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9/the-towering-infernoall-time-box-top-054.html火烧摩天楼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火烧摩天楼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本片是北美历史票房榜的第54部。
电影讲述一幢摩天大楼失火前后发生的故事。电影故事不复杂,主要讲述的是消防队员救灾与救人的故事,以下是维基百科的剧情介绍:
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栋高138层摩天大楼为世界上最高的大楼,由于涉及偷工减料,电路及防火系统不及标准而使整大楼〔81楼以上〕陷入火海。虽然大楼的建筑师一早已发现大楼有问题,以及相关设计被修改,但业主及电机工程师坚称大楼并没有问题,坚持大楼开幕仪式及派对继续举行。在开幕仪式中,大楼的灯光全部亮上,这使大楼因电线负荷过重而令81楼储藏室的火势加剧。业主在消防队队长的压力下被迫通知宾客大楼发生火警,并知会宾客以电梯离开。大楼的建筑师与消防队队长担负起救出他们的任务,并以79楼作为指挥室。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吊车及直升机(最后失事在天台堕毁),但都失败。由于81楼火源早已失控,再加上风势强劲以及差劣的防火系统,令灌救工作非常困难,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整大楼陷入火海,294名的宾客被困在135楼的宴会厅。正当宾客生存机会渺茫时,结构工程师及建筑师决定将大楼的水缸炸毁使大火瞬间扑熄,流出的大量水使大火最终扑熄。建筑师事后表示不清楚大楼的最终处置,他只认为大楼会被废置,作为对世人及偷工减料者的警惕……。
这是一部典型的灾难片,所以它的看点是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观众已经看惯灾难片的人所熟悉的:特效、奇观、大场面、惊险场景、千钧一发等等,以及歌颂人性在死亡面前的坦然与无畏。因此,本片的剧情一点也没有让我有意外,统统被我猜到。当然,这并不能说本片不好看,毕竟每部灾难片都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大陋习——幸灾乐祸,看着别人遭罪,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本片票房很高,通过这部影片的制作就可以看出它大卖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它的最大看点。爆炸、火灾、直升机坠毁、空中飞人,还有那些奢侈的布景、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这些都是电影中不多见的大场面。因此即使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本片现在来看依然让人投入、让人感觉震撼!虽说本片不能称为经典,但它的大规模投入依然可以成为让它留名影史。总而言之,本片是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杰作,制作团队很不简单。
演员方面中规中矩。片中有台词的的演员大多都很有名气,只不过那是在四五十年前了。查过一些资料后知道,本片演员因为都很大牌,所以编剧为了不得罪他们还特意修改了剧本。这样的情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就是一部电影,至于吗?总之,本片演员巨星云集,但他们都过气了,而且他们的中文资料很少,所以我就不多说了。片中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Susan Blakely,长相比较甜美而且还很年轻,在这部电影中她算是一个美女了,但她现在也已经六十多了,美人迟暮啊。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很好的灾难片,虽然时间很长,但几乎没有尿点,值得一看。其实换句话来形容,本片基本上就等同于二十一世纪《2012》。
Susan Blakely
Susan Blakely
序列:1140
[火烧摩天楼].The.Towering.Inferno.1974.BluRay.720p.x264.DTS.DD20.DualAudio-MySiLU
2013-09-21
灾难片,不对我的胃口,觉得冗长乏味,前期的铺垫太长且完全看不出是灾难片的样子,还很无趣,意外但并不惊喜。
或许是因为最近要做消防题材的电影,看了很多相关电影,但直到这一部,两个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伤口去搜救那一刻,我才有点领悟到了消防员的伟大。
熊熊大火,那就是燃烧着的地狱。往外跑去逃生,才是一个人求生的本能。消防,本身就是一个违反人类以及所有有意识的物种的本能的工作。因为他们去往的是第一线,是最危险的地方,是有可能有去无回的人间炼狱,那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融入骨血的责任。
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那一刻才达成,才有所领悟。
真的,觉得他们很伟大。
但凡优秀的至少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真情流露,有真正的情感在里头。
而作为一个作品的创作者,如果他自己创作的时候都没有那种感情,没有感动自己,不认同他的主角,如何去打动观众?
我想,我认同了这一群特殊的人,红门战士。
不看不知道铁达尼牛逼在哪 Irwin Allen的这种特效片真有必要凑这么大卡司吗 可惜阿斯泰尔老人最后的舞步叫大火给打乱了
紧张扣人,丝毫不显冗长。塑造的群像虽表面,但印象挺深。还有这卡司!!!Paul Newman+William Holden+Faye Dunaway+Jennifer Jones+Steve McQueen+Fred Astaire...天哪,看得我十分愉悦!
