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年冬天,在广州的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
今天在微博上突然看到这部电影今天就要上映的消息,瞬间发觉时间过得真快。
再次看到这部电影,突然间就想说几句关于这部电影。
记得去年看完片子,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部片子的导演真是个勇敢的人。
勇敢不是说她大胆的创作手法,而是作为一个稍微了解影视行业的人,所发出的一声感慨。
做影视往往需要你做太多的妥协,有关市场,有关资本等等,这些都是。
能在一众爆米花电影中,坚持做这么一部影片,整个团队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影片时长87分钟,不长不短。片子讲述的是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掌权人——宋子文,在1931年7月23日所遭遇的刺杀。这起刺杀案在当时很是轰动。一是因为被刺对象位高权重,身系国家大事;二是整起刺杀的离奇结局,让两个家族决裂。而事后,凶手迟迟未能抓捕归案,又为这起事件加了点神秘色彩以及谈资。
这段历史在民国事件中并不起眼,单单把它拎上大屏幕,其本身十足的戏剧性,也足够满足广大吃瓜群众的好奇心了。
这是一起复杂的刺杀,复杂的不是刺杀手段,复杂的是所有看起来不似巧合的巧合。两起刺杀时间地点的巧合,提前下车的巧合,衣着相同的巧合,车门锁死的巧合,最后只能归结于命运的巧合,这就是一场大戏。
影片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台面上复杂的政治角逐,暗地里腥风血雨的江湖争斗,人命渺小无力。一颗子弹就随意结束一生的时代,混乱又热血,激情却脆弱。
刺杀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理所当然地发生了。西装革履的精英官员,热血的江湖草莽,甘为走狗的白脸汉奸,暗地窥视的侵略者,一个接一个出场。在付出几条人命的代价后,一切终于落幕。随后历史便张开大口,囫囵吞下整个故事。
电影再次将它翻出来,直到片子四分之三处才揭露真相。在一众巧合的铺垫下,倒地的人是谁,似乎顺理成章。连片中的多次返场,也只是徒劳的挣扎,结局早已注定。而在这起刺宋中,判断谁对谁错,似乎并无立场,刺客与被刺者为了救国救民,如何评判?当然关于同时发生的另一起刺杀,不必多说,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对错。
这或许才是整个故事的精彩之处,这个故事不是阐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这个故事里只有死人和活人,以及那些死去的活着的他们的故事。
还有一点,关于死者的自剖,我内心一直存疑。面对死亡,真的有人可以如此豁达吗?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正如片中所说:在那样一个惊涛骇浪的大时代里,我们只是沙尘,谁生谁死,不是谁能够左右的。
2019年5月24日
看了纪录影片<1931刺杀宋子文>,感慨有三: 一,吊诡的历史让人瞠目结舌。 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中国抗战史有过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是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的,更多的人不知道在57天之前的1931年7月23日,还在中国上海发生过一起触目惊心的“北站血案”。 这起血案的刺杀目标是民国大名鼎鼎的财政部长,蒋介石的妻兄、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 许多读者观众大概都熟悉,“虚构”是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段之一,而“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那些可以虚构的艺术门类,将一个故事编的多么奇诡、奇葩,读者观众都不会挑眼,观众欣赏的是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的是人生百味就够了,但<刺杀宋子文>这个纪录片的复杂和一个接一个的巧合,悬念不断又扑朔迷离,在观影过程中,笔者多次下意识地发出:“这巧合也太多了”的质疑。