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堡的雨伞》也称《秋水伊人》记录 原名:Les Parapluiesde Cherbourg 导演:Jacques Demy 上映日期:1964-02-19(法国) 题材:爱情/剧情/歌舞 片长:1小时31分 听说现在经典的圣诞电影变成了这一部,我就找了电影来看一下。看了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浪漫爱情歌剧片。不是说它的内容给我带来多大的深刻感受,而是它的内容就是荧幕经典的狗血爱情故事。 简单来说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家里卖伞的年轻女孩遇到了一个学汽修的男孩,两人见面之后就双双坠入爱河。但是好景不长,但女孩儿决定跟男孩儿结婚的时候,男孩的征兵令来了要求去两年……在男孩去当兵的时候,女孩发现自己怀孕了,期间女主只收到一封信,而男孩还没回来。在追求她女孩的人中表示愿意与她一起抚养这个孩子,加上母亲的劝说下,她就嫁给了那个人(看到这里我只能给无数个黑人问号)…………然后男孩回来发现女孩嫁了人,母亲在他回来的没多久就去世了,而他也迎娶了一直照顾母亲的女人。然后两个主角在各自的家庭里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狗血吧,乐趣吧,是爱情吧……看完我只想吐槽下这经典版的爱情…… 但是这部电影里的配色!!!!!!!!!!!神仙色彩啊。还有里面的复古服装搭配看得我根本停不下来截图的手,配色真的是太美了,有兴趣看到这里的孩纸们可以品一品下面的图片。最好看的我觉得也只有这点了~~~如果有忽略的地方 ,可以告诉我。 语录: 1.“你身上有股汽油味。” ——“这只是另外一种香水。” 2.分离是残忍的,这是一个事实。但时间会抚平一切。 3.我们必须要试着开心起来,在这最后的时刻,我们要让它牢牢的留在记忆中。美好的记忆将会激励我们生活。 4.当我孤独的时候我是多么得惊慌,当我更坚强的时候我们会相遇。
很喜欢这部片子,颜色真是太漂亮了,非常悦目的一部电影,布景和人物服装都精致到令人赞叹,更别提20岁的德纳芙有多漂亮了。史诗爱情嘛,结局还挺虐。全程每句台词都是用唱的,可是感觉比悲惨世界适应多了。第一次看德米,感觉锐气不如他老婆;整体完成度很高!男主角的演技真的很棒,挽救爱情而不得的伤心太感人了。
1964年,雅克.德米的《瑟堡的雨伞》在第17届戛纳电影节上摘得金棕榈奖,同年,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摘得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两部电影都是彩色片。
不同的是,《瑟堡的雨伞》当中的对白,都是唱出来的。
为什么唱段和色彩会同时出现在《瑟堡的雨伞》?这就牵扯到电影视与听的对位。唱而不说,本已夸张;唯有使用同样夸张的色彩,才能使视觉与听觉对位。
试想一下,如果《雨伞》的色彩是黑、白、灰、卡其……当人物开口唱起来的时候,整个场面会是多么无趣和尴尬?又或者,画面是夸张的彩色,可是人物不唱反而像平常人那样说,那夸张的色彩就会显得小题大做?极鲜艳的颜色,当然要配唱段。
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上的“夸张”,都是一种“假定性”,是导演与观众约定好了:在我的电影里,世界是极其鲜艳的,人们可以唱。就像武侠片的导演不用事先和观众解释:大侠们为什么会飞。
同时,对于《瑟堡的雨伞》这样一部爱情片,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唱段又是与其故事主题相符的,导演为其故事选择了合适的表现手法。
