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来哥哥早期所演的《我家的女人》这部片子,在寂静的凌晨独自品味后,不禁感慨哥哥真是李碧华作品的最佳代言人,在那么多年前就能演出她作品中男主角的精髓和神韵,这就难怪在后来的《胭脂扣》和《霸王别姬》中哥哥的表演会如此出色,以至人们认为没有了张国荣的《胭脂扣》和《霸王别姬》是不可想象的,而同样是李的作品《青蛇》,则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有哥哥主演的李碧华的作品总能散发出令人夺目的神采和动人心魄的效果,创与演之间对作品的理解能达到如此默契的程度,他二人能成为知己好友也就不奇怪了,而与哥哥在艺术创作上能形成如此默契的并不止一两人,哥哥在艺术上的才华与灵气可见一斑。
《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这部片子的制作和拍摄及布景都非常考究,就拿哥哥演的人物来说吧,在短短的八十多分钟里,哥哥饰演的二少爷的服装就里里外外有七、八套之多,这与哥哥差不多同期演出的其它时装剧形成鲜明对比(我居然在相隔两年的《对对糊》和《鼓手》中看到哥哥穿同一件红格 T 恤和米色西裤搭配,心酸呀),影片制作方的严谨让人钦佩。从房间、客厅的细小摆设、农家劳作的古老工具到民间习俗的旁枝末节,剧中场景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那个落后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印记。整部片子画面结构流畅而优美,昏暗的色彩和暗影带给观众巨大的压抑感,从而烘托出故事的悲剧性质。影片开头凄凉的二泉映月以及与女人孤独寂寞不安心情相辉映的空旷而苦涩的古琴弹奏,也为这悲惨的故事进行着强烈的渲染,虽是一部电视片,但其艺术质量绝不亚于一部电影。
哥哥在影片中一出场的扮相非常俊秀,稚气未脱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少年阔别家乡重返故土的喜悦跃然屏幕之上。哥哥清瘦的外形、略显稚嫩的演技,恰如其分的塑造了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形象和心态,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与周围人群不同的儒雅和忧郁,正是这个文弱少年无力抗争命运的标志。
哥哥在这个故事中把二少的心理层次表现得非常好。在父亲面前诉说自己想法时不安地玩弄着手指的动作和欲言又止的神态,说明了他对父亲的敬畏和放弃从父亲那里得到认同的心情。在母亲面前说话时,哥哥也有玩手指的动作,但这不是紧张,而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是在母亲跟他谈起省城学习生活和交友时觉得没什么可说时的心情表现,在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前二少远没有对父亲般的畏惧,强行转移话题时的耍赖透着少年的可爱。在比自己大许多的大哥面前,二少是小心翼翼的,年龄的差距使他们无话可说,二少可以去省城这一点让大哥嫉妒,而二少对留在家中帮父亲的大哥也心存嫌意,这份小心在二少用眼睛时不时偷偷向大哥投去的一瞥中表露无疑。还有第一次面对小妈的尴尬无言,找小妈诉说得意之事的迫不及待,谈话被打断的意犹未尽,期望听到对方评价的心理等少年心态的转变清晰可辨,在小妈面前两手做沙漏般把玩东西的动作,是二少将内心秘密告诉小妈后,对她产生如同龄好友般信任的轻松表示。哥哥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很好地刻画了这个十七岁少年的心理活动,并不纯熟的演技,正是十七岁这个年龄的男孩认识事物还不成熟的印证。
这不是一部惨烈的爱情片,它告诉我的只是一个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乡村少女的悲剧,一个善良少年的悲剧,一个甚至还谈不上爱情的悲剧。哥哥所演的二少爷,在听到母亲已为自己找好了八字相合的女方后,虽然心中不愿,但少年好玩、好奇的心却促使他借着照相偷偷来到女方住处一窥庐山真面目,一个不小心被对方发现,二少大惊之下急忙逃走(或说吓走,哇,那两个女的不知是哪个?不过样子都不敢恭维)。干了这么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找人说说如何能舒服呢?