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比较直白,两个好兄弟,为了获取签证,而造假成为男同性恋情侣,而各自本身也有着喜欢的人,不过这两人虽说情同远超手足,但在对于关系的处理上确实两副模样;
拍摄的马马虎虎,情节算不上曲折,两位男主角略显夸张的表演,不过李治廷的全英语对话一直是他的本色,租住在地下室的情景,不禁为在外留学的人,都有那么一段历史,通过两个人的CP感来博得观众大家现场的一笑,轻松一些也没毛病,对于白客的英文台词章节不是太多,在影片中还是收获了比较多的英文戏谑的口吻的说法和词语;
更为开放的中国世界,将男性的同性恋这种晦涩的观点摆上了电影银幕,不过出发点是好的,有着从小到大的友谊的连接,使得剧情算不上荒谬,住着相对便宜的地下室,接受签证官的一次次调查,也都为梦想而奔波努力,最后还是以皆大欢喜作为全剧的结局。
热热闹闹的春节档刚刚结束,但电影之间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旧的电影还没下线,新的一批电影就上线了。
最近电影院就上映了一部新的电影《合法伴侣》,这部电影来头可大了。它是中英合拍的,由李治廷、张榕容、白客主演,讲述中国留学生在伦敦生活的趣事,还荣获第22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提名和最佳编剧提名。
然而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3.7,大多都是一星差评,电影真的这么烂吗?小清去看了这部电影,个人认为笑点与槽点齐飞,有处理不太得当的地方,也有处理恰当搞笑的地方。
阴魂不散的审查官华生
古大白和金天是一对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一起在伦敦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善良勇敢的古大白为了帮助其他人,错过了签证办理的时间,马上就要被遣返回国。
金天为了帮助好兄弟继续留在英国,决定让两人假扮情侣。
但是他们的情侣身份却遭到了移民官的怀疑,为此审查官开始发挥他的夏洛特属性,对两人的真正关系展开了调查。
两个好兄弟为此与审查官开始斗智斗勇,审查官要家访,那就立马改装家,把床换成双人床,在墙上贴上海报,把台灯换成红色的。
对于他们的精心布置,审查官被迷惑了,找不出任何疑点。但他还是不肯放弃,依旧要追查到底。和主角一起去gay吧玩耍,正经到不行的审查官与周围气氛格格不入,这种强烈的反差着实有趣,他与主角的斗智斗勇给电影加了不少笑点。
电视台的采访
电影中最搞笑的一段莫过于电视台采访父母这一段,金发碧眼的工作人员突然说出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真的让我笑到了。
听到他流利的东北话以为他精通中文,结果没想到是我大意了。会说中文和会翻译完全是两码事,英国记者问父母支不支持两人在一起,结果被翻译成了支不支持两人的事业,做父母的怎么会不支持呢?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输出零杠五,这一段真的笑死了。
这部电影虽然有不少笑点,但也有不少的槽点。
对于同性恋的印象太单一
电影中为了留在英国,两人假结婚。为了欺骗审查官,两个直男不得不装起了gay。直男装gay,确实会有许多笑点。但是电影对同性恋的了解还是太过于肤浅、太过刻板。
为了应付审查官的家访,两人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番。把原本白色的台灯换成红艳艳的,在家里贴上帅气肌肉男的照片,一起去gay吧跳舞。
金天在关系中饰演的是偏女性的角色,为了更加贴合角色,金天开始涂粉粉的指甲油,随时随地翘兰花指,穿的也是花花绿绿。这样刻意的打扮,让你一看到他,就可以确定,他不是直男。
但是gay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大部分gay不会让自己女性化,把家里弄成那样,他们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喜欢上的那个人和自己性别相同罢了。
电影中对同性恋的印象太过刻板单一,这样的处理让电影的内核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人心。
逻辑不通
古大白的签证到期了,为什么一定要签证过期的最后一才去办理?为什么想继续留在英国,一定要假结婚,换其他方法不好吗?
这样的处理,我可以理解为了剧情的发展,但是在构建剧情的时候,应该让它逻辑更加通顺一点。
《合法伴侣》这部电影有好有坏,每个人看完的感受都不同,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呢?