然而,在影片结束后,影片最后告诉我,导演告诉我,历史学家告诉我,影片中的人物后代告诉我:就是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于是,笔者惯性的欣赏审看影视剧的审美经验短暂的崩塌了,大脑里情不自禁的蹦出几个字:历史才是最好的悬念大师! 二、陌生的表现手段 作为一部纪录影片,该片的表现手段陌生又新鲜。导演摒弃了以往纪录片制作时,比如大量选取老照片,老场景和后期做旧等等手段,采取了以人物再现(演员出演历史人物),场景服化道再现等现代影视手法,再现了几十年前的波诡风云。 传统纪录影片给人的观影感受是,间离、回顾、审视、反思等效果,而该影片这些新表现手法的借鉴,给笔者的观影感受是:虽然是历史,却有种身临其境的带入感,会瞬间的产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亲近感和关切感。 笔者以为,触动读者观众的七情六欲,是一切文学艺术家的本源动力。 笔者通常在判断一部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时,作品是否有新鲜的表达,新鲜深刻的思考,是否有感官的冲击,来作为审美坐标。 显然该纪录片的导演,不走寻常路的表达,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是值得为其击掌点赞的,况且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史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经典案例也比比皆是,这似乎也是人类文明进步,文化艺术发展变化的不灭规律。 三、离奇吊诡的历史故事给人的启示 笔者喜欢历史,常常被历史沉淀淘洗后的厚重博大精髓深深震撼,被历史人物不同的命运而唏嘘不已。该纪录片选取了这个当年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作为素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吊诡之极,奇诡之极,奇上叠奇的真实的历史故事。 这本来是一个由日本军人精心策划,欲给侵华寻找借口,又要嫁祸于中国,交由上海大名鼎鼎的斧头帮来实施的暗杀事件,却因为一个个看起来很偶然的小错位,使该刺的没刺,不该刺的,刺死了,也使日军侵略中国的行动错后了40多天,似乎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拨弄着一切…… 狭义上讲,宿命,是指人的一生,先天注定,带有迷信色彩。而命运却是可以改变的。该片偏偏是拿这个太多的巧合叠加,又不带虚构的历史事实,来告诉我们宿命和命运,这两个命题的纠缠状态。宿命和命运谁在先?谁在后?谁在其中?谁在之外?让我纠结不好评判的是它们是纠缠在一起,混沌在一起快了,它将我以往的许多认知带入重新思考,就仿佛物理学界发现的量子纠缠(不知这样比喻恰当否?),也让笔者感到意识形态领域里这两个命题的纠缠,这或许是该纪录片的另一种意义吧。
以前略知这段历史,宋子文被人暗杀,却得以逃脱,更多的史实就不知道了。
昨天看了《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感到这段历史太离奇了。2路杀手早已埋伏到位,对象就是就是即将在火车站口出现的穿白西装的男子。一路是反蒋派一路是日本栽赃派。唾手可得的杀人,不料反转再反转,日本大使因心烦意乱提前出站,机要秘书穿戴了和宋子文同色西服,成了替死鬼。鬼使神差的剧情貌似编剧特意编好的,但这又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片中电影化的大场景也令人记忆深刻。如血残阳中快速行进的机车发出暗白色的蒸汽,预示着有大事要发生了。豪华包车、普通车厢,火车站的小商小贩,一切都还是那么平静,但阵阵杀气不断袭来。突然,2声枪响打破了这清晨宁静。杀手们开枪瞬间的场景定格,三维镜头在人群中游走穿插,各种人物的表情、动作丝丝毕现,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再加上震撼的音效,让人完全沉浸于当时的这一诡异的历史事件中而忘却了自己是身处影院中。
一部纪录电影能做到这个份上,看得出导演是很用心的。必须点赞。
所谓“非虚构电影”,也可称作“纪实电影”或“纪录片”。尤其是一想到“历史纪录片”,脑中掠过的镜头基本上就是历史照片加上画外音。鉴于科技发展的原因,活动的历史影像寥寥无几,所以拍摄历史纪录片,基本靠旧照片支撑,佐以或委婉或激昂的“朗诵”。正是缘于这先入为主的印象,我对《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这样的片子不敢看好——试想一下,在无法虚构的前提下,一个历史故事再曲折再离奇,单靠讲述能怎样生动?我猜想,无非是采访几个历史人物的后人,用他们的画外音配上旧照片,用上一点故弄玄虚的技巧,把材料呈现得扑朔迷离而已,还能制造怎样的惊喜?