父母兄嫂是绝对不能说的,附近又无同学,那个在圩市上以泼辣活泼言行引起他注意的卖茶姑娘、刚过门的小妈成了他选定的倾诉秘密的对象,毕竟他们年龄相仿(小妈只比二少大一岁),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直接接触(那个演小妈的女演员叫陈毓娟,她顾盼间的神色和微笑的样子颇有点翁美玲的神韵)。好感来源于印象,关心来源于同情。在这部片子中我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善良产生出的同情、关心产生出的感激,没有明确的爱情,那是一种感觉,一种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朦胧,它刚开始产生互相吸引的动力,没有任何示爱的表示,没有为了爱情不顾礼教的叛逆,在祠堂外犹豫再三的少年,终于走到小妈身边,默默递上的手绢包含着二少的内疚(那惹祸的大红面料是他鼓励小妈选的),这一个温暖的动作,让小妈倒向他的肩头痛哭失声,可这却让二少惊惶失措,他的眼神不安地四下飘动,挺直的身躯并没有响应女人的行为,看到小妈强行忍住的哭泣和无法渲泄的苦,二少不忍了,他抓住小妈的手说:“阿姐(小妈),你不要这么悲观了,或者将来会有好日子过呢?”这无力的劝慰是他当时能对那个可怜的女人所说的唯一的话,他终于把肩膀给了她,促成最后相拥而坐的因素是复杂的,同情、怜悯、内疚、理解以及那朦胧的爱。至此他们还心无杂念,直到看更人的出现及小妈头上金钗的跌落当场,一段原本纯洁的感情被迫演变成私奔,最后女人惨死、少年远走。山村恢复了它的平静,但那孤身上路的少年的心是否能恢复平静呢?这埋葬了他纯真少年情怀的家乡他还会回来吗?
几次想换台,尤其是阿姐在黄老爷寿宴之夜,大家都酒足饭饱看戏班子演《西厢记》的时候,孤身一人零落在祠堂,跪在地上泪水涟涟,内心饱受着绝望的折磨,悲叹着:“我认命了”。一直关注她的景生寻至祠堂看着那失魂落魄依偎在门框边坐在门槛上的阿姐,不由得慢慢靠近她,想安慰她。两人默默依偎在一起流泪……鬼使神差我还是看了下去——守祠人发现了这两人不由得大喝追将出来,两人慌忙逃跑,无意中阿姐遗落了代表服从大奶奶权威的发簪。
景生准备带着阿姐逃离封建家庭,最终被族人抓了回来。宗祠审判中,景生一直不语,危急关头阿姐承担了一切罪愆。而两人真正的“不检点”只是相偎在一起而已。族人很释然地扶起景生,痛骂阿姐是淫妇,景生的母亲——大奶奶更是抬过一大盆污水浇在阿姐头上,紧接着无人制止的毒打。当然,被审判过定罪的“淫妇”是要被沉猪笼的。
水塘边,看热闹的女人孩子,一排面如木刻般的男人将猪笼套在没有表情的阿姐身上,捆上石头,动作整齐划一地举起、扬手……猪笼沉在水里,一圈圈涟漪过后,不留痕迹。风景如画。
景生离开了小山村,回望一眼,渐行渐远……
埃斯库洛斯说过:悲剧使人思考。当前流行的反封建的片子里,大抵都是从男女的“苟合”开始,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解“禁”的角落,而忽略了那时封建制度下窒息的青年男女精神上的结合,对于自由的渴望。看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片子,包括最强烈印象的《菊豆》,除了充满肉欲、背叛、复仇似乎没留下什么。《岁》里没有肉欲、没有背叛:景生爱着阿姐,给她尊重,给她关心,与肉欲无关。看阿姐眼中的神采,明亮、纯洁……让我沉默、思考。 先说封建制度下人物的变态:
黄老爷是个慈爱的父亲,族长,自己家庭里的大老爷,即便如此,他也只敢对心爱的小妾说:你有什么委屈也不要多说话,我心里自是明白的。
黄家大奶奶,即景生的娘,尊敬和伺候丈夫、疼爱孩子、婆媳和睦、也算体恤下人,是封建时代理想的贤妻良母。黄老爷的前小妾私奔,她命人将她的房间里里外外查个仔细是否有偷窃、并将所有前妾的物件统统丢掉,就在那个陋室给黄老爷又纳了一房新小妾:阿姐。阿姐嫁进黄家,只是一乘小轿,穿着一身白衣裤被抬进了黄家后门。跨火盆、又从大奶奶胳肢窝低下低头走过去、跪着给老爷大奶奶敬茶、大奶奶给她头上插了一根簪子,说要管住她一辈子。在大奶奶的忽视下,她的老佣人琼姐尽情使唤着阿姐做本该自己做的粗工细活。大少爷偷走了大少奶奶的玉器,赖在阿姐身上,大奶奶不闻不问。为了老爷寿宴,家里女眷都做了新衣。阿姐的脸上浮现了少有的笑容。新衣着在青春美丽的身躯上,还有那明艳的笑容——大奶奶看到勃然大怒:你是什么东西!大早上发什么浪!……一顿无情打骂。因为她是积极为老爷纳妾的明白事理的大奶奶,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最后,认定阿姐勾引了自己的儿子,一大盆污水泼过去,再加疯狂的毒打……不复是温柔贤淑的大奶奶。
黄家大少爷,景生的哥,嗜赌喜欢女人,为了中饱私囊,不惜瞒骗父亲,贪污田租。这样的伪君子看见景生教阿姐写字,居然也堂而皇之地训斥景生: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检点!