导演在各部分用力平均,以至于最后炸水库的高潮戏都不那么高潮了,而且没有主线,如果工程师Doug不是保罗•纽曼演的话基本上所有线都同样重要了。有些人物设定多余,把片长拉到必须快进的地步。灾难片是讨论人性的最好途径,但在本片中也浅尝辄止。有些好人真的不该死啊!两位男主的对手戏也有些少。
福克斯和华纳联手投资之下,看到的每一分钟都是钱。从卡司,到开场大段的旧金山航拍开始,到群像所在的奢华细致的场景,再到大楼模型的反复爆炸,这可能就是球迷口中说的当教练拿到了一手好牌、开航母的感觉。与典型灾难片的“天灾”不同,这当中只有人。人祸与感情并重,危机与常态并行,人物群像的站立主要还是靠一众演员出色的发挥(除了面瘫的OJSimpson)。仍然有几个令人称道的镜头,比如消防车的高空俯拍大远景(常规消防车面对大楼的弱小),还有几个前后呼应的抬头的主观镜头(相同的主观镜头从开心的期待到“永远不再想进楼”的恐惧释怀)。解救众人的仍是“男子气概”的个人英雄主义。恐高症者慎看(几个竖直俯拍的镜头纵深感强烈),纵火犯可以多看几遍。
简直是超级大制作...........
总体平淡,没什么特别的亮点,主要还特别长。。。
We are on fire, but far below and under control.
以70年代的眼光看,确实是部经典的灾难片。其中对于摩天大楼的消防安全问题,直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思索。片尾,消防队长说,还好,我们这次只是牺牲了不到200人,不禁让我想起911的世贸楼……
忘了神秘时候看的,只记得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
三星半 卡司瞩目 have some good line 麦昆 is so fucking carry
二次重温,一样好看。70年代灾难片拍了不少,这是经典之一,到今天还有现实警示意义。
七十年代的经典灾难大片,只是并非天灾而是人祸,此类型片鼻祖。当年获得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歌曲!虽然现在已经被电脑特效炫技养惯了的我们会就觉得简陋老旧,但不得不承认很多片段还是会看的人情绪紧张,不会过度的煽情,人物刻画却照样令人印象深刻。看完把2012年韩国翻拍版减了一星!
麦奎因、纽曼和威廉·霍尔登都希望成为影片演员表中的头牌主演,霍尔登的要求被回绝,地位同等重要的麦奎因和纽曼采用了对角设计,前者位于左下,后者位于右上,而且二者的片尾排序恰好与片头相反,可谓毫无主次之分。然而即便如此,麦奎因仍对纽曼比他多出20句台词颇为不满,编剧很快做出了相应调整。
这样一部1974年的电影,电影里的大楼还都是微观模型,没有那么多的花哨技术,没有滥俗的煽情戏,简单直接的就秒杀现在太多太多的大制作灾难片。Paul Newman怎么能这么帅!这么帅!
Steve McQueen!! Paul Newman!! Faye Dunaway!! William Holden!! Fred Astaire!! ...!! 阵容我太喜欢了。只是McQueen跟Dunaway好像几乎没有对手戏。
我本来想去数一数,到底纽曼和麦奎因的台词是不是一样多,结果片长三小时,十分钟内我就放弃了。叙述很拖沓,导演生生多拍了60分钟,好在那时候没什么电脑特技,真实的置身火海还是会让人震撼的,可以想象在六七十年代人们对科技过于迅速产生的恐慌,哪怕到今天,依然警钟长鸣。
因为74年,所以多一颗星!
#经典好莱坞# 随着巨石强森满满套路的[摩天营救]火爆上映,人类征服摩天大楼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同时,灾难片对于艺术和复杂人性的诠释完全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妄想。遥想当年74年的[火烧摩天轮],史蒂夫·麦奎,保罗·纽曼,威廉·霍尔登,费·唐纳薇,弗雷德·阿斯泰尔等巨星云集、叙事繁杂,片中经典桥段无数;而本片则只有动作片巨星巨石强森单抗,以及华丽丽的特效。
人类总是犯这样的错,因小失大,偷工减料的制造出豆腐渣工程。水火无情,吞噬生命于分秒,在事故发生前消灭隐患才是重中之重。而在危难时刻总有人牺牲自我,也有人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死活。70年代相当棒的灾难片!
有點冗。Faye Dunaway還是比較適合演一些精神狀況不太穩定的角色,在這裡像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