当女主与男主陷入热恋的时候,女主橙色的套装和长裙,与男主蓝色的衬衫撞色,表现出爱情的美好。而当女主得知男主要参军时,她换上相对不是那么鲜艳的卡其色风衣,男主也换上了深色的外套,他们在街道里伤离别的时候,导演甚至打上了蓝色的光线,此时的色彩又烘托出分别的痛苦。而电影里的“第三者”和大老板们,则都穿黑色的衣服,显示出他们的破坏作用。
《雨伞》里从头到尾不间断的唱段和音乐,也在不同情节需要时,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当情人窃窃私语时,男女主的唱腔亲昵发嗲;当人们吵架时,曲调则尖锐昂扬。
色彩和音乐统统都服务于剧情和主题,体现了导演对视与听之娴熟把握。
同时,《瑟堡的雨伞》的观赏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色彩与音乐,导演如行云流水般的场面调度使得空间得以非常好的呈现,同时也帮助观众很好地投入剧情,这是推动情绪的基础。比如当女儿和母亲在雨伞店里第一次为了男朋友而争执时,女儿和母亲轮流成为画面的前景,谁在前景,谁的语言就恰好对位于背景的人形成一种统摄力,这种精准的电影语言,正是导演功力之体现。
其实有两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鲜艳色彩的运用。
假如《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不是黄色而是黑色,体积巨大的擎天柱不是红蓝相间而是灰色,那么观众对汽车人的亲切感将会大大减少,使得电影的“假定性”减弱。
又如《葫芦娃》里的七个葫芦兄弟如果不是七色而是统一的青色,那么谁会对他们这几个蹦来挑去的“小魔王”产生好感呢?
无论是变形金刚还是葫芦娃,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想让观众喜欢他们,就把他们弄漂亮点吧。
流动的色彩很瞩目。被《爱乐之城》抄了不少去啊,连惆怅的经年重逢都那么像。我果然不能适应从头到尾每句话都在唱的歌舞片,说好的抑扬顿挫呢...
看的最新的修复版,颜色真是太漂亮了,非常悦目的一部电影,布景和人物服装都精致到令人赞叹,更别提20岁的德纳芙有多漂亮了。史诗爱情嘛,结局还挺虐。。全程每句台词都是用唱的,可是感觉比悲惨世界适应多了。。
故事现在看来太过普通了,除了结尾再见大雪茫茫中的几句意犹未尽的闲聊让人唏嘘不已。不过选角真是不错,年轻美艳逼人的Deneuve从此出道,其他也是俊男靓女啊,梳妆,服装,置景【人工布景】,更是绝佳,配色现在看来都极具美感。至于全程唱白的手法,我只能说需要慢慢习惯法国这种类型的歌曲……
三观板正,全是善解人意的苦人儿。歌剧形式有些催眠,最具音乐性的是摄影,颜色也美。戏剧张力主要来自大刀阔斧的时间与对比,而不是细笔描摹,如果改成一出舞台表演,大概会感人一些。
这哭哭啼啼狗血的剧本是琼瑶阿姨写的吧,CD一直拉着张伤春悲秋的长脸完全不对她的戏路啊,这是属于阿佳妮的绝对领域啊亲,强大的冰美人气场德米根本HOLD不住哇。全片唱的都在同一个调子上,糟蹋了法语的美感,只剩下不接地气的拿腔拿调 720p BluRay x264-HDCLUB
这片儿其实一点都不甜,根本就是篇虐文……
在电影中,人们才会为爱情死去
属于那种享誉影史专科必读可看过之后随便一个影迷都能轻松就指出缺陷并能引起广泛共识的电影。雅克德米或许想表现法国日常生活乐符流淌的韵律感,可韵律节奏这种东西需要有对位反差,需要大量正常对白去陪衬烘托,角色无论主配无论何事通片都唱也就失去韵律本身的意义,都在唱也就等同于都没唱。相较而言,所谓缺乏优美曲调记忆点的诟病反而退为次生缺陷。正确的做法该像马莫利安的公主艳史或北野武的座头市那样,将超现实生活韵律集中在某个小段重点展示!