黄家大少奶奶,孝敬公婆,看到公公纳妾,警告丈夫:如果你敢象公公那样纳妾有你好看的!于是,阿姐便是钩她不安的肉中刺,玉器丢了,不用求证那就一定是阿姐干的。
……
畸形社会下的人物画像,山河美丽,掩盖住了那个时代残忍的人性。
再说悲哀的真正所在,是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杀人于无形……
一串串叹息与思考过后,再次感谢自己出生在如此自由的年代,感谢反封建的革命斗士们,我们一出生就享受着他们用生命鲜血换来的自由与文明。哈利路亚!
作为故事里的二少爷,如果他真的爱那个女子,就不应有任何表示,屈从于命运,这才是对两人都好的结局。二少爷爱而不得,最后只能再次离家,如果相爱就应该放手对各自都好,也不至于最后的结局,爱情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说来就来,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够终成眷属呀!!二少爷和那个女人终是有缘无分,互相喜欢也不能在一起
看《我家的女人》,那感觉就好比在很想搔痒的时候却怎么也脱不下来靴子。鲁迅当年曾慨叹向秀的《思旧赋》刚开了头就煞了尾,很不过瘾,所以最近看这个剧我老是想起鲁迅,他充分表达了我的郁闷。虽然我绝不是为了进行艺术欣赏而看这个电视剧,我只是想看一看1980年的张国荣,可是呆扳的画面,不够火候的情节,使这个文艺故事距科教片仅剩一步之遥,张国荣为它蒙上的一层文学气息,也几近湮没在人物本身的懵懵懂懂与不解风情之中。
但是,如果回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视荧屏的风烟,《我家的女人》几乎是为数寥寥的不为收视率而生的作品,它给香港电视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那是香港电视硝烟翻滚的年代,不用说看节目,只看各台对艺员的争夺就已经很有娱乐性了,风行一时的“佳视”在电视台的混战中莫明其妙地败落和消失也折射出香港电视竞争的残酷。1980年还是香港长篇电视剧盛行的年代,也是武侠剧成为热潮的滥觞期,电视剧中广泛运用刺激打斗、紧张节奏和夸张手法已经成为争夺收视率的市场守则。在长剧、武侠剧、成长剧、复仇剧成为风潮的年代,出现《我家的女人》这种单纯寻找艺术感觉的电视短剧简直不可思议,它的制作者们很有视收视率为粪土的气概。
《我家的女人》在香港那个日新月异的澎湃年代,突然给香港人讲了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中国南方的浸猪笼的故事,似乎暗示了香港和内地在文化上的血脉相连。故事在张国荣饰演的“景生”从省城学成回家时开始,又在从家离开的场景中结束,这中间他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父亲的小妾(美好)相恋,被发现后,美好被族人浸了猪笼处死。小妾的牺牲影射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内地的新旧两种文化难以兼容的碰撞,给当时的香港观众打开了一个历史视角。单元剧《我家的女人》属《岁月河山》系列,这个系列剧在香港开创了历史剧的先河。
由于不是长篇剧,《我家的女人》缺少宽阔的空间来营造全面的人物性格、烘托现场气氛和制造经典场面。在狭窄的电视短剧空间里,一个天真烂漫的学生变成满怀心事的青年,同时另外一个美丽的生命很容易就消失了,一切像快餐一样结束。电视剧一开始,景生激动而仓促地走在几只鹅和一些呆若木鸡的村民中间,这次从省城回家,他完全被“民主与科学”、“人权”等新思想占据,好像还看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严复的“天演论”,总之,他被洗脑了。他不满意长辈的封建思想,他只和新来家的美好比较投缘,懵懵懂懂地相处了一段时间,可能他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怎么回事,美好就被装进猪笼投河了,电视剧结束。
