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写点什么好了。
对于抗美援朝最初的记忆来源于黄继光,但是小学课本里他很近又很远。所以电影里他的战友提到了黄继光,说他最后匍匐前进堵住敌人的地堡时,唤起了很多的回忆。
其实在网络世界里很久很久都被另一种话语霸占,以前肆意侮辱烈士的人还可以堂而皇之当上大V,明明没有过很久,但是好像好多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都很模糊,定格在一部部电影电视剧里。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的,整体真的蛮积极向上,我去之前很害怕会很煽情,那样的话即使感动到了荧幕前的观众两个小时很成功却又是另一种意义的失败。这部电影并没有很着重于描写战争和悲痛,老人们和你拉家常一般诉说自己在战场上和战友们的情谊。就像二十二一样,其实他们已经有创伤后遗症了,所以不再记得自己的事,而是对身边人的点点滴滴牢记。其中一位老人说的话我很难受,她说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我们有很多很多途径去了解这段历史,并不需要幸存的英雄们掀开自己的功勋章给我们展示。听着他们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也是一种幸福,何止是“值回票价”这四个字。
前几天在看正义联盟的时候,亚马逊战士们面对荒原狼的降维屠杀仍旧不肯放弃,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个时候弹幕齐刷刷的感动一片,我也非常非常感动,和朋友说这让我想到了志愿军,天堂岛是虚拟的,但是志愿军是真实的。
时至今日对那兔上甘岭的那一集印象深刻,也去了上甘岭这部电影,希望在这里一并安利给大家。
还记得第一次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时候,我也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哭,我觉得很难受很痛苦,人类的共情能力是很强的,如果我一直停在这个痛苦的阶段反而不会再去刻意回忆他,但是我还记得出来的时候门口有八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才是我真正真正震撼的开始,所以这个地方我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都是有着不同的心情但又是相同的缅怀。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这是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的,切题而又升华。我们不应该牢记伤痛和仇恨,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忘记。就像老人们最后说的那样,我们不希望有战争,但是我们不会投降。
没有人希望世界不和平,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人,很可惜没有在9月3日那天看到这部电影,不然会有不一样的纪念意义。
但是今天也不算晚,哪天都不算晚。
我的爷爷也曾经是240万志愿军之一,这部纪录片是爷爷还未讲完的故事……这也是我和妈妈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动力。
在看之前,我先入为主地为这部电影贴上了“主旋律”、“纪录片”等等标签。观影结束,全场灯亮,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失策就是没带一包纸巾入场,我脸上的口罩早就湿得不像话。
我和爷爷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在爷爷还没得阿尔兹海默症的时候,总是喜欢和我讲起抗美援朝的故事,那时的我兴趣缺缺。有时候,我甚至一边看着爷爷最不喜欢的岛国动漫,一边敷衍回应着爷爷,心里还觉得爷爷叨叨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怪烦人的。
“我们说出来的话,自己人总是不相信”。
片中有个爷爷说的这句话,如刺如刀,扎进我的心。
我爷爷讲抗美援朝故事的时候,断断续续,沉默好久才能吐出下一句。那时的我,沉迷热血动漫、各种小说、各样偶像剧,殊不知爷爷讲的故事比它们都珍贵万倍,殊不知爷爷的断断续续是因为这段历史的血与泪太过沉重。
爷爷是第几军几师,有没有立过战功?