我说看电影闺蜜随机选了一个,当时聊天的时候听差了我以为是看的其他的,开头还行,笑点挺多的也能让我笑一下,我寻思就当喜剧看,好家伙后来emmmm都是些啥剧情,,,,,首先,,办签证那么大的事情,,,非拖到最后一天?咋的不拖一下找不到剧情冲突点是吗。
然后,路见不平我可以理解,但你明明没有那个本事还硬上我就不懂了,你就按老套剧情说什么报警了阿说什么知趣都行,,,硬刚,秀。
三星是给辛苦拍摄的一众,,剧情我是木有办法说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静安寺百美汇影城,当时去上海看电影节专门报的场次,没想到这个电影一直拖拉到现在都没有上映,所以我修改一下之前看完电影的评论,重新梳理一下。故事背景放在承认同性婚姻且腐国文化很繁盛的英国,虽然剧本努力做了细腻的感情戏,但是为了商业元素,还是让有中法混血血统的台湾女生(张榕容饰,她本来也是中法混血)插科打诨成为了闺蜜并且找到了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虽然是套路,但是为了顺利上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且为了调节电影叙事的气氛,不免俗地还是会加入很多同性相处时尴尬的笑点,导演和编剧都说自己是直男,我是基本相信的,因为到底很多笑料还是基于主流的“同性荒诞”为出发点设置的,只是相对没有很多的人身攻击罢了,而且笑点设置并不像前些年流行的郑恺式院线嘴皮式的性戏剧设置笑点那么低俗,这剧本细节这块儿也算是用心了。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电影能顺利上映,至少“同性”的点是故事的一个主线,而不是一个王小贱式的极其符号且不认同式的男闺蜜了。
#时不时的戏
#合法伴侣
#specialcouple
上半年上映的时候就很想去看的片子,因为我喜欢白客,其实他脸型骨架都很好看,五官也蛮帅的,但却一直被陷在屌丝的包装里头了。
在这部片子里,自然成了男二号,给李治廷做配。事实上本片的选角就非常恶搞,李治廷这种abc腔还要配合找一个东北味的老爹,真是牛了个大逼。影片讲了一个为了留在英国,而假扮同志结婚的事,段数上肯定是不能跟李安的《喜宴》相比了,但人家就是为了走个搞笑的路子,再套上伦敦的美景,毕竟导演的段数和路子也一样,能多拍影片上映就是新导演们目前最应该做的事。
中青年男演员是最豁的出去一代了,一个个都毫不吝啬的在镜头前各种展示法令纹、鱼尾纹,自我形象控制比起女演员,真是实际践行了“粗燥”二字,但我觉得私底下还是有把各种瓶瓶罐罐用起来的。两个男主好像戴了个假发的在演戏,随时都能感觉到头套的一股臭味,那个像地下室一样的小房子简直是我们对于欧美电影最大的回忆了,每次看到都觉得有点无法理解,但还是感到有趣。
我还是蛮喜欢看白客拌深情的,但其实可以着重一点表情控制,可以不用太多不吝啬的展现皱纹,里头的一些直男卖腐的桥段,用在电影里会显得可以但是仍然不够,毕竟观众的眼睛和口味都是越来越挑。李治廷真是脸和身材太不符,除了英文口音可以洋气13倍之外,其他的呆能算中规中距。女主的水平在整体设定的情况下发挥不了太多,但有几个侧脸的表情镜头,还是很美的。最有意思的是酱油房东夫妇,移民局华生还有那个狗了,成为了推进剧情的小小亮点。
成片和宣发都挺粗糙的,但我还是看了。
怎么说呢,我觉得在当前大陆这个环境,在院线上映的电影政治立场肯定不能相比于当下太超前,所以合法伴侣并没有涉及到大陆平权的问题,可佳的地方是给了国人另一种看婚姻的角度,毕竟大部分中国人对于这方面是盲区。换一种思维,如果一个男主变成女的,那会不会是消费异性恋呢?我把电影改动一下,把两个男主改成失散多年才相见的兄妹,他们是父母抛弃的孤儿,在外人看来是早已出柜的性少数群体,他们兄妹的身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后面的叙事一模一样。请问,某些人同样的逻辑是否也适用??这是在消费异性恋??
