚来的享誉国际的“大师”身份而奋斗,他最先就得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纯粹艺术家的身躯里剥离出来,用另一个半脑的商业运作的头脑武装自己,实际上恰恰是与所谓艺术的初衷南辕北辙。然而,既然谈商业,代价和牺牲都是常伴左右的影子。之于IT界,也许更为残酷。一开始,这些高智商的理科生们比终日浸淫在艺术和文学的文青们更要单纯和不通世故得多,他们怯于和人交谈,紧张时会不住呕吐,对异性的心思甚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多数人只是带着梦想,憧憬着自己那个IT界偶像的传奇,相信着大亨们在广告和发布会中整日挂在嘴边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相信自己创造的代码世界有朝一日能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梦想就是用来打破,用来肢解的。和Gregory的第一次会面,Richard对如何创立一个公司,如何筹备那些繁杂的文书工作都一无所知,甚至傻乎乎地拿着开给公司名字的支票去给尚未注册的公司存钱。
所有的创业史都一样,最讽刺也最矛盾的就在于艺术家再也做不成艺术家,他必须成为商人,成为谈判专家,成为利益主导者,成为运用无情手段的人。创造核心代码的人同时也是公司的CEO,企业的品牌。他为之虔诚和奉献的作品要被打造成畅销的商品。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遵循着相似的法则,只是一味潜心于研究,等着机会横空出现,那么至少你的作品会在漫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能在作者生前都一直默默无闻。更讽刺的是,诸多名人正是在死后,借英年早逝的名头而不是他本身应展现的价值,其作品和声名才广为传播。
正如该剧的海报,所有人穿着那熟悉的黑色高领毛衣,摆出那熟悉的动作,一看便知是IT界的大众偶像乔布斯。在大众认知中,乔布斯本人就是苹果这一品牌的核心,他就代表着整个企业。一想起苹果公司独特的LOGO,随之想起的就是乔布斯的这张照片,简直像是另一个LOGO。
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乔布斯并不会编写代码,另一个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创造了一切。事实就是天才的名声隐没了,而另一个商业的天才却引领着一个公司走向如日中天的大舞台,开启了科技的新纪元。
乔布斯最忠实的崇拜者Erlich早早便放弃了梦想,用它的所得转而投资别人的梦想。不难看出他的天分不在编程上,看清这一点的他更适合把情商发挥在谈判,交涉,发布会演讲上,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最幸运的人自然是主角Richard,他的身上活生生上演着一出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为导向的美国梦传奇。从天而降的机遇,各路伙伴的配合,虽在创业路上偶遇阻挠,但最终还是藉天才的智商步向了成功。完完全全是硅谷成功励志故事的浓缩简写。在他身上,梦想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即使被现实几度打碎,似乎还是保持着最初的几分轮廓。
即使主线剧情还是如此完满的路数,但一部喜剧的语言不会止于仅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地步。
这里是硅谷。梦想在这里被不同程度地肢解。
Erlich,认清现实后,把梦想贩卖改组成小日子的算计,若没有Richard的突然发家,他也只是会在从租客身上牟利的冗长闲暇里念叨往日辉煌。Gilfoyle和Dinesh也许最正常,把自己的梦想转向为同伴的事业工作,至少方向没有偏离太多。一群人中资质最平庸的Big Head,在一份高薪的空头工作中渐渐和那些天台上被弃置不用的同事一样,终日无所事事,他们不再谈梦想,挥霍着合约到期之前似乎源源不断的薪金,然后在某一天迷失在心灵的迷宫里。
女人们有些靠艳舞为生,有些则在晚会上负责与男宾攀谈。孩子们在街头扮演者恶霸的角色,经营着非法药物的营生。导演着枪支巷战的拉丁人掌管了城市的某些角落。
一切成功在硅谷又是那么脆弱,一个投资风向的转变,一个关键代码的破解,坐拥千万的公司便可以一夕之间化作泡影。
这里是Palo Alto,一切为硅谷梦而生,人们又怀着梦死在这里。
不那么残酷的黑色幽默语言道尽了这些辛酸。其实哪个圈子都是相似的,没有永恒的天才,只有成功的商人。一个人靠着梦想无法无忧地活到老去,不断地攀援经营才能把人生沐浴在财富当中。
硅谷。好莱坞。北京。哪里都是相似的。
刚好之前在看硅谷的历史,没法亲历那个神奇的地方,这部片子仿佛为我再现那些拽拽的反叛、独立而工程师们的生活,辍学跑去被吐槽为“鸟不拉屎”的地方,并非为了end up成为亿万富翁或上层精英后尽情享受,他们是真正的工程师也是野心家和疯子,他们只是而是想做出独一无二的事情,顺便改变一下世界。