如此沉重的题材,灌入一个只有两集的电视剧中,难免隔靴搔痒,但是《我家的女人》努力地加入了话剧味和文学气息,这种想找艺术感觉的电视剧,在当时的香港是一次有勇气的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带有斧凿痕迹,但可贵的是,它向人们证明,香港的电视剧也和任何一种文艺作品一样,有庸俗和高雅之分。
《我家的女人》看起来就像一个艺术作品的初级版本,有醉生梦死的趋势却又浅尝辄止,很多地方流于粗糙和简陋,它的形式在很多地方没能为内容很好地服务。黄老爷家的居住条件,那简直可以叫人扼腕叹息:砖墙,木板床,吃饭还要坐条凳,寿宴每桌只有脸盆装的鸡肉。这些布景欠缺基本的美感,实在难以营造气氛,好似乡间采风摄回来的写实纪录片。主要人物处在被摆拍的状态,尤其是美好被叫去饮茶那组镜头,黄家人在茶桌前的姿势十分僵硬,把封建家庭等级制展现得过于直白和袒露。至于景生和美好的关系,基本没有铺展开来,有被扼杀在摇篮的感觉。美好在被浸猪笼前,没有任何关于心理活动的展示,傻呆呆地就进了猪笼。
关于《我家的女人》稍欠火候这一点,我猜张国荣可能有同感,他曾试想过美好浸猪笼前在自己的胳膊上狠狠刻下“景生”二字。
2002年,他跟朋友提起要重拍《我家的女人》,并在同年5月为此事去找过徐枫。之前,在为香港中文大学做的演讲中,他说,《我家的女人》是好戏。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他几次提起《我家的女人》,就仿佛在向艺术致敬。
在一篇魏绍恩写于1980年的文章里,他说到张国荣,大意是,张国荣是那种可以随口颂出莎士比亚的古英文名段,然后又若无其事地回到现实中的人。看《我家的女人》,我感受到了他这样的气质,那是一种迥异于现实世界的梦幻气质,并且他追求梦幻,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后来的20多年沧桑岁月中,坚守了这种气质。《我家的女人》中,看他写出的“天演论”、“进化论”那些字,真是一点也不觉得吃惊;在他去找美好说话之前,站在厨房门口故意摸了一下自己头发的那个动作,换做别人简直不可想象!或许他当时还没有多少表演的经验与技巧,但《我家的女人》证明了他是天生的演员。就像《我家的女人》在各种形式的限制中努力融入文学感一样,张国荣也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做到了一个能及的极限。
可能在电视剧中,艺术从来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我家的女人》勇敢地担当了这样一个舞者,并且非常幸运地找到了张国荣这个梦一样的舞伴。那还是张国荣的青涩年代,但是香港当时已经有人在该剧中惊奇地发现他蕴藏的潜力。看了《我家的女人》,我不再惊诧他后来的《胭脂扣》和《霸王别姬》,有种绝尘的气质,原来他早已具备,哪怕是在他还没找着北的时代。
《我家的女人》的制作者是香港电台电视部,这个单纯的制作部门由于受香港政府的扶持,没有收视率的压力,在那个时期曾经尝试着制作了重视艺术感觉的电视剧,包括《沙之城》、《屋檐下》和《我家的女人》。在这些电视剧中,香港电视固有的东西不那么显著,公式化成分较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多元化的因素,容易引起人们的深层关注。当年的香港电台电视部,聚集着一批有责任感的文化精英,那个找到张国荣出演《我家的女人》并说服他剪短头发的编剧,就是后来赫赫盛名的李碧华。如果站在收视率和人气的角度很俗气地考量一下,张国荣完全没有必要出演这个剧,但是他同意了。这部剧当年在国际上拿下多项大奖,包括一个演员表演奖,但是他没有因此走红,之后的几年,依然是他风烟蔓草的岁月。
