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电影本身不去浅析,就电影给人传达的一种精神来讲,个人认为规则只是为了规范和束缚人们的行为跟意志,使其行为思想规范合理化,以达到稳定统一的目的,就像开头的鞭刑,破坏规则的人必有责罚,这是一个社会维稳的关键,但像全片中的舰长威廉的所作所为,反叛好像也仅仅是一个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崇尚人权的较量,诚然他的作为和技术是能带来一定的效益,可把人当做动物跟工具来对待,凭借权利资本对人毫无敬意,便不能受到骨子里的敬意,就像我身边遇到的一个长辈,无论做人做事上边毫无贬低可言,可就像舰长威廉总是缺乏人性的宽容跟平等,所以对他总是有种不可形容的悲喜,敬意里夹杂着恨意,委屈里充斥着感谢,真是个奇怪的人,在这样的一种关系里,你不知道是该反抗还是顺从,就如另一部奥斯卡片子爆裂鼓手里的老师跟学生,感谢你带给我的收货,但我并不崇尚你的人性。
这是一部改编自《邦帝号叛变》的电影,也是历史上实际发生过得故事。
历史的真相已然无从寻找,但是这部132分钟的电影,确实是一部十分丰满的电影。
这部电影有三位绝对的主角:船长Bligh,领航员/大副Christian,海军学员Byam。还有很多特点鲜明的配角:医生、小年轻丈夫、壮实的犯人劳工······每个角色都是十分立体的“人”,有正面有反面,剧情就在他们的,展现出了一种生动的18世纪的人际间的动态和“角力”,当然,还有每个人身后“看不见的力量”。
下面开始流水式记录:
1、当时招不够海员,是Christian去抓壮丁的。证明了:1、当时英国人大都不愿意出海谋生(风险高);2、克里斯丁也是认可、遵从这个海上的等级制度的。
2、40分钟时,过无风带需要海员们用“划小船拉大船”的方式去进入风带,但是他们一直在无风带划拉小船,已经十分疲累了,但是还是要继续拉,因为他们是海员、他们是奴隶,这就是他们要面对的状况:还是要用力拉。
人生就是要撑啊,苦也要坚持。
3、一句弹幕说得好:“没必要与恶魔同归于尽,好人要活着”(但可能也在缝hh)
4、关于兵变:
1)革命的领导者:不是每一次,兵变的领导人都是盖博的角色。
2)海员:海员的出发点除了想要抵抗压迫,反抗不合理的劳务压榨。想要更多的休息和自由,他们中也有利用兵变的发泄自己暴力欲望的。
而关于反抗的海员们自己有没有想过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问题:
我认为,其实大概这些反抗的人,包括盖博和海员(特别是这部电影里的描述),都是“见一步,走一步”的;而在盖博身上,更是随意的、一时兴起的:他没有想好他要得到的是什么?兵变成功后他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没有想会有多少人不支持他?他该怎么面对不支持他的人?
而他又怎么样达到他的目的?
另外,兵变成功后,领导者如何建立新秩序,如何令人臣服,如何处理兵变初衷(享乐)与维持下去(劳动)的关系,变成了领导者处理“后革命时期”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做到很好的权衡。
5、克里斯丁:在兵变成功后,原来善良的大副克里斯丁的行为也变得跟布莱船长一样,因为身份变了,他成为了“A New King”。
6、塔希提岛:
因为岛屿发展的局限,它自然是比陆地国家是要落后的。
所以,当大英帝国的舰船登录这座小岛时,所带来的事物必然是受追捧的(存疑,如果岛人接受就是)。相对来说,岛民会将最普通的英国海员(劳工)看作“优越的”(因为他们的确掌握了岛民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满足“最弱小人”的需求,所以,这里的塔希提就像是是一个失败者的天堂。
7、再分析克里斯丁:
克里斯丁在邦帝号上的第一个场面,就是在帮海员Tom(有妻女那位)做心理建设。看似是一位善良、开放、肯与下级沟通的、“有良知”的长官。但其实,是不是另外一种“助纣为虐”呢?因为使得该反抗者不反抗,该面对时别过脸去、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幻想,而不通向未来、通向可能性、通向实现,无利于解决问题。
8、布莱船长:
船长布莱肯定有扎实的航海经验和技巧。而且,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行,其危险性是极高的,这是确证无疑的事实,当然会出现诸如:在惊涛骇浪、狂风骤雨中需要海员或领航员在桅杆上面看方向的需求;需要海员在船上,船头、船尾、船身迎着风浪工作、使舵的情况······这种面对自然险恶情况下的能力和忍耐力的确是需要的。
但布莱的做法太极端了:他的惩罚都过于极端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海员们也是一样:如果在一次的训练中,“使”完了船员的体力、耐力,使他精力耗竭,那么,若是下一秒真的遇到了极限的场景,而你却因为“训练”,使得对应工作的船员失去了工作的能力,那你怎么面对真正的危机呢?其实布莱大可以训练一段时间、训练一定程度,而不是无休止地“消耗”船员。
