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这部电影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部“聪明”的电影,时而精彩,时而“投机”。电影展现了主角一生的时间跨度,但重点都放在了青春期的一桩疑案,导致其他部分试图面面俱到,反而浮光掠影,顺畅的流水账简化了人物的复杂性,降低了故事的魅力。
一部沼泽深处的女性成长史,奇妙地将当下最流行的“做自己”和女性意识觉醒结合起来,过程与美国另一部女性题材的流行文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恰恰相反,最后却是殊途同归。
一个是要走出去,一个是要留下来。重要的不是去向哪里,而是从哪里出发。
凯雅一家生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中一片沼泽地里,父亲家暴,逼走了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只有凯雅留下来,靠自己的双手,独自长大。因为独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导致凯雅在当地成为一个特殊人物,被人议论,被人排斥。
长大后的凯雅先后遇到两个男孩,初恋泰特,稳重上进,一心求学,他希望凯雅能搞创文学创作,共同努力走出沼泽,凯雅不认同他的想法,坚持留在沼泽,上大学后的泰特与凯雅断了联系。几年之后凯雅又遇到了主动潇洒的蔡斯,家庭优渥,甜言蜜语,他尊重凯雅的选择,支持她一直住在沼泽地,不料人心难测,泰特发现她与别人炫耀凯雅私密事,凯雅又偶遇蔡斯与未婚妻逛街,凯雅想摆脱蔡斯,疯狂的蔡斯不断寻找凯雅,甚至暴力侵犯。
蔡斯某一天被发现死于沼泽,是从消防塔坠亡,是自杀还是他杀,谁杀了他?怀疑的矛头指向凯雅。凯雅成为蔡斯死亡案的嫌疑人,一位同情他的老律师伸出援手,在法庭上帮她辩论。
电影分为两条线索同时推进,一个是凯雅的成长和恋爱经历,一个是蔡斯凶杀案的法庭审判。
成长线索简略流畅,因为时间跨度大,事件被压缩,独自成长的痛苦,恋爱时的浪漫,被欺骗时的愤怒,都顺理成章,让我们看到一个坚强、聪慧、渴望爱与陪伴的女孩。电影最遗憾的地方在与凯雅的成长过程交代的太过简单,她如何独自一人在沼泽地中长大,如何学会并掌握绘画技巧,最重要的如何建立起与沼泽地的深厚的情感和心灵联系,没有很好的展示,需要观众从细节捕捉,脑补剧情。凯雅与沼泽、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故事成立的根本,也是如何理解凶杀案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关键。
法庭戏整体中规中矩,老律师尽心尽力,凯雅全程都是无辜的表情和状态,被动配合。证据和证人被一件件推翻,关于“公交车”的一段对峙最精彩。
凯雅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抛弃,被欺骗,家人和男友都没给他依靠,或者完全忽略她,或者改变她利用她,能抵挡和消解这些负面影响必须有强大的内心支撑。对于凯雅,支撑的力量来自大自然,来自沼泽。
湖水,飞鸟,蝴蝶,阳光,滩涂,风雨,凯雅热爱这里的一切,随时观察并记录一切,对沼泽的爱填补甚至超越了来自家庭和爱情的空缺。她思念终身未再见的母亲,她憎恨离他而去的泰特,但这些于她只是情感的伤害,没有动摇心灵的根基,她信仰的、拥有的更厚重,更广博。
也正因为更厚重更广博的爱,让她单纯又神秘,柔情又决绝。她认准的事情绝对不会变,她也希望爱她的人如此,或者她根本没有想到别人会不如此。
凯雅在与一位出版编辑晚宴时的话不经意间透露出她的另一面。谈起对昆虫的研究时,她提到了萤火虫,她说萤火虫有两种光信号,一种为了交配,一种为了吸引雄性以便让他成为她的下一餐。其他人感慨说这很不道德,凯雅继续说,我不知道大自然是否有阴暗的一面,或许这仅是一种奇妙的生存方式,不惜代价。
