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如来,一切如我,一切如你。 煽情的故事听过很多,但是这部影片绝对没有使人腻烦的说词与套路化的表演形式,只有一个老年人健忘,忘记老伴的死去,每天送汤,被拒绝,最终感化大家,大家制造了一个老伴存在的假象,收下了送来的汤,可以让观众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其他的都很有新意,变换纬度与角度,现代元素的穿插,喜剧的表演形式穿插,十个故事蕴含挺足,使得电影值得一看。四位导演与老艺术家们的最后之戏,体现了的不仅仅是电影的镜头,而是影艺人的传承与创新,新与旧,不也暗示了呼吁人们对老人的关注吗? 影片开头有说到创作的目的与初心,说到希望表达的是人间的温情,体现出人间各样的父母老年的写照。 现代化喜剧元素在青年导演中灵活运用,一些是“梗”,一些是现代老人们的“夕阳红”与“追潮”,在喜喜悲悲中生活点滴又引人去反思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孤独老人的独自演绎,与外卖式的火锅带来的温馨,使得不如俗套。老人同样有梦,也“想出去看看”。使得镜头不仅仅聚焦于他者对老人的关注与爱,亲情。而是体现出: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平等的,更为人道主义的社会方式,使老年人群体自身的独立,个性,而不是捆绑在各种现有的家庭社会问题中。如“爸妈”的攀岩,小学同学聚会,与割眼皮,等等。 老影艺人的重回舞台,表演细节的精湛,如抹去口红,骂一句“等死”,喂儿子吃酥饼。更大的情节张力由此具象。影片结束后的致敬,展现了过去时代的辉煌与未来的展望。 谈话阶段,导演们谈到,在现实中对母亲,父亲的爱,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拍摄过程中老一辈影人的启发,他们提出的初心在于,使得在电影后,人们可以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父母,以及自身应该做什么。乘得“一切如来,一切如你。”,个人解读是承还来得及时。 个人感觉不足的一点在于味道中缺少了“悲”这一元素,在提问环节,问到这一点,回答的原因是:生命更多的是过程,所以导演们的重心没有在生与死之间的煽情,同时影片的目的在于让青年们去思考亲情,了解对老人的爱。用一种现代年轻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听到回答还是满意的,因为导演本身也是属于青年导演。 同时我看到公益电影在业界的逐步被重视,虽然目前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一些青年导演愿意这样做,去这样做,刨除了市场表面的利益关系,而到达更大的利益,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希望公益电影可以在中国发展的更好。
讲述了十个“养老、孝老、敬老”的故事。 故事中,有勇于追梦自己动手改装自行车周游中国的爷爷,有无数次扶起跌倒的年幼儿子却在年老时因为一次摔倒而卧床不起的妈妈,有患有认知症不记得儿子却仍然记得喂他吃桃酥让他别哭的奶奶,有不服老亲自侍弄花鸟还在意哪个大娘夸自己年轻的爷爷,有潇洒人生聚会攀岩拉皮割眼袋的活宝夫妇,有过生日满心期待儿子会来却只能孤零零吃火锅的时髦老太太,有优雅得体每天给去世老伴送小馄饨全医院都配合她的气质奶奶,有互相正眼都不看刀子嘴豆腐心互相关怀的老两口儿,有超新潮网恋志愿支援偏远地区的退休老教师,还有为了出国留学的孙子学习使用微信给他录小视频的爷爷奶奶
出发吧,单车
每次路过小区门口,隔壁年迈的大爷总是坐在轮椅上向远方张望着什么,但凡有人路过那里,问他:“大爷,你在干嘛呢?”他就冷不丁地答一句:“等死呢!”每当“我”的老父亲询问时他也这么回答。
