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剧和演员把李保国教授刻画的深入人心,看过许久李保国教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依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身为同专业的农科学子,在就业与农业振兴之间,如何抉择。这个电影的问世,为我们千千万万的农科学子,明确方向,更树立了目标。希望能出更多这样良心的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大的激励国人,莫要娱乐至死,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其实还行,但觉得还是有些枯燥 讲的是什么还是可以的 很明确 想要宣传的是什么也很明确 很正能量 但缺少吸引观众的点 还有拍的技术稍差一点 觉得有点不成熟 还有导演选的演员有点跳戏 有点别扭 就这一点就有点不想看下去了 制片人也不行 觉得有点技术不行 配乐还行 还有好多槽点 但总体还能看 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看完《李保国》,作为一个泪点随着年级增加而不断变高的博士,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全片不同于其他的主旋律,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宽厚、朴实、善良、坦然、心系百姓、有血有肉的、平凡而伟大的人。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我想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的那句有名的话,“哲学家们都在解释这个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但现在理论和实践出现严重脱节,使得它在人们眼中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仿佛生活是生活,理论是理论。误解、肢解、曲解……如何消解这种偏见,让这个理论真的能够给人们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最关键的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它。理论不应该是晦涩难懂、不接地气的。它应该是富有力量的,是能够给世界带来实在改变的。在实践中运用并且有用了,大家自然就相信了、接受了。那么如何让实践中运用并且真的有用呢?片中的一段话是它最好的诠释:“最骄傲的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这个实践就扎根群众的实践,把自己变成农民的一员,让农民拥有科学的思维、技术、方法。就是发挥共情的能力,站在人民的立场,心系群众。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画面是最后许多学生一起出现的画面。那是一种殷切的希望和期许。作为享受如此优渥教育条件的北大学子,是一种责任。就像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跑好我这一棒。
在中国有很多种爱国主义。有嘴里大喊口号,怀里揣着美国护照的虚假的爱国主义;有口中说着为了人民,心里算的都是自己的利己的爱国主义,同时,也有李保国教授这样,朴素而踏实的爱国主义。 近来,网络上一篇批“两面人”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我不禁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表面上的言辞和口号,不是口中唱着“我爱你中国”,而是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热土,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延续的,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的真挚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由这热情衍生出的实践活动。 李保国教授的爱国主义情感无疑是真挚感人的。这感染力并不来自于华丽的词汇、丰富的表达,恰恰相反,他的语言平实得像是一位太行山上的老农民。“活着干,死了算”,这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态度。短短六个字,每个字都迸发着岩浆一样滚烫的热情。而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热情,和这样踏实的实践。中国从来不缺的是歌功颂德,堆砌辞藻的文人墨客,历朝历代多少有名无名的所谓雅士骚人留下了千万诗篇,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片华夏大地真正需要的,反而是将犁深深扎进地里,翻出时代的新土的老农民。言语砌成的城堡只是空中楼阁,累石成山、聚沙成塔才能打好地基,筑成大厦。 有人说李保国教授是“新愚公”,愚公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希望有数亩良田,繁衍子孙。李保国教授的初衷也很简单,只是希望太行山的农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我相信,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的初衷也会和他们一样简单,只是单纯的爱着这片土地,愿意看到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多不少,仅此而已。
2018年11月12日于西安邮电大学长安校区东区教学楼逸夫报告厅观看电影《李保国》感触非常深,李保国老师的精神,35年如一日的为中国老百姓做事做实事,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李保国老师的这些话“把科技扎根在泥土里”,“不要想我们能飞多高,多想想自己的根扎得有多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牢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看学校组织的电影李宝国,心潮起伏非常大,整个人真是哭废了。回想起大二的时候去太行山的柴各庄下乡,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区的穷,山区的农民的不容易和坚韧。山里是沙土地,水是一桶一桶的买的,几乎没有马路。当年的太行山是荒山,不像电影里的绿油油的。几代人的努力,太行山精神的传承改变了太行山。李保国教授是农业学子的楷模,我们当传承太行山精神,让它薪尽火传。
客观的讲这部电影很纪实,演员很走心。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很鲜活。一个普通的农业教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奉献给太行山。他教授技术却不被村民理睬,他自掏腰包买来全国最好的苹果袋却被村民用来糊自家窗户,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担保,推行岗底治理。此时我不是想到李教授的无私,而是感到悲凉。我从未怀疑过农民的淳朴,但深感知识贫穷的可怕。我感到这种贫富差距尤其是教育不公平所潜在的威胁。而帮助农民摆脱贫穷正是需要像李教授这样既有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又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人。我一直希望出国留学 ,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祖国,却忽略了其实祖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作者。“活着干,死了算。”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耶鲁村官秦玥飞,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正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电影主体剧情对李保国老师事迹凝练得不好,元素化小人物抢戏。到了生活细节又几多尴尬套路。电影知名演员云集,却只能称得上是一部规整的主旋律时代英模传记片,写实不足,艺术化平庸,说到底最大的问题在剧本。林永健演得非常好,李保国老师的精神那当然是值得永远传承的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他着重笔墨凸出了李保国的人格力量,而没有被他的“党y员”身份抢去风头。另外,邢台人民都是淳朴的,没有电影里那么操蛋。
首先,李教授真的很了不起!其次,主旋律电影也有进步!