我一概不知。
只记得爷爷说,他们当时缺水缺粮,太饿了,把腰间的皮带也放进锅里煮着吃了,渴的实在受不了,就把雪抓起来舔一口…… 转眼之间,爷爷已去世了三年了,大家都瞒着鲐背之年的奶奶。最近几年,奶奶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午夜梦回时,她会突然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奶奶是不是冥冥之中也在思念着爷爷?七十多年前,或许奶奶也是哼着这首歌盼望着爷爷早日回家。
这些最可爱的人,苍苍暮年,垂垂老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我们不该忘记!我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听完爷爷的故事,遗憾没有机会带着爷爷奶奶来看这部电影。妈妈说,电影中第47军的薛英杰爷爷和我的爷爷是同一个军的,片中的他们和记忆中爷爷的音容笑貌交织重叠了起来……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诉说着爷爷没有讲完的故事。谢谢这部电影的所有主创,记录下这段血与泪。向爷爷和他的240万战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50,他们正年轻
2021,我们正年轻
我对这场战役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电视剧电影塑造的宏大的战斗场面,或者来自于教科书里黄继光、毛岸英等英雄人物。这个纪录片的讲述者是文艺兵,是卫生员…看完之后对这场战争好像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你现在还拉不拉琴啦” “不拉了” (此时我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拉不动了 镜头一转 是被炸断的手。 147个人,就回来3个 还有一个手榴弹,我们就同归于尽 一个九十多岁的爷爷说,他们都死了,只有我还颤颤巍巍的活着。 我当时就没想着能回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明知赴死也义无反顾啊) 我去丹东纪念馆没找到,去沈阳也没找到他...我答应要带他回来的… (以前去烈士陵园的时候,看到长长的名单,只会感叹这场战争牺牲了好多人,没想过是真的会有人一个一个名字找下去的。) “你跟你自己子女说过这些事吗” “没说过,自己人不相信自己人,哈哈” (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和陪伴啊) 爷爷奶奶们年纪都很大啦,但提起这场战争大部分都是精神满满的,细节记得也都很清楚。 刚开始看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派文艺兵去,后来看到一个记忆不太清楚的奶奶还能完整的唱“雄赳赳气昂昂…”好像就理解了。 这个纪录片拍了四年,看到最后已经有三位被框起来了,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就不朽。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抗美援朝,我上学那会,在历史考试里占分不高,最多出道选择题,或者和其他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出道大题,类似的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如果不是互联网的普及,就连1967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我也不知道。其实就算知道也没什么用,大部分的材料很少有普通人的视角,所以这部纪录片和《二十二》一样,让冰冷的知识点变得有温度。
任红举老先兵,当他描述宣布名单,自己跳到高处去看领导手中的名单时,我的脑海中蹦出初出茅庐的少年郎,无知无畏,一腔赤诚的想要报效祖国,导演也在采访中提过,他觉得任红举老人年轻时应该相当跳脱。可是现实总和想象中不一样,战场上刀枪无眼,美丽的姑娘一转眼尸骨无存,只有两根长长的麻花辫提醒同伴,她曾经来过。还有一位我没记住名字的老兵,他举着光秃秃的右手向导演讲述失去的原因,我没办法体会到他肉体上的疼痛,但却能理解梦想破碎的悲伤,只是想保护好自己成为手风琴演奏家的梦想,然后就这么失去了。另一位老兵,我也没记住他的名字,导演在采访时称呼他为姥爷,姥爷是个医务兵,导演说他讲了很久,合计估计有十多个小时,但碍于片长 ,只保留下十几分钟,我对这位老兵的印象是世事无常,本以为只是平常的一次口角,可能最多晚上就会和好,谁知道呢,下一秒,人就没了。姥爷是个医务兵,所以他更痛苦,眼睁睁地朋友离世,自己所学的一切都帮不上忙,镜头里,他双手合十请导演帮忙寻找他的战友,导演后来在采访里提到,其实老人家的战友在烈士园里,只不过名字在石碑的高处,离地面三米远。不过老人家没来得及知道就离开人世,真希望那些神鬼精怪,天庭地狱的传说是真的。
刘素谦老兵让我知道,哪有什么盖世英雄,人老了,开始糊涂了,就连参兵的时间也记不住了,但遇到战友的时候,还会称赞对方,越来越好看了。都是耄耋老人了,可在我眼里,我们还是最初的模样。老人家说,你们来再晚点,我就走了,一语成谶。刘素谦和熊朝瑞两位女兵,在一定程度上补全战争中的女性视角,也不知道哪个大聪明说的战争让女人走开,不好意思,女性走不开,也不会走开!