只有电影里的人才会为爱而死?才不是,电影里的人都做不到。
惊天动地与天长地久在本质上就是不可协调的矛盾,那浓烈的色彩与哀伤的故事恰好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咫尺之遥却永不得见;《萝拉》中马克·米歇尔的出现让这个雅克·德米影像世界更加完整。
最爱的与陪你走完一生的不一定非要是同一人儿
7.1/10【雅克德米×1】很喜欢片头雨中伞与鹅卵石小路的搭配,点题又赏心悦目,配上配乐美到心醉。虽然是歌舞片但是只有歌没有舞,台词全程唱段化是一个很新奇的体验,但是到中段就会有些疲劳了,何况本片虽是歌舞片但除了i will wait for you这段配乐之外我并没有觉得有很出彩的唱段。本片的色彩运用实在是令人大饱眼福,每一帧都美的像一幅画。但是剧情实在是俗套,不过倒是完美诠释了那句“最爱的人并不是最合适你的人”结局的雪中重逢设计的很催泪。说毁三观是因为我一点都get不到男主,理解不了男主这种明知道自己可能一去不复返还要在前一晚得到女主身体的行为,得知女主怀孕后回信并不频繁让女主心灰意冷完了回来了还怪女主薄情可还行。女主也是爱情冲昏头脑那种傻姑娘唉我累了。
有人说是《爱乐之城》是本片加强版,其实也就大致的相爱,分开,多年后重复这三个大体阶段是类似的。其感情内核是不一样的,爱乐是知音型灵魂伴侣,瑟堡是青少年天真脆弱的初恋,分开的原因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但瑟堡也不错,看点1.色彩搭配,2.对话全是吟唱,3.主题配乐。
女二比女主漂亮,男二比男主有魅力,大家都没有选错
重看@phenomena 2K修复版。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画面美到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作明信片,但总觉得人物之间的关系怪怪的,没有物质的感情就像一盘散沙,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虽然情节老套 虽然表演略显做作 虽然短短两个单词的句子拖长音唱出来时很喜感 但真的好!伤!感!(Theme song "I WILL WAIT FOR YOU"让伤感呈指数级增长) Catherine Deneuve美翻
彩色电影最精致时的模样。“别傻了,只有电影里的人会为情而死”与“为什么我还活着?”两句对照台词无疑是重要标志,它指明纵然电影的外观极端虚假,“虚假”本身却已被完全否认,德米用绝对概念化的色彩语言、绝对精准的运镜与景别,让人物及其情感通通滑入最真实。从这个角度看,《瑟堡的雨伞》让我后知后觉,或许纯正歌舞片本质上都应该是另一种形态的《狗镇》,甚至生来就有着挑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分的使命。一件黑裙和一条粉纱就能表达“爱他的是她妈”,一个餐桌上的僵硬内反打、一个简单的人偶置景搭配一次横移就能让我知道她出轨的百分百只有肉体,表达“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可以完全不用动嘴皮子,连床戏都能只用空镜就阐明是“绵长”或“发泄”,太完美了。私影史最佳歌舞片已易手,私影史前几要缓缓才知道。初见于大银幕,太幸福了。
上法语课时,老师给我们放的这个她对我们说''j'aime beaucoup les chansons francaises''还是什么的,总之她很喜欢,可是我为什么听不进去,人物色调都很美,可是总觉得像是无调式哀嚎...orz
对通片歌唱表示无感。于我而言,这样的形式不是不可以,可问题在于旋律太平挺一般,没什么记忆点,以至于本片完全没有一首像《雨中曲》或《音乐之声》那样的经典传唱歌曲。我猜想本片之所以能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可能就是因为其通片歌唱的新颖形式吧?(P.S.:电影的开场段落个人倒是感觉蛮给力的!)—— 北京电影学院-咖啡厅:在等朋友的时候独自观影,没想到晚上老师讲课时,刚好地就讲到这部电影,要不要这么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