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关于黄河的赞歌,奔涌不息的河水,渲染出雄浑气势,让人想起宁静主演的《红河谷》,两部影片都在彰显诞育于黄河的精神,让人动容,也让人感怀。
与邵氏武侠、九十年代浪漫武侠相比,这部片子里面隐藏着许多现实的感喟。元代诗人张养浩有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说:“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各路诸侯为了一己私欲争权夺利,最后苦了的是百姓,所以电影里百姓才会被迫反击、仇视官府。黄河大侠的横空出世,是祈求和平愿望的集中显现,他代表着千千万万受苦人站出来对强权说:“不!”。马义是个光辉的形象,与诙谐市侩的车天相映成趣。他与常见武侠片主人公非常不同,心存百姓,剑道只是手段,在电影里车天说是“一心一意”,而在金庸武侠里则表述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大侠与民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以来的侠文化,战国的侠有要报效的君主,豫让、荆轲、专诸等人的行为都不是为己的,而是为了他所依附的君主采取某种行动。汉代的郭解、郑当时等大侠则开始有了独立意识,他们不苟同于当权者,而服膺于一种流行于社会的俗文化,他们是黄河大侠的前身。这些侠客在汉武帝打击侠文化的浪潮中渐渐消隐,其精神却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传递下来,最终进入我们面前的这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电影之中。
抛却唐末五代混乱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建构的环境清晰可见: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河,河边几座古城,黄土漫天,百姓面黄肌瘦,充满了苍凉、压抑。无论是柳、李,还是段,他们都只为了自己的权势,眼里并没有百姓死活,在这样的绝望中,黄河大侠无意中进入这个死局,仅凭一把剑连斩三王。很显然,电影将侠客的个人力量过度放大,可以看做是黄河精神在个人身上的灌注。
影片结尾,大侠一骑绝尘而去,我却很担心这个世界中的百姓怎么办?留下这么一个权力真空,未曾出现的南面吐蕃、北面回鹘、东面中原王朝皆虎视眈眈,谁又能拯救百姓呢?即便是黄河大侠黄袍加身,不过又走了王朝更迭的老路。在电影世界中的百姓,结局无疑是灰暗的,最后的最后,侠客似乎也不能真正改变什么。
总得来说,部片子的好处就是能超出普通的江湖恩怨之外,延伸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笔触是那么冷酷,用心又是如此良苦。导演留下大侠的背影,其实也是有意留下了希望。
回头看这部老片,总是让人心生感慨。虽然是武侠片,但是宏旨上却是道出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朝代变更迭代的历史。
三王争霸,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是各路豪强争斗的缩影。无论是结局如何,过程中最苦难无疑是百姓。于百姓而言,谁当王其实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一份安定,没有厮杀战争。再则,最后能够胜出的必然是最有心计之人,乱世之中,善良是无法通行的。所以段王爷段王爷如无手段,怎么可能可以胜出,世俗的道德,于他而言是不存在。最后他死于马义之手,天下再次大乱,于百姓而言,到底是福兮祸兮?马义,在追寻之中,能否遇到仁义道德的王者?或许真的很难。
