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大桥 1、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不让我们进入他们的领土了,这也不能怪他们,这种病,他们本来没有的。 2、老是真真假假的,就连真的也当成假的了。 3、让成千上万个可能被感染的人,到处去乱跑吗? 4、靠什么才能不死去?靠天生免疫,命运,上帝,谁知道哪?谁也不知道。 5、老天显灵了,但愿多显点灵。 6、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权力。你又不是机器人,这事关千把人的死活,也包括你的死活。 7、不,你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8、你当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不,你是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样更残酷。 9、哪他们(志愿者们)为了什么?(为了)好让他人活下去。 10、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你对自己过奖了,你不过是个唯唯诺诺承上启下的人。 11、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我执行上级的命令,执行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的双手没有血迹。 12、平静的外表下,恐怖与灾难如影形随,而最终的受伤者必定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越是无辜者越要流尽鲜血。最后的灾难已不是肺鼠疫菌,而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控制疾病,却不能治好政治的恶毒。 13、如同无法避免政治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稍稍能让人心中安慰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当渺小的人们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惟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 14、也许世界令人绝望,但毕竟未来可待(孩子是希望) 15、如果某天把它的秘密公布于天下,可能会让所有人发疯和绝望。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可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仰望上帝没有丝毫的办法。 16、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普通民众都失去了选择权。
放心,都派人监视了。
在2020新冠肺炎期间观看这样一部40年前的经典影片似乎更能给像我这种未直接参与抗疫做出贡献的人群一种在场的感官体验,对病毒肆虐下备受折磨的成千上万人的体认和国家与制度中个体遭遇所引向的一些反思与叩问。所有的历史从来都是当下的历史,这部片子观影感受似乎给出了最有力的印证,40年前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鼠疫爆发下社会的应对机制和40年后的当人类真正面临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时所表现得态度何尝相似,从这样一部影响后世无数灾难片中,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但又可能什么都学不到。
当我们在拉片时,我们其实要看些什么或者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不断地观察和分析能够给予你对此电影认可与否的态度,是你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与否的根本手段。当然,这是作为一个专业电影的基本素养,但从一个普通欣赏电影艺术的民众角度来说,对这些拉片分析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就够了。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艺术讲究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电影视听语言基本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故事分析,表演分析,场景分析,调度分析,镜头分析,声音分析,色彩和灯光,细节和意识形态分析。啰嗦的不多说,直接从《卡桑德拉大桥》开始,在第一部分,我主要分析影片前半个小时的内容和其中较为隐性的镜头语言。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个长镜头,摄像机一直从云层之上往下沉,逐渐飞向了日内瓦的IHO大楼,然后将镜头停在了窗户外面,据考证,这个大楼是日内瓦的一个国际劳工局总部。一般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电影便成功了一半,而长镜头更受国际奖项的青睐。这不是没有道理。配着Jerry Goldsmith的配乐,惊悚和不安的感觉便出来了,云层下似乎隐藏着一个阴谋或者牵人心弦的事情,观众的好奇心和追溯感也随之而起。同时在越接近地面时救护车的笛声也越来越逼近,紧张的氛围欲出。
