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太多的儿童幻想片,那么《E.T.外星人》无论情节还是特技都称不上是光彩夺目的,即使是在20年前,它也与任何创新或前卫无关,实际上,它也与任何斯皮尔博格的商业或艺术无关,但是,当我们看到它时,它确是与众不同的,当我们看到它时,会同孩子们,同ET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当它们飞过天空时,我们觉得是我们自己在飞,尤其是在E.T.诞生,或者说离开20年后,尤其当我们过了20岁时,便更加能够体会到,“告别童年”这一主题在这部影片中是那么富有仪式色彩,也许,在电影走过的100年中,《E.T.外星人》是将这一主题表现得最为精彩的一部影片。因为它即没有站在大人的角度,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而是以一个留恋童年,但又不得不离开童年的孩子的目光来看待这一主题的。
从技术上来说,20年前的特技可以说是即可以帮助我们在银幕上实现梦想而又不会显得太过华丽的年代,从表现手法上来说,《E.T.外星人》远算不上斯皮尔博格的成熟之作,很多处理还显得相当稚嫩。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年代,感谢E.T.诞生在那个年代,因为恰恰是这种稚嫩造就了E.T.的灵魂,从斯皮尔博格、卢卡斯等杰出的电影人开始,电影特技的发展已经不是可以用“飞速”形容的了,我们甚至可以粗略的认为,从哪时起,电影开始进入了成熟期,从那时起,我们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从那时起,我们开始长大,注定在20年后,也许更早些的时候,与童年告别。
不过,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虽然也要与童年告别,但他们童年的感觉永远不会消失,即使在两鬓斑白的时候,他们也会作与童年一样的梦。一种纯真、一种留恋、一种割舍、一种成长,这就是斯皮尔博格想要透过影片传达给我们的。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帮助E.T.回家的故事,“想回家又回不了”就是影片需要解决的显在矛盾,但影片的重点却没有放在这一矛盾上,这就使得《E.T.外星人》看起来很像一部没有矛盾的影片,至少以往会在影片中大书特书的矛盾在这部电影中成了附庸。电影并没有制造大量的“反动作”来阻止“动作”的发展,E.T.与“同胞”联系的方法很简单,而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同时,影片中虽然存在大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矛盾,但斯皮尔博格也没有将他们丑化,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还相当富有人情味。可见,斯皮尔博格不是要割裂两个世界的世界观,他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小男孩和E.T.之间,影片面对的真正矛盾是,随着小男孩帮助E.T.回家,他同E.T.建立起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即想让E.T.回家,又希望它留在身边的感情成了真正打动我们的元素,这也是它20年后仍然打动人心的原因。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除了那位妈妈以外,所有大人的形象都是不完整的,摄像机的视野最高也没有超过成人腰部,这时的视角是完全儿童的,而当小男孩和E.T.在万圣节那天去树林发送信号之后,大人的形象开始完整,我们看到了片头那个戴钥匙的男人的脸,他还告诉小男孩,见到E.T.也是他曾经的梦,在这部电影中,这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第一次沟通,虽然他们之间仍然隔着一层层的塑料薄膜,也正是在这个时候,E.T.的感觉开始从小男孩身上消失,而他则不断祈求,希望E.T.能够留下。当我们开始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时候,童趣便会一点点从我们的感觉里消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
然而斯皮尔博格还远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接下来的影片中,这种心灵上的联系虽然不存在了,但真、善、美仍然没有从影片中消失,E.T.仍然活着,而护送E.T.回家的行动也从个人变成了一个团体,能否留住童年是个人的事,而能否留住童年驰骋而美好的幻想则是整个人类的事。孩子们骑着自行车飞过天空的镜头虽然不如20年后哈利.波特中类似的镜头那么天马行空,但这种在绷紧的压力之后开始的起飞突然给人带来一种完全释放的快感,只要你距离自己童年的感觉还不遥远,这个镜头一定会使你童年时所有美好的幻想历历在目,你看到的已经不止是他们载着E.T.飞过天空,你看到的属于你自己的童年图景,你会为自己曾经的想法惊叹,你会为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感到甜蜜与兴奋。
这种感觉将我们重新带回童年的状态,可是,我们就要与E.T.告别了。这场戏中最值得回味的一个镜头就是,当小男孩希望E.T.留下时,E.T.将手指放在他的额头上说,“我会在这里。”最后当飞船在天空中留下一道彩虹时,连小男孩的妈妈也含着泪笑了。这就是幻想的魅力,这就是幻想中的真、善、美的魅力。
我们必须长大,必须告别童年,但我们可以留住童年的记忆、留住童年的幻想,留住童年的真、善、美。
E.T. Phone Home.