父亲买菜时偶然看到了年轻的骑行队伍,活力、速度、激情、希望,燃起了他的满腔热忱,他转身和收废品的人买了一辆十块钱送到家的自行车,告诉“我”他要环游中国,“我”在家里给他安装了固定在地上的健身自行车,“我”“怕”,所以不想让他远离“我”的视线。
突然有一天,“我”下班回来,推开门,自行车都不见了,“我”慌慌张张地追出去,坐在小区门口的大爷说:“我在等死,而你爸找死去了!”“我”知道父亲蹬着自行车,随着骑行的队伍一起远去了。
摔不起
时光荏苒,从出生一直到衰老,牙牙学语到脊背佝偻,一切恍如昨日。仿佛昨天还在院子里看妈妈织毛衣,转眼长大离开家在外奔波,如今年迈的妈妈轻轻一跤就摔坏了健康,医生说往后要多陪陪母亲。
是的,多少年了,“我”一直在外面拼搏,现在重新踏进家门,以前的一切历历在目,这就是家,妈妈的毛线从指尖滑过,“我”用力去抓,终究是抓了个落寞。就像妈妈一直在大门口等“我”的那些光阴一样,流逝了。
“我”听着妈妈美妙的歌声成长“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也有人讽刺说“我们坐在高高的骨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穷极一生,追求物质时别忽略精神。
挂起的记忆。“别哭,吃桃酥。”
小的时候,母亲把桃酥挂在高处,“我”用椅子垫在桌子上,站上去够。篮子被“我”掀翻,桃酥像春雨一样从空中洒落下来。母亲先是一顿打骂,再为“我”擦擦眼泪,说“别哭,吃桃酥。”那时的桃酥很甜。现在母亲老了,甚至她已经记不得“我”是谁了,只要家里有一丁点的动静,“我”就怕。
“怦!”的一声,“我”飞奔至母亲身边,母亲将椅子放到桌上,手指着挂在天花板上的篮子,里面放着桃酥。
“我”拿下篮子,递给母亲一块桃酥,她用尽全身力气,掰了一半喂进“我”的嘴里说:“儿子,别哭,吃桃酥。”我慢慢地咽下这美味的桃酥,这时的桃酥又甜又咸。
父亲的花
“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父亲将他的那盆花搬出搬进,终于在一个安静午后,花盆碎了,“我”的宁静也随之被打破。“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搬,你真要拿什么,你喊一声就行。”父亲一句话不说。
“我”在打扫父亲房间的时候,收拾桌面时看到桌面,小时候的照片,望着窗外,看到妻子给他重新买了一个塑料花盆,他把花重新种好。“我”知道自己不该那样说父亲。这一次,我扶着他,他拿着他的花,妻子在旁边跟着,走进了屋子。
逆生长
“我”给年迈的母亲打电话“宝贝,你干嘛去了?现在还不回来。”电话的另一头是“我”的母亲,“我在和小学同学聚会。”
“我”给年迈的父亲也拨了个电话,“爸,你在干嘛呢?”另一头我的父亲,“我在攀岩,不说了,再说我要掉下去了。”家有二宝,每天都在“我”的心尖上,
“我”到国外出差,给他们打电话问他们在哪?他们唯唯诺诺地说:“在医院。”“我”马上要两个宝贝(爸爸妈妈)分别接视频电话,确保都还在。最后他们顽皮地告诉我他们是去整容,好在有惊无险。
母亲的生日。“我”总是奔波,母亲一早起床,坐在梳妆台前,涂上美丽的口红。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她的生日。
“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母亲期待地开了门,她以为是“我”回来陪她过生日,但并不是。银行给母亲送来鲜花,接着保险公司也给母亲送来保险。
隔壁老王约母亲出去,母亲回绝了,她说:“我今天的行程被我儿子安排满了,他要带我去逛街、看电影、去河边沙滩上晒太阳。”放下电话,母亲瘫坐在沙发上,偌大的房间一片寂静。
这时,“我”点的外卖到了(大蛋糕,海底捞),“我”打来电话给母亲唱生日歌,因为工作原因没法陪伴在身边,那一大桌子美味可口的佳肴,母亲一口也没吃,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才是最暖心的孝顺。
老伴儿。“我”的父母彼此不说话,交流全靠家里的那只狗——欢欢。吃饭时,母亲还在厨房忙活,父亲把碗里的汤倒给狗盘里,大声对欢欢呵责“吃。再不吃就凉了”于是母亲到饭桌吃饭。