孙德山老兵自费建立的博物馆,还有无数不知名的私人博物馆,都让我们看到宏观叙事下的芸芸众生,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做没意义,可是不这么做,谁还记得,他们来过?
感谢导演宋坤儒,李牧,制片陈志国愿意出资拍摄这部影片,很抱歉没有去影院支持你们;感谢无数先辈,你们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里。很多人总愿意抓着一命二运三风水这句话,哀叹自己命运不济,但纵观历史,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最好的国家,最好的时代。
很感谢片方把这部纪录片搬上大荧幕, 因为我落座没多久的时候,我就仿佛又坐在了我爷爷奶奶身边,听他们讲当年。
不知道我为什么从头哭到尾,可能是因为自疫情席卷全球以后,我变得更加关心这个,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的文明,我关心我们如何走来,又将往哪儿去。 结束观影后,我的同伴说想表达些什么,但真的太词穷了,根本没办法只用评价电影或者纪录片的方式来说些什么。 是啊,这不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1950年代那批跨过鸭绿江的年轻人,他们的昨日再现。
他们操着天南地北不同的方言, 从不同的地方出发, 每个人都有嵌在自己记忆里的独一无二的画面, 有的战士饱尝遗憾和悔恨不愿再提, 有的战士不断收集那段历史的物件, 有的战士回想当年意气风发, 有的战士因为痛苦掩面而泣, 相同的是,来自大江南北的他们,当年和战友唱着一样的歌曲,为了一样的使命而抗美援朝,相同的是,逝去的战友都活在他们心里。 上战场的时候十几二十岁,今天他们普遍年龄在80-95岁之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十个年头,但提起那段历史,还是会痛哭不止。 这些老人,他们的精气神,他们佩戴的勋章,他们苍老的面庞和饱经战争洗礼的身体,很直观地让你看到,这就是活着的历史。 从战争里捡了一条命回来的人,打了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做到了保家卫国,荣誉背后,是每个人沉甸甸的青春。 我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我觉得很安心,因为我看到,还是有人在做很真诚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能上映,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诚意,也是对去电影院的观影者的尊重。这份尊重,对我来说久违了。
1950他们正年轻,2021他们已老去,甚至已逝去。总有人倒下,也总有人站起。总有人忘记,也总有人铭记。感谢主创团队和这部纪录片。
就剪辑和框架来说,导演水平尚显不足,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仅算及格,所以只给三星。
几处印象深刻的片段:
1、刘素谦奶奶说“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然后在片尾名单看到奶奶已经去世了。
2、军医爷爷说有一个战士下巴被打掉了,只剩舌头和牙齿,喂饭很困难,每顿饭几乎都是两个人以上轮流给他喂饭(没人忍心全程看吧),后来军医爷爷说,“他也是有爹和娘的啊!”然后忍不住掩面哭了出来。
3、任红举侦察兵爷爷在山里遇到受伤的指挥员,他的血已经快流完了,肠子白花花的翻在外面,他求着侦察兵爷爷用枪打死自己,侦察兵爷爷不可能这么做,指挥员就把口袋里的一枚银元递给他,帮忙交给妹妹,并且把自己的名牌信息撕下来留给了侦察兵,然后就睡过去了(死了),侦察兵后来喊人来一起把尸体埋了,还用自己的钢笔在树枝上写上“李振唐”(指挥员的名字),埋在土堆旁,虽然知道没有用,但起码对得起良心。
4、爷爷说一直想把战友的骨骸接回祖国安葬,后来去烈士铭园看,也找不到战友的名字。片尾展示烈士纪念碑,又高又长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镜头向前推进好几秒还是望不到头,当时我就绷不住了,一个名字就是一条生命啊,甚至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不在纪念碑上。
5、老兵被问到“回来之后是否有和家里人说过这些故事?”老兵说,“没说过,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
6、许多老兵爷爷谈起那段往事,有的是沉默,他们很多记不清甚至不记得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回想,也不敢回想。
7、“我们讨厌战争,但绝不投降。”
…
抗美援朝志愿烈士生于战争,死于战争。老兵也一个个逝去,这段历史也渐渐远去。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年轻一代日渐被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不知道未来的脊梁骨还会不会这么坚挺。
总有人会老去,也永远有人正年轻。
如果国家需要,我将投笔从戎。
先说优点,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敬佩鼓励。缺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是纪录片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这个题材,给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是很不足的;另一个是对男性的问题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问题就成了爱美爱干净,显示出了男性创作者严重的狭隘。总的来说,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是是不值的,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第一个是被炸飞,只剩下两个大辫子在石头上的女孩。“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第二个是被炸掉半条腿,队友背着她匍匐前进,而她一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第三个……第四个……无数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继“我个子那么小,我背的动伤员吗?背不动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们去了147个,回来的只有三个。一个胳膊没了,一个腿没了,只有我幸运负伤。”“有时候转移伤员,飞机来了,那我就扑在伤员身上。有用吗?炮弹来了我能挡住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这对伤员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感恩先烈