然而当我坐进影院,渐渐被导演带入历史的“至暗时刻”,等到场灯亮起,不由感叹:此片无论在内容的把控还是形式的探索上,都非常成功,可谓独具特色,别有一功,也理解了为何片方敢将它置身于故事片如林的档期中。从其品相看,它不输给国产故事片,甚至会因其独特的风姿而引人注目。
从“内容的把控”上看,导演对史实了然于心,因此在需要“揉碎了、掰开了”讲故事时,表现出了镇静的情绪。片尾那些历史学家的三言两语和名人之后的娓娓短述,印证了史实的无懈可击。此外,在故事抽丝剥茧、拨云散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章回体呈现法”而增加观众的观影障碍,而是对历史细节紧扣不放,层层推进,从中,让人看到导演的功课做得非常到位。
在“形式的探索”上,更是可圈可点。首先是“适度的演”,就是仿佛让历史人物出现在银幕上一样,又不让他们“过度表演”,止于“生动图解”。根据讲述的需要,该动时动,该定格时随时定格,甚至还有回放和重现,表现的手段非常灵活。片中的人物基本没有台词,时刻提醒观众这是一部非虚构的纪录片而不是虚构的故事片。这些丰富的表现手段,让这段“刺杀之谜”的历史故事几乎有了故事片的品相,却又让观众与它拉开距离。导演始终秉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哪怕在人物身上倾注了感情,但在史实的呈现上,决不贸然动情,在进出自如的电影语言中,一以贯之坚守的是纪录片的品质。
导演韩晶在其微博上说了这样几句话:“作为‘民国刺杀’系列非虚构电影的第一部,‘刺宋’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迷恋虚构,历史才是最了不起的戏剧大师。”这是在说,真实的历史事件有时比虚构的故事更有震撼力,与其费尽心思去虚构故事情节,不如完整再现历史细节,而观众对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心理期待是不同的,当观众知道它是一部纪录片,就不会苛求其故事情节的精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旦纪录片还呈现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那这就毫无疑问是加分项了。
此片还极其大胆地用“死人说活人话”的方式串联全片,这是敢冒风险的勇敢尝试。四股势力,三方杀手,两个目标,一个替罪羊——恰恰是这个不幸中弹死亡的替罪羊,成为导演选中的“最佳讲述者”,因为他是宋子文的秘书,是与被行刺的第一主角朝夕相处感情深厚的人。他的讲述从日常生活切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呈现的效果看,似乎唯有如此讲述,才能让人如临其境。即便在他归西后,他用在另一个世界的眼睛看待着一切,把他死后的种种告诉观众,竟一点也不违和——因为从故事的一开始,这个人物已经在观众心目中驻扎了,人们愿意听他说话,况且都明白这是“导演的故意”,她是要通过他的口,呈现后来的历史情形。如果突然换了画外音,那才显得突兀呢。
由此看来,在纪录片的故事呈现上,如何将客观的“无我之境”化成具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非常考验导演的才华。用得不好,极可能弄巧成拙,变得不伦不类,容易伤害纪录片应有的品相。可是本片从“让活人说话”到“让死人说话”的衔接非常自然,导演对观众心理接受的考量做了正确的估计,这是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展露了导演多方面的才华。
在今天,讲述一起发生在1931年上海的震惊全国的刺杀事件,能讲到如何精彩的程度?观片前我心存疑惑,但看完后,我莫名惊喜。难怪它能够成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和第10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入围影片,并荣获“2018中国中央档案馆年度收藏作品“与“上海四十年20部优秀文史电影”等多项殊荣。如今终于在全国上映,如有机会领略这部“全新的非虚构电影”,不要错过。尤其是有志于纪录片的同行,想必可以在该片“呈现形式的创新”上,受到启发。
前一天晚上三点半看完巴西对阵瑞士,只睡了几个小时,凭残存的意志爬去的影院。脑子还没缓过来,看什么都觉得是在看世界杯……用我自创的球场思路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对民国历史一点不通,但是不论是黑帮、日本还是国民党,政治场上怎么乱,无非就是势力对决,并且有输有赢。对于这场刺杀案来说,比赛打了平局——斧头帮踢出了“刺宋”这个乌龙球,黄道会被亮红牌,宋子文重光葵传球成功,日本队换人失败,而小将唐腴胪,获得一次“伤停补时”。
笕昌也有部电影就叫《人生伤停补时》,讲主角在人生最后时刻,得到司命裁判官给出的“伤停补时”资格,利用临终前几小时时间改变命运的故事。《刺杀宋子文》也类似于这种叙事,“明知会死也要拼一拼”,只不过它是一部纪录片,没那么多夸张的编剧,还比较遵循史实。