夜幕降临,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对欢欢说:“洗爪子。”于是父亲脱掉鞋袜,把脚伸进热乎乎的水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满意的神情。父亲去世后,母亲看着欢欢、父亲的一张老照片一坐就是一天。相处吵闹觉得烦,真正离开了又会很想很想……且行且惜。
守候
简单、无奈、执着。老爷爷进入ICU病房后没有再出来,坐在椅上的老奶奶,每天都会做爷爷最爱吃的小混沌给他送去。
医生告诉老奶奶,“他”已经走了,奶奶只是默默不语,每天依然坚持送。医生们圆奶奶的心愿,日复一日,只为你。
玫瑰余香
“我”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这天“我”有一位很特别的客人,他告诉“我”,他是一名教师,在网络上聊了另外一名退休的教师,而他聊的正是“我”的母亲。他说:“如果我和她能成,那我们打算把一生所积攒的教育经验编成一本书,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他的目的地到了,“我”向他致敬,就当我也为教育做一点点贡献,车费不要给“我”了。他笑了,送了一朵玫瑰花给“我”。阳光下,“我”看到他抱着玫瑰,而“我”的母亲和他心意相通,“我”的心一下子乐了。
爷爷奶奶我爱你。再过三四个小时“我”就要到国外出差了,此时“我”在房里打着游戏,“我”的爷爷和奶奶在客厅里忙碌着,爷爷忙着玩微信,奶奶忙着缝被子。“强子,怎么登录?”“我”停下来,出来教了爷爷,然后也帮奶奶把针线穿好。
迫不及待又打起了游戏 ,“强子,怎么收信息?”“我”有些烦,出来告诉了爷爷,顺便和奶奶说,“你缝这干嘛?这年头没人用这样的手工被。”“小强,怎么发图片?”“我”很不耐烦了,痞痞地靠在门上,“您用得着微信吗?”看看爷爷奶奶,“我”粗暴地教完之后,接着摔门而入。
在收拾行李是收到一条信息,是爷爷发来视频:“小强,爷爷玩微信,是怕你在国外孤单,为了能和你聊天。奶奶缝被子是怕你冬天冷着,提前做准备……”看完视频,“我”哭了一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你能想象吗?小品演员黄宏导演了一部催泪又温情的电影——《一切如你》。 你一定很熟悉这样的老人: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但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诗和远方;耄耋老人,行动不便,但非要自己做些什么;老年痴呆,不认识眼前的儿女,却依然保留孩子小时候的记忆....... 《一切如你》用十个小故事记录老年人的生活,这部影片不煽情,甚至还有不少笑点,但准备好眼泪也是必须的。 除了总导演黄宏,这部电影还有四个年轻导演的参与,他们把自己与祖父母相处的温暖与怀念写进了故事里,简单、细腻、纯粹。这部剧的演员更是阵容强大,有秦怡、田华、牛犇、雷恪生、彭玉、李明启这些老艺术家,也有刘佩琦、奚美娟、侯勇、聂远、郭晓冬、颜丙燕、马苏、张艺兴等中青年演员。 每个演员都在戏中演出了自己,每个观众都在戏中看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未来。中国正在变老,而且是加速变老,我们都会成为老人,老人的爱与牵挂,老人的执拗与活力,老人的陪伴与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未来。 一、热爱 影片以一个让人捧腹的小故事开始——《出发吧,单车》。一个老爷子看到骑行的年轻人非常羡慕,于是自己用一个废弃的自行车架子加上楼下另一个老头轮椅的轱辘改装了一辆自行车,穿上80年代的运动服、登上回力鞋、跨上军用书包、带上军人的钢盔,伴随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激昂旋律出发了!