自然流露,不是强行教育的主旋律已是进步。
8分。大影节打卡。作为主旋律人物传记电影,远远超预期了。李保国的真实故事做底子,致敬加一星。我相信,真实带领农民脱贫的故事遇到远不止电影的困难,学术和政治界需要这样实干的人。影片的感情推动真的不错,虽然是慢镜头加背景音乐的常规套路但还是被催泪了五六次,尤其是老师李保国和学生三人同框。带病工作尊重了事实,原片没有宣扬的意思。学生未来的选择不应过多干预,非让他留下来也不一定对,但这样人物有缺陷立体一些。对于主旋律的表现还是比较刻意的,直升机运苗,一代代完成共同目标,与主题无关的剧情被削弱了,显得稍有点架空。有人对主旋律还是有着天生的反感,人物刻画一点儿都不比波米差好吗!
主旋律传记电影能这么好看真的是剧本地基打得好,有笑点有泪点有传承,另外很喜欢海报
说是18年上映,看正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08年……场景假,想塑造接地气的观感却只得其形而无其魂,故事零零散散,内容很多却凝聚不成形,还弄个搞笑的不伦不类情节
像李保国教授这样数十年扎根山区,扶真贫,真扶贫的事迹值得宣扬。
你倒是把评分放出来啊!我想知道现在主旋律电影在观众心中的真实反应好不好!
假大空
这个物质欲望的时代,是需要看一下净化心灵~不要想着爬多高,而要想着根扎多深…一个生命感动生命的故事~为先辈敬礼…
真实到不真实,但我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我相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伟大的先锋模范人物、一代代普通的中国人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一生的心血,扎根土地,为我国的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贡献!他们都是没有名字的人,他们的名字叫“伟大”。我辈没有那么伟大,那么有能力,但爱党爱国爱人民总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
学校组织的积极分子观影活动。和很多同学一样,最初我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但是入戏之后,发现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除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有两点还让我感触挺深的。第一个是电影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就在思考我们这代人的担当究竟是什么,或许还是应该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小领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为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第二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吧,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李保国教授及时意识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所以带领大家种起了“洋气水果”蔓越莓,这也提醒我,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中国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总是不受待见,人物过于脸谱话台词生硬假大空等等,李保国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没报期望,但实际效果真是出乎意料,林永健颜丹晨尤勇还有几个老戏骨,演技真的很好,接地气,感动搞笑并存。看完电影我特地去搜了人物原型的事迹。可惜这种电影不适合影院上映,希望电视台能播出。
今天参加了《李保国》的展映,见到了导演赵琦,编剧曲士飞,主演林永健(大写加粗)_(:з」∠)_电影真的很棒,至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又哭又笑,尬点很少,制作很用心,演技都在线总的说来,是一个挺值得一看的电影,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算得上顶尖)
上周五单位组织观看,本来很气被强制去看,没想到竟然拍的还可以😛
真不知道以前的主旋律怎么拍得这么差的,拍成这样不行吗??
产业升级,你咋不升天呢?
开头的雪景太假,部分场景和剧情略尴尬,套路化的模范人物电影,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三星是给本片,李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是满分。