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C. 9.18,导演李安坐在我前一排,放映结束后他上台,说是21年未曾看过这部片子了,抹了滴感叹年岁的眼泪。
A very strong ethical message. 好在李安说,“原作本子太愤怒了,我来自台湾,我没有那么愤怒。” 这是我全场最喜欢的comment。我觉得东亚文化里出来的人,对于家庭伦理角色扮演都熟络有心得,我们从小学会察言观色也看透家庭琐碎,对家庭从未抱有那种西式的义无反顾的爱与信任。相反的,大多数的人心存善念,从父母每日争吵中爱起自己的父母,体谅人性那点点脆弱又相对可爱的地方,所以更坦荡些。The Ice Storm相对更愤怒,无处安放的愤怒,对世界对家庭对人生,恹恹疲于生活的母亲,只因性需求就被罪恶化了的父亲,对身体好奇又敞亮的孩子,还有那个一开始就游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青少年,最后他们将自己引爆。乍一看确实有一种亚洲家庭氛围,各自破碎,各自拒绝,爆炸之后再安然无事地回家。因此看到最后面那么强烈的伦理审判时,我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是来自导演的独断审判,大笔一挥,有罪的都有罪,没罪的也赎罪。好在不是,好在李安说他没有那么愤怒的,因此我觉得好,没有感觉错他。
原著是编剧James妻子读的书,由James推荐给李安看。李安说读原著的时候他印象深刻,就在第200页他读到孩子被电死从冰冻马路上如垃圾一般下滑的片段,于是他想,this is more than a book. 他这个用词很精妙,导演的视觉想像太不一样了,读一段话,脑海里是蜃楼。李安说他就是为了这个画面拍整部电影,一开始很零散,剪了太多版本,也没办法巧妙地将讽刺,幽默,迷茫,和死亡很好地链接。他又提及,那个时候日子很慢,不像现在有死线赶着,于是他们每天完工就去纽约chinatown吃北京鸭,他请客,a peking duck banquet,大家聊天喝酒。因为片子没被出版方看重,他们都是想到什么拍什么,直到有一天李安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想加进去的东西了,他想了下说,不如我们去吃北京鸭吧,于是大家就走去下城,电影工作就结束了。那个时候大家还年轻,不怕虚度时间,又被世界赋予梦想。
The Ice Storm鲜少在银幕上放映,它一直都是受冷落的,电影第一次试映时只拿了17分。因前半段有几段幽默对话,于是公司看情况不佳,就以“搞笑片”的名义卖给一个法国人。James说,我生平从未见过如此愤怒的法国人,但是他对那个法国人说,“我只是创作了这个电影,又不是我卖给你的。” 后来他们提及片子去电影节映,结束后的二十分钟后,全场起立,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李安说,这电影终于找到自己了。这也有趣,他们不曾觉得电影有好坏失败之分,更像是有不一样的个性,若能被人喜欢即算得理解,是谓善终。又讲到他们去取景,New Canaan,李安和James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愤怒的人,他们拍电影被赶出来。有一个grocery取景,拍摄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他们站的那块马路是私人的,某某曾曾曾祖父的,于是他们被罚款,2000美金吧可能是,James说那一天他刚好晚到一会儿,来了发现无人在,然后去city hall交了罚款才重新开始。
李安说Kevin Klein打高尔夫那一段是他导演生涯里top几的镜头,房子透明,大自然背景中的后现代房屋,半裸的男人,对人生毫无掌控力,失去重心,然后李安说,就是那么巧的,一开拍一片云就过来了。又提及他喜欢他拍人的后脑勺,他说情绪深重的时刻是god's moment,他不觉得人的正面神情足够表现那种错综情绪,而他又相信好的演员可以用头发演戏。半秃的James说,那有人没头发岂不是很难过。李安说这个电影的后半段很特别,因为暴风雪,所以是不会有光的,没有电源,一切都是透明、黑暗、冰冷的,而他要表现出这个效果来,这是对他的考验。其次,我还很喜欢母亲骑单车那个镜头,风拂过她脸,她突然长得和她的女儿一模一样了,年轻,困惑,有自己的世界,因为有自己的世界因此稍微勇敢了点。也喜欢母亲去捡尸那一段,刚开始她说,我的丈夫现在在厕所里晕过去了,我与他结婚二十年多,我却毫无想要去看他的心思。可后来她还是去了,去那里,把她的人生捡起来了。一扇开到一半的门,进与出都是人生。
again,虽然少年从冰冻马路上滑下的画面甚好,我却觉得这个伦理质问太情绪强烈了点,片子被这个镜头束缚住了。李安若不是偏爱这个画面,这部电影应该会更拥有沉默力量。不在沉默中爆发的东西,才往往对人猛然一击。就如影片最后那段话,就又有点李安的味道了,When you think about it, it's not easy to keep from just wandering out of life. It's like someone's always leaving the door open to the next world, and if you aren't paying attention you could just walk through it, and then you've died. That's why in your dreams it's like you're standing in that doorway... and the dying people and the newborn people pass by you... and brush up against you as they come in and out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night. You get spun around, and in the morning... it takes a while to find your way back into the world. 生活中总有那样的黑色领域,而去往那里的门半掩不掩着,若是你不留神,就会不小心走进去。而你四处流荡,在夜间四处流荡,早晨到了,你需要花一段时间,找回回这个世界的路。