这个故事非常幽默,小区楼下永远有一个坐轮椅的老爷子,每次有人经过给他打招呼,他都会说“等死呢”,当那个骑单车的爷爷用他的轮椅轱辘改装了自行车出发后,单车爷爷的儿子问轮椅爷爷“我爸呢”,轮椅爷爷回答:“找死去了”。一个不能行动的老人一定对能骑单车远行的老人充满羡慕嫉妒恨,所以他用“找死去了”表达这种复杂的情绪,但那个混进骑行队伍里的单车爷爷才不在乎是不是“找死”,他赶上年轻人,想用一辆自行车环游中国的梦想就此实现在路上。 另一个小故事叫《逆生长》,由两个活宝级老演员李明启和牛犇出演,女儿颜丙燕对爸妈的称呼也很有趣,妈妈叫“宝贝”,爸爸叫“发哥”,两个老顽童,一个独自跑去和朋友聚会,一个去玩攀岩。两人在女儿安排出游的城市,还自作主张去美容院做了拉皮! 老人家也爱美,也一样希望自己活得精彩刺激,也同样不甘岁月的痕迹,这样的老人活得漂亮又洒脱,真好! 二、牵挂 《摔不起》这个名字很直白,老人最怕摔跤,但这个故事中并没有写老人摔跤之后自己的痛苦和家人护理的辛苦,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等待与后悔的故事。小男孩很小就没了爸爸,妈妈独自辛苦把他养大,终于培养成人,男孩出去上大学,就此很少回家。年轻的妈妈变成耄耋老人,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家,一天不小心被门槛绊倒,送进了医院。这个故事有个细节,小男孩小时候出门被门槛绊倒,妈妈会赶紧跑来抱起他并摸摸他的头,而年老的妈妈绊倒的时候却没人扶起她。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隐喻,小时候,妈妈和男孩一起缠红毛线,给男孩织毛衣,年老后,妈妈的红毛线球还在,但却看不到儿子,直到摔倒后送进医院,儿子回到空荡荡的家,一根红线在儿子手中滑动,儿子想要用力攥紧,但那线绳终究还是抓不住了,儿子泪流满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今慈母垂垂老矣,儿子的眼泪是悔恨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儿女最痛的领悟。 《守候》是一个关于长情的故事。肖奶奶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煮上一碗馄饨放进保温桶里,从家走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门口等待,她希望把这碗热腾腾的馄饨送进去,因为她的老伴最爱吃馄饨。但其实,她的老伴已经去世了,重症监护室根本没有这个人。护士长(奚美娟饰)决定不再提醒肖奶奶事实,而是接过那个保温桶,告诉她:“里面不让进去,我给您送进去。”肖奶奶非常高兴,嘱咐道:“太烫,让他慢点吃。”于是,后来的每天一天,肖奶奶依然会抱着保温桶来,所有的护士都会爽快地接过保温桶,然后默默地倒进自己的饭盒,把空桶还给肖奶奶。有时,对老人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顺应他们的心意而已,事实一点也不重要。 三、陪伴 《老伴儿》讲得就是一对老夫妻,就像我们惯常见到的所有老夫妻一样,两个人互相有些看不惯,甚至老太太嫌弃老头的懒惰、没眼力价,老太太总是管着老头,老头有些烦但总是顺从老伴,似乎这日子单调的有些乏善可陈。但,故事的最后,老头走了,老太太回忆着老头的过往,身边没了伴儿。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老夫妻两人说不上多么恩爱,吵吵闹闹,柴米油盐,但终究是一辈子的陪伴,如果说这是爱情,不如说是习惯,两人已经习惯生活中有彼此,几十年已经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生死契阔。儿女替代不了老伴,闺蜜也不行,终究这个人是刻在你生命中的烙印,你们一起风风雨雨,生儿育女,经历痛苦与欢乐,一旦一个人先走,留下的那个该是多么孤单。 《母亲的生日》,母亲坐在梳妆台前精心打扮,甚至涂了绚丽的口红,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等待着。