盘起的头发,得体的服装,自然的谈吐,平静的交流,这场戏中的凯雅与之前的凯雅大为不同,离开了沼泽的凯雅褪去了原始的神秘的光环,戴上了现代的都市的面具。凯雅对现代社会并不是一无所知,她了解并能应对文明世界的生存规则,但她选择拒绝并保持距离,因为她内心有一套更根本更坚定的规则——大自然的规则。
凯雅单纯,但不简单。
凯雅杀了蔡斯。
泰特大学毕业后,回到沼泽地附近工作,他的工作和研究的兴趣与凯雅再度重合,终于破镜重圆。几十年后,凯雅去世,泰特在遗物中发现了当年凯雅送给蔡斯的贝壳项链,凶杀案中的重要物证,泰特一瞬间明白了真相。
而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能很多人已经不在意凶杀案的真相了,凯雅的坚韧又勇敢、坎坷又幸运的一生已经足够动人,即便这已经在影像里被大大简化。
凶案如何发生的已经不重要。凯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孤儿,沼泽女孩,画家,受害者,凶手,这些定义和评判对她都不适用,对她来说,她就是一个沼泽深处的女孩,活下来,活到死。
女孩、湿地、沼泽深处、谋杀、两个男孩······ 不得不说,《沼泽深处的女孩》电影名字的改编很成功,几个关键词串联在一起,立刻勾起了观众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原著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书名取自剧中女主角妈妈对她说过的话:去探索湿地深处,蝲蛄吟唱的地方。 故事一开始,小镇青年蔡斯的尸体出现在湿地,周围没有一丝足迹。 常年独自生活在沼泽的女孩基娅成为唯一指定嫌疑人,被送上法庭。 一位律师主动帮基娅做辩护,湿地女孩基娅的故事在她被审判的过程中展现在人们面前。
母亲是第一个离开基娅的人,因为受不了父亲的暴行。接下来是哥哥姐姐,他们走的时候嘴角和脸上都带着被父亲毒打了的痕迹。 只有年龄最小的基娅留了下来,她没地方可去,而且她要等母亲回来。 直到有一天父亲也不辞而别,湿地小屋彻底只剩下基娅一个人。 她根据记忆中母亲做饭的方式,学习做饭;学着到湿地挖贻贝换小船的汽油和一些生活物品。她远离人群,一个人生活。 基娅遵循着湿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原则,像动物一样神经紧绷、警惕外界的一切。 电影接近结尾的部分,基娅无罪释放,回到小屋。她笑着在屋子里走了一圈,像获胜的动物巡查自己的领地。
死者蔡斯曾曾是基娅的恋人,但对基娅来说,他其实是一个“捕猎者”。 “捕猎者”被基娅这个“猎物”反捕杀;母亲已经去世,无需再抱着希望等待她出现在小路上;父亲留下的暴力阴影被消除。 到此时此刻,基娅身边的所有威胁已经全部消除——“女孩有了自己的房间”。 如果简单地定义为情杀、被背叛之后的仇杀,就太小瞧这部电影了。 基娅发现蔡斯已有未婚妻,果断与他断了联系。但蔡斯已经把基娅当成自己专属的“东西”。 蔡斯在沙滩上痛打、强暴基娅,基娅反击之后逃跑。他来到湿地小屋找基娅报复。 基娅躲在小屋旁的草丛里,像一只受惊的动物,惊恐地盯着眼前的捕猎者。
基娅看到被蔡斯砸烂的房间后想到:我从爸爸身上学到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不会停手。 这就是基娅要反杀的根本动机——蔡斯会像爸爸一样不停地施暴,想要保住自己、保住湿地和小屋,必须除掉危险。 湿地女孩基娅的生存经验——不反击,就会被猎杀,这是自然法则。 这场杀戮跟爱情无关,跟报复无关。 她想活着,不用生活在恐惧当中、不用时刻担心拳头会不会落到身上地活着。