豆瓣上我觉得被过分解读了,不知道他们情绪为什么会那么激动,它没有贬低同性婚姻啊,敏感的到底是个人还是电影?相反男二为了朋友这么做也能展现出二十几年的情谊啊,他也是没有办法的啊,再过两周多就是重要日子了,申报大使馆肯定迟迟不给答复,因为这个事情不是奔丧,不是重大灾难,官方一定会认为“非紧急”而不给处理。影片相反把性少数群体的生活生动展现出来了,比如酒吧,这难道不能给国人科普吗?国内哪个上过院线的电影做到过?有可能是国内少数群体真的受压抑太多了,我是很不解哈,这个题材的影片能过审是进步是真的。以前是连提都不让提啊,文化上的平权肯定一步步来啊,何况这是中国啊,无语了今天,明明我以为大家会说这是进步,毕竟中国的影视是绝对异性恋主导的文化,这个片子多少也沾点别的吧?
另外有人说这个电影是“占尽了外国同性婚姻的便宜强调步入异性恋婚姻的圆满性”,这简直是强词夺理,难道他们占便宜就是为了步入跨国异性婚姻吗?如果说他们是假结婚为了取得永居再和白女交往这样才叫吧?别人这么做是成全对方有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梦想啊。就算是抠政治正确也不是这么说的。。。
那么多物化女性的电影都没有这么多差评,反而这个里程碑被人如此抹黑,如果我是一个欧美人,该片唯一值得吐槽的角度就是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涂指甲油、表现娘娘腔),至于消费同志,于逻辑上,情理上,我都想不通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
另外那个移民官是gay,酒吧上面的照片是他年轻的时候,这一点很值得细挖,该片的另一个亮点;这里也体现了职业操守,以及平权
真正说消费同志的人,才是戴着有色眼镜的
从装gay到“装直”再到不敢对喜欢的异性coming out说出真心话,这条线本可以做出深度,但编导根本没有那个心,就是消费利用一下🌈就算完,还存在满满的刻板印象乃至矮化歧视。除了父母之外的角色设置基本上没有对喜剧效果产生任何积极推动,而且最后还把“中国人的面子”当成真正的pride一样喊出来,eww...|2790
无聊地乱搞LGBT,深井冰。
什么态度呀?标了个中英合拍,原作呢?翻拍版权呢?着了急打算让英方背锅吗?还有李治廷你的身段咋就那么高呢,哥们牺牲自己假结婚帮你,你却起码的肢体接触都不咋情愿演,你什么身份呀?耍帅有个限度好嘛!呸!PS:不敢拍同性恋,却敢处处开同性恋的玩笑,想吃现成的题材红利,全是扭捏作态
其实题材挺好。应该有很多笑点。但是很多地方没啥逻辑啊。你打比方这俩人已经决定要假装了。这个李治廷为啥还总是扭扭捏捏,推三阻四的。而且白客为啥不能和薇薇安说实话啊。而且,只有白客和移民局那男的有演技。非常自然!李治廷和那个女的对话,简直像练英文口语的我本人。
美术很英伦也很年轻,但故事完全没法看,或许是碍于审查或者别的考量,爱情根本不存在,硬洗脑,友情又变了味收的不伦不类。以及,导演对于同性恋全体的看法和态度十分陈旧、片面且带有有色眼镜了。
我为你的签证舍生取义,你却在为妹子背信弃义
想突出个好主题,但是故事真的太烂了,也扒了不少片子的桥,还有非要挑个腐国搞这个太没趣了
国内创作环境畸形多变的又一个案例。看环境缓和立项开拍,等要上了发现缓和个屁,更紧张了,加上自我阉割意识深植脑内,最后就是这么个里外拧巴、拖了好久终究扑街的结果。。于是,就连拍得很糟糕这个最重要的因素,都显得无足轻重了。。以及,黄建新这个儿子也真是扶不起来了。。