片子可以说就是一场历史的“伤停补时赛”,唐腴胪不断的返回命案当天,各种势力的摄入让他一次次燃起希望,最后还是不敌命运之手。看完之后心情有点down,倒不是因为主角死了,而是想到像我们这种人如果放在民国,不是黑帮大佬、不是政坛大亨,比起宋家公子宋子文,我们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唐腴胪,生没做人杰,死也不算鬼雄,但是凭良心港,如果不是他,抗日战争可能要多打57天了。
好的片子讲来讲去其实都是讲人生,《刺杀宋子文》讲民国刺杀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场普通人的“人生补时赛”,最后彩蛋出现,还是有点唏嘘的。
说起纪录片,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作品。作为一名纪录片爱好者,我个人涉猎的纪录片范围相对要更广一些。但是,韩晶导演即将上映的电影《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还是给我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体验。
韩晶导演一直以来坚持以情景重现手法,向观众真切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缘由、经过和结果。大型纪录片《科举》、《大辛亥》、《金融风波1948》等作品,都具有其一贯的风格烙印。
事实上,纪录片业界乃至影视圈内,对于韩导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都存有争议。支持者认为,纪录片引入情景重现,能细致刻画事件始末,设置悬念,增加张力,一改传统纪录片沉闷乏味的感觉,给观者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但批评者则认为,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表演进行重现,这和一部剧情片又有什么区别呢?
经过几年的蛰伏,韩导带着她的新片《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来对她的拥趸和异议者进行了一次集体回应。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讲述的是1931年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但侥幸逃过一劫的历史事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竟然别出心裁,从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角度——整起刺杀事件中被忽略的一名亲历者的主观口吻,完成了全片的叙述。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亲历者唐秘书,以全知者视角,冷静而不无感触地回忆了整起刺杀案的来龙去脉,以及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死。通过亲历者的口吻,刻画一起事关自身的暗杀,更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观影体验。
除了亲历者唐秘书的回忆,导演本人在电影中的探寻,也使影片从单一维度的历史叙事,走向了更深沉的多维度感怀。
在观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之后,我斗胆揣测,韩导的艺术论敌们会提出更加强烈的抗议。但我却不吝为影片和韩导的艺术追求,提供一点我自己的辩护。
严格地来说,《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电影。所谓“纪录电影”,重点在于“纪录”,追求的是“真实”。“直接电影”,算是将这一理念推到极致的流派;而比“直接电影”稍微温和一点的“真实电影”,虽然也会人为“促成”某些事件,但对“真实”的追求依然苛刻。
而与之相反的“剧情电影”,则完全仰赖创作者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想象,来展开剧情。
如果要给这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一个恰当的位置,它应该是介于“真实电影”和“剧情电影”之间的一个跨界作品。韩导定义它为“非虚构电影”,并非没有道理。“非虚构电影”的外延要比纪实片宽泛,只对事件的真实性有要求,对表现手法则无限制。像《国王的演讲》、《血战钢锯岭》,包括最近热映的《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可归类为非虚构电影。
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把《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称为“回忆电影”。之所以称之为“回忆电影”,一来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二来“回忆”和“纪录”不同,“回忆”必然夹杂个人的情感。