基娅从母亲和父亲身上学到了一些基本生存技能——煮玉米面、钓鱼挖贻贝换钱。 但真正教她如何生存的,第一个是最小的哥哥朱迪。朱迪在离家前告诉基娅要躲着爸爸,那样才不会挨打。 另一个就是泰德。 泰特是父母和家人之外,第一个出现在基娅生命中的人。 泰德喜欢这个美丽、原始、真实,小动物般的女孩,他也是最了解基娅的人。 他偷偷给基娅送羽毛,慢慢接近基娅。他知道基娅有着动物般的敏感和机敏,稍不留神就会吓跑她。 泰德也是第一个发现基娅天分和才华的人。 基娅有才华却不知道如何向外界输出,泰德引导她出版书籍,让基娅不用挖贻贝就能轻松养活自己。 小说里最感动的一段话是:又一次,泰德推着她自己照顾自己,而不仅仅是主动提出照顾她。仿佛她的一生中,他都在。
泰德教她、引领她,但从不改变原本的她。他的每一步都是发掘基娅的潜力,让她自己往前走。 就像他送她羽毛的时候对她说的“我觉得你会喜欢。”而不是“你看我送的东西多好,你怎么可能不喜欢!” 爱一个人,就是爱她本来的样子。 但是,泰德在梦想和爱情之间陷入了纠结。 泰德通过考试,去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和实验室,说好的会回来找基娅,但他没有及时做到。 连句再见都没有的离开,让基娅不知道如何原谅。因为她经历过太多次的不辞而别和抛弃。 泰德认为,如果回到基娅身边,就意味着要回到小镇回到湿地。年轻的泰德向往的比小镇更大的世界、是大学、实验室和名气。 经历过这些曾经向往东西后,泰德才发现基娅才是他的呼吸,才是他真正想要而且离不开的人。 电影中泰德对待基娅爱的方式,是通过跟蔡斯的对比显现出来的。 蔡斯的出现,让基娅暂时缓解了孤独,她以为蔡斯是爱自己的。 蔡斯像一个入侵者,第一次约会就要侵占基娅的身体;第一次去基娅家里,横冲直撞随手扒拉基娅的画作和收藏。 对盖斯来说,和基娅的交往是他向外界炫耀的资本。他对基娅的占有欲不是出于爱,而是把她看作自己的玩物。 原著和电影中都强调了萤火虫的故事:萤火虫散发亮光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吸引异性来交配,一种是吸引雄性将其捕杀。 故事的最后,基娅说她自己就是那只萤火虫。有两层意思,她既是做出捕杀行为的萤火虫,也是主动求偶的萤火虫。 得知泰德还深爱自己,基娅在泰德的船上放了一支羽毛。这是他们曾经的“羽毛游戏”,也是此刻基娅主动索爱的方式。 泰德喊着基娅的名字奔跑到湿地小屋,两人在门廊上拥抱亲吻。基娅当时正在往墙上钉一副萤火虫的画。
电影多处暗示了是基娅杀死的蔡斯。 从一开始的旁白:沼泽知晓所有死亡的秘密,并不一定将其定为悲剧,当然并非罪恶。 电影结尾又补充了这句话:它理解每一个生物都在做着它赖以生存的事情,有时猎物为了活,捕猎者就必须死。 还有基娅习惯性地一边走路一边抹除掉身后的足迹,解释了案发现场找不到一丝足迹。当然最明显的是结尾书中出现的贝壳项链。 片尾曲霉霉的歌词也暗藏了故事内情。 歌声悠远空响,好像能看到一个赤足乱发短裙的女孩摇着小船在湿地里穿梭,她看到了湿地里的秘密,湿地也知道她的秘密。
十七亚
知乎成长领域高赞答主
内容获点赞收藏喜欢280万+
观点与感受 | 读书与生活 | 思维与成长关注
往期内容:
从小被家人遗弃、独自在沼泽中长大的女孩,被卷入一场谋杀案的指控。
沼泽——城镇,乡野——都市,自然——现代,退却——急进,极简——欲望。
很古老的二分法对立模型。
但在影片平铺直叙的流水账里(真的特别平铺直叙、也特别流水账),这种对立依旧显得模糊不清。
沼泽与女孩之间的代表关系(或曰“象征关系”),远远大于塑造关系。
沼泽自始至终除了作为奇观和幕布,就是作为概念和对象(或曰作为“彼岸”与“别处”)。
你也许始终都无法讲清“女孩”被困于“沼泽深处”的根源,究竟来自外部世界的敌意和偏见,还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抗拒与抵触,因为此二者压根就是互为因果的螺旋,然后,一段不幸的、扭曲的童年,通过一个暴虐的、扭曲的父亲,完成了外部疏离向内心恐惧的植入,一段清新的、浪漫的青春,通过一个远走的、消失的男友,阻绝了内心向往被外部友善唤醒的可能,就像小时候唯一一次出于好奇心来到学校、所遭遇的白眼和嘲笑。