镜头停在了IHO大楼的窗户外面,这是一个从高空俯视大远景到近景的过程,实乃好莱坞电影开头的普遍规律,于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其实时间也有所体现。
早晨的阳光和喷泉,画面上美好又宁静,随着被鸣笛声划破,产生了冲突对比,故事也随之展开。注意这是一个阳光射进镜头的画面。
接着是连续的摇镜,一直摇到IHO声明上,可见到最上面一排的“仿中文”字体,给出了一种原则上的说明和暗示。
接下来两个恐怖分子将假扮病人推进大楼,
你会发现病人的身体反过来了,头部应该朝内,这是一种怪异。
然后给了一个画面简单的俯视镜头,但信息量很大,在他们压过地上的电线后,电线被压断了,这既是急切的一个说明,同时也是对后面卡桑德拉大桥的暗示,它会因为这三个人的闯入而最终断裂,导演已经在这里给出了答案。然后注意他们在推到分岔时停顿了一下,这个细节给得很好,说明恐怖分子对这里还不够熟悉,也暗示了后面的一系列失败。展示台和地面的引导线上各种红黄蓝绿黑的颜色也互衬得很好,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而清洁员的安排入镜和机器轰鸣声则交代了工作时间。
推进去后,两位医生的举止和病人的睁眼都透露着怪异,意味着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到来。
这个镜头体现了第一个对权力与地位的关系暗示,保安作为IHO大楼的内部人员,占据了画面的颜色重心,在位置上也要高出远处三人,意味着一种掌管,但这一秒的镜头也说明他马上就要领盒饭了。注意一下保安帽子的圆形图案。
这里又出现了圆形的天顶,位置都在画面偏左,这是镜头的连续性体现。
黄色的圆形图案意味着危险的到来。
“”危险”字样视觉特写,拉伸镜头,表示他们开始进入危险之中,看看这种叙事外化的表现手段,现在都还在用。
他们逃进生化实验室后其中一个恐怖分子中了枪,这时再怎么慌乱导演也给了个鼠疫病毒来源的镜头,XZ-123,下一秒它也就要被打破了,这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又一次体现。
这里的构图是典型的透视线延长消失于一点的平行透视构图,麦肯齐上校从尽头出场,是上层权力的象征,接下来无数的这种构图都说明了这种安排的寓意,而圆形天顶则终于体现了圆形的含义:高层权力的象征,这是窥视的窗口,可以用福柯的圆形监狱作比。
接下来这组平行镜头的安排也很具有力量。随着麦肯齐上校的走近,患病人的镜头也朝头部拉近,在拐弯后,麦肯齐上校由远景变为近景,患病人的镜头也基本上拉到特写,这是一种对应关系。然后麦肯齐走进了观察室,与其说这是一个IHO的观察室,不如说,这是整个电影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室。
这种长方形监视窗是一个透视窗口,麦肯齐上校是最顶层的指挥,他隐匿于部分的黑暗之中,对前面的一切掌握着最主要的控制权,用看不见的手决定着这些人的生死,旁边的助手位于画面边缘,处于中立和被利用的地位,隔离间内是医生和病人,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链和接下来官员操纵医生,医生控制病人的关系对应。但医生也不过是他们的一个棋子,和病人一样被暴露在被观察和监视的高光环境下,一样逃脱不了被安排的命运,于是这也就是接下来电影所要讲的故事了,而对这种观察方式的本身展示同时也构成了对此的讽刺。其所指也没有那么简单,和前面刚出现过的IHO大楼的石碑样,其道德和政治satire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一种电影视觉上的对应。
闪烁的黄色灯光,意味着危险。电子仪器的滴滴声,人声构成了整个密闭的空间氛围。此时,麦肯齐上校仍占据画面的主要地位,电话开始出现,这成为后面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话筒出现,又是一个政治性传声工具。这时画面摄影交代了两个信息:1.询问者和被询问者的关系,一个在里一个在外;2.病人的镜像灰白无力,濒死状态,询问者的声音有力,双眼坚定,一虚一实的对比,这是视听的艺术。
大俯视固定镜头,明亮的圆形为光源,占据大部分,此乃窥视无疑。
现在我们知道了确切时间,早晨7点40多。时钟在倒着走,意味一种对于历史的回溯与反思,这种推定在下面的故事中可以品味出来。导演可能没有这种意思,但空间,透视,构图可以看出是特意安排的。