(但是,不,毕竟船上有46人呢哈哈。。)
可以说这样的想法成为了他释放自己暴力欲的“遮羞布”,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有暴力的本质。
结合影片最后,布莱在法庭上的陈述可得知,他使用的是一套自以为是的说辞:自我中心,自大外溢,完全是根据他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不考虑事实的情况。而当时的权利系统,几乎是以船长为尊、以船长为大的,而这种系统就极易容易造成船长个人的自大,(因为当时适逢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提高)船长的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所以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他容易将“世界”和“自己”对立起来,再加上航海途中随时可能遭遇的危险和生命的覆灭,他将所有人设想为“假想敌”。容易陷入一种幻想、一种误区,他没有走出来,面对现实,沉迷、执着于已拥有的物资与权力,最终,将渐渐失去他所得的。
9、结局:
对于国家来说,法律就是法律,是有威严的;而无论是人还是物,是船长还是舰船,都是皇家的财产,都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判决的方向已然是决定的了。
而一声“解散”(dissolve)零下,所有军官如一群乌合之众般,吵嚷四散。只是因为有设定的程序所以显得公正、正式,但实际呢?
影片的结尾很明显,重头戏是整个故事,而最出彩的角色(主角)就是海军学员、来自航海世家的Byam——他就是代表着“新生、希望、明天”。他最后在庭上的陈述十分出彩。
而最后,他也得到了特赦,而海上的权利关系也一如他演讲中期望的一般:变得更加合理和平等(相对)。
10、史实:
影片结尾还展示了克里斯丁的结局——他和他的追随者登陆皮特凯恩岛,期待着得体和自尊的生活。
但真的会这样吗?
其实影片就给出了很多的疑点。而实际的现实中,克里斯丁死了。最后,一位海员John Adams成为了小岛的主人。邦帝号叛变的后续故事只能由他进行讲述。克里斯丁他们的后世也一直在皮特凯恩岛生存。
其实叛舰拍过五个版本,只不过后三部实在太豪华,时代造就明星。35版忠于原著,也与原著一样忠于历史。拍摄期间原著三部曲还未完成,其实后两部也很耐人寻味。奥斯卡最佳影片,空前绝后的三个影帝提名。布莱船长刻画精彩,剪辑相当到位
7.4;叙事重点稍显不明
确实比白兰度的版本好一些,也许是剧情比较紧凑吧,除了响当当的主角外,小角色们的发挥也对得起观众,看来洛依德要凑齐这么一船人也是不容易啊
年轻时候的克拉克盖博呀!加分!
大溪地如梦似幻的生活,使得船员们再也无法忍耐严酷的刑罚。叙事跨度非常大的影片,兵变后分两路叙事也做到了简洁明了,审判、登岛焚船、特赦再度出航,内容和含义都很丰富。舰长的人物刻画相当成功,一方面他偏执顽固贪婪、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勇气决心和魄力。克拉克盖博非常帅,原住民女子都很美。
Captain Bligh刻画的太好了,盖博虽然也不错,但是一对比,戏被压了。不得不说,正派角色适合让观众爱上,反派角色适合拿奖。那年奥斯卡还没有男配选项,而这一部就给了三个男主提名,票应该被分散了,都没拿到奖。p.s.深v白衬衣的盖博荷尔蒙爆棚。
30年代的大制作,肉眼可见的经费燃烧,沾水的大海航行本就难拍,暴风雨漂浮于海浪中的舰船晃悠得惊险异常。起航时还有类似战舰波将金号快速蒙太奇剪辑。查了下资料,居然真是跑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实景拍摄!唯一一部同时获得奥斯卡男主提名的影片,也因此促使奥斯卡从次年设立最佳男配奖。反叛者们躲到皮特凯恩岛是真实存在的,而原著小说是三部曲,第三本写的就是反叛者后来在孤岛的故事,不胜唏嘘。而查尔斯·劳顿扮演的暴君船长,在被放逐大海时表现的专业和屹立不倒,至于暴戾形象在真实里又如何,已经不可考证。本来奇怪几年航海途中为何船员都不蓄须,18世纪的英国皇家海军规则如此,连克拉克·盖博标志性的胡子都被剃了。
在1935年拍出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是非常厉害了,故事有条不紊的进行,人物无论大小刻画的都很鲜明。三个主角都不是单一刻板的性格,残酷暴虐却战胜大海的舰长、热情积极不畏强权但只得流落他乡的大副、愚忠正直又不惧死亡的学院派军官,再加上一船性格各异的船员,该片在角色诠释方面可谓完美。
海上航行和大溪地土著生活都拍得很写实。虽然三人演技都很出彩,但的确还是Laughton更胜一筹,那种冷血、阴鸷,刚愎自用,面对海上暴风时的指挥若定,彻头彻尾的铁腕范儿!