所以,电影对“沼泽人生”的态度,就像女孩的遭际和挣扎一样矛盾摇摆,一方面,“不幸”毫无疑问是女孩的人生关键词,她丢失了童年、社交、福利保障、受教育权利,丢失了一个人该拥有的一切,这份底色奠定了“她本不该被锁死在沼泽里”的判断,奠定了“沼泽外才是一个更加五光十色的正常世界”的基调,但是,每当电影表现人们的歧视和构陷时,“正常世界”又显得如此让人恶心、如此理所当然地应该避之千里,每当电影对沼泽里的风景:丛林、鸟雀、流水、落叶以及女孩的画作还有女孩本身,进行诗意化的、舞台剧化处理时,使用明信片、童话绘本、MV一样的镜头语言时,“锁死在沼泽里”又成了一种乌托邦般的存在,一种终极的、超越性的美好,沼泽成了所有人的乡愁。
于是,当文明和商业的触角到达沼泽,游客、开发商侵夺了那片人际罕至的海滩,我们几乎和女孩分享着同等的遗憾与恐慌。
于是,她与现代文明所展开的正面联系都来自沼泽内的魅力散射,比如书籍的出版,她与现代文明所发生的负面联系都来自沼泽外的贪婪与索要,比如蔡斯这个渣男。
于是,那个“我唯一真爱的人”,选择了研究沼泽作为志业,并陪着你在沼泽中走完了一生。这是沼泽对城市的反征服,一种总是会通过爱情的结果来兑现和自证的反征服。 就像《人猿泰山》的珍妮,选择了和泰山一起留在小岛上。
于是,我们和电影一起,一边代表着城市同情着沼泽,一边又代表着城市仰慕着沼泽;我们批判那些对沼泽怀有偏见的人, 一方面是因为“沼泽分明如此高贵”,一方面是因为“沼泽已经如此可怜”。
好像很多故事喜欢用一场法庭审判来作为叙述主线,浓缩性地贯穿起许多人和许多往事,每一段证言、每一件证物,都可以带出一场回忆,最近我在读的小说《雪落香杉树》也是如此。
不过对于沼泽女孩而言,这大概是特别恰当的场景选择:因为它意味着,你在文明世界最热衷于彪炳的游戏规则里(程序正义),最终战胜了文明世界。
这也就反讽了那些在沼泽面前如此傲慢的、自视高贵的一切:“他们是在审判自己”。
至于最后的反转,你大可将之视为来自沼泽的判决、来自自然的判决,一种比人类法庭更高维度的、也更透彻的判决,一种无关道德的、只关于食物链的判决。
因为影片已经对你强调过:死亡未必是悲剧和罪衍,而是宇宙的法则。
虽然影片在这个问题上,也并没说得太清楚。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这本书刚好看完英文原版书,还没准备看电影,于是写个书评当影评吧哈哈
真的太好看了,几次让我哽咽,真的想把这本书安利给身边的每一个女孩儿
好看到,美到让我忘记这本书的初衷是还原一个谋杀案……一环扣一环,好久没有这么迫不及待的想看完的一本书了,从一开始就是双线叙述,一条线是基娅的童年故事,另一条是十几年后的谋杀案,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时间轴一点一点被情节的推动慢慢的好似找到了交点,也慢慢被拉平到同一时空。
结局真的是意料之外却感觉又是冥冥中注定要发生的。
女主人公基娅自小饱受沧桑被所有亲人抛弃。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不论是热火朝天的家庭还是冰若冷霜的校园都不曾给予她半分人世的温暖。
除了孤独她一无所有,但被切断所有的人类经验后,仍然能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活下来,被剥夺了所有选项后,从零开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只要你愿意接纳孤独,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书中印象最深的基娅说的一句话:我总是能找到爬出泥潭的力量和勇气,继续向前,无论脚步有多么不稳……
蝲蛄本不会吟唱,可是基娅穷极一生找到了它吟唱的地方,与我而言,那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吧!