李安的这部被忽视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杰作。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伦理道德的瓦解,性解放,换妻游戏,中年危机,青春期,所有一切都在冰风暴来临的夜晚分崩离析。李安在这部电影中依旧保持了那种不动声色的暗潮涌动,沉稳的镜头语言下面是让人无法正视的残酷。对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解剖,可谓刀刀见血,观影的过程就好比置身那个冰风暴的夜晚,寒意渗透到每一个毛孔,让人实不忍心看第二遍。
当性解放如风暴般横行肆虐,所有的人都在放纵淫乱,只有小蜘蛛侠赶上了回家的末班车,而小魔戒使者的变故更让这场游戏冷至冰点。一年后《美国丽人》沿此继续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后杨德昌拍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一一》。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上次看还是6年前。再看大银幕胶片版,感觉确实截然不同。大银幕放大了冰冷咸湿压抑的气氛,如片名般冰冷。上世纪70年代性解放浪潮冲击下,美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大玩换妻游戏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也在做着性游戏。李安能如此老道犀利很厉害//【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胶片版。效果比上次在资料馆看的好很多。仿佛能感受到扑面而来彻骨的寒冷。更能体会到中产阶级夫妻面临的感情危机,以及巨大的空虚失落。空灵的印尼传统乐器配乐竟然与影片相得益彰,倍感无奈而荒诞。映后安叔讲起初次拍英语片、美国片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家庭的理解、拍完一部放下一部的心情。颁奖典礼前夜的这场放映最后,闻天祥老师总结道:政治不能解决人心的问题,艺术可以。
李安总体属温和保守派,倡导理性开明,反对极端思维。抓住这点你就很容易理解本片的故事脉络:凯文克莱恩外遇出轨,并非只是贪恋肉欲,部分源于妻子的宗教信仰刻板严肃(由此压抑人性而逆反出强制性偷盗。女儿遗传此病外更拐向政治狂热),但他寻找新情感归宿的努力(选钥匙一幕突然爆发)在外遇对象韦弗那里碰了钉子,因为对方处在反向极端,只是玩玩不想沟通。相较于已然暗潮涌动的凯文一家,韦弗她家的危机更为严重,父亲长期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怠教失职,最终导致儿子伍德的雪夜悲剧!相反马奎尔在意外与主观共力下克制安渡,其父未因自己的困扰而荒废教责。叙事途中李安特别构设了枯池水床尼克松面具等反差荒诞景物元素暗示涉事角色间的情感疏离或难如所愿。真正如愿哪怕十四岁少女初夜也要回归床上!PS蜘蛛侠魔戒中分很清的马奎尔伍德吊诡脸盲?
上课放的。除了《断背山》,我对李安其他作品都不感冒。
老片重温。李安最被低估的一部影片。悲凉的讽刺,准确地抓住了美国70年代过于追求自由解放而导致的自我迷恋,从而自私,欺骗,逃避,交流障碍等问题,结尾天灾人祸合二为一。李安的电影在于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影片里的细枝末节你就能逐一体会。一大堆舞台剧演员和年轻演员的表演令人惊叹。
谁和我讲这是灾难片的,家庭伦理片阿魂淡!(大概只是我记错)还这么大胆的换妻PLAY,结果又被李导拍的好文艺好苦闷,这样的片喜欢不起来阿~
李安的镜头很细腻,经得起推敲,挺完整地还原了美国70年代的社会风貌。
李安拍这种家庭伦理片还真的特有哲理,隐晦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会体会到不同的东西,李安可能是个有心灵洁癖的人。
冰风暴就是最大的隐喻。李安选角很有眼光,后来那些小演员都成角了,蜘蛛大侠,魔戒使者,蝙蝠侠女友,大象抢手....
你生于家庭,却又困于家庭,这世上有多少人漠然平静地生活于绝望之中。我们互相相爱,我们互相伤害,最后同归尘埃里。
生活一片糟 活着你得到了什么 失去了什么
据说是安叔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不知道他是在哪部电影之前说的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似乎算不上一部很"李安式"的电影,电影里处处透露出的那种严肃,乃至近乎严酷的审视感,让电影如同Ice Storm一样冰冷。天知道他们下一次还会不会一起去接保罗,或许下一场Ice Storm更为猛烈。
有点类似《一一》的感觉。片头的风笛很好听。wendy骑自行车在暮秋的坡道上自在滑行,红色的披风特别明艳动人。她的妈妈忍不住问身边的人,你有多久没骑自行车了。落满一地的黄叶上接吻。当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妇抱怨生活时,对方说,我不想听,我已经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个。可是反过身来却教训起小孩身
冰冷的审视,一步步走向不归途,没人喊停,没人知道归途在何处。那些残存的温暖,在这个隆冬显得格外凄清。这些伤痛会伴随他们一生。
【B+】充满了象征与隐喻,李安像个洞察一切又缄默不语的智者,对少年,成年,男人,女人各自的心理都有着精准的体会,却只展露出一小部分,让观众看到的,仅仅是冰风暴最为平静的时刻。
冰风暴 和 与魔鬼共骑 说不上更喜欢哪个 都触到我【再看,还是最喜欢冰风暴!】
查建英说:知识分子最爱换妻游戏~李安可以回答一下~
李安本领着实了得,一个台湾人还原美国七十年代居然如此到位。
这片儿太政治,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美国的提喻(以水门事件为联系点)。情节剧的某些处理上可以直接追到尼古拉斯·雷伊或者道格拉斯·西尔克。虽然是李安一贯的高水准优等生电影(比如大段冻雨时的夜景,那纯属炫耀啊亲),但是看得出拍这片儿时,李安心里没有爱。
看完后大概可以理解李安最喜欢自己这部作品的理由。生活变成脱缰野马的一刻,也可以被称作重生的开始。极端的冷静往往使我们滑向危险境地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