“禀王爷,刺客都抓住了,如何处置?”(你这卫兵在门外,大侠门内都杀完刺客了,卫兵进来说都抓住了?搁这演戏呢?这出借大侠瞎眼演一出戏,一石二鸟,既能刺探眼瞎的大侠还有没有功夫杀人,又能假说是柳贼刺段王爷,不仅夺王爷领地,还在领地内行凶杀了大侠家人,从而借大侠刀杀柳贼,让互为犄角桎梏的段王爷白白得利。最后再加把火,说自己保不住领地百姓可不行,一定要跟柳贼决一死战,需人下战书。手下卫兵纷纷回避答到“此乃有去无回呀”,王爷说“手下无勇者,难以言强啊”于是大侠上钩我去我去。)(不仔细想还真觉得大侠勇猛无前,刚正不阿,殊不知段王爷绵里藏针,借力打力呢) 之后段王爷怂恿大侠护送真真公主过河“无论成败,都有重赏。”“李贼集兵欲夺我领地,恩公不会置百姓于不顾吧”“战火一起,百姓遭难啊。”可谓是苦口婆心,竭尽全力让大侠当马前卒而且有此人如有一将,打的防守者招架不住。谁曾想送过去的是公主假尸,李贼怒从心头起,杀向大侠。段王爷这一手一桃杀二士,真的渔翁得利啊。李贼当初不能让大侠为己所用去独霸天下下毒让大侠没死成而是盲了眼,也是一丘之貉。真就是苦了李贼女儿真真公主,“我不想骗你所以我不能告诉你我父亲是干嘛滴”虽是非分明但也只能独善其身最终还成了博弈的牺牲品被物化。 送战书城楼激战挺有想象力的,柳贼杀人狂魔名不虚传,城墙上挂着尸首分离,而且城里他还在到处砍头。激战的过程中大侠与车天一根绳子联结,车天被吊在城门半中央,绳子另一端被城楼上的大侠一边抓着一边打斗,还有城墙上下追逐,一人翻滚着向下,一人斜着徐徐向下追。以及用用点燃就往前飞冲的鞭炮来驱赶柳贼与其卫兵。 当官的没一个是好人。 段王爷为了收复失地,救你们(难民在山下干掉官兵那段,有套马绳,有把兵吊起来锤),派我俩下战书的。 下战书?你们又要打仗了。你们这些当官的,打来打去,争的是什么?(如同大侠苦练十年功夫,拳脚再好也没救下家人,习武防身保家卫国当然好,但最终却只是落得个替人卖功夫的下场)家给你们烧了,人也快给杀光了。我们逃到这荒山沟里,你们还是不肯放过,你这恶魔。 行了行了,官可不敢当了。(车天对段王爷要封官唯恐避之不及,之前被难民错认为官一顿猛锤)。金子嘛,是拿命换来的,咬开它都是血啊。(一指车天和大侠下战书致使柳贼出城的生死追赶,二指段王爷等官对领土百姓的剥削蚕食得来的不加珍惜大肆挥霍的“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三是指百姓的苦命与贫贱,乱世人不是人的悲惨。) 结尾还是还阳了,邪不胜正。如果结尾是真真公主真看见大侠杀了她父亲李贼并上了段王爷的道处决大侠,真的腹黑,虽是道貌岸然的段王爷当道(他还愿也说了多谢菩萨给了我天下,我一定修善积德造福百姓做仁义之君),或许有个几年太平日子可能也会有苛税但总好过朝不保夕战乱一起流离失所猪狗不如。如果结尾按照片中在法场真真用剑为大侠和车天松绑让其逃离,而她在撤退中重伤身亡,车天为大侠挡箭也重伤,开武馆时的徒弟(虽应了传授武术,但也不是救百姓之道,时间太长,尤其心术不正来学更是对百姓更坏)来帮忙抵抗,大侠带着还有一口气的车天到寺庙求僧人救助,没曾想车天自尽让大侠少个包袱。僧人看到远处赶来除根的段王爷卫兵,让大侠去远山坡跟死去车天入坑埋着骗了段王爷耳目以为根已除。(却是寺庙主持让其躺坑成砧板鱼肉,毕竟段王爷最初演的那出一石二鸟可能有主持协助呢,这结尾也是黑暗的)但其实最好的应该就是片中耳目以为根已除离去,主持说的“僧无戏言(耳目问人去哪,僧指山坡埋人那坑,菩萨保佑”然后场景转去,段王爷被手下人恭贺成为黄河一带的大藩镇后回了句:“菩萨保佑啊,我得去寺庙还个愿”。两句菩萨保佑,保的是家人已亡又挚友红颜已亡苟住命大侠,还是保的是隔山打牛的段王爷,还是保的是黄河一方水土的难民。接下来那句“去寺庙还愿”可谓是官教勾结,暗无天日(主持一时恻隐见大侠对死去车天的情真意切使了一计五五开半送半救也会存在)。 只可惜结尾却是,段王爷来还愿,主持让大侠躲避,大侠却一刀劈了段人,群龙无首,战乱又再四起,这身功夫,是开武馆传授有用?还是防身保家有用?还是“为万世开太平”有用? 不过,从寺庙,再到滔滔江水翻滚汹涌的黄河边的打斗,确实短促精彩,段王爷被刺前“你饶了我的命,我的江山都给你”,跟真真公主挡箭前说的“你饶了大侠的命,我父亲的领地都可以给你”再次点题,虽然后面那句用处不大(李贼死了他的领地任人宰割的)。 大侠杀了段王爷,跟主持说我愿已了愿皈依佛门,却被告知虽说佛法无边但你闯下大祸(杀了段王爷)小小佛门无法保护你啊,并说“尘世间诸侯你争我夺,百姓劫难未了你想做啥就去做吧,菩萨保佑。”这里的保佑是希望他仗剑助平世间不平,也希望人世间少纷争,百姓多太平,格局是开了,但还是正了点。