今天她格外精神,因为她过生日。门铃响了,老妈妈兴奋地跑去开门,一个陌生人拿着一束花在门口,说是银行的,祝老人家生日快乐。第二次门铃响了,老妈妈依然充满期待地去开门,还是一个陌生人拿着一束花,这次是保险公司的。老妈妈等了一天,也没等来她想见的人。直到晚上,门铃又响了,老妈妈已经很疲惫,开门进来的是火锅店的员工,拿着大包小包,说是她儿子给她点的火锅,还友情赠送了一只毛绒泰迪熊,让这个小熊陪着老妈妈吃。此时,电话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今天忙,不能陪她了,给她点了最爱吃的火锅,祝她生日快乐。老妈妈这一天盼望的人就是儿子。然而,即使儿子为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也敌不过他的出现。这一天,从希望到失望再到最后隐忍地强颜欢笑拍照发给儿子,一个母亲盼望儿子的心被描摹地细致入微。我们到底有多忙,在父母重要的日子不能出现,在每一个夜晚不能打电话给爸妈,在每一次爸妈来电的时候不能及时接起,他们不过是想看看你、听听你的声音,这真的很难吗? 比起那个失落的老妈妈,《挂起的记忆》中,已经不年轻的儿子时刻陪伴在妈妈身边,只不过他妈妈已经老年痴呆,不认识他了。但他每天认真地做饭,给妈妈喂饭,买妈妈喜欢吃的桃酥。已经没什么记性的妈妈刚吃过饭,看到桃酥就想吃,儿子把桃酥收起来,放进篮子里挂了起来。没过一会,在厨房的儿子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看到妈妈正拿着一个板凳放在桌子上想去够桃酥,儿子哄着妈妈说:就吃一点点。于是他掰了一半送到妈妈嘴边,但是妈妈没有吃,而是叫着“儿子”,把桃酥送到儿子嘴里,儿子(刘佩琦饰)立刻眼眶湿润了,妈妈说:别哭,吃桃酥。 老年痴呆的妈妈永远记得儿子小时候最爱吃桃酥。 刘佩琦的演技实在是好,眼泪在镜头里缓缓流出,我相信他是真的哭了。在父母的记忆里,我们小时候的样子永远鲜活,不论我们多大,都是他们想要照顾和呵护的人。不要以为他/她不认识你了,你在他们眼里是陌生人,其实你永远都是他们最爱的人。 爱,一切如你,我一生骄傲的是你的给予,让我在乘着风的翱翔里,丰满了羽翼。 我,一切如你,我一生追求的是伴你老去,让爱包围着你,触手可及最近的距离。
我30多岁,才毕业十年就想过上剧中老人的生活,羡慕呀,幸福呀!!!
体制内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多去拿年轻演员练练手再来霍霍老艺术家可以吗?
前三个很不错,尤其第一个自行车🚲,马苏的也挺好,于蓝和刘佩琦老师戳中泪点,差点冲动给了满分,能坑一个是一个!!
于蓝老师于上映次年去逝了,致敬。
其余的年轻导演,多去品尝一些人间冷暖再来拍戏吧,总导演黄宏,其余导演也都是体制内的吗?体制内的导演门槛太低了。
好好工作,争取还清卡债,能有多余的钱缴齐保险。我家里也有两辈的老人,这些赞助的老龄事业基金会,安心养老什么的,我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争取有生之年能过上让他们关注的对象吧。 一个蜷居在城市角落的孤寡青年的自白。
影片通过一个个小的片段展现年老后的生活,虽然故事很短,但是细节都刻画的特别到位。
大部分老人都是孤独的,他们需要陪伴,又害怕打扰子女,给子女添麻烦,老无所依的他们需要孩子的爱。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这个,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相处的样子,太生动了,看的我又想笑又想哭。
“乔三,干嘛呢?”
“等死呢!”
“三爷,我爸呢?”
“找死呢,找死去了。”
简短的一段对话,极具讽刺意味,却又给人很现实的感觉。
不可否认,每个人最终都会变老,但是老了之后的生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呢?