特别喜欢里面的环境描写,无论是写湿地,大海,沙滩还是森林,真的都充满着神秘,野性又富有诗意。
很难想象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写的书,残酷的现实里也弥漫着浪漫的少女心,她笔下的基娅,是从小被抛弃孤身一人在湿地长大的女孩,是不幸的,是孤独的,她渴望爱,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在爱情里失望,但是出现在她生命里的泰特,老跳夫妇,汤姆律师等都是她生命里最温暖的光……看到最后她平静的在船上去往天堂的那一瞬间鼻子酸酸的,但我知道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虽然很不舍可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她而言也算是释然和解脱吧!
无论怎样都希望我们不会失去爱与被爱的勇气吧!❤️
“而我见过你,我知晓你,我爱你,永远……”
这部电影的体验其实不太好形容。
说到底,它是借着悬疑片的外壳,讲了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而这两部分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之后,整体的效果……怎么说呢,有点两头都没做好的感觉。
悬疑部分自不必说。在对原著相关部分进行了大幅删减之后,影片所体现的案件解密简直无趣之极,全程就在看原告和被告两边唱二人转,所有线索都被直接摆在了桌面上一览无余。这个过程中除了控方律师和蔡斯母亲以外,你甚至都看不到小镇居民对基亚所谓的“刻板印象”到底对案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法庭上有善良正义的律师,有秉公执法的法官,有缄默冷静的陪审团,整个审理过程波澜不惊地就结束了。
所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另一部份,也就是所谓的影片内核上: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
影片中文名叫做《沼泽深处的女孩》,我认为翻译得非常传神,比诸如“蝲蛄吟唱的地方”这等直译好多了。因为在原著中,基亚与沼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贯穿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基亚在她人生的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沼泽。可以说是沼泽造就了基亚这个人物,塑造了她的性格,赋予了她知识和力量。
但是很可惜的,到了影片中,“沼泽地”却只是被用做了故事的背景板,以及一种奇观,基亚与沼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退化成一种概念。由于失去了细节的支撑,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变得令人费解——这是本片最让我感到不满的地方,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后面我会用很多例子来解释这个观点。
比如说这里,当基亚父亲离开后,基亚在检查家中所剩物资时配的这句旁白,我相信如果你没看过原著的话一定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I don't know how to do life without grits." 不知道国内院线上映时会如何翻译这句话,我看有字幕组把其中grit这个单词翻译成了“燕麦”——对不对我不知道,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句话是基亚在浅白地表达父亲离开后自己吃不上饭的意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原著中,基亚这里担心其实的是另一件事情:她的鸟儿朋友。“grit”是基亚平日拿来喂鸟的饲料,所以,如果没有了grit,她害怕鸟儿就会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她,而这种痛苦是她所无法忍受的,因此才会don't know how to do life without。
但是为什么她会如此看重与鸟儿的关系?家里都要揭不开锅了,不担心自己没吃的,却还惦记着鸟粮?其实这是因为,根据原著中的描写,基亚从小就把鸟儿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每当她感到孤独,无人可依靠,无人可倾诉时,她会到海滩那里,与鸟儿共度时光,与它们交谈。但电影中对此却没有任何交代,只是孤零零地扔出来了这句台词,让人不明就里。而像这样把原著中重要细节“削”过头的地方还比比皆是。
比如,作为一个沼泽之女,基亚自幼是如何从大自然中习得知识的?影片这方面的刻画就非常薄弱。
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基亚在杂货店老板娘美宝的鼓励下,来到了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却很快遭到了周围同学的嘲讽,于是基亚最终只在学校待了一天就逃离了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回去过,此时影片中出现了一句基亚的旁白“我想我还是向荒野学习比较好”。但奇怪的是,此时画面中衔接的却是基亚和父亲一起去钓鱼的镜头,表达的是父女之间尝试拉近彼此关系的情节。