《我家的女人》是在空间并不宽阔的电视媒介中进行的一次艺术性尝试,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同时,它也是张国荣艺术气质的端倪初露,这是它的看点所在。这是张国荣拿到生平第一个表演奖项的作品,他深以为荣,恋恋难忘。
那是香港电视剧时代的风尘年月,也是张国荣年轻时代的烟尘辗转,然而“桃源一向绝风尘”,风尘年代总有人在坚守自己的家园。所以在今天,可以有一部并不完美的短剧能像小溪一样在我们心里安静地流淌,所以可以有一个人让我们遥遥地回望。
玉阶空伫立,长亭更短亭。
蛮喜欢的。从景生回乡,寥寥几笔,一个古朴、闭塞、守旧、落后的封建乡村之风貌便被勾勒出来了。破落芜杂的乡村图景、民风民俗、以及一个封建家庭的“规矩”。(btw我觉得配乐的小调选得很好。太有那种年代的感觉了,于交代背景事半功倍。)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剧中布景未免太过寒碜——但这正是吸引我的一个点,像赤裸裸的纪录片,完全不加修饰不经美化,看上去很原始很荒蛮,大致还原了民国初期的乡村图景——那一点底蕴也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腐朽气息。压抑。
封建地主家庭等级森严,逼得小姨太私奔,于是要纳新人。出身贫寒的美好于是嫁入黄家,换来哥哥有钱娶老婆,还道:“你想一下——如果你嫁给一个耕田的卖布的或是种菜的,没错,那男人可能对你真心真意,但你想一下,为了两餐可能要捱一世!现在你嫁来这儿,有吃有住。有顿安乐茶饭还想什么!”是,是为了她好——于是于这暗无天日的大宅里忍气吞声、伏低做小,要做佣人做的事,地位有时候比佣人还不如。于是一个正青春如花美眷,被困在这了无生气令人窒息的宅里,对着年纪比自己大几倍的病恹恹瘾君子老爷,对着严厉的大太太,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更何况尊严。
景生是这家庭里唯一异色。上省城读过书,有先进文化,思想得到一定解放,热衷科学民主,敦诚善良——但他是无能的。他太年青,他或许懂得学堂里老师所授的东西,却不明白在自己生长起来的这个家庭这所宅子底下隐藏的罪恶——为什么小姨太要跑?是不是我们家里对她不好?为什么要娶新人?他是懵懂的。从头至尾。他或许习惯了麻木了,又或许察觉到了,也有不安,只是无能为力——他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自主。娘说给你娶女人,他只有顺从。在这家庭里谁都要顺从。
二十四岁的张国荣真是迷死我——清顺的眉眼,眼神柔和懵懂,纯白无瑕。演这个角色是很合适的,站在那里自是一股清流,带一种迷惘的梦幻的文艺的色彩,一种与背景格格不入的感觉。
两人的心在慢慢靠近,但,不是那个意思。
有人说景生不解风情——其实他何必解风情?这个故事讲的根本不是一个年少方刚的青年的情难自控与一个久经压抑的女人的暗潮涌动,讲的不是勇于挑战封建父权的儿子与具有反抗精神的阁楼上的女人的爱情悲剧。
它讲的不过是,两个同样不属于这宅子、这个吃人的世界的人不由自主的靠近,没有邪念,无关情欲——只是因为同病相怜,是因为共情同感。是因为彼此一样纯洁、善良、真挚。或许只有彼此能懂得彼此。但是,不行——不行就是不行。在这样的家庭里半点逾矩都要人命。美好不懂吗?她懂的,但她同样懵懂。她也太年青,还没有真正历练出来。又或者她是无论如何精神上也不屈服的那种人,是作者赋加的一个苍白无力的反抗符号。一天,遭受巨大折辱,悲从中来不能自抑,失神地、迷乱地,倒在景生身上。景生没有抗拒,只脸上有不安的表情。他同样懂,但他也不懂。会不会被看见?被看见怎么办?唉——她这么伤心。不就是借个肩膀。于是被撞破,大张旗鼓地捉奸。
景生自始至终都是那种天真的表情,连他的忧虑也是,连在他告诉美好“要不然,我们一起走?”的时候也是。我在想,他真的做好决定了么?仔仔细细考虑过一切了么?怎可以轻飘飘丢下这句话,脸上却没有几分坚决的神色?只有眼睛在颤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真的到了绝路了吧——他作为家庭里的儿子我担保他安然无恙!可是美好就惨了……他是为了她。也许在这种时候我不能说他无能了,他像一个男子汉了。像一只幼鹰成年了,即将腾飞——还没飞出几里路羽翼就折断那种。