ps:兵马的对冲,以及中场面的镜头切换拉远近,修复版看的精彩纷呈,而且剧本也写的好,段王爷的两面三刀,柳贼的残暴,李贼的偏安一隅以及反被经验误,三个藩镇诸侯,以及大侠,还有车天(插浑打科这个角色演的很到位而且协调观感也好)和一众百姓。
那挺感动,看到八十年代,那些年,那些执着的人们,拍摄认真演出的电影。
我们在谈论电影的今天会想到什么,欧美电影,日韩片,港台剧。而大陆自己的片子呢,充斥着偶像派小鲜肉以及随随便便挣大钱的浮躁。
武侠,不是你侬我侬,不是花前月下,不是古装偶像剧,而是拳拳到肉的实在,为国为民的使命,认真演出的敬佩。
中国传统武侠,重点在侠不在武。
超出想象的惊喜,于老爷子壮年时这身手和扮相,要是赶上好时代可不就是大陆三船敏郎,淳于珊珊这个角色有奸滑有忠义,相当到位,故事内核也远超一干武侠故事的侠义,谈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逃难百姓痛打主角二人是神来之笔,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死的还是老百姓,还有三个军阀的故事,创作者是倾注了理想和心血的。此外就是全实景、真兵马的大手笔拍摄,叹为观止,虽然局限于落后的技术手段,但那难民的落魄、兵卒的残暴、军阀的虚伪跋扈,皆有其神。
童年时很深的记忆。
印象深刻,记得一个广场上尸体纵横和最后由和尚们下葬的镜头
于承惠,胡坚强,熊欣欣,淳于珊珊,万琼……现在来看,还是很不错
武侠片,,真不错。。
高清修复,画质不错,算是可看性比较强的大陆武侠,Bug还是多的,大侠的女儿很可爱,真真姑娘很漂亮,却都死得很惨烈。
童年时和小朋友拿塑料大刀打着玩时经常把自己叫做黄河大侠,很喜欢的电影,悲凉萧索之英雄。收藏了2张原版电影海报。
瞎子都能跑到黄河去决斗,就怕他打赢了都回不了家。
儿时经典
童年记忆
好看
虽然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大方向上当年电影走在正途的一个标志:上部热门大反派的扮演者可以在本片领衔正面男一!而这意味着演员具有超过预期的可塑性,既能在正主中挂叛逆,也能在反派中显魅力。代表人物:少林寺的于承惠和方世玉的赵文卓。所谓超过预期:张鑫炎在选角于承惠时可能并没特别留意性格“正魅”的维度,可等少林寺大热之后发现原来如此或可利用由反转正?效果依然不错……从选角环节就早早走在观众的前面,甚至走在自己的前面!与今日顶流技拙普通观众看在眼里导演还要百般辩解矫情形成鲜明对比。
再后来,再也没有大陆武打片能看了
重看。大陆武侠注重的气和同时期港台又诸多分别,或者香港武侠在李小龙定义功夫前,杂糅传统戏曲电影关系镜头用法与日本剑戟打斗蒙太奇,李小龙以西部片决斗质感赋予功夫打斗神采,又靠分镜设计出对话质感,而后又在袁和平刘家良洪金宝等人的助力下将单人与多人打斗的“交流”质感发扬光大,并最终演变出卧虎藏龙一场多兵器打斗。相比之下虽然本片导演也算是香港左派电影大拿,但本片正正一股黄土扎实厚重味道,原因则影像在于注重动作的记录感,与简单的文戏互有对比,相得映彰别有一番情趣。而内核上又与神鞭,乃至后面的师傅那种小民视角颇为不同,更完全没有黄飞鸿十月围城的精英视角,有趣至极。加一星。
老片子~
1小时候没看明白 现在想吐槽一下 我们自己的历史。2一个电影从上到下 各种人对时代的反应 想想电影才多长时间啊。3救世的道是什么 其实也没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剑见不平之事 消之 想多了没用
虽然没什么太突出的地方,但是拍得很完整,将大侠放在一个争名夺利、不择手段的环境中,方显“侠”之本色。同时也凸显了车天这样的底层小人物虽有贪婪之心,但是在道义之上,却丝毫不含糊,这恰恰说明这些渺小的人闪耀着最伟大的人性光辉。
我看了估计快10遍了吧...影片主要场景都是在我老家拍的 - - 家乡电视台几乎每年都要放几遍它
“吾杀若辈,实救若辈于世上诸苦,虽杀之,实爱之也。”——张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