网格的运用,寓意逃脱中迟早落网。演员的表情加上声音的伴奏,危机感降临。
俯视镜头叙事,暗示他现在的无力与危险
这里他们又问了一遍,你的朋友身体怎样?谁都知道,这是一句蠢话,带有讽刺意味。而此时病人的镜像与上面一个相比似乎变得更加透明了,若有如无之感,说明他马上就over了,这是画面上的叙事。声音上他的呻吟也越发急促,越发至微弱。镜头从注视者的画面后拉摇到病人身上,这是对目光的流动捕捉,比较客观。
再一次强调时间流逝。这个取景其实与后面直升机营救其中一个场面相呼应,阳光下的雪山为背景,直升机的搭救和时钟的联系显而易见,意味时间紧急,这是电影语言的严谨性体现。接下来镜头下摇,第一位乘客出场。
接下来赫尔曼帮那帮吉他少年拍出钱币的插曲实际上开始了所谓的人物描写,他有一个乐于助人也善良的品格。后面再写他舍身点火引爆甲烷也不会突兀。他同时对这里也很熟悉,从售票员的问话和插曲的举动上可以看出,他是车站的常客。其他的显而易见,已婚(戒指),高度近视(眼镜),中产阶级(服饰),守时(手表)等。那么,这个人就先说完了。
第二个主要乘客出场。贵妇Dressler,美国大军火商的妻子,一个头肩近景,此时服饰和配饰点明了地位和身份。
她的“小奶狗”打扮低调,镜头给的匆促,注意后面车灯的颜色,红色和黄色预示着之后的危险。
后面的行李托运暗示了她的身份地位——有钱。男友手上牵着一条腊肠犬dachshund,这条狗在电影中极具象征地位,在这里就已经体现出他不过是Dressler的一条狗。
打火机第一次出现,后面还出现了几次,在这里他想以此来买到便宜,后来确实为他买了个大便宜啊。
医生Chamberlain出场,记者拍照,说明了他现在的名气。
医生走过后,镜头停留在了一本杂志封面上,上面是医生的头像,这里从现实转入图像的一个镜头运动实际上也是作家思路的一个转变过程,这不就是作家的一个创作过程吗?以手作为先行对象,也暗示了索菲亚·罗兰饰演的作家身份,她给医生画了几笔胡子,说明他俩的关系不一般了。后面索菲亚·罗兰将威士忌送到Chamberlain房间时,看见他在剃胡子,非常的humerous了。
固定镜头,展示了整列火车的长度,这是接下来事件发生的核心地点。同样,火车站里到处都有时钟。
接下来给了一个室内的火车线路操纵员的景,窗外是这趟火车刚行驶过去,上级传向下级的命令从这里开始显现,火车开始被监视了。
这里的歌词具有隐喻意义
整部电影的火车外景拍摄从来都是不稳定的构图,给人不安和危险的感觉,这是导演所赋予的意义。这终将是一趟没有终点,葬身卡桑德拉大桥的火车。
声音和画面的另一种展现手段,当车票出现时,火车的鸣笛声也随之而起了。
一直到医生刮完后,索菲亚·罗兰都还没有离开他的房间,这时你会注意到医生的胡子泡沫并没有擦干净,这里其实是个心理描写的外化,医生的一丝慌乱情绪暗示了出来。这一点可以有多种解读,也可以说是因为他的不严谨生活习惯的原因,但我更倾向于前一种。
放在这里的喂狗盘,浅柠檬黄,依然是危险的隐喻。
数字23是不吉利的象征,与魔鬼撒旦有关。
注意警官(教父)手上的图案。这个细节已经打破了他的原有身份建立。
这里的镜头运动与火车相向而行,增加了一种代入性的恐慌与压力,前方的危险扑面而来。
总的来说,电影到这时在色彩上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冷灰色调风格,同时带点偏高调或者低调,那么此时任何一种饱和度高的色彩出现都能吸引人的强烈注意力,也随之带有色彩的隐喻意味。导演在道具和灯光上安排的红,黄,绿色不仅具有这样的特征,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在灯光上则选用弱光照明和自然光,更加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不加修饰感,类似的照明手法可以参看《发条橙》。
先分析到这儿了。
这部片子,非常震撼。
一辆列车,世间百态。
离婚夫妻、流浪歌手、贵妇人和小白脸、犹太老商人、度假情侣、母女、警察……
有善良的回归、破镜重圆的爱情……
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张伯伦大夫,而是麦肯齐上校。
我认为,剧中最复杂的、最有争议的人,应该是麦肯齐上校。
当知道逃跑的毒贩可能携带细菌时,他的第一反应其实和医生一样——抓到毒贩,防止细菌传播;
当知道毒贩已经混进列车,列车已经出发,他也下过命令停车,但此时列车已处于别国地域,别的国家不答应停车;
当女医生发现氧气可治愈疾病时,他其实是同意停车的,只是当时传达器已经被毒贩弄毁了。
我并不是为他洗白,只是觉得此人不能仅仅用“冷血”“残忍”来概括他的全部。
他先是政治家、军人,其次才是自己。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他首先必须要维稳。
虽然人类经过了亿年进化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本质还是动物。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意外。
超市里抢优惠降价纸巾都能发生踩踏事故,何况是车站发生传染病?