也就是说,电影只是提出了“基亚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么一个概念,然后就中断了这个线索,观众此后再也没有看到基亚是如何从沼泽学习的情节(或许挖贻贝算一个?)。导演甚至都不舍得去展示一组连续镜头,表现一下基亚在沼泽中生活的日常,让观众看到基亚与沼泽融为一体的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这个女孩子是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概念。
而这方面的缺失,就造成剧情中一些桥段所表达的意向被大大削减,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亚与泰特互相交换羽毛的那个小游戏。
本来这是表现多年之后,代表“原野”的基亚和代表“城镇”的泰特是如何打破自己所属环境的藩篱并最终相识相恋的,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情节,但影片对这个桥段却演绎得相当生硬。基亚从一开始看到树桩上插着的羽毛就很兴奋,然后很快就开始和不明身份的对方互换礼物,这中间似乎没有产生任何障碍。
但事实上,根据书中描写,基亚虽然很喜欢收到的羽毛,但她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男孩会给自己东西,于是只好通过大自然以及动物的视角来尝试理解。她曾亲眼目睹雄鸟给雌鸟送礼物来追求它们,因此模模糊糊猜到了泰特行为背后的含义:两人之间这种交流方式就如同动物的求偶仪式一样,而这正是沼泽地给予基亚的知识。她或许拿不准自己的感受,也不了解自己所经历的变化,但她从大自然中她所熟悉的东西身上,找到了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和泰特进行沟通的支点。
所以这样的细节缺失,恐怕会让观众直到最终案件解密都无法接受,一个整日里只知道画画、挖贻贝的女孩,怎么突然间就实施了一次完美犯罪呢?这种行为背后所包含的心理状态,知识储备,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以及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基亚被捕之后,始终一副无所谓、消极配合的态度,任由汤姆律师劳心费力。
其实关于这一点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模棱两可的解释。当基亚听到汤姆让她出庭为自己作证的建议时,用充满愤恨鄙夷的语气说道:我绝不会让“外面的世界”来给我下定义,这不是在审判我,而是在审判他们自己。
这种没有上下文联系的宣言,和这个人物前面的台词对产生了矛盾,因为前一秒种基亚还在表示,“我并不恨他们”。
其实基于原著来看,基亚的此时的心态并不是在“对抗外部世界”这么简单。
她之所以拒不认罪,更深层的原因是她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是沼泽所赋予她的一种基于食物链的道德观:每个生物都会做它必须做的事情来生存下去。当动物们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不会跟人诉苦,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而是捍卫它,并在必要时展开杀戮。因此对于基亚来说,杀死蔡斯甚至都不是什么“正义的犯罪”,不,这压根就不是犯罪,“清除威胁”是自然法则,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再自然不过。
所以在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基亚表现得异常淡定,你汤姆律师忙前忙后我感激万分,但是你让我申请认罪减刑?不行,去自我辩护?也没门。她深知自己的道德观跟正常人类社会的那一套完全不同,你我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为什么我要按照你们的规则和法律来接受审判呢?
或许有人会说,影片其实有两处地方对基亚的行为逻辑做出了解释,一个是在片头的旁白中。
而另一个出现在她与出版商共进晚餐的饭桌上。
但如前文所说,由于整个影片都缺乏的相关情节进行呼应,因此这两处台词并不会对观众理解基亚的内心世界起到正面效果(或许对营造悬疑气氛有帮助),只会显得突兀和故弄玄虚。
谈到这里,我忍不住还想提几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就是我觉得,基亚这个人物所选取的演员并不合适,选角有问题。
虽然不可否认,影片里饰演基亚的黛西·埃德加-琼斯眉黛青山,双瞳剪水,可以说是非常漂亮,但是,如此细腻的皮肤,素雅的妆容,披散的长发,再加上一身森系的装扮,这分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优渥家庭中培养出来的那种涉世未深的乖乖女,哪里像是一个脱离人类社会,从小在朝不保夕危险重重的荒野中,独自依靠沼泽地长大的outsider?她身上少了一种原始的野性,没有那种未加雕琢的质朴和天真的劲头。在这一点上说,甚至饰演小基亚的演员表现都比黛西要更加真实自然。