是每天坐在轮椅上看别人跳广场舞吗 ?还是已经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或者是去完成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梦想?
当然,每个家庭的老人都会有不同的状况,而有这么四位年轻人,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爷爷奶奶的现实生活。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老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
在这部电影中,有改装单车,瞒着儿子悄悄出发去环游世界的乔爷爷;也有喜欢攀岩、紧跟时代潮流的爸爸。
他们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深爱的那个人也一直都在身边。
即使年龄老了,他们也会跟对方提要求:
——“下次你同学聚会可得带上我了,现在我拿得出手了。”
——“那你攀岩,也得把我带上。”
他们始终坚持做自己,喜欢旅游就去环游世界,爱美就瞒着女儿去做微整形。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叶萱曾说过:“得有那么一件事,你热爱,你坚持,你的人生有奔头,生活因此而紧凑。”
或许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工作上班,忙着照顾家庭,照顾孩子,为生活而奔走。
平时周末了,好不容易有休息的时间就只想刷刷剧,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
生活形形色色,在电影中,既有生活多姿多彩的老人,也有尽显孤独的老人。
母亲生日这天,早早便起床梳妆打扮,戴上丝巾,抹上口红,等着儿子回家。
叮咚~叮咚~
门铃响了,原来是银行送的祝福鲜花。
叮铃铃~
电话响起,朋友约着出去玩,可是老太太却拒绝了:
“不行,今天不行了,我儿子给我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又吃火锅,又逛商场,又看电影……”
为了儿子的这一句承诺,老太太收拾得妥妥当当,更是满心欢喜。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等来的却是银行、保险,以及儿子叫来的火锅外卖!
因为没有时间陪母亲吃火锅,所以还特意叫了餐厅的人性化服务:让小熊玩偶陪着老太太一起吃!
打电话回来给母亲唱了生日快乐歌,简单叮嘱几句就挂了电话 。
不得不说,这就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很多年轻人在外面工作,父母生日或者是节日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陪在身边,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传递略显浅薄的祝福。
其实,对老年人来说,礼物、火锅都没那么重要,他们想要的更多是孩子的陪伴!
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再到自己的期望一次次落空,老太太还是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即使眼里满是失落,还是收拾好一切,抱着小熊给儿子拍了照片!
或许是不想让他担心,也或许是并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镜头最后,只剩下老太太在蛋糕前孤独的背影。
不禁让人思虑颇多,除了该如何去对待父母的养老问题,还得去思考自己的老年生活要过成什么样子。
暂且不说是否会有孩子的问题,即使有孩子,那么在自己老的时候,孩子应该正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不停。
他能够抽出来陪伴自己的时间并不会很多,所以要想没有那么孤独,还得自己去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
无论年轻还是年迈,生活始终都是自己的,只不过是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任务。
希望不论你正处在哪个人生阶段,都能坚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它不一定是你的工作,也不一定就是你最擅长的事1情,但它是能够带给你快乐的。
当趣味塞满你生活的角落,你也无暇去孤独。
所以,如果可以,不妨寻找一件事,丰沛生命,丰盈生活,找回自己。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黎昂的黄金屋 】
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荧幕里的老年人,各个经济殷实,老有所依,还不知足吗?也许北京的老年人能有这样的生活水平。现实中,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依然被啃老,被榨取,被抛弃。电影本身也没深度剖析社会问题,一切仅停留在表面。
我看完电影了 感觉不错呀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挂起的记忆和艺兴那个 每一个故事都挺不错的 就是太短了 很平淡很真实的故事最后一个故事对自己比较有共情 里面那段爷爷奶奶给孙子说的话 就和我爷爷和我说的一模一样 要我不要熬夜 好好学习 好好吃饭 就真的那一刻就哭了出来再说句额外的 张艺兴演的不错啊 真的很不错 在大荧幕上看真的好帅啊 而且似乎没化妆的样子
老艺术家云集 虽然有一些瑕疵 但是无伤大雅 最重要的是寓意好 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定要关爱老年人 看完哭的我稀里哗啦的 所有家里有老人的、或者自己已经步入老年生活的一定要去看,各年龄层次的都有自己的感受
您记得您孙子,怎么就记不得您的儿子呢
太感动了!!!