他能做的,只能是试图联系别国停车、联系车上医生、提供医疗设备。
同时,维稳。
有人会说,那女医生当时已经发现狗有所好转为什么不让停车?
那是因为我们是观众,我们看得到列车的情况,我们有上帝视角。
对于麦肯齐上校这边来说,这可是至今没有治疗手段的传染病啊!他真的不确定。
他也默认停车,但是传达器却坏掉,与张伯伦大夫失联。
从道德上来讲,麦肯齐这么做肯定是不道德的。
结尾,他与上级通话,影片没有播出上级的话,但从剧情来看,上级应该是夸奖他,他苦笑:“过奖了。”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电话失落。
他沉重地站起来,关掉灯,办公室一片黑暗。
下属请他喝酒,他一句话也没回,穿上大衣,拿起帽子,独自走向黑夜。
这是一条不归路。
他被监视了。
就像卡桑德拉大桥一样,他的人生之桥,他的信仰之桥,都会因为这次“意外事故”崩塌,他会从高处掉下。
我相信,他曾经或许也是一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站在军校门口自豪地抚摸身上的军装;他或许也曾站在旗帜下庄严宣誓;他或许也曾慷慨激昂地斥责过ZF的各种不作为……
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明白一腔热血其实起不了任何作用。他的信仰之桥渐渐失修。
影片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结尾,认为结尾过于仓促。 我认为结尾才是真正点睛之笔。 将人性与权术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事若是暴露,麦肯齐绝对自身难保,但女医生是可能活下来的。因此,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两层: 1.你是一个大夫,有些事情你别管,你也管不了,你要珍惜自己。 2.你有高明医术,你有医者仁心,请你珍惜自己的知识和初心,继续行医吧! 前者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决定,后者是他为人的态度。
镜头对准麦肯齐上校的瞳孔,这是麦肯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也是权衡之下的无奈。
“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
因此,我一直觉得,结尾处麦肯齐上校独自走向黑夜的背影才是全剧中最孤独的镜头。
后面的剧情会怎样?
幸存者向媒体讲述政客的冷漠残忍,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麦肯齐上校被判刑,下属登上了他的位置,继续用同样的手段“保护”人民。
人人都只是棋子,最可怕的,不是你发现了黑暗,而是发现了黑暗,却无力改变,各方平衡之后,只能顺应黑暗。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将火车封死,禁止乘客下车,甚至连空气都流不出去。这就够震撼了。让火车经过卡桑德拉大桥更是凶残狠毒,既能杀死所有人,又像是意外。既能控制疫情,又可以甩锅。即便后来人们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被感染者有可能被治愈,上校还是坚持原计划,一定要弄死所有人。不仅要杀死乘客,连士兵也不留活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心狠手辣,惨无人道。把所有人杀死,疫情就控制住了,真是逻辑鬼才。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知情人都杀死了,殊不知自己也是知情人。他只知道上司派他来负责这件事,殊不知上司还派了其它人盯着他,说不定下一步就是除掉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以为他已经够黑了,殊不知他还是嫩了点。
我觉得剧情简介都比电影紧张刺激,拍得平庸了...