最后再附上几个大家在影片情节上可能会有的问题以及我个人的解读。
1. Marsh和Swamp的区别是什么?
先说个有意思的。我相信这是大家看字幕时最先困惑的一点,就是Marsh和Swamp都被译作沼泽,区别是什么?我简单搜索了一下,现学现卖地做个科普。Marsh指的是草本沼泽,指的是常年积水或过湿,由草本植物主导的湿地类型;而Swamp则指的是木本沼泽,指的是被森林覆盖的湿地。从湿度来讲Marsh要高于Swamp,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2. 蔡斯·安德鲁斯是被谁,以及如何被杀的
至少从影片和原著的交代来看,基亚的确就是杀死蔡斯的人,哪位朋友如果认为这里面还有别的可能性,也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影片虽然并没有向观众展示基亚杀死蔡斯的那一幕,但是通过现有的线索,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当时是如何做到的。案发当天,基亚前往格林威尔与自己的出版商会面,这给了她一个很好的不在场证明。然而,正如法庭上双方所争论的那样,基亚在格林维尔下榻的酒店离公交车站很近,这让她有机会(虽然只有1小时)在晚餐后搭乘末班公交车返回小镇(想必还戴上了泰特的红色毛线帽子掩盖身份),然后将蔡斯引诱到瞭望台顶部见面,并将他推下了高塔。
然后,基亚清除了所有指纹,取回了蔡斯脖子上挂着的贝壳项链(理由我相信是基亚要留下它作为自己不同于父母进行反抗的证明),并乘坐最早的公共汽车返回她的旅馆,早上再次与她的出版商会面。
而其余的证据,则交由沼泽进行了掩盖。
其实如果对电影这一结局如果还有所怀疑的话,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泰勒的片尾曲歌词,已经交代的明明白白了:
you didn’t see me here
they never did see me here
oh Carolina knows
why for years they’ve said
that i was guilty as sin
and sleep in a liar’s bed
but the sleep coms fast and i’ll meet no ghost
it’s between me, the sand, and the sea
Carolina knows
2. 基娅母亲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孩子一起走?
根据基亚哥哥的描述,他们的母亲在离开家的时候,正患有精神疾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5个孩子。等她逃到了新奥尔良的妹妹家里,她才逐渐想起自己的孩子,并试图通过攒钱找律师的方式来接回他们,但可惜的是,直到自己患白血病去世,她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3. 基娅父亲的身份是什么?
根据原著中的描述,基亚的父亲是一名从二战中退伍的残疾军人,暴力、酗酒,他将自己身上的创伤宣泄到了他的孩子和妻子身上。虽然他战后光荣退伍,但是他却隐瞒了他之所以受伤是因为在战场上由于太胆小吓得不敢挪动位置而造成的结果。
The End.
虽说想要表现女性力量,可通篇还是塑造了一个传统中的单一的美好女子的形象(也许是因为故事背景在五六十年代),和她在沼泽地里长大生活的背景设定有很多冲突,显得很不合理且理想化:
一年四季的淡长裙,淌一趟水就会弄脏;长发飘飘,屋里只靠手动打水机器,也可能在河边洗头,真的不会剪短发吗;从小被暴力对待,被抛弃,孤苦伶仃的长大,也没有出现任何心理问题,就是有点害羞;没有亲友在身边,来月经时怎么面对的,在沼泽地里怎么保持卫生,心理变化?(私以为这对一个无人教导的女孩来说应是件惶恐的事);但实际上,通篇除了女孩穿着超长裙趟水去挖石头卖钱外没有再描写她一个人长大的困难了👀
要把它当成悬疑片看,情节又过于简单,说来说去就两个可能性,1是意外,2是kya杀。既然故事开头说了是1,结尾就一定会反转是2。
当成爱情片看,也是oversimplified情节。男一好人,男二坏人,所以好人几经曲折和女主终成眷属,坏人几经曲折死于非命。全篇完!
以上是看完后个人的想法 for personal reference👀
还是原著译名「蝲蛄吟唱的地方」比较有诗意,Crawdads意为蝲蛄,通Crawfish,在俚语中为退缩者和胆小鬼之意。这是一首属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少数派之歌。
“每个生物都会做它必须做的事情来生存下去。当它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不会跟人诉苦,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而是捍卫它,并在必要时展开杀戮。”
小龙虾翻译成“蝲蛄”果然高级不少!(不用私信我了,知道是两个物种了)
不玩儿花活,不搞政治正确,就好好讲个故事,这类电影现在都不常见了。
anthropologie和ralph lauren赞助的服装吧?