主线是前往塔希提运载面包树的「赏金号」上反对暴君船长的政变,实质上的主题应该是对殖民统治的反思,殖民统治不仅对殖民地造成破坏,连宗主国的底层人民也深受其害。本作人物塑造出色,表现出人性中复杂一面:船长劳顿自然是刚愎自用的暴君,但他却能凭借铁腕手段和坚强意志,在海上被放逐数十天后还能大难不死(他的表演炉火纯青,带动了其他两位男主角的表演);大副盖博有善良正直的一面,因此也被众人选为领导军舰叛变的领袖,但他过分软弱,犯了革命保守主义的错误,致使无辜同僚被送上军事法庭险些丧命;而年轻士官汤恩则在革命中举棋不定,他出身学院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这场政变对他而言是帮助他成长为合格军官的重大事件。制作上也很有真实感与临场感,取景地包括南加州近海与塔希提岛并在真船上进行拍摄,放在30年代算是超大型制作了吧。
1935年能拍出这样宏大的海上电影,实在是了不起。克拉克盖博的表演是无懈可击
演員很有分量很有個人魅力電影就一般了。三個男人一台戯。老氣橫秋的船長實在可恨。大副和軍士正直敢于擔當男子漢樣。漂到大溪地去~世外桃源~
第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30年代的特技依然令人震撼
本来是冲着克拉克盖博看的,但当时买错了碟,先看了马龙白兰度版的..两个都不错
拜阿姆:自从我四年前在帮提舰第一次出海,我已经见识了一个人所能带来的灾难比死亡要可怕得多。冷血无情,超越职权,无缘无故。布莱舰长,你已经讲了帮提舰叛乱的事情……但是还有其它的故事,布莱舰长,关于十个椰子和两块奶酪的故事,一个关于一个人怎么剥夺海员、辱骂他们、鞭打他们的故事。那不是惩罚,是要摧毁他们的精神。一个关于贪婪和暴君的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和所付出的代价的故事。只要是一个人,法官大人,就无法忍受这样的暴君。…… ——《叛舰喋血记》,片名让我误以为电影的故事会以“血光之灾”的悲剧收场,结果却是美好结局,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P.S.:剧情简介写错了吧?拜阿姆并没有和克里斯一起领导叛变。最后的法庭戏也是为此而辩论。
无极致的霸道,自我中心的愚蠢,不知进退的执着,不可否认布莱船长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他就像一个毛头小子样极力推崇霸道,目光短浅,最终把自己和周围带人毁灭。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教父2里王道与霸道的对比。地狱或者天堂,是你自己选择的。
这么多人物仍能将故事讲得如此清晣与惊心动魂与合情合理与一波三折,特别是海上的各种恶劣天候,岛上的各种旖旎风情,人物的各种鲜明个性,都是维妙维肖,如丝入缕,环环相接,以1935年的摄影技术,夫复何求?
7,几段高潮戏的快速剪辑和航海特效完成的很好,查尔斯·劳顿的光芒明显是要胜过其他两个主演,刻薄残酷的布莱船长也算是美国影史一个经典反派形象了,比较扯后腿还是大溪地岛上那些戏,冗长且乏味,只是为了满足美国观众对大洋洲岛民猎奇式的想象,因为原著当时没写完所以电影并没有交代盖博演的克里斯蒂安最后的结局,整体中上水平,跟黄金时代其他经典比有差距。
有阳光,有沙滩,有航行,有美女,有生活的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