后面就交代得比较潦草,很简单地带过。但我觉得这没什么好诟病,反而是特色之一吧。很冷漠无情的,很官方的,交代了结局。没有多余的渲染,没有刻意的煽情。回绕在耳边的只是美好抽噎不止的哭声。最后她面无表情地看自己被抓去浸猪笼,最后景生黯然地离开这个吃人的乡村。乡村依旧是自然清新的,民风依旧是热情淳朴的,但在最后却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它的残忍劣根。景生彻底懂了。这给人的冲击与《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点相像。初初看《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几排灯笼,我真喜欢。端重古朴的宅院,对称的画面,有一种相当谨严而丰富的美感。红是俗世烟火,人间的颜色,喜庆、热闹、温馨。到了最后——看那两排灯笼,在深宅大院里,黑沉沉的天幕下,却感到说不出的寒意。那红仿似厉鬼的红装,似一张张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着人,不吐骨头。
这是这部电影的残忍。
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不缺乏对女性的戕害,但是真正用影视表达这一过去常态的作品却寥寥可数,这部现在被忽略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张国荣在里面饰演男主角,估计早就石沉大海。但是电影中对于民国初期历史场景的还原度、风俗的考究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着实让人观后留有余味。
年轻的哥哥。马上又要过生日啦~
李碧华也
良辰美景奈何天
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世上的大部分人类,无论男女。
22岁的哥哥
可能篇幅的原因稍显粗糙,但原生态的历史纪录太难得,二十出头的张国荣几乎本色演出,又凸显惊人气质和才华,因此片被王家卫看中也不足为奇,可惜虽然他去世前一年多次提到重拍却没有实现。
很古朴的片子!挺我记得好像还有温美玲!
小哥哥~
听说有情欲戏才想看的,结果只是抱了一下?!很生活化 展示了很多民俗 以及 丑陋 拜山,小妾进门,炒春饼,浸猪笼
说实话 未经雕琢的演技反而显得浑然天成
二少在低头忙碌的佣人边走着,很是无忧无虑,镜头拉远,这时的乡村好闲适。待到它显出吃人的真面目时方觉沉痛。
朴质又华丽。
嗯,好!
最让我感触的还是女主 尤其是那句 我嫁到黄家来没过过好日子 连小人都不如啊 哭戏哭得肝肠尽断
老香港乡下地主家斑驳的庭院宅门比不得老北京四合院的红墙瓦琉璃,但几百年来的毫无变迁呈现出压抑的厚重感。故事就如同这几百年没有变迁的村子一样,那么平淡无奇却更显压抑。李碧华笔下的男人多情却不带裆,正是他们这种不敢反抗,生如此,死如此,习以为常的被压抑,让人产生更多反思。
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折磨。女主有些镜头有几分神似翁美玲啊。哥哥真是翩翩佳公子,年少英俊,温柔倜傥,像美玉一样温润的少年郎。
景生和十二少的感觉太像了。也许这就是为张国荣的《胭脂扣》奠基的吧。整部片子的粤语很好听,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风俗!而且都是李碧华的剧本..
一个女人最大的无用是哭声 就像一个男人最大的无用是沉默一样
确实很像《湘女潇潇》,但觉得美好比潇潇更惨,她不该遇上景生,景生只能给她希望和绝望,景生太文弱什么也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