打女人的渣男都的死!这是自然法则
人(特指男人)想要启蒙她 改造她 占有她 掠夺她 她说 这片湿地可善可恶 披着糖水爱情片外衣的生态女权教育片 结局好童话 和暗黑童话
画面很唯美,Daisy的演技也没问题,就是拍得太流水账了,更像是一个加长版的MV。
这部做的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我一个非常善于猜剧情发展的人完全忽略了去猜谁是凶手
天哪,神秘尸体引发出的竟是一场青春疼痛文学。
母螳螂会因为两种原因吸引公螳螂:想要和他们繁衍后代,或是想要他们的性命作为下一餐。Kya始终保留了不可捉摸、不可控制的一面,我们不知道她是哪一种“母螳螂”。直到影片结尾,我们才知道她真的杀了Chase。Kya拒绝用司法体系卫护自身,她从来没有受到社会的庇护,所以更不会祈求社会的怜悯,不需要他人判决她的人格、施舍她自由。影片中,法庭进程中插叙了她从小到大与三个男人的经历(家暴的父亲、不告而别的Tate, 暴力占有她的Chase)。法庭上的辩护为她迎取了正义和自由,但这与她的初衷背道而行。影片的结尾颠覆了法庭判决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正好留下了一片Kya想要的灰色地带。
她是靠自己在沼泽中长大的女孩,是没有受过男权社会“驯化”自由生长的人,是懂得反击的大自然里的雌性生物。
沼泽深处的干净又时尚的女孩的爱情故事
悬疑惊悚的类别太具有误导性了,这是一部披着纯爱故事皮的女权教育片,观后感只有一句:男的不可信,还是专心发展事业、培养爱好靠谱,“女性要有自己的房间”。对本片有较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全片心无旁骛专心叙事的特质值得肯定,故事讲得比较引人入胜,氤氲缭绕的湿地在夏日里看着十分沁凉解暑,景色纯净透亮;另一方面美化的场景如沼泽、木屋和Kya装束等却又增添了故事的不可信、爱情的桥段又粉饰过度,Kya/Tate感情基础不够深入,等等一些小细节,都让观影体验变得怪异。整体灵气不足
老头律师为女主据理力争的样子真的把我感动到了
3.5结局不意外但是爽到了,就像基娅跟出版商说的那样,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希望所有家暴男的结局都跟蔡斯一样。但是泰德爽约离开七年太强行了,感觉跟他的人设相违和……最后从个人审美来说不管是童年时期还是长大之后都是乔迪最帅🤤
女主选得太好了,整体的气质特别是她的头发,就像森林里走出来的一样。Chase一开始就是一位入侵者。从房间到身体都是一种闯入,他不断画大饼,希望去改造Kya。Ted之前离开的决定可以理解,并且我觉得只有他才是唯一适合Kya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似的职业。初恋那一段太美了,在旋转的落叶下接吻,美得让人移不开眼。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女孩的两段爱情故事,放远来看其实是一个outsider面对生活和流言的恐惧和逃避。犹如律师在结辩时所说,所有人都在通过流言去了解Kya,却几乎没有人真正接触过她。最后的反转在情理之中。大自然没有dark side,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保护自己…希望这部拿奖,年度最爱!
Cineplex.Scotiabank Theatre.买了今天的第一场,生生坐了2小时。现在有一点理解,为什么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大部分都会收到老粉们都不满了。这,多好的景啊,为什么摄影技术什么的,非要拍出一个英国乡村爱情故事的感觉。女孩,也是沼泽地长大,从小自己收割贻贝,开船,亲力亲为的劳动人民,一副小身板非常瘦弱啊,更像是一个药剂师从小在室内长大的样子。我很期待的那些“成长”内容,全是一笔带过,还有她在庭上,作证的巴士时间那段,小说无比精彩,再次一笔带过。所以全片,能看的,就是景色和各种水彩的生物图了吗?苍天啊,到底定位是什么?观众是女性青少年吗?就看一个爱情暑假档?
沼泽女孩最后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了,可我还是。其实每个女孩可能都曾经是沼泽女孩,被抛弃、流言、歧视、孤独、遇人不淑、遭遇暴力等等,可是现实生活里并没有黑人夫妇和律师爷爷,更没有陪我们终老的青梅竹马,倒是很多粗暴入侵和恶意隐瞒的外来者。
分享一下我奇怪的感悟。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沼泽深处的房子长大生活,没上过学,没学过画画,但一生出版了很多画册,大概耐得住寂寞的人都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