斯皮尔伯格蓝,这是斯皮尔伯格前期的摄影Allen Daviau最喜欢的颜色。但自从1993年的《辛德勒的名单》开始,他的御用摄影换成了Janusz Kaminski,后者更偏爱大面积的白色调。
36分24秒到36分52秒之间,一个经典滑动变焦(Dolly Zoom)镜头,虽然《大白鲨》中的滑动变焦更著名,但这两个镜头应该是same level。斯皮尔伯格还有多处这样的使用,这一技法的始作俑者是希区柯克(《迷魂记》)。
斯皮尔伯格致敬了约翰·福特的《蓬门今始为君开》,同样的情节动作重演,此处的配乐非常耐人寻味:在播放电视的时间里,用的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原声音乐,现实中Elliot和小女孩的部分,是约翰·威廉姆斯模仿的《蓬门今始为君开》音乐,整体听觉仍然是连贯的,但是质感上有差异。在这段旋律的最后,威廉姆斯将老电影的音乐和他为E.T.创作的音乐混合在一起。
点亮的手指治愈伤口,好镜头
母女俩读的是Peter Pan,很明显斯皮尔伯格下一部片子就是《胡克船长》。
万圣节中碰见Yoda大师,致敬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此处约翰·威廉姆斯也植入了他为《星球大战》创作的音乐。
好镜头,但论画面表现力来说可以跻身影史前十。
致敬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头盔反射的太空长廊。
也是好镜头,这一段的音乐Adventure on earth也是整部片子里最好的,长15分钟,斯皮尔伯格太喜欢这段音乐了,于是按照这段音乐对影片进行了重剪,估计也只有约翰·威廉姆斯能让他这么做。
怎么难看啊……意外 看得睡着了 一方面比较拖沓 几个镜头就讲完的事情要反反复复拍 剧情也无聊 前面一个多小时就外星人在男孩家翻翻东西……演技也一个比一个尬 全员棒读台词 妈妈倒咖啡堪比球场假摔了
男主和狗还有妹妹还是可爱的 外星人就……不止外表丑 内在也没什么魅力 喜欢尖叫跟喝酒 考虑到他出来执行任务 应该是成年外星人 但是总体感觉像老年人……
我原本的期待在于一段真挚的友谊 只要能把这个表现好其他其实也无所谓 但是男主和et……也就那样吧 不懂为啥最后爱得死去活来 两个人之前也没有很要好吧?“既然捡到了就养养”的程度……突然变得很在意感觉是因为et用外星人的能力跟他“共情” 好让他理解自己帮助自己 可是这种感情基础与其说美好不如说恐怖 整个片子气氛也确实挺恐怖的
最经典的场景要说自行车了……也是唯一没有让我失望的部分 画面配乐什么的 虽然是三十几年前的片子了 效果还是很浪漫很让人激动的 除了奔月那个标志性的画面 另外几段飙车也都拍得很好 看得想买自行车
片子里不止小男孩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比较友善的 总体是很纯真的一个故事 但是观感真的不咋地
最难得的是斯皮尔伯格从这部ET开始几十年来总会隔一段时间给孩子们拍一部属于他们的电影,比如之后人工智能、丁丁历险记已经最近的一部头号玩家。作为一个世界顶级导演,能够始终有这样一份初心,还是很不错的。片中骑着单车飞起来的两次画面看到的时候确实也挺振奋的,不过令我惊讶的是小朋友们骑单车的水平也太棒了吧,我都觉得可以参加运动会了。ET的外形则可以用丑陋来形容,尤其是河边遇难那段,之后让我比较困惑的是大家用非常高的防护等级去救治了解ET,但是当其危在旦夕的时候很多人都拿下口罩、防护头盔,主动暴露,这是什么逻辑?在疫情肆虐的当下,看着感觉怪怪的。最令我震惊的还是本片的票房,1982年,全球票房8亿美金,太牛了!居然是导演生涯第二高的票房成绩了,仅次于侏罗纪公园。
一则感人的美丽童话,适合大人和孩子们一起观看。没想到竟然是82年的片子~~
ET被抓进实验室,小埃利奥特也一病不起。孩子们愤怒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营救外星人。埃利奥特也在心灵的感召下苏醒过来,加入营救行动。他们能成功么
斯皮尔伯格的温情科幻童话。1.摄影考究,ET与Elliott主观视角镜头纵贯全片,柔焦与梦幻布光。2.金属钥匙碰撞作为声音符号。3.双人舞场景迷幻朦胧,垫脚男孩=花式虐狗?4.单车翱翔于银色月光下,童年的美好梦境。5.初次相识的手势模仿与[德州巴黎]父子复认的倒行相映成趣。6.盆花的荣枯牵动人心。(8.8/10)
电影超越一切隔阂,以一个单纯却永恒的故事打动人心,片中童话般的情节和寓言式的启示让观众笑中带泪。
到现在为止说到外星人我想到的都是这里面的模样
老了老了再看这个能有啥味儿?
在一个特级还不够发达的年代,只能依靠更多的温情和笑料,比如最后ET对德鲁说be good,他临走带走了他们家的一盆花,这是最后的唯一的纪念,然后就一别三十年,只留下天空一道彩虹。
小伙子骑自行车是十级水平,可以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了。2015.3.24成都
无比美好的科幻童话,触动心底那最柔弱的神经。
有史以来最温情的科幻片,喜欢小E.T
E.T.爹妈就是那种去一趟动物园会把孩子落下,还好几天没发现的糟糕家长吧
小女孩太可爱
1.温馨的科幻片,妙笔生花;2.我应该在10前就看这部影片或者在30年后再看这部电影。
电影很好看!小孩子们真的是特别的天真和单纯的群体!
属于大人的童心与童趣
每看一遍哭一遍
艾里奥特和E.T.一起划过月亮的那一段无限地复活了观众们心中的童话,自行车飞天等场面效果真实、华丽且富有童话的梦幻色彩,特效在这里成为了实现人类梦想的工具。
断断续续看过很多次,而且都是很多年前,看完整版还是第一回,自行车突然飞腾的时候多少有些激动。童心与童年爱做的梦,属于童年的故事。
初中毕业的那一年,正好是20周年。和姐姐一起去艺都看的。当时只恨没带面巾纸……哭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