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中,情感的倾注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其一,是故事叙述者个人的情感倾注。影片非常注重宋子文的身边红人唐秘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态度,比如对宋子文的尊重,对新婚爱人的难舍,对田中隆吉的鄙夷等等。或许有人会质疑,影片的表达是否过于情绪化?但从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真情流露,反而让事件和人物更显丰满。
其二,导演本人的情感倾注,也让《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成为一部风格鲜明的大银幕作品。影片大致分为四个章节,有节奏地呈现事件全貌。每个章节之间,韩导通过真切的感怀,将一位女性导演的所思所想所执所念,全然倾注到作品中,其能量密度之大,情感指数之高,是一般纪录电影所不具备的。如果把传统纪录电影比作学术论文,那么《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就是交响诗。
韩导并非拍不出充斥着历史学家娓娓道来的纪录电影,但她选择在形式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她甚至把宋子文的外孙冯英翰、王亚樵的嫡孙王家柱饱含情感的追述,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的论述,放在了电影片尾的彩蛋部分,而并没有去铺张运用这些珍贵资源,充分彰显了创作者冷静而克制的内心定力。
总之,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期待韩晶导演在“回忆电影”的道路上,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也为中国的纪录片界再输新血!
2019年5月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气质相同的作品,美剧切尔诺贝利和此片。我还是很能接受这种能客观讲述历史,呈现方式的体验感又很好的影片
T.V.宋真是惨啊。
事件是好素材,拍得风格太混搭了
读白方式讲述4章故事,说明白了当时王子文刺杀的来龙去脉。有趣的是快结束,自己被刺死了还讲述后来的故事,有点跑偏了,是记录片还是惊悚片啊。。结束片花几位教授说的好,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念在唐腴胪当了双重替死鬼的份上,就原谅了你80分钟的唠叨。要把纪录片艺术化就去看看《大师》系列怎么拍的,要把故事讲好就认真拍电影。相对主义的历史故事还不如去复旦听一节邓杰的历史课。不过铁路博物馆看起来很不错,值得一去。
emmmmm......哇 这纪录片真难看啊
走近科学特别加长版……剧本写的太做作 夹杂了太多的多余的元素 说教性太强 而且音乐设计比较简单 细节也不是很考究甚至有词语错用 就电影来说用功不够 就算作为科教片来说也太拖沓了…不过对于历史的探究可以鼓励 需要更多这种类型的影视
有意思的,纪录片式的故事
太好看了,演员都长的很像
算不上是好电影,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纪录片
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另外,毕志飞不是一个人,导演硬是给自己加了太多镜头。国产谍战片质感,非要包装成纪录片,失望。真的不是放几张旧照片就叫做纪录片。
2.5星,电影结束后的真人访谈还不错,其他几乎没法看。。。PS:“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
认真讲故事的纪录片,胜过很多故事片电影
电影风格的纪录片,会比较好看点,但是也造成了不伦不类的感觉。历史细节上做的还不错,史料真实。
一直叨逼叨烦死了。这是啥?讲解ppt吗?说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一堆自以为幽默的不合时宜的打趣屁话,充斥了大量极为主观且不合历史yy出来的独白。说是故事片呢,通篇都是旁白在bb。旁白超过三分之一我就会默认导演应该改行了。哗众取宠啥玩意儿啊。
在剧情片都开始流水账的时代,一部纪录片还在讲故事。
故事整体画风是幽灵告诉你脸盲不要去玩什么刺杀……老北站那条线可能在凑时间。bgm和镜头剪切完全负分滚出。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混搭,观影效果实在很一般
有幸在学校看了这部纪录片,叙事视角独特,留有悬念,将清洁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其中,不乏民国意象的交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