片尾没注意看编剧署名有没有法国原版。这必然得是翻拍了。翻拍一个3分片且试图超过原作,基本就是不可能吧。制片水准和导演能力还挺好,但是一个gay吧里连接吻都不敢拍,衣服都不敢穿夸张点的片子(看看人家原作的dresscode)你还指望什么。到处束手束脚只能让片子的逻辑变得无比拧巴,但,这并不是剧作崩坏的借口。社会主义兄弟情就写不出来好笑的戏么,当然不是啊。虽说有些地方改得还是不错,比如调查官的动机,两个男主的发小关系(当然李治廷应该被配个音是真的),翻译梗,以及好几个腐眼看人基的腐女,不过人物逻辑不解决,又要强扭一个大团圆结局,加上原作存在感又太强,实在是……
白客挺惊喜的,很自然的喜剧天赋,故事讲的还算完整,但有些地方逻辑处理的还是不够顺畅,不得不说伦敦的实景拍摄还是很赞的,画面很好,值得一看,总体七分吧
我整个震惊本质上就是假结婚骗分房烂俗剧本的翻版,只不过假结婚变成假同婚,骗分房变成骗居留权,放在伦敦也不改其中国特色。如此既不合法也非伴侣的故事冠之以「合法伴侣」片名,简直就是对伴侣关系的侮辱,对法律的侮辱,对LGBT社群与国内辛辛苦苦认真追求合法伴侣权者的侮辱。此外,靠洋背景、流量明星、猎奇式卖腐就能堂而皇之生造出一部电影,是市场的悲哀。
不要再消费同性恋群体了,真的恶心
实名拒绝这种三观不正的片子:签证过期了就走合法程序该咋咋地啊!假结婚,打擦边球,消费同性恋群体,就你小聪明多?国人所谓的智慧都用在这些歪门邪道上了,而且片名真是巨大的讽刺!
消费lgbt群体真的让人作呕
荧幕上异性恋男演员纷纷演男同性恋蹭热度,现实中男同性恋因为性取向丢失了工作、丢失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丢失了生命。真是讽刺啊
是否消费同性群体这件事,因为咱不是同性群体,说话没分量。但是,作为一部爱情喜剧,这部片还真的做到了两方面都很平庸。爱情缺乏说服力,而且人物设定也有问题。喜剧更是普普通通,几个人喜剧表演状态都不很好,只有白客稍好一些。而且,这片就是《驾我吧,哥们》的翻拍吧,虽然全片都没看到提这事,但整体结构和人物关系也太像了一些!可人家是个无下限恶搞喜剧,各种无节操梗都玩了,而且整个故事也围绕如何瞒住假结婚展开喜剧情节,会很好笑,矛盾也集中。这一版变成净版之后,喜剧部分也削弱了,还加入了一堆有的没的爱情戏,又特别拖沓,也没什么情感触动。就太无聊了。
这样的垃圾玩意到底是取悦谁的?同志反正是笑不出来!
又是一部连“作业都不会抄”的电影,别说《娶我吧.哥们》,就连10年前《我盛大的同志婚礼》也是鲜活的例子,但到这就不会拍了。角色动机是有了,然后呢?男主角行为逻辑是有问题,情节层面也缺乏一个让谎言继续下去的动力,仅是自说自话,导致剧情层面是停滞的,最后只能强行收尾。或许是环境因素导致施展不开,但就一个梗翻来覆去的玩,也挺无聊的。冲演员去的,张榕容还是不错,但人设不讨喜,白客这个角色是很像王大锤,导演黄雷是黄建新的儿子,可惜连老爸一成功力都没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以下内容摘自「QAF中文站 」 “最讽刺的是,中国的《合法伴侣》和印度的《真雄起》都涉及到了形婚,但立意天差地远:《真雄起》打算用一场包办婚姻来获得家族的认可,但主角们最后不但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而且努力把异性恋婚礼改造成一场同性婚礼。在当时同性恋仍属非法的印度,这显然是需要勇气的!《合法伴侣》却是占尽了(其他国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便宜,最后还要强调步入异性恋婚姻殿堂的圆满性。请问在一个自己都不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由异性恋编剧写出这样的剧本,究竟是要恶心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