#点映# 他们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会和情同手足的战友闹不和;她们也爱美丽,也会组成一起梳妆打扮、拍照的姐妹帮。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绽放,便有了一个个真正热血的故事。而这些青春回忆,有的记忆犹新,载入了衣服上的光荣勋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难以填补的伤痛;讲故事的人,时而幽默,时而自豪,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陷入沉思。尽管在历史的加成下,意义远大于表达形式,但老兵们在镜头前的神情动态和话语都足以真实还原那段时光,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值得聆听,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些年的人。
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纪录片,银幕上闪过的那一张张和我差不多年岁的脸让我禁不住鼻酸。看着电影的时候在想,也是因为这些年轻稚嫩的脸庞,才有如今的家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这群可爱的人,向他们靠近,了解当时,哪怕一点点也好。“等我老了,扯一根白发,装在你的琴弦上,我们一起唱那好听的歌。”ㅠ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我以为看这部片子我会哭得很惨,但我没有,而是深深被这群可爱的人的坚强、勇敢、充满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老兵们的口述史,在视角方面不逊PJ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二刷,导演见面会之后补充一些:电影特别好听的配乐,是导演宋坤儒的太太写的,导演笑称主要是不花钱。导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线影片居然是纪录片,试过找更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但都不看好这个题材和形式。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老兵采访素材,因为不够专业,是靠反复看素材去进行剪辑的。导演不希望网络上线,如果到下周没有排片,以后可能只会在电影节和资料馆放映,因为他认为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认真观看,而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对于没有排片的地区,之后只能考虑重新剪辑和院线版不同的网络版,内容可能会更精简。
最记得是 片中刘素谦奶奶说 你们再迟几天来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标上了框框...
“我去了丹东烈士陵园,没有他,我还去了另一个,也没有。我想请你们写个条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他的骨骸回家”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们不断地提“飞机”,我们真的太缺飞机了。
数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语调,老兵们陷入回忆时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立国之战,那群最可爱的人为我们用青春与鲜血换来了现在
“等我老了 一根白发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们还演凑”可是他们不会再变老,他们也把灵魂留在了那一年。电影已老兵的讲述和战争场面想穿插,让人冲击到无法喘息。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有时可能歌还没唱完就会有轰炸,无法想象他们真实的行军,只是他们有信念坚信他们能打败敌人坚信他们有未来。现在的他们看到了胜利,回到了祖国,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可是他们却无法忘记那一年,更不敢忘记,更不愿想起那场战争。现在他们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却时刻惦记留在异国的战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们回国。而我们却只能做的是铭记,铭记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那个奶奶说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奶奶的战友在一旁说,不会的。在结尾采访列表,那个奶奶已经去了。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为手风琴演奏家……”“到了战场一看全是坦克,这要是让他们开到东北,那全是平原啊……”“丹东烈士陵园是第一站,没有他(战友)的名字是……”“我回来了,他们还在那边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晚来几天,我就没有了…”
这片子才是各学校该组织观看的
主创人员创作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鼓励敬佩。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不清晰显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给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实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完全不值。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致敬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看到最后这句字幕,有点泪目。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让人感动的主题,不合格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