本以为就是一部敬老主旋律电影,看完发现并不是,很多情节带入感很强,也让我产生了很多反思和共鸣,是一部适合全年龄段观看的用心电影,推荐
在郭晓东和张艺兴的故事里,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对于长辈的不耐烦,好扎我的心啊,我自己也是这样子的。当他们打碎了个花瓶,来问你一些在你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只是为了能和你保持联系,在帮你准备远行的衣物,虽然这些衣物在你看来完全没必要又麻烦……我们就会莫名地不耐烦,哎,太真实了
十个小电影,很好哭,艺兴在第十个, 真的建议大家带父母孩子去,公益电影演员没片酬,获得的钱都会捐给做老年人公益的,别看演员不要钱,也别看小电影,真的好良心啊,好看不亏
艺术的基本是什么?最基本的要用手中的机子拍出点什么关于自己至亲的东西。摄影影视,最基本的无非是记录。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的美好都留不住又何谈好电影好导演呢?在点映现场一会哭的稀里哗啦一会笑的不成。四个青年导演,十个亲情短篇,历时两年的拍摄,小制作小片酬,削减过多的技术,追求简单情感路线。老戏骨们尽力演出,真的不错!有几个小短片无论是戏文还是拍摄都很值得学习。
老艺术家再就业,然而导演全部没选好,拍成了公益片,也是惨,煽情太硬但说不定营销挑的好就没事了【三分全给老艺术家们】
片头以为只有四个故事,原来是有很多个短片。故事都是关于老人、关于亲情的比较小的点,所以整体很mini的感觉,不过有很多熟悉面孔,很多老戏骨。整体比较真挚,挺有人文关怀感。
人生第一次参加首映式,纪念一下。十个小故事都挺温情的,个人认为第一个尤其不错。现场和电影里的老艺术家们原来都是奶奶年轻时的偶像啊。
学校的首映 老戏骨可太酷了
看到第三个小故事时,眼泪止不住往下掉。老人们真的需要关爱,但后辈却很难做到。片尾曲好听又感动。
以电影的标准来看严重不合格,是十个关于老龄化问题的公益短片,时长所限很多故事展不开,雷恪生那段老夫妇之间以“狗”传话的段落写得还挺有生活。完全是冲着老戏骨们看的,张勇手还致敬了自己曾经的海军造型。
好菜做烂,全面平庸。前半正面煽情硬弓讴歌,优秀作文选的功力、接班人的心态;后半逐渐脱敏,一众老艺术家托起了传情达意的“责任”,帮衬导演干活。本该是摄制搭台演员唱戏,能力不足反而搞颠倒了。
看得挺感动的。但是故事有点太多了。消化不过来。落泪的是桃酥和爷爷奶奶我爱你。一个是直击泪点,一个是感同身受。真的都特别棒。推荐观看
特别特别接地气的几个关于老年话题的小故事,点到为止,意犹未尽,却回味无穷。我相信,老年人也是不会被定义的一类人,我希望我们都给身边的他们更多的关爱与耐心。敬爱的老艺术家们,在此向你们致敬!
有时候,望着同龄人们都在悲痛地悼念他们或她们隔了一代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而我却早已无声而沉默地怀缅起母亲,便觉得人生的荒凉——好像我已经很老了。
3颗星献给所有老戏骨,以及创作团队的初心。关爱老人的主题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实在太少。这部电影尽管拼盘的形式以及剧本的水平像极了春晚小品,但能在院线上映已经非常难得。这次电影,票价仅12元,影院里坐满了老人,很多老人看完了都在擦眼角。他们应该是感觉到了被理解与被尊重。不管电影质量如何,有这部电影的存在,都是应该被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