在腾讯上看的译制配音版,配音和嵌入的港或台版字幕有不少出入的地方,看起来是规避了颜色笑话和一些政治暗示。本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大制作,大手笔啊,很有一些镜头设计让我吃惊,放在类型片里绝对是典范好学生。在如今这个契机下观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丧逼感,在封闭的环境和死亡时限的紧逼下,每一个人都被未曾露面的最高权力一边监控一边放弃。如果不自救,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如果不牺牲部分人,所有人都会被牺牲。这惊天的狠招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竟也毫不出格。戏剧影视文学总是提前昭彰制度丑恶,而人类总是在步步为营中堕入轮回的恶果。
灾难片,动作片,更是政治片。
这部片子令我想起了三鹿毒奶粉的知情不报。
情节紧张,对政治的讽刺更是自白而辛辣。
有条热赞真是阴阳怪气,被害妄想吗?众所周知非典并非爆发于06年,再说整个车厢能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乘客们能由高铁无故停车立时联想到卡桑德拉大桥?有被笑到。不知从哪听来的给最高领导让道,这样毫无根据漏洞百出的发言这么多赞?屁股够歪的。
小时候都被里面的病毒吓着了。。多年后回味此片,原来恐怖的不是病毒,而是政治阴谋!!
这部电影是看完《釜山行》之后看的。顿时觉得釜山行逊色了。一则题材上,细菌感染与传染病是日常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则,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部电影讽刺了官僚主义和国际政治,罔顾人命,政客为稳定为秘密,宁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第三,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很真实。
太牛了,如今重看仍然津津有味,神采奕奕的配音,无以伦比的剧情,每一秒都充满紧张感。其实想起来,这部电影小时候也就看了一遍,记忆却如此清晰,爱理查德哈里斯,爱年轻的索菲亚罗兰,当年的片子有如此多的性暗示,一路的欢声笑语和最后的血流成河,堪称一切灾难片的鼻祖。2012年3月7日。d5译制经典
所有的故事都是预言故事,最厉害的不是电影,是如今看电影的人依旧有不少在说:我觉得让火车坠桥也没错啊,牺牲1000人,拯救全世界不好吗?不好,因为我们都在火车上
像这种经典电影,老妈很早就买回来屯着,什么魂断蓝桥、遥远的桥、保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东方快车谋杀案、卡萨布兰卡...都是在我高中时看的。
看过许多遍,一直都很喜欢的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大片。这是一部有先见之明的传染病电影,拥有那个年代一流的明星阵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另一种是医疗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反对军事解决方案,两种方法是相悖的,都忽略了乘客的建议。影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瞠目结舌的残酷高潮,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灾难片。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效果难免陈旧,但讲故事的方式十分沉稳,我发现这是当今许多大型灾难片所缺乏的。
今天中央六再次播出,不愧经典电影,尤其是译制片里的经典之作。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剧情设定依然是很出色的,影片节奏非常紧凑。作为灾难片,最大的灾难不是瘟疫,而是黑暗的政治之心。最后那句“他刚走,女的也走了,我会派人监视”令人不寒而栗。另外,本片里的恐怖分子还可以是欧洲人(瑞典人),而之后的欧美商业片里恐怖分子设定基本都是…
小时候看的 印象深刻
按功利主义,当权者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可惜他们往往没想到一点,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失控。其实本片的病毒只是一个壳,真正心寒的是人性的自私、冷血、恐惧、相互怀疑和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医生和作家的那一吻,才显得弥足珍贵!8.2
比病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类本身,因为后者会为了掩盖事实去舍弃无辜者的性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尽职的表现。
冷战年代,必然有其恐怖和白色恐怖,也有不能言说和不可讲述,奔向死亡之地的列车,是铁幕后的波兰,也是当年的纳粹集中营。剧作在扭曲中传达着一些有趣的价值观(比如死板的德国人之类)。那个年代的大巨片,却又不是美国味道。其中的科学设定傻到不能忍。当然,索菲亚·罗兰真销魂
西方内乱所导致的致命病毒危机最后被美国军情局转向华约国家波兰境内,火车停靠被封厢的情景让集中营的幸存老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喃喃自语好像噩梦重现,如此犀利的批判刀锋,也难怪此片在以北美为主导imdb上不受待见,有专业评论更是不吝词汇大加挞伐,俗套泛滥,过气明星,逻辑荒谬,甚至辛普森的后发命案都成为影响此片品质的负面因素。但你也不能说豆分的相对奇高是中国影迷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所致。还是必须要考虑到经典国配怀旧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