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陈士骏在自传中说过以前他想不懂为什么硅谷那些以前是千万富翁的人还要跑过来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而等他自己也迈入这个行列后也无法停止工作激情和创业诱惑才能体会,硅谷人就是有一种“瘾”,是永远无法被财富、名利、舒适所填满的。
《硅谷》里的笑点和冲突也是基于这群怪人和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Gavin和Peter是当年一起创业的伙伴,最后因为价值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成为死对头,Richard曾无比愤怒地抱怨自己的公司只是两个混蛋亿万富翁的无聊游戏。
Gavin成为了一个外人看来成功而有魅力的企业家,挂在口边的永远是goodness,greatness之类的官话,还有那句经典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然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早已看穿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 -).实质上他却是一个十分虚伪的人,剧中用很多笑点来嘲讽他,东方的宗教导师、在公司里被塑造成自带光环无所不知的统治者、使用卑劣手段窃取别人的创意打压小公司发展。
也嘲讽了在Hooli工作的自大傲慢的程序员,享受类似谷歌的福利(丰盛午餐、公司球赛、按摩室),完全失去了工程师的创新精神。还设了一个平庸安图享乐的程序员角色大头,不过对他的点总觉得有点多余和残忍。
与此相对的是Peter和Pie Pier的一群技术宅。
Peter Gregory是和Gavin完全相反的大佬,很像现实中被誉为”硅谷思想家”的Peter Thiel.是一个古怪却很天才的投资人。和Gavin在外表现的充满魅力相反,Peter总是一副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样子,从来不试图掩饰真实的自己,欣赏创意精神,鼓励Richard做自己的公司。演员去世真的好可惜,这个角色太酷了。
Erich Bachman虽然是一个自恋自大的很讨人嫌的角色,不过剧情后来一直在展现他的闪光点,赢得了Richard的信赖,应该也有一众粉丝了吧。D&G比Richard要坚定的多,无比痛恨给Hooli这种公司工作,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外来移民,硅谷就是移民聚集地,在崭新的地方更能无所顾忌地开始。Jarad更是放弃了优厚的职位跳槽来这个小公司,还形容Hooli就是一个家暴伴侣直到Richard出现拯救了他。
每集都是槽点多而精准,很耐看呢,坐等第三季!
一部美帝肥皂喜剧居然拍出了豪无尿点的英式幽默范!这群人才是真正的geek和nerd好嘛,把失真做作的谢耳朵不知道甩出几条街!每个人都太有趣了!
一个印度人,没有华人,一点都不硅谷。
HBO历史最强喜剧无疑,对Geek的描写把《大乱交理论》爆出了十万八千多吨翔;而且,在毫无下限的笑点设置之外还居然是满满的正能量,简直不可思议。
千万不要被这美剧骗了,硅谷男人才不是那样呢!走在硅谷马路上的男人啊,你随便撞一个,不是千万富翁,就是有人鱼线的~ (人鱼线+还相信爱情, seriously, what more do you want? )
呆萌基友组超口耐,编剧黑得漂亮!
简直拍案!
那种awkwardness简直了,有英剧气质的美剧
高级黑,终于有接班的sitcom啦,希望下季能长一点。
这个剧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IT男统统都是基佬,code gay哈哈哈哈哈哈哈
Amazingly refreshing! 看了第一集 太对胃口了。
最后一集太牛逼了!哈哈哈哈哈哈
二到深处自然萌
太喜欢了,不过HBO老拍那么出色又那么短的剧实在是折磨人啊!最后两集连看两遍,整个人笑抽到不行。Jared是年度最萌小天使。
汉堡王期货、无人驾驶汽车和最后两集过于高能√
火候真到位 一口气看完 很多动人的地方 在『改变世界』的泡沫里遨游 装逼装到火星上 哪里有那么多高尚美好 才不是小清新媒体写的那样 代码要一行行写 用户要一个个拉 面对机遇和诱惑踌躇不安 但这些对长者来说都是轻如鸿毛 学着解决各种不靠谱 学着靠谱 抑或永远不靠谱下去
八集全看完,值得期待的新喜剧,各位主角个性分明,硅谷世界大开眼界,最目眩神迷的是提出的那些科技想法,看到那么多天才人士提出那么多天才创意,想要”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非常激动呢。只是感觉这剧还在摸索形式,和pied piper一样,尽管潜力无穷,还没有走上正轨,希望下一季会更好
so lo mo、mo so lo、lo so mo
Jared太可爱了啊啊啊啊啊打滚( ´•̥̥̥Д•̥̥̥` )
又一个技术宅的经典喜剧诞生,最后一集的JJ撸射理论到发散思维直接将这部新剧推向神坛!唯一的不爽是这里是HBO,意思是每一季只有几集,根本就过不了瘾。★★★★★
新季度最心水之作。黑程序猿已成风尚!吐槽精准,剧情高能,人物呆萌傻五毒俱全。季终的逆转其实“格调”颇低,but who cares,多煽情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